“怎麼平日里不都挺能說的嗎?怎麼今兒反倒是沒話說了?”
看到眾人是這副樣子,朱由檢就有些溫怒了。
“陛下,此並非臣等不言,是陛下所問乃關乎我朝各處,茲事體大,臣等一時不敢妄言。”
見皇帝發問了,畢自嚴便就出聲為眾人辯解了。
其實,畢自嚴是有很多話想說的,但一時間也找不到由頭,便也就無從談起了,因為,他與張書緣在大年三十所談的內容,大多都是那耗資巨大的項目。
“恩,是得好好斟酌。溫愛卿,時至眼下,我陝西府等地的災情治理如何?災區亡故的百姓有無核算?還有去年的賦稅可有明確數字?山東府船運暫停一事可曾解決?”
見他們似乎是在揣測自己的想法,朱由檢就只好是點名了。
而自孔胤植及山東布政使上奏言說山東府因之後,朱由檢就將這事兒交代了溫體仁主管。
“啟奏陛下,我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南方一帶的災情,已有緩解之勢。南方諸省也已從水患中脫身,目前正由我南京戶部尚書鄭三俊帶領地方群臣恢復民力了。”
“陛下,我朝去年的賦稅雖說還在統計之中,但據臣估算,應是與前年相差無幾。至多…至多可能會相較于前年少個三十萬左右……”
“而山東船運暫停一事,臣在正月二十時,以戶部之名責令山東清吏司郎中曾應遴速疏通運河了,而山西黃布政使等也在圍剿白蓮之亂了。曾想來應該是能趕在二月中旬前恢復海運。”
“至于亡故百姓,礙于時態緊急,加之人手不足,故此臣一時無力統計,還請陛下恕罪。”
溫體仁是頗為蛋疼的開口,因為他手上的事情太多了,多到他都快掉頭發了。
“恩,既然如此,那你戶部可有對今年之事的籌謀?”
“回陛下,自當是有。臣以為,我朝當今第一大事,當屬開源節流之事,故此臣主張大力撥款農桑之事,並將張閣所奏之“官紳一體納糧”之策推行與全國,如此方可緩解財源枯竭之弊。”
“恩,張愛卿,你所奏之政,試行如何了?可有發現什麼弊處?”
聊到了這里,朱由檢便就把重點放到了張書緣那邊。
“回稟陛下,新政大部還在籌備階段,臣打算于開朝後將土地丈量一事推進至山西、陝西、山東及河南一域,一旦完成丈量便可與本年中旬,施行官紳一體納糧了。”
“而位于天津衛試行的“商法”一政,照目前形勢看來一切良好,但弊處卻是于寶鈔相關,眼下寶鈔與銀糧之比已有五倍之差,也就是說價值一兩的東西,則需要五兩的寶鈔才能買下。”
被點到名字,張書緣便起身恭敬的回應,而他所說的弊處是眼下大明財政最大的弊病之一,也是被眾人所熟知的一大問題。
“恩,那張愛卿及諸位,可有辦法了卻這弊病?”
一說起寶鈔,朱由檢也很頭疼,但又不得不面對。
說實在的,對于這個問題,這在場的所有人都知道該怎麼解決,無非是將寶鈔給大量回收,從而穩定其價值。
但這話又說回來了,手里沒那麼多銀子,你又收回了寶鈔,這朝廷又從哪兒去找錢用?難不成退回到以物換物的時代?
“陛下為今之計,我朝只能是停止濫發寶鈔,興寶債券也不可多用。而至于我朝的開支巨大的問題,臣建議應大力延續都察院發起的百日監管之政,發現一個貪官就懲處一個貪官,將其贓銀用作于國家之上!”
“除去革弊陳新之外,臣建議我朝應大力出使海外邦國與之開展貿易。”
張書緣是自信開口,對于這個問題他早就想好了說辭,並跟朱由檢在元年時就達成了共識。
“恩,如此辦法倒不錯,諸位愛卿,你們看呢?”
“陛下,臣王永光贊同張閣所言。于我朝眼下形勢之看,栓癥一問若不解決,那這財事就必然無法整備。所以臣懇請陛下加大冗員裁撤範圍!”
見張書緣提出了監管之政,王永光瞬間就把話題給拉到了自己的主張上。
“恩,兩位閣部所言甚是,于我朝而言此問題的確甚重。”
隨著此話一出,在場的所有人就點起了頭來。
“恩,那既然如此,那朕便同意王愛卿所奏,將此政範圍擴大,計裁撤全國官員總數為五萬可好?”
“陛下聖明,如此一來便可為國帑省去百萬兩的支出了。”
王永光欣喜異常,趕忙起身口喝聖明。
“陛下聖明,但臣有一諫言還請陛下靜听。為保此政事成,臣建議我朝責成刑部或都察院全程監控此事,以免發生爛支事件,亦也可杜絕某些不法之臣借機營私!”
就在王永光高興的時候,溫體仁便就站了出來。
“恩。溫愛卿所言甚是。既然如此,那朕便著戶部、刑部、都察院三司成立專項按察隊,主核處置栓政之事,如發現貪贓枉法之輩可直接拿下!”
“另外,朕再賜王愛卿與李尚書尚方寶劍,專辦裁撤確權一事,待事成之後,栓政按察隊則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朱由檢這一招也是被逼無奈,他實在是怕有人從這件事中牟利,同時也還有逼王永光與李長庚為朝廷節省的想法。
“臣定不負聖恩!”
一听這話,王永光就皺了皺眉,但也沒說什麼,當即就跪地領旨了。
朱由檢是笑著點了點頭,大手一揮就讓他二人坐了回去。
說實在的,這大明權職交叉最為厲害的衙門,當屬內閣和六部,其次才是那些總督、巡撫、巡按以及地方上的三司。
而由此可見,這王永光想要辦成這事的難度究竟是有多大。而這件事就連張書緣都不敢現在去踫!
因為,一旦開搞,那首當其沖的便是內閣與六部的職權問題!
聊完了此事,眾人也就慢慢放開了。
“陛下,據我朝去年時的兵情來看,臣以為我朝需練造新兵裁汰老殘傷卒。”
隨著眾人打開了話茬兒,李邦華這個年輕的內閣大臣便站了出來。
“孟 (李邦華的字),所言朕亦有心算,依你看來,我朝需裁汰多少兵卒?練造多少新軍?”
由于話題觸及到了兵政,朱由檢也一改了從容,開始皺起了眉頭。
“陛下,若依臣看來,需造新軍十支,每支計兩萬人,以此來替換我朝的三大營軍士。”
“恩,此事孫帥怎麼看?”
孫承宗不同于其他六部堂官,因為他乃是當朝的光祿大夫、左柱國、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督理全國軍務的大臣,所以他才有權利參加這內閣會議!
“啟奏陛下,老臣贊同李閣部之言,不過,依老臣看來編造十支新軍卻是有些不夠,若要老臣來說,我朝須得精兵備、寬兵員,將新軍之數拉倒一百余支才夠。若沒有這等兵力,單推陳我三大營卻是不足以改變現狀。”
孫承宗所說的不錯,拋出關外的建奴不言,就眼下的內部來說,便有不少的問題,這許多地方的衛所是常年糜爛虧空且兵源不足,一旦發生禍事根本就沒法去管。
听著兩位大臣的言語,朱由檢是臉色低沉的敲著桌子。
“溫愛卿,張愛卿,以你二部之財,可否支持此事?”
見皇帝詢問,溫體仁便就看向了張書緣,而張書緣則是算了一下賬便就出聲道。
“啟奏陛下,按我司去年的營收來看,若是將全額利潤挪用,養萬精兵還尚能接受,若是養十支便怕是得請溫閣部想折了。”
張書緣說的沒錯,按照在己巳大戰中的了解來看,這養一個兵至少要每月付出四銀子的成本(包含軍械糧草在內計算),而以他商司去年的二百肆拾萬的利潤以及六十八萬兩的海關關稅來說,充其量他也就能養個五萬來人左右。
“陛下,臣這邊也沒甚法子。單我遼東一年便能耗費六百萬兩,再加上二百多萬兩的百官俸祿,以及四百萬兩的各地衛所錢糧,就這便已去了一千兩百萬兩了,倘若再算上百官們的升職、恩賜、嘉獎、科舉及驛遞等雜事,這便又去了一百萬多兩。就這臣還沒算賑災及救濟平困等事……”
一提起花錢,溫體仁的臉色便就的跟豬肝一樣黑了,而張書緣更是好奇,歷史中的畢自嚴是怎麼為朝廷節省的了。
“陛下,臣有一法可擠預算。”
見眾人都在愁眉苦臉,畢自嚴琢磨了一番就起身陳奏了。
“哦?畢愛卿有計策?快快與朕講來。”
“陛下,若是要一次性編造百萬大軍,顯然是件不可取的事。所以臣建議將新軍規模控制在十萬人左右,再加之時間推移,我朝便可完成全國兵卒的裁汰之事了。”
“而新軍之餉,臣建議可由都察院組成勘驗組,核查九邊軍餉用度,將冗兵冗役裁汰,故此便可節省出一筆。”
“除此之外,臣還建議我皇恢復京東水田軍屯,調撥部分京營兵與流民開墾灤州、薊州荒地,兵自耕、兵自食,一年下來怎麼樣也能省下個十萬石糧草的支出。”
畢自嚴不愧是大財學家,這一出手便就是重手筆!
“好辦法啊。”
听到這話,溫體仁便就是眼楮一亮,緊接著就想在他這強力手腕的基礎上添一筆了。
可他還沒站起,就听畢自嚴又繼續說道。
“陛下,除了恢復京城軍屯之外,我朝亦可利用商賈,以鹽引折色為名,將部分鹽引授予九邊,引商賈代朝運糧換取鹽引的同時。”
“臣還願請陛下一改太倉法制,將歲銀解銀進京後,直接交由押解官與邊鎮委官在太倉掛號兌交,只要數額無誤,便不得再行拆封入庫之事。而這樣一來既免損耗又能省腳力,一年下來可少花十余萬兩搬運費……”
這正如歷史中那樣,畢自嚴是毫不吝嗇自己的想法,一口氣就將自己的舉措給說了精光,更是著重的講述了番兌支法。
可听到這話,除去張書緣是在皺眉之外,其余人皆是喜笑顏開。
“好,不愧我朝肱骨老臣。”
朱由檢一高興,說著就要批準。
“陛下且慢,臣有話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張書緣是趕忙起身阻止。
“哦?張愛卿是有何話?難道畢閣老之策有誤?”
“陛下,畢閣老之策無誤,但卻有幾處弊病,一是此法易滋銀數短少,成色參差。二是容出虛報冒支,無冊可核。三是此法易使邊商內商層層倒賣,壞我鹽法。”
轟的一下,這所有人便就冷靜了下來。
是啊,這法子雖然是能省錢,但卻也是破壞了原有的賬冊規制,一旦有了急用錢的大事,或是朝廷要追查地方用度時,就沒法再用查賬簿這個辦法了,因為沒有了實物參照,那便就有了虛報的空間。
“張閣此言…倒也為實。陛下老臣是一時心急差點致我朝于危險之境,還請陛下責罰!”
畢自嚴不愧是才學大儒,在想明白後完全就沒有生張書緣的氣,反而是被這說法給嚇了一跳。
也是,他這辦法的弊處,還是在施行了三年後才被他自己給發現的,而當時他也給出了解決辦法,那便就是造冊登記、兌支監督以及鹽引對號截角。
“誒,畢愛卿也是為我朝大事也操心,有此失誤也在情理之中,況且畢愛卿之法,也未曾施行算不得有罪。”
朱由檢是呵呵笑著擺了擺手,在他看來若那滿朝文武都似畢自嚴這般該多好,但奈何除去他畢自嚴外,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為朝廷開源節流的。
“張愛卿,既然你說閣老之策有弊,那你可有諫言消弭此弊?”
雖然大概率知道小哥有辦法,但他還是想听听小哥會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陛下,若要臣說,臣的辦法是,我朝可改舉賦稅運輸之法。將原先由各縣府道調撥京師的錢糧,統改為統收統支。”
“哦?統收統支?”
說實在的,就眼下的生產力而言,根本沒法像後世那樣,叫錢在賬上走,說到底還是要進行長途的實物運輸。
“陛下,這所謂的統收統支,便是指將各縣賦稅集中到清吏司之後,等造編成冊後,再由司員將其押送到省府的太倉,最後再由布政司按戶部調令統一起運進京,或協撥他省,或存留本省用于官俸、兵餉等支出。”
“若遇急需,則我戶部可下撥法令一道,使其將庫銀調往指定口岸或軍前,而如此便可省去大量的運輸費用了。”
張書緣雖然不像畢自嚴那般善于計算,但他卻知道眼下的根本是在于運輸,而一年下來朝廷至少要花二十多萬兩在運輸之事上。
“好主意啊,層層建冊,一旦查起也好追根溯源!”
張書緣這話一出,溫體仁與畢自嚴瞬間就眼前一亮。
“除了此舉之外,臣還在畢閣老之言上,加四法。一乃當場驗銀、三方會簽。二乃建立軍冊多報,遞送御前與戶部核驗。三乃鹽隨引走,在鹽引之上留作符印及缺口。四乃銀鹽兩賬,按日滾存!”
听完這最後一句話,所有人頓時就對張書緣佩服了起來。
說實話,眼下的他們這群人,大多數都是困在了那些條條框框之中,很善于將簡單的事情給復雜化。
但張書緣卻不同,他很明白各司其職和化繁為簡的道理,而在後世莫說是國家大事了,就是一小公司也都要分列單冊。
“好,張愛卿果然乃我天選之臣,此事就以張愛卿所言處置吧。畢愛卿負責改制之事,待擠出銀錢之後再調撥于兵部大興新軍編造。”
朱由檢是高興極了,當即就準了這一套說法。
“臣領旨。”
畢自嚴摸了摸鼻子,轉而便就令下了這份差事。
就這樣,眾人圍繞著財、權、軍三項大事,很快就定出了以下幾個長期國策。
一、改革賦稅運輸,不再由各道各縣起運,改為由十三府布政司負責。
二、待天津試點無誤後,將大力推行新商法及土地丈量于全國,待事成之後,立即啟用“官紳一體納糧”之策。
三、編造新軍,裁汰冗員,將在冊的全國官員總數控制在五萬左右。
四、在遼東推行蠶食之法,依托大陵城向遼東深處滲透。
五、加大航海貿易,出使域外他國。
六、加大力度賑災安撫災民,並下發恩典準許商賈以雇佣流民之事,減免其三成稅賦。
七、戶部要立即開展黃冊革新之事,著重統計傷亡災民及百姓數量……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