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 章虎印收馬(至元四十六年夏那拉珠爾烙虎首印收編阿里不哥部超額馬)
那拉珠爾駐馬于阿里不哥部馬群待編區的高崗上,風卷著牧草的氣息掠過甲冑,玄色總兵官鎧甲上的虎紋在陽光下泛著冷光。下方的草原上,二萬二千匹超額馬群被騎兵圍成環形,有的壯馬不安地刨著蹄子,有的老馬低頭啃食地上的干草,小馬駒則依偎在母馬身旁,眼中滿是懵懂。李衡捧著核計冊快步上前,朱筆標注的 “超額二萬二千匹” 字樣格外醒目“將軍,核計無誤 —— 阿里不哥部實有馬三萬二千匹,草場承載量一萬匹,超限額正好二萬二千匹,其中壯馬一萬五千匹,老弱馬四千匹,小馬駒三千匹(折三千匹成年馬)。” 那拉珠爾指尖劃過冊頁,目光落在馬群中那匹曾作為 “首馬” 替補的棕馬身上,沉聲道“按朝廷馬政,超額馬群需官印收編,傳我令 —— 所有超額馬,皆烙‘虎首印’,壯馬編入虎衛馬隊,老弱馬交實務官調養,小馬駒暫留部落,待成年後再收編。”
此言一出,身旁的博羅微微一怔“將軍,二萬二千匹可不是小數,烙印需耗時數日,且阿里不哥部恐有抵觸,要不要分批次處置?” 那拉珠爾搖頭,望向遠處阿里不哥的主帳“分批次易生變數,阿里不哥雖服軟,卻仍有僥幸,需一次性處置完畢,讓他看清朝廷的決心。再說,虎首印是朝廷軍鎮馬隊的標識(《大元通制?輿服制》載 “虎首印,銅制,方三寸,用于軍鎮馬隊標識,非官馬不得用”),烙上此印,既是收編,也是威懾 —— 讓其他宗藩知道,超限額馬群,朝廷必管。” 李衡補充道“將軍放心,實務官已備好烙印工具,馬倌也挑選了熟悉馬性的人手,只需阿里不哥配合,三日內可完成。” 那拉珠爾點頭,翻身下馬,對傳令兵道“請阿里不哥與部落長老前來,我要親自與他們說清處置之法,避免誤會。”
阿里不哥接到傳召時,正與帖木兒長老在帳內商議。听聞要一次性收編二萬二千匹,他手中的奶茶碗險些脫手“二萬二千匹…… 這幾乎是部落馬群的七成,沒了這些馬,部民怎麼牧馬?騎士怎麼訓練?” 帖木兒長老卻冷靜“領主,那拉珠爾將軍既已下令,便無轉圜,且他說壯馬編入虎衛,老弱馬調養,小馬駒暫留,已是留了余地。若抗拒,恐連剩余的一萬匹也保不住,不如配合,還能得朝廷的青稞補貼。” 阿里不哥沉默片刻,知道長老說得在理 —— 此前瞞報馬群已理虧,如今朝廷按制度處置,再抵抗只會引火燒身。他整理好皮袍,對帖木兒道“走吧,去見那拉珠爾將軍,看看能不能再爭取保留些私馬。”
兩人來到高崗時,那拉珠爾已在臨時搭建的木台上等候。見阿里不哥神色猶豫,那拉珠爾先開口“領主,超額馬群收編,是朝廷馬政,並非針對你部 —— 乃蠻部去年超限額八千匹,也是這般處置,如今他們的騎士仍有戰馬,部民也領了青稞,日子並未變差。” 他讓李衡遞上 “乃蠻部收編後民生記錄”“你看,乃蠻部收編的壯馬,有三百匹調撥回部落當騎士戰馬;老弱馬調養好後,還返還了一千匹;小馬駒成年後,也會留三成給部落。朝廷收編,不是奪馬,是規範馬政,讓草原馬群良性循環。” 阿里不哥接過記錄,看到上面有乃蠻部長老的簽字,心中的抵觸漸漸消解“將軍,我明白朝廷的規矩,只是…… 能不能多保留些私馬?部民們靠馬為生,沒了馬,冬天難捱。”
那拉珠爾沉吟片刻,道“可額外保留一千匹私馬,分給無馬的貧困部民,但需登記在冊,烙‘私馬印’,不得混入超額馬群。另外,收編期間,朝廷每日發放五十石青稞,確保部民不缺糧;調養好的老弱馬,一年內返還五千匹,如何?” 這番讓步超出阿里不哥的預期,他連忙躬身道謝“多謝將軍寬宥!我定配合烙印收編,絕無二話。” 帖木兒長老也道“將軍體恤部民,老臣代部落謝過朝廷。” 那拉珠爾抬手示意兩人起身,目光再次投向馬群“今日午後便開始烙印,實務官會按馬群類型分區處置,你派馬倌協助,避免混亂。” 阿里不哥連連應諾,心中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 —— 他知道,這場超額處置,既是危機,也是部落融入朝廷馬政體系的開始。
烙印工具的籌備在午時前全部就緒。實務官們將工具整齊擺放在馬群待編區的木架上銅制虎首印共十枚,每枚方三寸,虎首紋樣凸起,邊緣刻著 “大元虎衛制” 字樣,是工部專門為軍鎮馬隊鑄造(《元史?百官志》載 “太僕寺掌馬政,工部鑄官印,分賜軍鎮,用于官馬標識”);烙印鐵鉗十把,鉗口可固定虎首印,柄長三尺,避免燙傷;還有裝滿溫水的羊皮袋(用于烙印前清潔馬皮)、藥膏(燙傷時涂抹)、麻布(擦拭印面)。老實務官王順正給年輕實務官演示“烙印前先擦淨馬臀,虎首印要燒到暗紅,不能太燙 —— 太燙會傷馬,太涼則印紋不清。按下時要穩,停留兩息便提起,再用麻布擦去浮灰,這樣印紋才清晰耐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鐵匠出身的馬倌帖木兒(非激進派)湊過來,看著虎首印道“王大人,這印是銅的吧?我以前在乃蠻部見過,烙在馬身上,幾年都掉不了。” 王順點頭“是銅的,工部鑄造時加了錫,硬實得很。你熟悉馬性,等會兒幫著按住馬,別讓它們亂動 —— 尤其是壯馬,性子烈,怕燙。” 帖木兒應下,心中卻有些復雜這些馬他看管了多年,如今要烙上朝廷的印,雖知是規矩,卻仍有些不舍。
博羅則率騎兵在待編區外圍設置了三道防線最內層騎兵牽著馬,形成 “人牆”,防止馬群受驚沖散;中層騎兵手持套馬桿,隨時準備攔截跑散的馬;外層騎兵則在遠處巡邏,防止有人偷換馬群或煽動部民。一名騎兵看到幾匹小馬駒想鑽出人牆,立刻用套馬桿輕輕攔住“小家伙,別亂跑,烙了印就有好吃的。” 語氣溫和,惹得周圍的實務官們發笑。
李衡則在待編區旁設置 “登記點”,桌上擺著 “收編馬群冊”,每烙完一匹馬,實務官就要登記 “馬的特征、烙印時間、負責實務官”,再由阿里不哥派來的長老核對簽字。李衡對長老帖木兒道“長老,每一匹馬的信息都要記清楚,以後返還老弱馬、小馬駒時,還要按冊核對,不能出錯。” 帖木兒點頭“李大人放心,老臣會盯緊,絕不讓出錯。”
那拉珠爾來到籌備點檢查時,正看到王順在調試虎首印 —— 他將印放在火盆里加熱,不時用鐵鉗夾起查看,直到印面呈暗紅,才放在冷水中試了試,印紋清晰印在水面浮紙上。那拉珠爾道“王順,烙印時寧可慢些,也要保證質量,既要讓印紋清晰,又不能傷馬。這些馬是朝廷的官馬,也是草原的根基,傷了可惜。” 王順躬身領命“將軍放心,老臣已教實務官們反復練習,定不會出差錯。” 那拉珠爾滿意點頭,望向已聚集在待編區邊緣的部民,他們雖神色緊張,卻無騷動 —— 顯然阿里不哥已做好安撫,這場烙印收編,終于迎來了平穩開局。
午後的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待編區的草地上。第一匹待烙印的馬是匹黑色壯馬,由帖木兒牽著,走到烙印點前。馬似乎察覺到異常,不安地甩著尾巴,蹄子刨得地上塵土飛揚。帖木兒輕輕撫摸它的鬃毛,低聲道“別怕,烙了印就有好草吃,以後跟著虎衛,不會虧待你。” 王順則讓實務官端來溫水,仔細擦拭馬的左臀,動作輕柔,像在照顧自家的馬。
待馬臀擦干,王順從火盆中夾起一枚虎首印 —— 印面暗紅,沒有明火,卻透著灼熱的溫度。他調整好鐵鉗的角度,對準馬臀三寸處,穩穩按下。“滋啦” 一聲輕響,青煙裊裊升起,帶著淡淡的焦糊味,馬吃痛,猛地抬起前蹄,發出一聲嘶鳴。帖木兒立刻緊緊按住馬的韁繩,另一名實務官則迅速用麻布擦去印面的浮灰 —— 一枚清晰的虎首印赫然出現在馬臀上,虎目圓睜,紋路分明,邊緣雖有些泛紅,卻無過度灼傷的痕跡。王順檢查片刻,滿意道“好,印紋清晰,馬皮無損,登記!” 實務官立刻在冊上記下“黑壯馬,左臀虎首印,午時三刻,王順。”
接下來的烙印按馬群類型分區進行壯馬區最熱鬧,十名實務官同時開工,騎兵與馬倌們忙著牽馬、按馬,雖偶有馬受驚,卻都被及時控制;老弱馬區則格外細致,實務官們將虎首印燒得稍涼,烙印時間縮短到一息,還準備了藥膏,一旦有馬被輕微燙傷,立刻涂抹;小馬駒區則暫時停工,李衡按那拉珠爾的令,決定等小馬駒長到一歲再烙印,此刻只由馬倌們集中看管,喂著新鮮的牧草。
阿里不哥站在壯馬區旁,看著一匹匹熟悉的馬被烙上虎首印,心中雖有不舍,卻更多是安心 —— 他看到實務官們對馬的細致,听到那拉珠爾承諾返還老弱馬,知道朝廷並非要趕盡殺絕。一名年輕馬倌忍不住抹眼淚,阿里不哥拍了拍他的肩“別哭,這些馬去了虎衛,能得到更好的照料,以後還會回來一部分,咱們只要好好配合,部落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馬倌點點頭,擦干眼淚,繼續牽著馬走向烙印點。
那拉珠爾則在各區間巡查,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在老弱馬區,一匹老馬烙印後有些站立不穩,他立刻讓獸醫過來檢查,確認只是受驚後,讓馬倌牽著它去一旁休息,還特意吩咐後勤送些精飼料。獸醫道“將軍,這些老弱馬體質差,烙印時更要小心,咱們可以再放慢些速度,確保每匹馬都安全。” 那拉珠爾同意“就按你說的,安全第一,不用趕時間。” 夕陽西下時,已烙印完五千匹壯馬,老弱馬烙印了一千匹,沒有一匹馬受傷,也沒有一起部民騷動,烙印收編的第一天,就在平穩中結束。
烙印進行到第二日,意外還是發生了 —— 一批由激進派殘余馬倌看管的壯馬,突然在待編區里騷動起來。領頭的馬倌是帖木兒(此前激進派親信),他趁騎兵不注意,悄悄在馬料里加了烈酒,想讓馬發狂,阻止烙印。十幾匹壯馬受酒精刺激,掙脫韁繩,向待編區外沖去,馬蹄聲震得地面發顫,眼看就要沖散外圍的部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博羅立刻率騎兵上前,用套馬桿將沖在最前面的幾匹壯馬套住。這些馬發狂般掙扎,套馬桿被拉得筆直,騎兵們咬緊牙關,死死拽住,不少人的手被勒得通紅。那拉珠爾聞訊趕來時,博羅正與帖木兒對峙 —— 帖木兒手持彎刀,擋在馬前“不準烙印!這些是部落的馬,不是朝廷的!” 博羅的長矛已抵住他的胸口“你敢違抗朝廷令,是想重蹈之前激進派的覆轍?”
那拉珠爾沒有立刻下令動手,而是走到帖木兒面前,語氣平靜卻帶著威嚴“帖木兒,你以為讓馬發狂,就能阻止收編?朝廷要收編的是超額馬群,不是要滅你部落 —— 昨日烙印的五千匹馬,哪一匹受了委屈?你看看那邊,老弱馬在吃精飼料,小馬駒有人照料,部民們在領青稞,你這樣做,是在害部落,不是在護馬。” 他讓李衡遞過帖木兒家人的消息“你母親和弟弟昨日領了青稞,還幫著實務官喂老弱馬,他們盼著你能安分,不是盼著你闖禍。”
帖木兒看著消息,又望向遠處領青稞的母親,手中的彎刀 “ 當” 一聲掉在地上。他跪在地上,聲音哽咽“將軍,我錯了,我只是舍不得這些馬,怕部落沒了馬……” 那拉珠爾扶起他“朝廷明白你的心意,但規矩不能破。你若真心護馬,就幫著實務官烙印,看管馬群,以後這些馬調養好了,返還部落時,還讓你看管,如何?” 帖木兒連連點頭“多謝將軍!我定好好配合,不再闖禍!”
騷動平息後,那拉珠爾下令加強馬料管控,由實務官與部落長老共同負責,防止再有人動手腳。博羅不解道“將軍,為何不處置帖木兒?他煽動馬群騷動,按律該嚴懲。” 那拉珠爾道“他只是一時糊涂,並非真心抗命。處置他容易,可會寒了其他馬倌的心。咱們收編馬群,也要收編人心,這樣草原才能長久穩定。” 博羅恍然大悟,連忙按令調整管控措施。這場小小的騷動,不僅沒有打亂烙印進度,反而讓馬倌們更加配合,也讓阿里不哥部看到了朝廷的寬容,後續的烙印,愈發順利。
隨著烙印收編的推進,部民們的態度也從最初的緊張轉為接受,甚至主動參與。老牧民速不台每天都會帶著兒子來待編區,幫實務官們牽馬、遞水。他的兒子雖只有十歲,卻學得有模有樣,還會用小刷子幫烙印後的馬清理皮毛。速不台對王順道“王大人,以前我總怕朝廷收了馬,咱們沒活路,現在看你們對馬這麼好,還給咱們青稞,我就放心了。” 王順笑道“老叔,朝廷收編馬群,是為了讓草場不退化,以後咱們能養更多馬,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貧困部民們則盼著那拉珠爾承諾的 “額外保留一千匹私馬”。實務官們按 “無馬戶優先、人口多者優先” 的原則,登記造冊,準備分配。一名無馬的年輕牧民道“要是能分到一匹馬,我就能跟著馬倌學牧馬,以後再也不用靠幫人放羊過日子了。” 長老帖木兒在旁核對名單,對他道“放心,朝廷不會忘了你們,等烙印結束,就給你們分馬,還會發牧草補貼。” 年輕牧民激動得連連道謝,轉身又去幫實務官們干活了。
阿里不哥部的騎士們也主動提出,要協助虎衛看管收編後的壯馬。他們熟悉馬性,知道如何安撫受驚的馬,如何辨別馬的健康狀況,很快就成了騎兵們的好幫手。騎士長巴特爾(非虎衛巴特爾)對博羅道“將軍,這些壯馬以前多是咱們的戰馬,咱們知道它們的脾氣,交給我們看管,你們放心。” 博羅與那拉珠爾商議後,同意讓騎士們參與看管,還按虎衛騎兵的標準,給他們發放口糧。巴特爾感激道“多謝將軍信任,我們定看好馬群,不讓它們受一點委屈。”
那拉珠爾看著部民們忙碌的身影 —— 馬倌們牽著馬走向烙印點,實務官們認真登記,騎士們看管著收編的壯馬,老人們帶著孩子幫忙,心中感慨萬千。他對李衡道“最初我還擔心部民抵觸,沒想到會這麼順利。看來只要讓他們看到實惠,感受到朝廷的誠意,就沒有推不動的事。” 李衡點頭“是啊,將軍,您的‘威恩並施’起了作用 —— 既按制度收編,又保留私馬、發放青稞,還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樣他們才會真心認同。”
第三日傍晚,烙印收編終于全部完成。二萬二千匹超額馬中,一萬五千匹壯馬全部烙上虎首印,編入虎衛馬隊,由博羅率騎兵護送前往乃蠻部軍鎮暫管;四千匹老弱馬烙印後,留在阿里不哥部,由朝廷派來的獸醫與實務官共同調養;三千匹小馬駒則登記在冊,待一歲後再烙印收編。那拉珠爾在待編區舉行了簡單的 “收編儀式”,將 “收編馬群冊” 交給阿里不哥與長老們核對,確認無誤後,雙方簽字畫押。
儀式結束後,阿里不哥捧著冊頁,對那拉珠爾道“將軍,此次收編,朝廷既守了規矩,又顧了部落,我代部民多謝朝廷。以後部落定會按馬政要求,按時上報馬群數量,配合量牧,絕不再瞞報。” 那拉珠爾笑道“領主能明白就好。草原的馬政,需要朝廷與部落一起維護,這樣才能讓馬群壯實,草場豐茂,部民安穩。” 他讓人抬來五千石青稞,作為 “收編補貼”,交給實務官發放給部民“這些青稞,是朝廷的心意,讓大家好好過冬,明年草場修復好了,咱們再一起養更多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部民們看到青稞,紛紛歡呼起來,有的甚至跪地磕頭,感謝朝廷的體恤。速不台領了青稞,對那拉珠爾道“將軍,明年草場修復,我還來幫著種牧草,只要能讓部落安穩,我什麼都願意干!” 那拉珠爾扶起他“老叔,草原是咱們共同的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夕陽下,收編的壯馬隊緩緩向乃蠻部方向出發,馬蹄聲與部民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草原安穩的畫卷。
阿里不哥部超額馬群被烙印收編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周邊宗藩。脫脫部領主也速該正在帳內與親信商議是否瞞報馬群數量,听聞消息後,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頓“二萬二千匹…… 阿里不哥還是被收編了,虎首印,那是朝廷軍鎮的印啊!” 親信領主道“領主,阿里不哥部得了青稞補貼,還能拿回老弱馬,朝廷沒虧待他們。咱們若再瞞報,恐會引火燒身,不如主動申報,按制度處置。” 也速該沉默片刻,最終點頭“傳我令,明日就派使者去虎衛,申報馬群數量,願意配合量牧收編。”
乃蠻部領主帖木格(妥協派)則召集部落長老,通報了消息“朝廷收編阿里不哥部馬群,既講規矩,又有安撫,這是好事。咱們之前配合量牧,現在馬群壯實,草場也在修復,可見朝廷是為了草原好。以後咱們要更主動些,按時上報馬群,別讓朝廷費心。” 長老們紛紛附和,有的還提出要派馬倌去阿里不哥部學習烙印經驗,以便日後配合收編。
合丹部殘余勢力的領主帖木兒(非阿里不哥部長老)則陷入恐慌 —— 他的部落仍有超限額馬群,此前還想煽動其他宗藩抵抗,如今看到阿里不哥部的處置,知道再抵抗只會自取滅亡。他連夜派使者前往虎衛,遞交 “投降書”,承諾主動申報馬群數量,配合收編,只求朝廷能像對待阿里不哥部一樣,給予補貼和返還老弱馬。
那拉珠爾接到各宗藩的反饋後,對李衡道“你看,這就是威懾的效果 —— 處置阿里不哥部,不僅是解決一個部落的問題,更是給其他宗藩立規矩。讓他們知道,超限額馬群朝廷必管,但也不會虧待配合的人,這樣才能讓量牧制度推行下去。” 李衡道“將軍高見!之前脫脫部、合丹部還猶豫,現在都主動配合,草原的馬政,總算能走上正軌了。”
後續幾日,各宗藩陸續派使者前來,申報馬群數量,有的甚至主動提出要朝廷派實務官去丈量核計。那拉珠爾按 “阿里不哥部模式”,逐一制定處置方案,或收編,或分期清退,均給予相應的補貼和安撫。草原上的馬政秩序,漸漸建立起來,再無大規模瞞報和抵抗的情況。
此次超額處置,不僅規範了阿里不哥部的馬群,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印收馬、以規治牧” 的重要範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馬政制度完善來看,元代此前對超限額馬群的處置多為 “臨時清退”,缺乏統一的標識和收編體系,而此次烙 “虎首印” 收編,明確了 “官馬標識、收編流程、返還機制”,形成了完整的 “核計 收編 調養 返還” 閉環,被後續《大元通制?馬政》修訂時采納,成為元代草原馬政的標準處置模式(《元史?食貨志》載 “至元四十六年,那拉珠爾烙虎首印收阿里不哥部超額馬,後著為令,行于諸藩”)。
從中央對草原的控制力來看,此次處置以 “制度性收編” 取代了 “單純武力壓制”,通過虎首印這一 “朝廷權威符號”,將阿里不哥部的超額馬群納入中央馬政體系,既削弱了宗藩的私馬實力,又增強了朝廷的軍鎮馬隊力量,實現了 “控宗藩、強軍備” 的雙重目標。後續元代在嶺北行省設置 “馬政司”,專門負責草原馬群的丈量、收編與管理,正是此次處置經驗的推廣,中央對草原的馬政控制力,由此大幅提升。
從宗藩治理模式來看,此次處置體現的 “威恩並施” 策略 ——“威” 在按制度強行收編,彰顯朝廷權威;“恩” 在保留私馬、發放補貼、返還老弱馬,安撫部民情緒 —— 成為元代治理草原宗藩的核心策略。這種策略避免了 “要麼放任、要麼鎮壓” 的極端,讓宗藩從 “被動服從” 轉為 “主動配合”,阿里不哥部後續主動協助朝廷勸諭其他宗藩,便是最好的證明。《元史?宗藩傳》評價道“那拉珠爾處置阿里不哥部馬群,威恩相濟,諸藩始服,草原馬政遂行,此乃治藩之良策也。”
從草原生態與民生來看,此次處置按 “草場承載量” 收編超額馬群,避免了超限額放牧導致的草場退化,後續朝廷推行的草場修復計劃,進一步改善了草原生態;而青稞補貼、私馬保留、馬倌參與看管等舉措,保障了部民的基本生活,甚至讓貧困部民獲得了馬群,改善了生計。這種 “馬政 生態 民生” 的協同治理,讓草原實現了 “馬群規範、草場恢復、部民安穩” 的良性循環,為元代草原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拉珠爾站在修復中的阿里不哥部草場,看著牧民們播種牧草,遠處收編的壯馬隊揚起的塵土漸漸消失在天際,心中滿是感慨。他對身旁的博羅道“草原的治理,從來不是靠奪,而是靠規 —— 用制度規範馬群,用誠意安撫人心,這樣才能讓草原長久安穩。這枚虎首印,烙在馬身上,更要烙在宗藩和部民的心里。” 博羅點頭“將軍所言極是,此次處置,不僅收了馬,更收了心,這才是最難得的。” 夕陽下,虎首印的紋樣在余暉中閃爍,既是朝廷權威的象征,也是元代草原集權治理新篇章的見證。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