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

第112章 商業司落地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墨軒先生 本章︰第112章 商業司落地

    “諸位愛卿請起,朕還有話說。此司雖然成立,但我朝卻是第一次施行如此大事,而此司是由張師傅所提,故此,朕以為此司便交由張師傅兼任可好?”

    朱由檢是樂呵呵的看著群臣,眼神中好似是在思索除了張書緣外,還有誰能擔此重任,可掃視了一番,朱由檢卻無奈的搖了搖頭。

    因為,這滿朝文武的眼中,除了散發的貪婪的精芒外,就沒了別的神色。

    而文武百官是眼紅的發緊,他們能想象得出這衙門的油水有多大,所以在朱由檢的話音落下的那一刻,便接二連三的跳出了十幾個人來反對。

    這些跳出來的人,大都是朝中的三四品大員,他們或是家中有產,亦或是他們之中有人做過戶部的左右侍郎。

    而所用的反對理由,是他張書緣沒有做過戶部主事,沒有經手過大財,容易使此事夭折。

    見他們用這蹩腳的理由反對自己,張書緣簡直是快氣笑了。

    他們是怎麼敢認為自己不會算賬的?

    看了眼朱由檢,張書緣就便想站出來反駁了。但他還沒開口就見朱由檢說道。

    “郭愛卿所言甚是,但朕有一問,若你等入主可有經營對策?”

    朱由檢看著站在大殿中央的郭允厚問道。

    “陛下,若臣就任,一當募集官員就位,二乃與馬士加路也談判,三臣定會派人遠洋諸國開拓新的貿易。”

    郭允厚不愧是做過戶部主事的人,一張口就是老成之言。

    “嗯,郭卿所言老成,但貿易時你怎知我朝采購幾許?”

    轟。

    這一個問題,瞬間朱由檢就將郭允厚給問住了。

    “這……”

    見皇帝問出了這個問題,當場所有想爭搶這個職位的大臣就麻了,心想這上哪兒知道去?他們總不能去整個天下跑一圈吧?

    其實,他們不是不知道該如何計算,而是朱由檢問的太急沒給他們思考空間,因為算這個太容易了,只要找找戶部下面的清吏司問問就知道了。

    “陛下,這個問題臣知道。”

    見百官愣住了,張書緣就便笑著站了出來。

    “哦?張閣部知道?”

    韓等人也懵了,心說你一個二十六七歲的人能知道天下的消耗是幾許?

    “啟奏陛下,臣查閱過戶部近七十年的檔。我朝一年的田賦大約在兩千余萬石間浮動。而我朝前年田賦歲入不到一千五百萬石,折合白銀不過六百余萬兩。結合我朝張居正首輔測算出的田畝總數推算可得,我朝農事正常產出大約在兩萬萬至三萬萬石間。”

    “我朝一個勞力的口糧大約是一年三石左右,所以結合此數據再加上我大明有九州萬方萬萬人數,臣便不難得出我朝一年的消耗產出大致是有多少了。”

    “而臣大膽結合眼下形勢推測,我朝應當缺額有五千至七千萬石的糧食缺額,若沒有這等缺額,恐怕便不會發生餓死人的情景了……”

    張書緣並沒有戳這滿朝文武的肺管子,因為他做的是要把所有人都給拉上這艘貿易大船。

    眼下大明的田畝是有很多問題的,其中有大量的士紳、讀書人、勛貴、軍戶這些不繳歲賦的群體在,加上肆虐的天災,再想想那張居正丈出的七百萬頃田,不用想就知道,這里面肯定是有很多貓膩的。

    當然,他記得些後世關于歷代的糧食研究。

    據後世的《歷代糧食畝產研究》推測,明代中晚期的糧食年產量約有1716億市斤或1500億市斤不等。如果按後世推測的1500億市斤換算,那結果是九億七千多萬石。

    可別看後世推測有這麼多,但要知道那也只是推算。

    所以,實際情況遠沒有推測的那麼多,因為真要有那麼多的話,明末百姓又哪里來的吃不上飯?朝廷是又如何收不上歲賦的呢?

    據張書緣所接觸到的信息來推測,大明最好的時候應該是有個五億石左右。

    可畢竟不是年年都風調雨順,所以結合眼下那一億左右的人口以及這種種弊端來看,一旦遇上個風吹草動,就很容易陷入沒飯吃的境地了。糧食不但要給人吃,還要飼養牲畜,收獲時還有損耗)

    我們再說回來。

    听著張書緣給出的模糊數字,眾人細細一想也大抵就是如此了,因為這糧食缺口算的是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而整個天下究竟是缺多少糧又有誰能說得清呢?

    雖然韓與郭允厚等人是心有不甘想反駁,但奈何人張書緣先拋出了這個數字,他們再回答就有些犯難了,這總不能他們也給出個這樣的答案吧?

    見此情況,那些想要爭搶這個位置的人就傻了。

    “嗯,不愧乃天定閣臣。好了,朕意已決,我朝的商業司尚書就由張書緣擔任!”

    “謝陛下隆恩,臣定為我朝萬年基業萬死不辭!”

    見朱由檢將位置甩給了自己,張書緣趕忙跪地叩首領旨。

    “呵呵,張師傅何須說什麼死啊活的,朕要你,要諸位都好好活著,隨朕一起開創大明的明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伴。”

    “奴婢在。”

    “傳朕旨意,著內官監呂直即刻于歸極門修建商業司政房。”

    “奴婢遵旨。”

    這歸極門也稱六科廊,此地位于午門的左側,那里是分布著六部的辦公院。

    敲定了此事,朱由檢便就宣布退朝了,帶著哼著小曲就去往了乾清宮。

    結束了這長達近兩個時辰的早朝,張書緣早已是累的腿肚子都轉筋了,不但他是如此,各部堂官主事皆是如此,要知道這一個時辰可是等于兩個小時啊。

    眼見快到午時了,張書緣便徑直去文淵閣辦公了。

    當然,在文淵閣的時候,韓等人是紛紛找他談話,言語中很是羨慕他今日的所得。

    要知道,他已經是在負責惠民坊了,這要是再加上商業司尚書,一但事成,那他張書緣可就成了大明朝中最富有的人了。

    不過,他們找張書緣也不是想恭賀他,主要還是想往商業司里塞人,畢竟你都吃了肉了,總不能連口湯也不能給兄弟們嘗嘗吧?

    對此,張書緣是連連恭謙與他們打太極,別問,問就是張某會考察諸位推薦的人。

    而韓等人推薦的有,戶科都給事中解學龍、少詹事周道登、戶部右侍郎孫居相,前南京禮部尚書錢象困,等寥寥數十人。

    說實話,這些人張書緣是打心底里一個也不想用,但奈何他是真想將中樞中的人給拉到一起,進而起到推動大明自上往下的改革。

    可想了想張書緣就決定等他找到了合適的左右侍郎後,再安排他們的人了。

    三天的光陰一晃而逝。

    在這三天里,張書緣是忙的腳不離地,早上去上朝,中午在想如何跟馬士加路也談判,下午還要梳理文淵閣的奏疏,到了傍晚他還得的去見朱由檢溝通。

    總得來說,他此時恨不得是把一個時辰掰成三瓣兒來用。

    等到了本月的農歷二十1月13日),眼看著快過年了,韓等人終于是等不及了,紛紛給他提了請帖要請他喝酒。

    見此,張書緣是搖頭苦笑,沒曾想自己還體驗了一把明星待遇,走到哪兒都會有人歡迎。

    不過,在接到他們的宴請之後,張書緣也知道不能在拖了,于是他便就找上了同為內閣成員的畢自嚴。

    因為,這個人太懂財政了,完全不是自己這個普通人能比的。

    對于張書緣的上門拜訪,畢自嚴則是有些驚愕,但轉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張書緣來此的目的。

    畢自嚴這個人就是那種很典型的經濟學者,渾身上下透露著一股不苟言笑的韻味,為人也很孤僻,常常悶頭搞計算。在文淵閣時他也只是偶爾與眾人寒暄,完全不像那朝中大臣那樣去附炎趨勢。

    雖然不附炎趨勢,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明世事,不通人情,反而對于世間的一切,畢自嚴早已是熟門熟路了,要不然他也做不到歷史上的戶部尚書之位。

    “下官拜見閣老,小子不請自來還望見諒。”

    站在畢自嚴家的正堂里,張書緣是抱歉的開口。

    “呵呵,張部年輕有為,你我又同朝為官,老夫也早就是想與張部聊聊了,但一直也沒個合適的機會。”

    坐在主位上的畢自嚴,摘下臉上帶的眼鏡就笑呵呵的說道,同時又安排下人給張書緣上茶。

    “對了,張閣來此是有何事啊?”

    寒暄了兩句,畢自嚴便就正色的看向了張書緣。

    “哦,回閣老的話,小子來此是想請您幫忙。”

    張書緣知道畢自嚴的性格,面對這樣一個忠心老臣,他犯不上去玩什麼彎彎繞,有什麼話直說就可。因為人畢自嚴可是在戶部堅守了十年之久,為朱由檢抹去了很多麻煩。

    “哦?可是事關商業司?”

    畢自嚴是和煦的笑著,仿佛他早就猜出了此事一般。

    其實,張書緣找他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在整個中樞里能論上財政大牛的也不過就那麼寥寥幾人,除了他畢自嚴外,還有郭允厚、楊景辰、王永光等幾人。

    可那王永光等人出身實在不明,不是與東林黨牽扯過深,就是與浙黨瓜葛不斷,反倒是這悶頭搞經濟的畢自嚴立場嚴明,適合深談。

    據後世記載,畢自嚴自元年上任戶部,見財政崩潰被魏忠賢侵吞揮霍一空後,旋即就提出了裁汰冗兵、增加鹽引,令商人運粟實邊,檢查軍餉虛冒,開發京東水田,清查天下隱田,興辦軍屯等事。後來,他為了杜絕地方侵吞賦稅銀兩,他親自主持編訂了賦役清冊,並親自主持核查清丈了官屯地畝,明令按畝起科,使得崇禎元年財政得以增加……

    畫面再回到眼下。

    “正是,閣老熟知我大明眼下財政弊病,小子想來應該能是與閣老談論一二。”

    張書緣是恭敬的回答,神色很是敬重這位老臣。

    “不敢不敢,張部能謀劃出商業司一事,應當是比老夫看的透。不過老夫猜想張部不是單純想料弊病一事吧?”

    “是,小子此來一是想與畢閣老談論,二是想請閣老兼任我商業司左侍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張書緣有些不好意思的開口,畢竟人是一二品大員品階,又如何讓人來兼一個三品的侍郎呢?

    “呵呵,張閣這不是老夫推辭,是老夫有心無力啊。不過,若張部實在不知該找誰,那老夫可向你推薦一人。”

    “哦?敢問閣老想推薦誰?”

    “若張閣是要辦事之人,老夫自當推薦吾兒際壯。若是想調和,老夫則推薦工部右侍郎張鳳翔,此子有些才華,也知計算,應當能充當些作用。”

    見張書緣是來請自己入商業司的,畢自嚴便思量了一番,旋即扔出了兩個人選,至于他自己實在是沒那個精力在牽扯一份工作了。

    大明的內閣是有管理六部的權限,而作為理財大師的畢自嚴,雖然是剛剛擔任了半年戶部尚書就被調任到了內閣,但他卻依舊是將重心放在了國內的財政上,時常拉著溫體仁談論財政問題。

    “際壯?”

    听到這個名字,張書緣旋即就知道這個人是誰了,這是他畢自嚴的大兒子畢際壯!

    畢際壯今年二十三歲,別看他小,但他卻已經是小有名氣的一方理財大師了,雖然沒有像父親一般入朝為官,但他所經營的店鋪卻是在老家淄川享有了極好的名望。

    而且其還深受父親的燻陶,時常于家鄉布施,帶領百姓們耕種。

    不過,听到這個名字後,張書緣就愣了,在他的記憶里這位小哥應該是去世了才對。

    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張書緣當即就決定用這善于經商且愛戴鄉民的畢際壯了。

    他就不信,這畢自嚴的大兒子沒能從他老子身上學到理財精髓!

    “既然是閣老推薦,那小子就不免請閣老去一封信,請貴公子入京。”

    “哦?張部就這麼相信犬子?就不怕老夫所舉非人?”

    “呵呵,閣老說笑了,這正如俗語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有您這位財學大師在,我相信貴公子一定不比您差。”

    張書緣笑著開了個玩笑。

    听到他這話,畢自嚴也高興的笑了起來,沒轍人都給他戴高帽了,他還能說什麼?只能是傳信回老家,讓兒子進京了。

    “誒,張部過譽了,老夫也不過是肯熬,這要換了旁人一定是會比老夫做的好啊……”

    在與畢自嚴寒暄了一會兒後,見主要的事情已經談妥了,張書緣便就起身告辭,打算去赴韓等人的宴了。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方便以後閱讀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第112章 商業司落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第112章 商業司落地並對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