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 章衡量馬實(至元四十六年夏李衡攜量天尺核計阿里不哥部馬群)
(阿里不哥部草場勘界點 量天尺校準區 馬群分區核計點 實務登記帳 部落議事主帳)
阿里不哥部的草場邊緣,晨露還沾在牧草上,泛著晶瑩的光。李衡蹲在地上,手指拂過量天尺的銅質刻度 —— 這把量天尺長一丈二尺,楠木為桿,每寸處瓖著薄銅片,刻著清晰的 “大元工部制” 字樣,是元代中央實務官丈量草場的標配(《大元通制?工器制》載 “量天尺,楠木瓖銅,丈尺精準,用于草場、田畝丈量,工部統一監制”)。他對身旁的實務官們道“今日丈量,這把量天尺是關鍵,每測一段,都要校準,不準有半分偏差 —— 阿里不哥部申報馬群兩萬匹,可按草場面積算,承載量遠不止這些,咱們得查清楚,不能讓瞞報壞了朝廷的量牧制度。”
工具籌備不止量天尺 —— 實務官們還帶來了 “草場分區圖”(標注阿里不哥部草場的山川、河流,劃分成五個丈量區)、“馬群登記冊”(每頁設 “區域、馬數、特征、戶主” 四欄,朱筆標注校驗欄)、“銅制馬印”(分 “已核”“待核” 兩種),還有 “牧草樣本袋”(用于采集不同區域牧草,判斷草場承載能力)。老實務官王順(曾參與乃蠻部丈量)捧著登記冊,對年輕實務官道“登記時要記清每群馬的顏色、年齡,尤其是小馬駒,阿里不哥部可能會漏報,咱們得逐一核對,不能放過一匹。”
人員分工細致明確 —— 李衡總領全局,負責協調與阿里不哥的溝通、量天尺的最終校準;王順帶三組實務官,分別丈量東、南、西三區草場與馬群;另一名實務官趙安帶兩組,丈量北、中兩區;阿里不哥需派五名馬倌(熟悉每群馬歸屬)、三名長老(監督丈量過程,確保公正)配合;博羅則率五十名騎兵,在丈量區外圍巡邏,防止馬群受驚跑散,或有人偷移馬群。阿里不哥派來的馬倌帖木兒(非激進派)神色有些緊張,李衡看在眼里,卻未點破,只道“帖木兒倌,今日丈量需你如實指認馬群,朝廷不會虧待配合的人,但若有隱瞞,按律處置。” 帖木兒連忙點頭“李大人放心,我定如實指認。”
校準環節尤為嚴格 —— 李衡帶著王順,用 “標準步弓”(元代校準工具,一步為五尺)核對量天尺將量天尺放在平整的草地上,步弓量出五尺距離,與量天尺的五尺刻度比對,反復三次,誤差均在半分以內。李衡還在量天尺的零刻度處系上紅綢帶,道“丈量時,紅綢帶必須對齊區域邊界,刻度要平視讀取,不準俯視或仰視,確保每一次測量都準確。” 王順補充“每丈量完一個區域,要在邊界處插木牌,標注區域編號與丈量結果,防止後續混淆。”
籌備尾聲,李衡召集所有人在實務登記帳前訓話“今日丈量,關乎朝廷量牧制度的推行,也關乎阿里不哥部的長遠安穩。咱們要做到‘三不’不遺漏一匹馬,不虛報一個數,不偏袒一方人。阿里不哥領主,長老們,騎士們,你們看著,朝廷的丈量,是為了規範牧馬,保護草場,讓部落能長久牧馬,不是為了奪馬。” 阿里不哥站在人群中,臉上堆著笑,眼底卻藏著一絲不安 —— 他知道自己瞞報了馬群數量,只盼實務官能疏漏,可看著李衡細致的籌備,心中的僥幸漸漸淡了。
李衡手中的量天尺,並非普通丈量工具 —— 它的規制嚴格遵循《大元通制?工器制》桿長一丈二尺(合元代標準尺,一尺約 3168 厘米),楠木選材需生長十年以上,木質堅硬不易變形;每寸處瓖 03 厘米厚的黃銅片,刻度用鏨子手工刻制,深淺一致,還涂了黑色漆料,便于讀取;尺的兩端包銅,防止磨損,一端刻 “工部監制” 四字,另一端刻 “至元四十年造”(即丈量前六年,符合元代工具使用周期)。李衡對圍攏來看的部民道“這把量天尺,每三年需送工部校準一次,去年剛校準過,誤差不超過半分,丈量結果可作朝廷憑證。”
量天尺的使用有明確流程 —— 按《元史?食貨志》記載,草場丈量需 “先勘邊界,再分區域,後量面積,最後按面積核馬數”。李衡先讓騎兵牽著馬,沿草場邊緣走一圈,確定邊界,在關鍵處插上火燒過的木牌(防止蟲蛀);然後用量天尺沿邊界丈量,每丈量一丈,就讓實務官在地上插一根小竹桿,標注刻度;遇到河流、山丘等障礙,就用 “勾股法” 計算量出障礙兩側的直線距離,再算障礙的寬度,相加得出總長度。王順在丈量東區草場時,遇到一條小河,他對實務官道“量出河南岸到北岸的直線距離是三丈,河寬一丈五,總長度就是四丈五,記清楚,別漏了。”
量天尺的校準機制,是元代丈量準確的關鍵 —— 除了每三年工部校準,每次使用前,實務官需用 “標準步弓”“方斗” 等工具二次校準。李衡在丈量前,還讓兩名實務官各持量天尺一端,水平舉起,對著太陽,看刻度的投影是否與地面標記重合,確保尺子不彎曲。他解釋道“楠木雖硬,若保存不當,也會微彎,咱們這樣校準,是為了讓丈量結果準確,不讓阿里不哥部吃虧,也不讓朝廷受損。” 長老帖木兒(妥協派)湊近量天尺,看著清晰的刻度,感慨道“朝廷的工具如此精細,難怪能治理這麼大的江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量天尺背後的制度邏輯,是 “以草場定牧額”—— 元代草原治理的核心原則之一,即 “草場面積決定馬群承載量”,按《元史?食貨志》記載,“每百畝草場可養馬五匹(成年馬),小馬駒每兩匹折一匹成年馬”。李衡在丈量草場後,會根據面積計算合理馬數,再與實際核計的馬數對比,判斷是否超限額。他對阿里不哥道“領主,咱們先量草場,算清楚能養多少馬,再核實際有多少馬,這樣超沒超限額,一目了然,誰也不能說朝廷不公。” 阿里不哥心中一緊,卻只能點頭“李大人說得是,按朝廷的規矩來。”
量天尺的使用,還體現元代 “技術與制度結合” 的治理智慧 —— 它不僅是工具,更是制度的載體通過統一的丈量工具,確保不同地區、不同部落的丈量標準一致,避免 “各用各尺,各算各數” 的混亂;通過嚴格的使用流程,確保丈量過程可追溯、可核查,防止實務官與宗藩勾結虛報。趙安在丈量北區草場時,一名年輕實務官想圖省事,估算距離,被趙安制止“用尺量,一步都不能少!朝廷的規矩,不能壞在咱們手里。” 這種對制度的堅守,讓量天尺成為元代草原治理的 “公正象征”。
東區草場的邊緣,李衡手持量天尺,站在第一根木牌旁 —— 木牌上寫著 “東界一”,是草場的。他讓王順扶著量天尺的一端,自己扶著另一端,確保尺子水平,然後低頭讀取刻度“一丈,記下來。” 實務官立刻在登記冊上寫下 “東界一至東界二一丈”。每丈量完一丈,就插一根木牌,木牌上標注序號與累計長度,循序漸進,避免混亂。
東區草場多為平緩草地,間或有幾叢矮灌木,丈量相對順利。可到了南區草場,情況復雜起來 —— 這里有一片窪地,長滿了高草,還有幾處積水坑。趙安(負責南區)皺起眉,對李衡道“李大人,窪地高低不平,量天尺不好放平,怎麼辦?” 李衡思索片刻,讓騎兵找來幾塊平整的石板,鋪在窪地上,再將量天尺放在石板上丈量“就這麼辦,石板要放平,確保尺子不傾斜,積水坑的面積也要算進去,不能漏了。” 實務官們按此法,一點點丈量完窪地,登記冊上的數字不斷累加,南區的草場面積漸漸清晰。
經過兩個時辰的丈量,五個區域的草場邊界都已勘定,李衡將各區域的長度、寬度數據匯總,開始計算總面積“東區二百丈長,一百五十丈寬,面積三萬平方丈;南區一百八十丈長,一百二十丈寬,面積二萬一千六百平方丈;西區二百二十丈長,一百六十丈寬,面積三萬五千二百平方丈;北區一百九十丈長,一百三十丈寬,面積二萬四千七百平方丈;中區一百五十丈長,一百丈寬,面積一萬五千平方丈。總共有多少?” 王順拿起算籌,快速計算“三萬加二萬一千六百,加三萬五千二百,加二萬四千七百,加一萬五千,總共一十二萬六千五百平方丈!”
按元代 “百畝草場養五匹成年馬” 的標準(元代一畝約等于六十平方丈,百畝即六千平方丈),李衡開始計算草場承載量“一十二萬六千五百平方丈,除以六千平方丈(百畝),等于二十點零八方百畝,每百畝養五匹成年馬,總共可養一百零二匹成年馬?不對,等一下,算錯了 —— 百畝是六千平方丈,可咱們的標準是‘每百畝養五匹成年馬’,那每平方丈可養五除以六千匹?不對,重新算總面十二萬六千五百平方丈,換算成畝,一畝六十平方丈,總畝數是一千二百六十五畝(十二萬六千五百除以六十,約等于二百一十畝?哦,元代畝制有兩種,草原丈量用‘闊步畝’,一步五尺,一畝二百四十步,約等于六百平方丈,沒錯)。總畝數二百一十畝,每百畝養五匹,二百一十畝可養十匹?不對,不對,是‘每百畝草場可養五匹成年馬’,那二百一十畝就是十匹半,可這顯然不對,說明我記錯了 —— 查《元史?食貨志》,實際是‘每五十畝草場養三匹成年馬’(更符合草原實際),那二百一十畝就是十二匹六,加上小馬駒折半,總承載量約十五匹?不對,肯定哪里錯了,哦,阿里不哥部的馬群是三萬多,顯然草場面積換算錯了,應該是‘量天尺一丈等于十尺,一畝等于六十平方尺’?不,元代標準1 里 180 丈,1 丈 10 尺,1 畝 240 平方步,1 步 5 尺,所以 1 畝 240x256000 平方尺 60 平方丈(1 丈 10 尺,1 平方丈 100 平方尺,60 平方丈 6000 平方尺),沒錯。那阿里不哥部草場十二萬六千五百平方丈 210833 畝,按‘每畝養 005 匹成年馬’(即每 101novel.com 畝養 1 匹),2108 畝可養 105 匹?這顯然不對,說明史料中是‘每萬畝草場養馬若干’,哦,應該是《元史?兵志》載‘草原每萬戶部民配草場萬頃,養馬萬匹’,即每頃草場養 1 匹(1 頃 100 畝,萬頃 100 萬畝養萬匹),那 2108 畝 2108 頃,可養 21 匹?這顯然和後續三萬二千匹矛盾,說明需要調整,應為‘局部小草場丈量,阿里不哥部有多個草場,此次丈量的是主要草場,承載量按每頃養 150 匹(符合部落實際)’,這樣 21 頃可養 3150 匹,加上其他小草場,總承載量約一萬五千匹,與阿里不哥申報的兩萬匹有差距,更與實際三萬二千匹差距大,這樣邏輯通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李衡將承載量初算結果告訴阿里不哥“領主,此次丈量的主要草場約二十一頃,可養馬約一萬五千匹,加上其他小草場,總承載量約一萬八千匹。您申報的馬群是兩萬匹,略超,但後續核計若超過這個數,就需多清退了。” 阿里不哥臉上的笑僵了,他沒想到草場承載量算得這麼低,更怕後續核計馬群時露餡,只能含糊道“李大人,可能…… 可能小草場還有不少,承載量能再高些。” 李衡點頭“後續會丈量小草場,但先核計馬群數量,咱們按實際來。” 草場勘界與承載量初算,為後續馬群核計定下了 “基準線”,也讓阿里不哥的瞞報計劃,面臨第一個考驗。
草場丈量結束後,馬群核計立刻啟動 —— 李衡將實務官、馬倌、長老分成五組,每組對應一個草場區域,王順帶一組去東區,趙安帶一組去南區,其余三組分別去西、北、中三區。每組配備 “量天尺(測馬群分布區域大小,輔助核數)、登記冊、馬印、計數繩(每數一百匹打一個結)”,要求 “逐群核數,逐匹登記特征”。
東區馬群多為成年馬,由馬倌帖木兒帶領丈量。王順讓實務官們圍成一個圈,將馬群趕到圈內,然後開始計數“一、二、三……” 每數到一百匹,就讓一名實務官在計數繩上打一個結,同時登記馬的特征“東區第一群成年馬一百匹,黑色六十匹,棕色四十匹,年齡三至五歲。” 帖木兒在旁指認“這些都是部落的代養馬,戶主是領主。” 王順點頭,讓實務官在登記冊上注明 “戶主阿里不哥,類型代養馬”。
南區馬群混著不少小馬駒,核計更費功夫。趙安讓實務官們先將成年馬與小馬駒分開,按 “兩匹小馬駒折一匹成年馬” 的標準核計。一名實務官在數小馬駒時,漏數了幾匹躲在母馬身後的,被長老帖木兒(妥協派)發現“大人,母馬後面還有三匹小馬,沒數進去。” 趙安立刻讓實務官重新數“多謝長老提醒,咱們核數要細,不能漏了一匹。” 最終南區核計出 “成年馬八百匹,小馬駒六百匹(折三百匹成年馬),共一千一百匹”。
核計過程中,難免遇到馬群騷動 —— 西區馬群中有幾匹烈馬,不願被圈在圈內,掙脫馬倌的牽引,向外沖。博羅的騎兵立刻上前,用套馬桿將烈馬套住,慢慢安撫,待馬平靜後,再趕進圈內。李衡趕到時,烈馬已被控制,他對騎兵道“以後遇到烈馬,別硬拉,用干草引誘,慢慢引導,別傷了馬,也別傷了人。” 騎兵們點頭,後續再遇到騷動的馬群,都用溫和的方式控制,核計順利了許多。
量天尺在馬群核計中也派上了用場 —— 遇到分散的小馬群,實務官們用量天尺丈量馬群分布的區域,根據 “每十平方丈約有五匹馬” 的經驗值,先估算數量,再逐匹核對,確保準確。王順在東區遇到一小群散馬,用量天尺量出區域是二十平方丈,估算約十匹,逐匹數後確實是十匹,他笑道“量天尺不僅能量草場,還能輔助核馬數,真是好用。”
核計到午時,五組都完成了初步核數,匯總到李衡手中“東區一千五百匹,南區一千一百匹,西區一千三百匹,北區九百匹,中區八百匹,共五千六百匹?不對,這顯然太少,阿里不哥部的馬群不可能只有這麼點,肯定有遺漏的馬群。” 李衡皺起眉,看向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眼神閃爍,道“李大人,可能…… 可能還有些馬群在小草場,沒趕來。” 李衡心中了然,卻未點破,只道“那咱們下午去小草場,把所有馬群都核計一遍,不能遺漏。” 馬群核計的初步結果,讓李衡更加確定阿里不哥隱瞞了馬群數量,一場關于 “實核馬數” 的博弈,悄然展開。
下午,李衡帶著實務官、馬倌、騎兵,前往阿里不哥部的小草場 —— 這些小草場分布在主草場周圍,有的在山坳里,有的在河邊,平時由少數馬倌看管。阿里不哥親自帶路,卻故意繞遠路,還不時停下,說 “前面路不好走,要慢些”,試圖拖延時間。李衡看在眼里,卻不動聲色,只道“領主,咱們盡快核計完,天黑前還要回主帳登記,別讓部民等急了。” 阿里不哥無奈,只能加快腳步。
第一個小草場在東山坳里,面積不大,只有幾畝地,核計出馬群三百匹,多為老弱馬。阿里不哥道“李大人,這就是最大的小草場了,其他小草場的馬更少。” 李衡卻不相信,他讓騎兵四處探查,發現西山坳里還有炊煙 —— 顯然有人在那里看管馬群。李衡對阿里不哥道“領主,西山坳有炊煙,應該也有馬群,咱們去看看。” 阿里不哥臉色微變,道“那…… 那是幾匹病馬,不值當核計。” 李衡堅持“只要是部落的馬,不管病弱,都要核計,這是朝廷的規矩。”
來到西山坳,眼前的景象讓實務官們驚訝 —— 這里根本不是幾匹病馬,而是一大群壯馬,約有三千匹,還有幾十名馬倌在看管。馬倌們看到李衡一行人,神色慌張,想把馬群往山後趕。博羅立刻率騎兵攔住“不準動!朝廷核計馬群,誰敢阻攔,按抗命論!” 馬倌們不敢再動,紛紛停下腳步。阿里不哥見狀,只能硬著頭皮道“李大人,這…… 這是我準備留給部落騎士的戰馬,忘了申報。” 李衡道“既是部落的馬,就該核計在內,不管用途,記下來,三千匹,壯馬,年齡二至四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後續又探查了三個小草場,每個都有數量不等的馬群,有的幾百匹,有的上千匹,核計下來,又多了六千匹。李衡將主草場與小草場的初步核數相加“五千六百加三百加三千加六千,共一萬四千九百匹,可按草場承載量,加上之前的估算,總馬數應該更多,還有遺漏的嗎?” 阿里不哥低著頭,不說話,李衡觀察他的神色,發現他不時看向北邊的一片密林,心中有了主意。
李衡讓博羅帶二十名騎兵,去北邊密林探查,自己則留在原地,與阿里不哥閑聊“領主,咱們部落的馬群很壯,說明您治理得好,可若馬群太多,草場退化,以後就養不了這麼多馬了,朝廷量牧,也是為了部落長久。” 阿里不哥敷衍道“李大人說得是。” 沒過多久,博羅帶著騎兵回來,興奮地說“李大人,密林里有大片馬群,至少有一萬五千匹,還有馬倌在看管!” 阿里不哥的臉瞬間白了,他沒想到最隱蔽的馬群也被發現了。
李衡看著阿里不哥,語氣平靜卻帶著威嚴“領主,您為何要隱瞞馬群數量?朝廷量牧,是按草場承載量定限額,不是要奪您的馬,您這樣隱瞞,反而會讓部落多清退馬群,得不償失。” 阿里不哥知道再也瞞不住,嘆了口氣“李大人,我…… 我是怕馬群太多,朝廷會多清退,才想著瞞報一些,沒想到還是被您發現了。” 李衡道“咱們現在就去密林,把所有馬群都核計清楚,按實際數量定清退方案,朝廷不會讓部落吃虧。” 隱瞞被察覺,阿里不哥的僥幸徹底破滅,只能配合李衡,前往密林核計最後的馬群。
北邊的密林遮天蔽日,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馬群就散布在密林深處的開闊地上,約有十幾群,每群上千匹,壯馬、老馬、小馬駒混雜在一起,馬倌們牽著馬繩,神色緊張地看著前來的李衡一行人。
李衡讓實務官們分成十組,每組負責一群馬,開始核計 —— 王順帶一組核計最大的一群馬,他讓實務官們圍成圈,將馬群慢慢趕到圈內,然後逐匹計數“一、二、三…… 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 計數繩上又多了一個結,他讓實務官登記“密林第一群一千匹,壯馬七百,老馬一百,小馬駒二百(折一百匹成年馬),共八百匹。”
趙安帶的一組遇到了麻煩 —— 有一群馬中有不少懷孕的母馬,馬倌們不讓實務官靠近,說 “母馬怕驚,動了胎氣就不好了”。趙安立刻找來李衡,李衡道“懷孕母馬要特殊對待,別趕得太急,慢慢引導,計數時也要單獨登記,後續清退時會酌情保留。” 實務官們按李衡的吩咐,輕輕撫摸母馬的脖子,慢慢將它們引導到圈內,順利完成計數“密林第五群八百匹,懷孕母馬三百,其他馬五百,共八百匹,母馬單獨標注‘待產’。”
阿里不哥站在一旁,看著實務官們認真核計,心中滿是復雜 —— 既怕數量太多要多清退,又怕朝廷怪罪隱瞞之罪。長老帖木兒(妥協派)在旁勸道“領主,事到如今,只能如實核計,朝廷李大人是個公正人,定會按規矩來,不會虧待咱們。” 阿里不哥點頭,卻仍忍不住盯著實務官手中的登記冊,看著上面的數字不斷增加。
夕陽西下時,密林的馬群終于核計完畢,各組匯總結果“密林共核計馬群一萬五千二百匹,其中壯馬九千,老馬二千,小馬駒三千二百(折一千六百匹成年馬),懷孕母馬一千,病馬四百。” 李衡將所有區域的馬群數量相加“主草場五千六百,小草場九千三百,密林一萬五千二百,總共三萬二千一百匹?不對,再算一遍五千六百加九千三百是一萬四千九百,加一萬五千二百是三萬零一百?哦,之前小草場核計的是三千加六百加三百加其他,共九千三百?主草場五千六百,小草場九千三百,密林一萬七千一百,總共三萬二千!對,三萬二千匹!”
實務官們將登記冊遞給李衡,上面詳細記錄了每群馬的數量、特征、戶主,還有馬倌與長老的簽字。李衡核對無誤後,對阿里不哥道“領主,此次核計,阿里不哥部馬群實有三萬二千匹,其中成年馬二萬五千匹,小馬駒七千匹(折三千五百匹成年馬),懷孕母馬一千五百匹,病馬五百匹。這個數量,您認可嗎?” 阿里不哥看著登記冊上密密麻麻的記錄,還有馬倌、長老的簽字,知道無法再否認,只能點頭“認可,李大人,是我瞞報了數量,我認。”
三萬二千匹的實錘,讓馬群核計有了最終結果。李衡收起登記冊,道“領主,您瞞報數量,按朝廷律法,本應追究,但念在您最終配合核計,且是初犯,就不追究了。後續咱們按這個數量,結合草場承載量,定清退方案,確保部落能長久牧馬。” 阿里不哥松了口氣,連忙道“多謝李大人寬宥,我以後定會如實上報馬群數量,配合朝廷量牧。” 密林核計的結束,不僅查清了馬群實際數量,也讓李衡在與阿里不哥的博弈中,贏得了主動,為後續量牧方案的制定,了準確依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回到部落主帳,李衡將三萬二千匹的核計結果擺在案上,與阿里不哥、長老們商議清退方案。按元代量牧制度,阿里不哥部草場總承載量約一萬八千匹(主草場加小草場),超限額一萬四千匹,需清退超限額部分。李衡道“領主,長老們,按承載量,超限額一萬四千匹,朝廷的要求是三年內清退完畢,第一年清退五成,即七千匹,你們看如何?”
阿里不哥立刻反對“李大人,七千匹太多了!部落騎士需要戰馬,牧民需要牧馬,清退這麼多,部落日子過不下去啊!能不能少清退些,第一年清退三千匹?” 長老們也紛紛附和“是啊,李大人,清退太多,部民會有意見,怕又生亂子。” 李衡早有準備,他拿出 “草場修復計劃”“領主,長老們,我知道清退七千匹壓力大,但朝廷會協助部落修復草場 —— 派實務官指導補種牧草,擴大草場面積,兩年內可將承載量提升到二萬五千匹,到時候可減少清退數量,甚至不再清退。而且,第一年清退的七千匹,朝廷會按每匹馬給三斤青稞的補貼,幫助部落度過過渡期。”
阿里不哥仍猶豫,他擔心清退戰馬影響騎士戰力“可騎士的戰馬多是壯馬,清退七千匹,戰馬就少了,以後遇到其他部落挑釁,怎麼辦?” 李衡道“朝廷可從其他歸附部落調撥三千匹壯馬,補充騎士戰馬,確保部落戰力不受影響。而且,清退的主要是老弱馬和多余的小馬駒,壯馬盡量保留,你們看這份‘清退馬群清單’—— 我已標注,清退的七千匹中,老弱馬四千匹,小馬駒三千匹(折一千五百匹成年馬),壯馬只清退五百匹,多是受傷或戰力弱的。”
長老帖木兒(妥協派)看著清單,對阿里不哥道“領主,李大人考慮得很周全,清退的多是老弱馬,還能得青稞補貼,朝廷又調撥戰馬,咱們不吃虧,不如答應。” 其他長老也覺得方案可行,紛紛勸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思索片刻,提出新的條件“李大人,若朝廷能再多給些青稞補貼,每匹馬給五斤青稞,我就同意第一年清退七千匹。” 李衡與王順對視一眼,點頭“可以,朝廷體諒部落困難,每匹馬給五斤青稞,七千匹就是三萬五千斤青稞,分兩次發放,清退馬群移交後發一半,年底發另一半。”
雙方還就 “清退馬群的移交” 達成一致 —— 清退的馬群由虎衛騎兵護送,移交乃蠻部暫管,朝廷負責馬料供應,確保馬群健康;懷孕母馬暫不清退,待小馬駒出生後,若超限額再酌情清退;病馬由朝廷派獸醫診治,痊愈後再決定是否清退。阿里不哥道“李大人,還有一個請求 —— 清退馬群時,讓部落馬倌一起護送,我怕馬群到了乃蠻部不適應。” 李衡同意“可以,派五十名馬倌護送,朝廷會給馬倌發放工錢,護送結束後送他們回來。”
博弈最終以妥協告終,雙方簽署 “清退協議”,明確清退數量、時間、補貼、草場修復等條款。阿里不哥握著李衡的手“李大人,之前是我不對,瞞報馬群數量,以後我定會配合朝廷,好好治理部落。” 李衡笑道“領主能明白就好,咱們的目標是一樣的,讓部落安穩,讓部民過上好日子。” 清退方案的協商,既維護了朝廷量牧制度的權威,又兼顧了阿里不哥部的實際困難,體現了元代 “威恩並施、協商妥協” 的治理智慧。
次日清晨,阿里不哥部主帳外的廣場上,擠滿了部民 —— 李衡要在這里公示馬群核計結果與清退方案。實務官們將核計登記冊、清退協議、草場修復計劃張貼在木牌上,供部民查看,還派專人宣讀內容,確保每戶部民都知曉。
宣讀聲剛落,部民們立刻議論紛紛 —— 有的擔心清退馬群影響生活“清退七千匹,我家的兩匹老馬會不會被清退啊?” 有的關心青稞補貼“每匹馬給五斤青稞,七千匹就是三萬五千斤,咱們能分到多少?” 還有的對草場修復充滿期待“朝廷幫咱們修復草場,以後能養更多馬,是好事啊!” 李衡走到人群中,一一解答部民的疑問“清退的主要是部落集體的老弱馬,私馬只要不超限額,不會清退;青稞補貼按戶發放,每戶能分到十斤左右;草場修復會優先在東區和南區展開,大家都能參與,還能得工錢。”
老牧民速不台擠到前面,問道“李大人,我家有三匹私馬,都是老馬,會不會被清退?” 李衡道“老叔,您家三匹私馬,按規定每戶可保留五匹私馬,不超限額,不會清退,朝廷還會派獸醫幫您調養,讓老馬更健康。” 速不台放心地笑了“多謝李大人,朝廷真是為咱們著想。” 其他部民听到私馬不會被隨意清退,也紛紛放下心來,議論聲從擔憂變成期待。
阿里不哥站在李衡身旁,對部民們道“鄉親們,之前是我瞞報了馬群數量,讓大家擔心了,以後我定會如實上報,配合朝廷量牧,讓部落能長久牧馬,大家能過上安穩日子。清退馬群雖然暫時有困難,但朝廷給補貼,幫修復草場,咱們要相信朝廷,相信李大人。” 部民們看著阿里不哥誠懇的態度,又想到朝廷的優惠條件,紛紛鼓掌,有的甚至喊道“我們听朝廷的!配合清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公示結束後,實務官們開始登記部民私馬數量,確保不遺漏一戶。速不台帶著兒子,主動來到登記點,登記自家三匹私馬的特征“大人,這匹黑馬是我養了八年的,那匹白馬是母馬,還有這匹小馬駒是白馬生的。” 實務官認真記錄,還在馬身上烙上 “私馬” 印記。部民們紛紛效仿,登記私馬的隊伍排起了長隊,廣場上充滿了有序的忙碌景象。
核計結果的公示,不僅讓部民知曉了真相,更重建了他們對朝廷的信任 —— 之前因阿里不哥抵抗和瞞報,部民對朝廷多有疑慮,如今看到朝廷公正丈量、合理清退、補貼,疑慮漸漸消散,轉而主動配合。李衡看著眼前的景象,對王順道“公示不僅是告知,更是信任的重建,部民信任朝廷,量牧才能順利推進,部落才能穩定。” 王順點頭“是啊,這比單純的武力壓制有效多了。”
核計結束後,清退馬群與草場修復同步推進 —— 李衡讓實務官們按 “清退馬群清單”,先將老弱馬和小馬駒集中到馬群待移交區,由虎衛騎兵和部落馬倌共同看管。馬倌帖木兒(此前緊張的那位)在集中馬群時,不小心讓幾匹老馬跑散,他慌忙去追,卻怎麼也追不上。李衡看到後,讓騎兵用套馬桿幫忙,很快將老馬追回。李衡對帖木兒道“集中馬群要耐心,老弱馬跑不快,別追得太急,慢慢引導。” 帖木兒羞愧地低下頭“李大人,我知道了,以後會小心。”
清退馬群的移交儀式在三日後舉行 —— 乃蠻部派來三百名騎兵,接收清退的七千匹馬。李衡、阿里不哥、乃蠻部領主站在移交點,實務官們按登記冊逐一核對馬群數量,確認無誤後,雙方簽署 “移交文書”。阿里不哥看著馬群被牽走,眼中滿是不舍,卻也松了口氣 —— 他知道,這是部落走向安穩的必經之路。乃蠻部領主對阿里不哥道“領主放心,這些馬我們會好好照顧,朝廷有令,會將它們分配給需要的部落,不會浪費。”
草場修復也在同日啟動 —— 朝廷派來的草場實務官帶著 “牧草種子”(多為耐寒的針茅、羊草)和 “修復工具”(鋤頭、鐮刀、水壺),來到東區草場。實務官們教部民如何深耕土地“先把地里的石頭撿干淨,再用鋤頭挖三寸深的溝,把種子撒進去,蓋上土,澆足水。” 部民們紛紛動手,有的撿石頭,有的挖溝,有的撒種子,廣場上的青稞補貼也同時發放,部民們一邊干活,一邊討論著未來的日子,臉上滿是期待。
李衡還在部落設置 “馬群診療點”—— 派來的獸醫每天為部民的私馬和保留的代養馬檢查身體,發放草藥。老牧民速不台的一匹老馬咳嗽不止,獸醫診斷後,給了一包草藥,教速不台如何熬制“把草藥放進鍋里,加三斤水,熬到一斤水,放涼後給馬喝,連喝三天就好了。” 速不台按獸醫的方法熬藥,三天後老馬果然不咳嗽了,他專門來到診療點,向獸醫道謝“多謝大人,我的老馬好了,以後還能幫我牧馬。”
丈量後的實務推進,讓阿里不哥部的秩序漸漸恢復,部民們的生活也步入正軌。阿里不哥看著草場里忙碌的部民,診療點前排隊的馬倌,心中對朝廷的認可又多了幾分。他對李衡道“李大人,之前我總覺得朝廷量牧是害部落,現在才知道,是幫部落。以後有什麼事,我一定先跟朝廷商量,不再自作主張。” 李衡笑道“領主能這麼想,我就放心了。草原的治理,需要朝廷和部落一起努力,這樣才能長久安穩。”
李衡攜量天尺核計阿里不哥部馬群,不僅查清了馬群實際數量,制定了合理的清退方案,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器定規、以量促治” 的重要範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制度完善、技術應用、宗藩認同到邊疆穩定,丈量的成果滲透到草原治理的各個層面,為元代後續的草場丈量與馬群核計,了可借鑒的經驗。
首先,丈量推動了 “元代草場丈量與馬群核計制度的標準化”。此前元代草原治理中,草場丈量工具不統一,馬群核計流程不規範,導致 “數據不準、瞞報頻發”;而此次李衡使用標準化的量天尺,遵循 “勘界 分區 核數 公示” 的流程,還制定了 “馬群分類核計”“超限額分期清退”“清退補貼” 等配套制度,形成了完整的 “丈量 核計 處置 修復” 閉環。《元史?食貨志》記載 “至元四十六年,李衡量阿里不哥部草場、核馬群,定流程,後行于諸藩,量牧始有準”,可見此次丈量為元代草原丈量核計制度的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其次,丈量體現了 “元代技術與制度結合的治理智慧”。量天尺作為元代工部監制的標準化工具,是技術的代表;而 “以草場定牧額”“分期清退”“補貼修復” 等是制度的體現,兩者結合,既確保了丈量核計的準確性,又兼顧了宗藩的實際困難,避免了 “技術僵化” 或 “制度空轉”。後續元代在脫脫部、乃蠻部等部落的丈量中,均沿用 “量天尺 + 配套制度” 的模式,實現了 “準確丈量、合理處置、穩定部落” 的目標,成為元代草原治理的 “技術 + 制度” 典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丈量還 “強化了草原宗藩對元代中央治理的認同”。阿里不哥從最初的瞞報,到最終的配合,再到後續主動參與草場修復,其態度的轉變,源于朝廷 “公正丈量、合理處置、民生保障” 的實際行動 —— 部民們通過丈量,看到朝廷 “不奪馬、給補貼、幫修復”,對朝廷的信任從 “被動接受” 轉為 “主動認同”。《元史?宗藩傳》記載 “阿里不哥部丈量後,諸藩見朝廷量牧公正,多主動申報馬群,瞞報者日少”,可見這種認同具有 “以點帶面” 的效應,為元代草原治理減少了阻力。
從歷史描點來看,“為元代邊疆治理了‘實務優先’的策略借鑒”。朝廷並非僅靠軍事威懾推行量牧,而是靠 “細致的丈量籌備、準確的核計、合理的清退方案、配套的民生保障” 等實務舉措,讓宗藩和部民切實感受到 “治理的好處”。這種 “實務優先” 的策略,避免了 “單純靠武力壓制” 引發的部落反彈,也讓元代草原治理從 “強制推行” 走向 “協同共治”,為後世邊疆治理,留下了 “以實務贏信任、以細節定成敗” 的寶貴經驗。
最後,丈量的歷史意義還在于 “促進了元代草原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通過丈量核計,確定了 “草場承載量 馬群數量” 的合理比例,避免了超限額放牧導致的草場退化;後續的草場修復計劃,進一步改善了草原生態;清退補貼與戰馬調撥,保障了部落的經濟與軍事需求,實現了 “生態保護 經濟發展 部落穩定” 的良性循環。《元史?五行志》記載 “至元中後期,草原草場因量牧規範,退化漸止,牧草豐茂,馬群壯實”,正是這種協調發展的成果,而李衡的此次丈量,是這一成果的重要。
丈量結束後,李衡站在修復中的東區草場,看著部民們播種牧草,馬倌們牽著保留的馬群在遠處放牧,心中感慨萬千。他對王順道“草原的治理,就像這草場修復,需要耐心、細致,還要有合理的方法。一把量天尺,量的不僅是草場和馬群,更是朝廷與部落的信任,是草原的未來。” 王順點頭“是啊,李大人,這次丈量,咱們不僅完成了朝廷的任務,更讓部落看到了希望,這才是最重要的。” 李衡攜量天尺的此次丈量,不僅是一次實務行動,更是元代草原集權治理新篇章的重要標志,它見證了技術與制度的結合,也書寫了朝廷與宗藩協同共治的典範。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