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31章 阿里服軟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31章 阿里服軟

    1031 章阿里服軟(至元四十六年夏阿里不哥見虎衛威勢棄抗許量牧)

    (阿里不哥部主帳外廣場  虎衛騎兵列陣區  馬群待量區  實務量牧準備點  部落長老議事氈房)

    阿里不哥部主帳外的廣場上,風裹挾著馬糞與干草的氣息,吹得黑色部落旗微微晃動。帳內,阿里不哥坐在虎皮案後,指尖反復摩挲著案角的狼毫筆 —— 案上攤著兩封文書,一封是虎衛送來的 “最後通牒”,朱筆標注 “若辰時前仍拒量牧,虎衛將按令處置”;另一封是部民請願書,密密麻麻的手印旁寫著 “願遵令量牧,求青稞安身”。親信領主帖木兒(此前激進派,現已動搖)跪在帳前,聲音發顫“領主,虎衛的騎兵已圍了咱們三面,炮隊的引信都露著,部民們都在帳外等著,再抗下去,怕是……”

    帳外的動靜不斷傳來 —— 虎衛騎兵的馬蹄聲整齊劃一,每一次踏地都像敲在阿里不哥心上;部民們的低語漸漸變成高聲請願“領主,別抗了!量牧就量牧,總比打仗強!” 還有孩童的哭鬧聲,混著婦人的勸說,讓帳內的氣氛愈發壓抑。阿里不哥猛地抬頭,眼中滿是不甘“我乃草原領主,豈能受元廷如此逼迫?之前清退馬群已失顏面,再讓他們丈量,以後部落還怎麼在草原立足?” 話雖硬氣,卻難掩聲音中的顫抖 —— 他知道,此刻的抵抗,早已是強撐。

    防御線外,巴圖額爾敦正與博羅、李衡觀察局勢。博羅指著阿里不哥部的馬群“公子你看,他們的馬群已亂了陣腳,騎士們多垂頭喪氣,有的甚至在解馬繩,顯然不願再打。” 李衡遞上 “糧草消耗清單”“阿里不哥部的馬料僅夠兩日,青稞也已告罄,部民們昨日就有人餓肚子,這是他們服軟的關鍵。” 巴圖額爾敦望著主帳的方向,道“阿里不哥是礙于領主顏面,才遲遲不松口。咱們再等半個時辰,若他仍不回應,便讓實務官帶著青稞去帳外,用民生逼他服軟 —— 部民要活命,他這個領主,不能不顧。”

    帳內,帖木兒仍在勸說“領主,顏面哪有部民重要?虎衛說了,只要同意量牧,不僅不追究您的過錯,還會發一千石青稞,保留您的領主之位。乃蠻部遵令後,領主保住了爵位,牧民還領了青稞,咱們為何不能學他們?” 阿里不哥沉默著,目光落在帳簾縫隙處 —— 他看到一名老牧民抱著餓得哭鬧的孫子,向主帳磕頭,口中喊著 “求領主給條活路”。那一刻,他心中的抵抗防線,開始出現裂痕。

    辰時將至,帳外突然傳來整齊的吶喊聲 —— 是虎衛騎兵的助威聲,聲音洪亮,震得帳內的奶茶碗都微微晃動。阿里不哥猛地站起身,走到帳簾後,看到虎衛騎兵列成 “鋒矢陣”,炮隊的虎蹲炮已褪去炮衣,炮口雖未對準主帳,卻對著馬群待量區,顯露出 “再拒便動武” 的姿態。他深吸一口氣,對帖木兒道“去…… 去告訴巴圖額爾敦,我同意丈量馬群,但朝廷需答應我三個條件。” 最後對峙的困局與內心掙扎,終于讓阿里不哥邁出了服軟的第一步。

    虎衛騎兵列陣區,三千名騎兵按 “鋒矢陣” 排列 —— 前排騎兵手持長矛,矛尖在陽光下泛著冷光,矛桿上系著紅色綢帶,隨風飄動;後排騎兵腰間佩著彎刀,左手握著馬韁繩,右手按在刀柄上,姿態挺拔如松;騎兵們的馬匹均為壯馬,馬蹄被麻布包裹,卻仍透著蓄勢待發的氣勢。博羅騎馬立于陣前,身著黑色總兵官鎧甲,甲片上的虎紋清晰可見,他高聲喊道“虎衛在此!阿里不哥部若遵令量牧,朝廷既往不咎;若仍抵抗,此陣便會踏平馬群!” 聲音穿透廣場,傳到每一個部民耳中。

    炮隊的威勢更顯威懾力 —— 五十門虎蹲炮在騎兵陣側列成兩排,炮身玄黑,炮口對準馬群待量區的空地,炮手們手持引信,引信旁堆著干燥的艾草,隨時可點燃。炮隊副統領阿台親自檢查每一門炮,對炮手們道“記住,炮口只對空地,不對人畜,咱們要的是威懾,不是殺戮。但只要阿里不哥敢反悔,立刻按令開火,讓他知道朝廷的厲害!” 一名年輕炮手緊張地握緊引信,阿台拍了拍他的肩“別怕,按咱們練的來,精準威懾,不傷無辜。”

    實務官們的 “秩序威勢” 則體現在準備工作中 —— 李衡帶領五十名實務官,在馬群待量區設置 “登記點”,每個登記點擺著 “量牧冊”“馬印模板”“青稞袋”,實務官們身著青色官袍,手持毛筆,有條不紊地整理文書。一名實務官對圍觀的部民道“鄉親們,丈量馬群是為了規範牧馬,保護草場,每一匹馬都會登記在冊,超限額的馬會分期清退,還會保留大家的私馬,登記後就能領青稞,大家放心。” 部民們看著整齊的登記點與飽滿的青稞袋,眼中的恐慌漸漸被期待取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巴圖額爾敦的 “領軍威勢” 則體現在細節把控上 —— 他騎馬穿梭在騎兵陣與炮隊之間,檢查每一處部署看到一名騎兵的長矛歪了,便親自上前扶正;看到炮隊的炮輪有些松動,便讓炮手們加固;看到實務官的青稞袋擺得雜亂,便讓他們按 “十袋一堆” 排列。他對身旁的傳令兵道“威勢不是靠凶狠,是靠秩序與準備。咱們準備得越充分,阿里不哥就越不敢反悔,部民就越安心。” 傳令兵躬身應道“公子放心,所有部署都按您的令,整齊有序。”

    阿里不哥的親信帖木兒來到列陣區,看到虎衛的威勢,心中徹底沒了底氣 —— 騎兵陣的整齊、炮隊的肅殺、實務官的有序,與自家部民的慌亂、騎士的動搖形成鮮明對比。他匆匆返回主帳,對阿里不哥道“領主,虎衛的威勢太盛,咱們根本不是對手,還是好好跟他們談條件,同意量牧吧。” 虎衛威勢的具象展現,不僅打破了阿里不哥的抵抗幻想,更讓部民們看到了朝廷的實力與秩序,為阿里不哥的服軟,奠定了不可逆轉的局勢。

    阿里不哥部的氈房區,越來越多的部民聚集在主帳外,手中舉著 “求青稞、願量牧” 的木牌,聲音從低語變成整齊的請願“領主,同意量牧吧!咱們要青稞,要活命!” 老牧民速不台站在最前排,他懷中抱著餓得臉色蒼白的孫子,對帳內喊道“領主,老奴跟著您三十年了,從沒想過反抗您,可現在孩子快餓死了,馬群也快沒草吃了,您就當可憐可憐孩子們,同意量牧吧!” 孫子也奶聲奶氣地喊“領主伯伯,我要青稞,我餓……”

    部民的施壓並非偶然 —— 此前阿里不哥抵抗虎衛,導致青稞無法運入部落,馬料也消耗殆盡,近半數部民已兩日未吃飽飯。昨日,一名年輕牧民因偷馬料被激進派騎士打死,更是點燃了部民的不滿。此刻,幾名部民抬著那名牧民的尸體,放在主帳前,哭聲震天“領主,他只是想給孩子找口吃的,就被騎士打死了!您再抵抗,還會有更多人死去,您忍心嗎?” 尸體上的傷口清晰可見,部民們的哭聲讓帳內的阿里不哥坐立難安。

    部落長老們也加入施壓行列 —— 帖木兒長老(妥協派)帶著五名長老,跪在主帳前,道“領主,咱們部落世代在這片草原牧馬,靠的是安穩,不是抵抗。虎衛有炮有兵,咱們贏不了;部民要青稞要活命,咱們耗不起。老臣懇請您,為了部落的百年基業,為了部民的性命,同意量牧吧!” 長老們的白發在風中飄動,每一個字都透著懇切,讓周圍的部民們更是泣不成聲。

    激進派騎士的家屬也開始動搖 —— 一名騎士的妻子帶著孩子,找到正在看管馬群的丈夫,哭道“你別再跟著激進派了!孩子餓了,家里也沒草喂馬了,再抵抗,咱們一家都要完了!虎衛說了,只要同意量牧,就不追究咱們,還能領青稞,你快回來吧!” 騎士看著妻子與孩子,眼中滿是掙扎,最終放下長矛,跟著妻子向主帳走去,口中道“我不抵抗了,我要給孩子領青稞。” 越來越多的騎士家屬加入勸說,騎士們紛紛放下武器,向主帳聚集,要求阿里不哥同意量牧。

    辰時過半,主帳外的部民已達數千人,請願聲、哭聲、勸說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民生壓力。阿里不哥在帳內來回踱步,听著外面的聲音,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徹底崩塌 —— 他知道,自己若再抵抗,不僅會失去虎衛的信任,還會失去部民的擁護,到時候別說領主之位,就連部落都會散了。他對帖木兒道“去,把巴圖額爾敦請來,我跟他談條件,同意丈量馬群。” 部民的施壓與離心,以民生訴求倒逼阿里不哥服軟,成為局勢逆轉的關鍵推力。

    阿里不哥同意談條件的消息傳出後,激進派徹底瓦解 —— 此前支持阿里不哥抵抗的核心激進騎士,約兩百人,此刻聚集在馬群旁,卻沒了往日的囂張。首領帖木兒(親信領主)看著遠處虎衛的騎兵陣,又看著向主帳聚集的部民,心中滿是恐慌“咱們…… 咱們還能抵抗嗎?領主都要談條件了,咱們再堅持,只會被部民和虎衛一起收拾。” 一名年輕激進騎士道“首領,咱們之前殺了部民,虎衛會不會追究?不如咱們跑吧,去脫脫部躲一躲。”

    帖木兒猶豫片刻,最終點頭“好,咱們現在就跑,帶上最好的馬,去脫脫部求援,以後再回來報仇!” 隨後,激進騎士們偷偷解開馬群中最壯的兩百匹戰馬,試圖從部落西側的缺口逃跑。可剛到缺口,就被等候在那里的虎衛哨探發現 —— 哨探吹響號角,博羅立刻派五十名騎兵追擊,同時高聲喊道“激進派騎士听著!放下馬匹,投降不殺!若敢逃跑,格殺勿論!”

    激進騎士們見狀,紛紛加快速度,卻因馬匹尚未熱身,跑不快。虎衛騎兵很快追上,用長矛挑落騎士們的彎刀,將他們圍在中間。帖木兒還想抵抗,卻被一名騎兵從馬背上拉下,按在地上“別掙扎了,你們的領主都同意量牧了,還抵抗什麼?” 年輕騎士們見狀,紛紛下馬投降,有的甚至哭著道“我們是被帖木兒逼的,不是真心想抵抗,求朝廷饒了我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阿里不哥在主帳內得知激進派逃跑的消息,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松了口氣 —— 激進派是他之前抵抗的依仗,也是他與虎衛談條件的 “障礙”,此刻激進派被抓,他反而能更 “干淨” 地服軟,不用再擔心激進派從中作梗。他對身旁的帖木兒道“告訴巴圖額爾敦,激進派的事,任憑朝廷處置,我絕不干涉。” 這句話,徹底拋棄了激進派,也向虎衛表明了自己服軟的誠意。

    虎衛將被俘的激進騎士帶到主帳前,巴圖額爾敦對阿里不哥道“領主,這些激進派殺害部民、煽動抵抗,按朝廷律法,當嚴懲。但念在您已同意量牧,可從輕處置 —— 為首的帖木兒押往中都,其余騎士在部落內服勞役三個月,協助修復草場,您看如何?” 阿里不哥連忙點頭“全憑公子處置,我沒有意見。” 部民們看著被俘的激進派,紛紛拍手稱快,有的甚至喊道“殺了他們!為死去的牧民報仇!” 巴圖額爾敦卻道“朝廷以寬為本,只要他們真心悔改,便給他們機會。” 這番話,既處置了激進派,又彰顯了朝廷的仁厚,讓部民們更加認同。

    激進派的瓦解與被拋棄,讓阿里不哥徹底失去了抵抗的依仗,也讓他的服軟變得更加徹底。巴圖額爾敦看著眼前的局面,對李衡道“激進派一除,量牧就能順利推進,部落也能盡快穩定。” 李衡點頭“是啊,阿里不哥沒了激進派的裹挾,也能真心配合,這是最好的結果。”

    阿里不哥在主帳內接待巴圖額爾時,姿態已完全放低 —— 他親自為巴圖額爾敦奉上奶茶,用的是元廷賞賜的銀碗,而非之前的木碗;說話時雙手微垂,語氣恭敬,不再有往日領主的傲慢。他看著巴圖額爾敦,緩緩道“公子,之前是我糊涂,听信激進派的謊言,抵抗朝廷,差點連累部民,現在我想明白了,只有遵令配合,部落才能安穩,部民才能活命。” 這番話,是他心理轉折的直白體現。

    心理轉折的,是頭馬被轟斃的震撼 —— 此前他雖有動搖,卻仍抱僥幸,認為 “虎衛不敢真動武”,可當看到頭馬轟然倒地,部民恐慌奔逃時,他才真正意識到 “朝廷的威勢不可抗”。他對巴圖額爾敦道“那日炮響,我看到頭馬倒地,部民哭著逃跑,心中就慌了 —— 我是部落的領主,不是害部落的罪人,若再抵抗,我就真的沒臉見部民了。” 說著,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愧疚,顯然對之前的抵抗充滿後悔。

    心理轉折的關鍵,是部民的請願與民生困境 —— 當看到老牧民抱著餓哭的孩子磕頭,看到年輕牧民的尸體被抬到帳前,看到長老們白發蒼蒼仍跪地勸說時,阿里不哥心中的 “領主顏面” 漸漸被 “部民安危” 取代。他道“我當了二十年領主,看著部民們從游牧到定居,看著孩子們長大,我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讓他們餓肚子、送性命。青稞是部民的命,量牧是部落的活路,我不能再攔著了。” 這種 “以部民為先” 的心理轉變,讓他的服軟不再是 “被迫”,而是 “主動”。

    心理轉折的鞏固,是激進派的瓦解與虎衛的寬宥 —— 激進派被抓後,他沒了 “被裹挾” 的借口,也沒了 “抵抗的依仗”,而巴圖額爾敦提出 “不追究他的過錯、保留領主之位、發放青稞” 的條件,更讓他看到 “服軟的好處”。他對巴圖額爾敦道“公子放心,我以後定會遵令配合量牧,每年按時上報馬群數量,協助實務官管理草場,絕不再抵抗朝廷的詔令。” 此刻的他,已從 “抗拒朝廷” 轉為 “依賴朝廷”,心理上徹底歸服。

    談話結束時,阿里不哥主動提出 “親自陪同丈量馬群”“公子,馬群是部落的根基,我熟悉每一匹馬,哪些是超限額的,哪些是部民的私馬,我都清楚,我陪你們去,能讓丈量更順利。” 巴圖額爾敦點頭同意,心中明白,阿里不哥的心理轉折已完成,從抗拒到妥協,從妥協到主動配合,這為後續量牧的推進,掃清了最後的心理障礙。

    阿里不哥與巴圖額爾敦的談判,在主帳內有序進行 —— 阿里不哥提出三個服軟條件一是 “保留一萬五千匹代養馬,超限額馬群分期清退,第一年清退五成”;二是 “不追究部落普通騎士與部民的過錯,只處置激進派核心”;三是 “朝廷需立刻發放一千石青稞,後續再發放兩千石,協助部落度過過渡期”。他看著巴圖額爾敦,眼神中滿是期待,卻也帶著一絲緊張 —— 這是他能接受的底線,若虎衛不答應,他怕自己剛有的服軟決心又會動搖。

    巴圖額爾敦听完,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與身旁的李衡低聲商議。李衡道“按朝廷的量牧制度,阿里不哥部的馬群總數為五千二百匹,超限額一千五百匹,保留一萬五千匹顯然過多;但考慮到他剛服軟,需給足台階,可同意保留一萬匹代養馬,第一年清退超限額的七成,這樣既不突破朝廷底線,又能讓他接受。” 巴圖額爾敦點頭,對阿里不哥道“領主的條件,朝廷可同意部分 —— 代養馬可保留一萬匹,超限額的一千五百匹第一年清退七成,即一千零五十匹;不追究普通騎士與部民的過錯,只處置激進派核心,這點朝廷同意;青稞可立刻發放一千石,後續兩個月內再發放兩千石,這點也同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阿里不哥听到 “代養馬保留一萬匹”,心中有些不滿,道“公子,一萬匹太少了,部落有五千部民,騎士需戰馬,牧民需牧馬,一萬匹不夠用啊,能不能再增加兩千匹?” 巴圖額爾敦耐心解釋“領主,朝廷的量牧制度是按‘部民人數’與‘草場面積’制定的 —— 您部落有五千人,草場可承載的馬群約一萬二千匹,保留一萬匹代養馬,加上部民的私馬約五千匹,已達一萬五千匹,遠超草場承載量。若再增加,草場會退化,馬群也會瘦弱,反而對部落不利。待草場修復後,朝廷可酌情增加代養馬數量,您看如何?”

    李衡也補充道“領主,乃蠻部遵令後,代養馬保留八千匹,後續草場修復,朝廷給他們增加到一萬匹,您現在就能保留一萬匹,已是朝廷的特殊照顧。而且,朝廷會派草場實務官,指導您的部落修復草場,最多兩年,草場就能承載更多馬群,到時候增加代養馬,易如反掌。” 阿里不哥沉默片刻,知道巴圖額爾敦與李衡說得有理,也明白朝廷已做出讓步,便不再堅持“好,就按公子說的,保留一萬匹代養馬,第一年清退一千零五十匹超限額馬。”

    關于青稞發放的細節,雙方也達成一致 —— 李衡承諾,一千石青稞在當日午時前發放到部民手中,按 “每戶五斤” 的標準,由實務官與部落長老共同監督發放,避免冒領與截留;後續的兩千石青稞,分別在一個月後、兩個月後發放,發放前會派實務官核查部落的量牧進展,確保阿里不哥部按約定清退馬群。阿里不哥道“我會派長老協助實務官發放青稞,監督量牧進展,絕不讓朝廷失望。”

    服軟條件的博弈,既體現了阿里不哥的 “底線堅守”,也展現了朝廷的 “適度讓步”,沒有一味壓制,也沒有突破原則,符合元代 “宗藩談判需‘底線明確、讓步有度’” 的規範(《大元通制?宗藩制》載 “與服軟宗藩談條件,需守朝廷底線,亦需給其生路,使其願遵”)。博弈的達成,讓阿里不哥的服軟有了 “書面保障”,也讓量牧的推進有了明確的依據。

    服軟條件達成後,量牧準備立刻啟動 —— 巴圖額爾敦與阿里不哥共同簽署 “量牧協議”,協議明確馬群數量、清退期限、青稞發放標準、雙方責任等條款,一式兩份,分別由虎衛與阿里不哥部保管。隨後,李衡帶領實務官,與阿里不哥、部落長老們一起,前往馬群待量區,開始準備工作。

    量牧工具的準備細致周全 —— 實務官們帶來了 “馬群登記冊”(每頁標注部落、戶主、馬的特征)、“馬印模板”(分 “代養馬”“私馬”“清退馬” 三種印記)、“丈量繩”(用于測量馬的身高,區分成年馬與小馬駒)、“草料樣本”(用于判斷馬的健康狀況)。李衡對實務官們道“登記時要仔細,每一匹馬的特征都要寫清楚,馬印要烙在馬的左臀部,清晰可見,避免後續糾紛。” 阿里不哥也讓部落的馬倌協助,帶來了 “部落馬群檔案”,道“這是咱們部落的馬群記錄,上面有每匹馬的出生年月、主人,可幫實務官們更快登記。”

    馬群的分類準備有序推進 —— 阿里不哥親自帶領馬倌,將馬群分為三部分“代養馬”(一萬匹,多為壯馬,用于部落集體牧馬)、“私馬”(約五千匹,由部民各自認領)、“清退馬”(一千零五十匹,多為超限額的成年馬)。每一部分馬群都用不同顏色的綢帶標記紅色綢帶為代養馬,藍色為私馬,黃色為清退馬。馬倌們牽著馬,按綢帶顏色,將馬群趕到對應的區域,動作熟練,很快便完成了分類。一名馬倌對實務官道“這匹黑馬是領主的坐騎,要歸到代養馬中;那匹白馬是速不台老叔的私馬,已養了八年,要歸到私馬中。” 實務官們認真記錄,不時詢問,確保分類準確。

    部民的參與熱情高漲 —— 得知量牧開始後,部民們紛紛來到馬群待量區,認領自家的私馬。速不台老叔牽著自家的三匹老馬,對實務官道“大人,這三匹都是我的私馬,孩子們都靠它們喝奶,您可別歸到清退馬中啊。” 實務官查看部落馬群檔案,確認這三匹老馬確為私馬,便在登記冊上注明,還在馬的左臀部烙上 “私馬” 印記“老叔放心,這三匹是您的私馬,不會清退,朝廷還會派獸醫幫您調養。” 速不台老叔感動得連連道謝,其他部民也紛紛上前認領,場面熱鬧卻有序。

    巴圖額爾敦與阿里不哥則在量牧準備區巡查,解決遇到的問題 —— 一名部民與馬倌因 “一匹小馬駒的歸屬” 發生爭執,部民說小馬駒是自家母馬所生,馬倌說歸部落代養。阿里不哥查看馬群檔案,又詢問母馬的主人,最終確認小馬駒為部民私馬,道“按部落規矩,母馬是私馬,小馬駒也歸私馬,登記到部民名下吧。” 巴圖額爾敦點頭“領主處置公道,這樣部民才會信任咱們,量牧才能順利推進。” 量牧準備的啟動,在協同與信任中展開,既體現了朝廷的實務能力,也展現了阿里不哥部的配合意願,為後續正式量牧,奠定了堅實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量牧準備啟動後,巴圖額爾敦立刻著手 “服軟後的秩序鞏固”,遵循 “威恩並施” 的原則 —— 既保留足夠的軍事威懾,防止阿里不哥反復;又加大民生安撫,讓部民感受到朝廷的誠意,從 “被動接受” 轉為 “主動認同”。

    軍事威懾的保留體現在 “兵力部署調整”—— 博羅率一千名騎兵,在阿里不哥部的外圍設置 “環形警戒圈”,每五十步一名騎兵,手持長矛,24 時辰巡邏;炮隊的五十門虎蹲炮仍留在原地,炮衣半披,既顯 “不放松警惕”,又不似之前那般威懾;巴圖額爾敦還留下一百名精銳騎兵,在馬群待量區附近駐扎,協助實務官維持秩序,防止激進派殘余分子搗亂。博羅對騎兵們道“咱們雖保留兵力,卻不能擾民,不得到部民氈房內搜查,不得到馬群中隨意牽馬,要讓部民知道,咱們是來保護他們,不是來監視他們。”

    民生安撫的推進則圍繞 “青稞發放” 與 “馬群保障” 展開 —— 午時前,李衡帶領實務官,在主帳外廣場設置三個青稞發放點,按 “部落戶籍冊” 逐一核對部民身份,發放青稞。部民們排著隊,臉上滿是期待,有的還帶著自家的孩子,孩子手中拿著空的羊皮袋,準備裝青稞。一名部民領到青稞後,當場打開,抓出一把,對身旁的人道“你看,這青稞顆粒飽滿,比咱們自己種的還好,朝廷真的沒騙咱們!” 實務官們還向部民們宣傳 “後續的民生計劃”“朝廷會派農技官教大家種青稞,派獸醫幫大家調養馬,以後咱們不僅能牧馬,還能種糧,日子會越來越好!”

    對清退馬群的處置也體現 “恩”—— 巴圖額爾敦與阿里不哥約定,清退的一千零五十匹馬,由虎衛騎兵護送,移交乃蠻部暫管,待朝廷後續分配,期間由朝廷負責馬料供應,確保馬群健康;對其中的老弱馬,單獨挑出,留在阿里不哥部,由朝廷派獸醫調養,待恢復健康後再移交。阿里不哥對這一處置非常滿意,道“公子考慮周全,這些馬都是部落的心血,能保住它們的健康,我就放心了。”

    部落內部秩序的恢復則由阿里不哥主導 —— 他下令釋放之前被激進派囚禁的妥協派長老,恢復他們的議事權;讓部落騎士協助實務官維持量牧秩序,看管馬群;還在氈房區設置 “糾紛調解點”,由長老們負責,處理部民之間的小糾紛。一名部民因 “馬群吃草的草場劃分” 與鄰居發生爭執,長老們根據 “草原傳統” 與 “朝廷草場管理規定”,公平劃分草場,雙方都滿意而歸。

    服軟後的秩序鞏固,讓阿里不哥部的局勢迅速穩定 —— 部民們領取青稞後,安心返回氈房;騎士們協助維持秩序,不再有抵觸情緒;長老們積極參與部落治理,配合朝廷實務。巴圖額爾敦站在廣場上,看著眼前的景象,對李衡道“威恩並施,才能讓秩序長久。咱們保留兵力,是防反復;發放青稞,是安民心,兩者結合,部落才能真正穩定。” 李衡點頭“是啊,這才是元代草原治理的真諦 —— 以威護秩序,以恩固民心。”

    次日清晨,阿里不哥部的馬群待量區,量牧正式開始 —— 李衡帶領五十名實務官,分成十組,每組搭配一名部落馬倌與一名長老,對馬群進行細致丈量登記。實務官們手持 “量牧冊”,馬倌們牽著馬,長老們在旁見證,分工明確,協同高效。

    量牧的規範體現在 “每一個細節”—— 實務官先核對馬的特征,與部落馬群檔案比對,確認無誤後,在量牧冊上記錄 “戶主、馬的顏色、身高、年齡、健康狀況”;隨後,用丈量繩測量馬的身高,成年馬身高超過五尺的歸為 “成年馬”,不足五尺的歸為 “小馬駒”,小馬駒可暫不納入清退範圍;最後,根據馬的歸屬,在左臀部烙上對應的馬印 ——“代養馬” 印為虎頭紋,“私馬” 印為圓形紋,“清退馬” 印為方形紋。一名實務官對馬倌道“這匹黑馬身高五尺二寸,年齡三歲,歸為代養馬,烙虎頭印,你看對嗎?” 馬倌點頭“對,這是部落的壯馬,適合代養。”

    阿里不哥的協同配合尤為關鍵 —— 他親自巡查每一組量牧現場,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在清退馬群組,一名馬倌不舍得將自己養了五年的馬歸為清退馬,偷偷將馬牽到私馬區,被實務官發現。阿里不哥得知後,找到馬倌,道“我知道你不舍得,但這是朝廷的規定,也是部落的活路,若人人都像你這樣,量牧就推進不了,青稞也領不到,咱們的部落就完了。” 馬倌羞愧地低下頭,將馬牽回清退馬區“領主,我錯了,我會配合量牧。”

    部民的主動參與讓量牧更順利 —— 不少部民主動來到量牧現場,協助實務官牽馬、登記,有的還為實務官和馬倌遞水、送奶。速不台老叔帶著兒子,幫實務官整理量牧冊,道“大人,我認識部落的每一戶人,哪匹馬是誰家的,我都清楚,我幫你們登記,能快些。” 實務官們欣然同意,速不台老叔的兒子則幫著牽馬,雖然年紀小,卻做得有模有樣,惹得實務官們連連稱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量牧中的特殊情況也得到妥善處理 —— 對懷孕的母馬,實務官們記錄在冊,暫不納入清退範圍,待小馬駒出生後再根據情況決定;對生病的馬,由獸醫現場診治,記錄病情,待康復後再丈量;對無主的馬,由長老們商議,歸為部落代養馬,或分配給無馬的貧困部民。一名貧困部民沒有私馬,長老們商議後,將一匹無主的小馬駒分配給他,他感動得跪在地上,對巴圖額爾敦道“多謝公子,多謝朝廷,我以後定會好好養馬,遵令配合。”

    午時過半,量牧已完成大半 —— 代養馬登記完畢,共一萬匹;私馬登記八千匹(比預計多三千匹,多為之前未登記的小馬駒);清退馬已登記九百匹,剩余一百五十匹下午可完成。巴圖額爾敦看著厚厚的量牧冊,對阿里不哥道“領主,量牧進展順利,多虧了您和部民的配合。” 阿里不哥笑道“這是咱們共同的事,部落能安穩,比什麼都重要。” 量牧的正式推進,在規範與協同中展開,標志著阿里不哥部的治理,正式納入元代中央的統一管理體系。

    阿里不哥服軟並同意量牧,不僅化解了一場草原沖突,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威示警、以恩安眾、以規治理” 的重要範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制度推廣、宗藩治理、民生改善到邊疆穩定,服軟的成果滲透到草原治理的各個層面,為元代後續的宗藩管理、量牧推廣了可借鑒的經驗,也強化了草原宗藩對元代中央的認同。

    首先,服軟推動了 “元代量牧制度在蒙古故地的全面推廣”。阿里不哥部作為 “元代蒙古故地的核心宗藩”,其服軟與配合量牧,為其他宗藩樹立了 “遵令受益、抗命受損” 的典範 —— 脫脫部、乃蠻部等此前對量牧有抵觸的宗藩,看到阿里不哥部 “保留代養馬、領取青稞、草場漸復”,紛紛主動請求推行量牧,配合朝廷實務官的工作。《元史?食貨志》記載 “阿里不哥服軟後,量牧始行于蒙古故地諸藩,歲核馬群,定限額,無復大的抵觸,草場利用率漸高”,可見服軟打破了量牧推廣的最後壁壘,讓 “規範牧馬、保護草場” 的治理理念,真正成為草原宗藩的共識。

    其次,服軟完善了 “元代中央對宗藩‘威恩並施’的治理範式”。“威” 體現在 “虎衛的軍事威懾(騎兵列陣、炮隊待命)、激進派的處置”,讓宗藩看到 “抗命的代價”;“恩” 體現在 “保留領主之位、分期清退馬群、發放青稞補貼、協助民生改善”,讓宗藩看到 “遵令的好處”。這種範式避免了 “單純武力鎮壓” 的部落反彈,也避免了 “單純安撫” 的權威受損,形成了 “威懾  服軟  協同  治理” 的閉環。後續元代處置草原宗藩問題,如 “合丹部殘余的歸附”“乃蠻部草場糾紛的調解”,均按此範式執行,實現了 “低成本、高效率” 的治理效果。

    服軟還 “強化了草原宗藩對元代中央的政治認同”。阿里不哥的服軟,並非因武力壓制,而是因 “朝廷保障其領主權益、維護部民民生、協助部落發展”—— 這種 “利益與情感雙重綁定”,讓宗藩從 “被動歸附” 轉為 “主動認同”。後續阿里不哥部不僅按時上報馬群數據,還主動請求朝廷派農技官、獸醫,甚至在其他宗藩有抵抗傾向時,主動出面勸說,成為 “元代中央治理草原的助力”。《元史?宗藩傳》記載 “阿里不哥服軟後,數為朝廷勸諭諸藩,諸藩多從其言,蒙古故地漸安”,可見這種認同已轉化為 “治理助力”,為草原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歷史描點來看,服軟還 “凸顯了元代草原治理‘以實務促認同’的智慧”。朝廷並非僅靠軍事威懾讓阿里不哥服軟,更靠 “量牧規範、青稞發放、民生改善” 等實務舉措,讓部民和宗藩切實感受到 “朝廷治理的好處”—— 量牧保護了草場,青稞解決了溫飽,農技和獸醫改善了生活,這些實務成果,比單純的武力威懾更能贏得人心。這種 “以實務促認同” 的智慧,成為元代草原治理的核心策略,後續元代在草原推廣農業、建設驛站、完善貢賦制度,均遵循這一策略,實現了草原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最後,服軟的歷史意義還在于 “為元代邊疆治理了‘宗藩歸服’的示範價值”。阿里不哥部的服軟,證明 “元代中央有能力、有智慧處理邊疆宗藩問題”—— 既維護了中央權威,又尊重了部落傳統;既推行了統一制度,又兼顧了地方實際。這種 “中央主導、地方參與、實務落地、利益共享” 的邊疆治理模式,為元代後續治理西藏、雲南等邊疆地區了借鑒,也為後世邊疆治理,留下了 “威恩並施、實務優先” 的寶貴經驗。

    服軟事件結束後,巴圖額爾敦站在阿里不哥部的草場上,看著實務官們與部民一起完成最後的量牧登記,看著青稞發放點前仍有部民在領取青稞,看著獸醫們為馬群診療,心中感慨萬千。他對身旁的李衡道“草原的治理,從來不是靠征服,而是靠讓宗藩和部民看到希望。阿里不哥的服軟,不僅是一場危機的解決,更是朝廷與草原宗藩建立信任的開始。” 李衡點頭“是啊,只有讓每一個宗藩、每一戶部民,都能在朝廷的治理下過上安穩日子,元代的邊疆才能真正穩固,統一江山才能真正長久。” 阿里不哥的服軟,不僅是個人立場的轉變,更是元代草原集權治理新篇章的重要標志,它見證了治理智慧的落地,也書寫了元代邊疆穩定的基石。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31章 阿里服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31章 阿里服軟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