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30章 炮驚逆轉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30章 炮驚逆轉

    1030 章炮驚逆轉(至元四十六年夏炮轟頭馬驚阿里不哥部逆轉對峙)

    (阿里不哥部馬群陣  虎衛炮隊終校區  部民氈房外圍  激進派糾集點  實務安撫前哨)

    草原的風裹著塵土,吹得阿里不哥部的黑色帳篷獵獵作響。部民氈房外圍,五千匹戰馬呈 “半月形” 列陣,將虎衛的防御線半圍 —— 馬群前列是阿里不哥部的 “核心馬隊”,由激進派騎士看管,馬背上綁著簡易的木盾,顯露出 “以馬為障” 的姿態;馬群後方,數百名部民被騎士用長矛驅趕到一起,有的老人抱著孩子,有的牧民緊攥著自家馬的韁繩,眼神里滿是搖擺。

    阿里不哥站在馬群後的高坡上,手中的瑪瑙佛珠被攥得發熱。此前他雖歸降,卻被合丹部殘余激進派煽動,說 “朝廷量牧必奪馬,不如借諸部馬群逼朝廷讓步”。此刻他看著陣前的虎衛 —— 巴圖額爾敦率三百騎兵列陣,炮隊的虎蹲炮已褪去炮衣,實務官們提著青稞袋在防御線後待命,心中既怕朝廷動武,又怕激進派發難。親信領主帖木兒(非妥協派長老)在旁催促“領主,再不下令讓馬群沖鋒,虎衛的炮就要開了!咱們有五千匹馬,耗也能耗死他們!” 阿里不哥卻猶豫“巴圖額爾敦昨日已送信,說只擊首馬示警,不傷部民,若咱們先動,怕是真會引火燒身。”

    防御線另一側,巴圖額爾敦正與博羅、李衡商議。博羅道“公子,阿里不哥部的激進派已開始給馬群喂烈酒,想讓馬發狂,再拖下去,部民恐會被裹挾著沖陣,到時候難免誤傷。” 李衡遞上 “部民情緒密報”“哨探傳回消息,近半數部民不願對抗,只是被騎士看管,若炮響示警,他們定會倒向咱們。” 巴圖額爾敦望向馬群中那匹格外醒目的頭馬 —— 通體棕紅,鬃毛編著銅鈴,是阿里不哥部的象征,也是激進派用來凝聚部眾的 “精神符號”。他沉聲道“只能按原計劃,炮轟頭馬 —— 擊其象征,破其氣勢,讓部民看清激進派的無能,也讓阿里不哥知難而退。”

    馬群陣中,老牧民速不台正被一名激進騎士用長矛指著胸口。速不台的兒子牽著自家的小馬駒,嚇得直哭。速不台對騎士道“咱們已歸降朝廷,領了青稞,為何還要對抗?虎衛有炮,咱們贏不了,只會連累孩子!” 騎士卻怒喝“老東西,再敢說降,就殺了你和你兒子!領主說了,只要馬群沖鋒,虎衛定會退!” 速不台看著遠處虎衛炮隊的寒光,心中滿是絕望,卻仍悄悄對兒子道“等會兒若有炮響,就往青稞袋的方向跑,那里有朝廷的人保護咱們。”

    巳時過半,對峙僵局仍未打破 —— 激進派騎士不斷抽打馬臀,逼馬群向防御線逼近;虎衛的弓箭手已搭箭在弦,炮隊的引信旁堆滿了干燥的艾草;阿里不哥在高坡上來回踱步,目光在馬群與虎衛間反復切換;巴圖額爾敦則握著炮隊令牌,手指在令牌的虎頭紋上反復摩挲,等待最佳的示警時機。草原上的空氣仿佛凝固,只听得見馬的嘶鳴、騎士的吆喝,還有部民們壓抑的啜泣,一場決定局勢的炮響,已箭在弦上。

    阿里不哥部的頭馬,並非普通戰馬 —— 它是三年前阿里不哥平定乃蠻部小亂後,部民共同贈予的 “功勛馬”,馬頸上掛著刻有 “阿里不哥部” 的銅牌,鬃毛每半年由部落長老親自編結,銅鈴是用草原特有的青銅打造,聲音洪亮,能穿透馬群的嘈雜。每日清晨,頭馬會在兩名騎士的牽引下,繞部民氈房一周,象征 “領主護佑部落”;馬群遷徙時,頭馬走在最前,部民們說 “頭馬所向,便是安穩所在”。

    激進派正是看中頭馬的象征權重,才將它置于馬群前列。帖木兒(親信領主)對騎士們道“頭馬在,部民就不敢亂;頭馬沖,部民就會跟著沖!虎衛若敢動頭馬,就是與整個阿里不哥部為敵,部民定會跟他們拼命!” 騎士們也紛紛附和,有的甚至在頭馬的銅鈴上系上紅綢,喊著 “頭馬護部,擊退虎衛” 的口號,試圖煽動部民。靠近頭馬的部民們,看著這匹陪伴部落三年的戰馬,眼中滿是敬畏,有的甚至悄悄合十,祈求頭馬平安,激進派的煽動,一時竟有了些效果。

    巴圖額爾敦通過哨探,早已摸清頭馬的象征意義。他對炮隊副統領阿台道“這頭馬是阿里不哥部的魂,轟斃它,不是殺馬,是破激進派的勢 —— 部民敬畏頭馬,若頭馬倒,他們會覺得‘激進派護不住部落象征’,自然會動搖;阿里不哥也會明白,激進派的依仗不過是虛的,唯有遵令才能保部民。” 阿台仍有顧慮“公子,若部民因頭馬發怒,反而沖陣怎麼辦?” 巴圖額爾敦搖頭“不會 —— 咱們已讓實務官備好青稞,炮響後立刻喊話,說明只擊頭馬示警,不傷他們,部民要的是安穩,不是為頭馬拼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頭馬的飼養者,老牧民察合台,此刻正被激進派看管在馬群旁。他看著騎士們不斷抽打頭馬,逼它向前,心疼得直落淚。察合台從年輕時就養這匹馬,知道它的性子 —— 溫順卻有傲氣,若受驚嚇,只會後退,不會沖鋒。他悄悄對身旁的部民道“頭馬不會沖的,它怕炮聲,虎衛若開炮,它定會倒,到時候咱們就跑,別跟著激進派送死。” 部民們默默點頭,有的甚至悄悄解開了自家馬的韁繩,做好了逃跑的準備。

    巳時三刻,頭馬似也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不安地刨著蹄子,銅鈴發出 “叮叮” 的輕響。激進派騎士見狀,狠狠一鞭抽在它的臀部,頭馬吃痛,向前邁了幾步,卻又立刻停下,轉頭望向察合台的方向,眼中滿是委屈。巴圖額爾敦在防御線後看到這一幕,知道時機已到 —— 頭馬的不安,正是部民內心的寫照,此刻炮響,定能引發連鎖反應,逆轉對峙局勢。

    虎衛炮隊陣地上,老炮手木華黎正進行最後的校準。他眯著眼,將 “望山” 的銅尺對準頭馬的銅鈴 —— 距離兩百八十步,風向偏東,需將炮口抬高一指,向左微調半寸。木華黎從軍二十年,參與過合丹部平叛、乃蠻部調解,從未失過手,可今日他的手卻有些微顫 —— 不是怕失手,是怕誤傷旁邊的部民。巴圖額爾敦走到他身旁,遞過一塊干淨的麻布“木華黎叔,擦把汗,您放心,咱們算過,三斤火藥,實心鐵彈,只會轟到頭馬,不會波及周圍三尺。”

    彈藥的檢查格外細致 —— 火藥是昨日新磨的,顆粒均勻,裝在羊皮袋中,不多不少正好三斤;實心鐵彈被細布擦得發亮,彈身上刻著 “示警” 二字,邊緣被打磨光滑,避免彈道偏移。木華黎接過火藥,小心地倒入炮膛,再將鐵彈緩緩推入,用木塞壓實“公子,這炮我調了三遍,望山、距離、風向都算準了,定不會偏。” 炮隊的其他炮手也圍攏過來,有的檢查炮架的木楔,有的加固炮輪的麻布,每個人臉上都滿是鄭重 —— 他們知道,這一炮,不僅是示警,更是對草原局勢的把控。

    外圍的配合準備已全部到位 —— 博羅率五十名騎兵,在炮隊東側的淺溝里埋伏,手中握著 “絆馬索”,索上系著柔軟的羊毛,防止傷馬腿;李衡帶著十名實務官,站在防御線後,手中提著裝滿青稞的羊皮袋,嗓子已潤好,準備炮響後立刻喊話;阿古拉(哨探隊長)帶著兩名哨探,潛伏在部民氈房附近,手中拿著 “信號旗”,若看到部民倒戈,便揮旗示意。博羅對騎兵們道“等會兒炮響,馬群若驚,咱們只攔不殺,把驚馬引到空地上,別讓它們沖散部民。”

    巴圖額爾敦登上臨時搭建的了望台,用木筒(元代簡易望遠鏡)最後觀察馬群 —— 頭馬仍在前列,察合台老牧民被兩名騎士看管,部民們大多低著頭,悄悄向防御線方向挪動。他對身旁的傳令兵道“炮響後,你立刻去通知李大人,按原計劃喊話;再告訴博羅將軍,若激進派阻攔部民,就先控制騎士,別傷人。” 傳令兵躬身領命,握緊了手中的令旗。

    巳時末,校準完畢。木華黎退到炮後,雙手握住炮繩,目光堅定地望向頭馬;巴圖額爾敦站在了望台上,舉起了銅制令牌;炮隊的炮手們紛紛後退一步,屏住呼吸;外圍的騎兵與實務官也做好了準備。草原上的風似乎停了,只剩下頭馬銅鈴的輕響,還有遠處部民壓抑的呼吸聲 —— 一場決定對峙走向的炮響,即將來臨。

    “點火!” 巴圖額爾敦的令聲剛落,木華黎猛地拉動炮繩 —— 引信 “滋滋” 燃燒,火星濺落在干燥的艾草上,瞬間引燃了炮膛內的火藥。“轟!” 一聲巨響在草原上炸開,氣浪卷起地上的塵土,形成一道灰色的煙柱,直沖雲霄。實心鐵彈帶著尖銳的呼嘯,劃破空氣,向頭馬飛去,軌跡如一道黑色的閃電,精準得沒有絲毫偏差。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道軌跡上 —— 阿里不哥在高坡上猛地站直身體,手指死死抓住身旁的帳篷繩;激進派騎士們停下了抽打馬臀的動作,仰頭望著鐵彈;部民們則紛紛捂住耳朵,卻仍忍不住看向頭馬的方向;察合台老牧民閉緊雙眼,口中喃喃祈禱。

    “噗!” 鐵彈精準擊中頭馬的前胸 —— 銅鈴瞬間被震飛,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落在草地上;頭馬發出一聲淒厲的嘶鳴,聲音穿透炮響的余音,讓所有人心頭發顫;它龐大的身軀晃了晃,前腿一軟,轟然倒地,棕紅的鬃毛被濺起的鮮血染紅,原本編在鬃毛中的銅鈴滾到察合台的腳邊,發出 “叮叮” 的哀鳴。

    炮響的余音尚未散去,馬群已率先騷動 —— 靠近頭馬的戰馬受驚,紛紛向後退縮,有的甚至掙脫韁繩,向草原深處跑去;激進派騎士們試圖控制馬群,卻被驚馬撞倒在地,手中的長矛散落一地。阿里不哥看著倒地的頭馬,身體一軟,差點從高坡上摔下來,親信連忙扶住他,他卻推開親信,聲音嘶啞“完了…… 頭馬倒了…… 部民要亂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防御線後,巴圖額爾敦松了口氣,對傳令兵道“快,讓李大人喊話,博羅將軍攔驚馬!” 傳令兵立刻奔出,李衡隨即高聲喊道“阿里不哥部的鄉親們!朝廷只擊頭馬示警,不傷你們!青稞在這里,願意遵令的,過來領!” 實務官們也紛紛舉起青稞袋,向部民們招手;博羅的騎兵則沖出淺溝,用絆馬索攔住驚馬,小心地將它們引到空地上,沒有傷一匹馬。炮響的瞬間沖擊,如一道驚雷,徹底打破了對峙的僵局,局勢開始向朝廷這邊逆轉。

    頭馬倒地的瞬間,靠近馬群的部民們率先爆發恐慌 —— 一名抱著孩子的婦人尖叫著向防御線跑去,孩子的哭聲與婦人的呼喊交織在一起;旁邊的幾名牧民見狀,也紛紛掙脫騎士的看管,跟著婦人跑;更多的部民則像被點燃的干草,瞬間炸開,有的向氈房跑去收拾東西,有的直接向虎衛的防御線奔來,口中喊著 “別打了!我們遵令!”

    激進派騎士試圖阻攔,卻根本攔不住 —— 一名騎士舉起長矛,想刺向逃跑的牧民,卻被身後的老牧民速不台抱住腿,狠狠摔倒在地“你想殺了我們嗎?頭馬都倒了,咱們贏不了,別再抵抗了!” 速不台的兒子也沖上來,撿起地上的石頭,砸向其他騎士“你們是壞人!害我們沒了頭馬,還要害我們死!” 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進來,有的奪騎士的長矛,有的推搡騎士,原本被看管的部民,此刻成了反抗激進派的力量。

    察合台老牧民跪在頭馬的尸體旁,老淚縱橫,卻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逃跑。他慢慢站起來,撿起地上的銅鈴,對周圍的部民們道“頭馬是部落的象征,它倒了,是因為激進派要把咱們往火坑里推!朝廷只擊頭馬,不傷人,還給咱們青稞,咱們為什麼要跟著激進派送死?” 他的話像一盆冷水,澆醒了仍在猶豫的部民 —— 一名年輕牧民道“察合台叔說得對!咱們要遵令,要青稞,不要打仗!” 隨後,越來越多的部民圍攏過來,跟著察合台向防御線走去,手中舉著 “遵令” 的布條。

    恐慌也蔓延到了氈房區 —— 老人和孩子躲在帳篷里,听著外面的混亂,有的嚇得發抖,有的則在等待家人的消息。實務官阿古拉帶著兩名哨探,來到氈房區,高聲喊道“鄉親們,別怕!虎衛的人不會傷害你們,青稞馬上就送到這里來,大家待在帳篷里,別出去,安全得很!” 一名老人掀開帳篷簾,顫巍巍地問“真的不打了?真的有青稞?” 阿古拉遞過一把青稞“老叔,您看,這是朝廷的青稞,顆粒飽滿,只要您家有人去防御線登記,就能領五斤。” 老人接過青稞,連忙對帳篷里的家人喊道“別躲了!朝廷給青稞,不打仗了!”

    未時初,部民的恐慌已轉化為大規模倒戈 —— 近九成的部民聚集在防御線前,排隊領取青稞,有的還主動指認激進派騎士的藏身處;察合台帶著幾名老牧民,協助實務官登記部民信息;速不台則帶著兒子,幫博羅的騎兵看管驚馬。阿里不哥部的氈房區,原本緊張的氣氛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部民們領取青稞的歡笑聲,還有實務官講解量牧方案的聲音。恐慌的蔓延,最終促成了部民的倒戈,也讓對峙局勢徹底逆轉,朝廷從 “對峙方” 變成了 “部民依賴的保護者”。

    頭馬倒地、部民倒戈的消息,很快傳到激進派的糾集點 —— 帖木兒(親信領主)正與十幾名核心激進騎士商議 “如何逼馬群沖鋒”,听到外面的混亂聲,還沒反應過來,一名騎士就慌慌張張地沖進來“領主!不好了!部民都倒向虎衛了,還在抓咱們的人!” 帖木兒猛地站起來,推翻案上的奶茶碗“慌什麼!咱們還有騎士,還有馬群,跟他們拼了!”

    可當他沖出帳篷,看到的卻是潰亂的景象 —— 幾名激進騎士被部民按在地上,有的被奪走武器,有的被打得鼻青臉腫;遠處的馬群已散,只剩下幾匹老弱馬在原地打轉;防御線方向,虎衛的騎兵正慢慢向這邊推進,手中的長矛雖未出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氣勢。帖木兒的底氣瞬間沒了,他想上馬逃跑,卻發現自己的坐騎早已被部民牽走,只剩下一匹瘦弱的老馬。

    “抓住他!他是激進派的頭!” 一名部民指著帖木兒喊道,周圍的部民立刻圍攏過來。帖木兒拔出彎刀,想威脅部民,卻被察合台攔住“帖木兒,別再抵抗了!部民都已遵令,你就算殺了我,也改變不了什麼,只會連累你的家人。” 帖木兒看著圍上來的部民,有的是他從小認識的鄰居,有的是他部落的老部下,此刻卻都用憤怒的眼神看著他,手中的彎刀 “ 當” 一聲掉在地上,他雙腿一軟,跪在了地上。

    其他激進騎士見狀,更是潰不成軍 —— 有的扔掉武器,向草原深處奔逃,卻被虎衛的騎兵追上,乖乖投降;有的則躲進氈房,被部民搜出來,交給實務官;只有少數幾名頑固騎士,試圖騎馬沖陣,卻被博羅的騎兵用絆馬索絆倒,沒有造成任何傷害。一名投降的騎士跪在地上,對巴圖額爾敦道“公子,我們是被帖木兒騙了,他說朝廷會殺了我們,奪我們的馬,我們才跟著他抵抗的,求您饒了我們!” 巴圖額爾敦扶起他“只要你們真心悔改,遵令配合量牧,朝廷不會追究你們的過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未時過半,激進派已徹底潰亂 —— 帖木兒等核心成員被部民交給虎衛,其他騎士要麼投降,要麼逃跑,再也沒有任何抵抗力量。阿里不哥站在高坡上,看著下方潰亂的激進派,還有領取青稞的部民,心中滿是悔恨 —— 他知道,自己不該听信激進派的煽動,不該拿部民的安穩冒險。此刻他終于明白,朝廷的 “威” 與 “恩”,遠不是激進派的謊言能比的,部民要的是安穩,不是對抗。

    局勢逆轉後,巴圖額爾敦立刻下令 “秩序維護三原則”不追擊逃散騎士、不沒收部民私馬、不佔用部民氈房。博羅的騎兵嚴格遵守 —— 對逃向草原深處的激進騎士,只派兩名哨探跟蹤,不主動追擊;對部民的私馬,即使混在驚馬中,也讓察合台等老牧民辨認,歸還給原主;對部民的氈房,騎兵們只在周圍巡邏,不踏入半步,避免引起部民反感。

    一名年輕騎兵看到一匹私馬身上有激進派的標記,想牽走,卻被博羅制止“這是部民的馬,只是被激進派借用,你牽走了,部民怎麼生活?讓察合台叔認一認,還給原主。” 年輕騎兵不好意思地松開韁繩,察合台很快認出,這是牧民鐵木真的馬,連忙牽去還給鐵木真。鐵木真接過馬,感動地對博羅道“將軍,之前是我糊涂,跟著激進派,現在我知道錯了,以後一定遵令配合。”

    實務官們的秩序維護則圍繞 “青稞發放” 展開 —— 他們在防御線旁設置了三個發放點,按 “部落戶籍冊” 逐一核對部民身份,避免冒領;對沒有戶籍冊的部民,由察合台等老牧民擔保,也能領到青稞;發放時,實務官們還會耐心講解 “分期量牧方案”,告訴部民 “朝廷只清退超限額的馬,還會保留代養馬,發放青稞補貼”。李衡親自在發放點坐鎮,看到一名老牧民領完青稞後仍在猶豫,便上前問道“老叔,您還有什麼顧慮嗎?” 老牧民道“大人,我家有三匹老馬,算不算超限額?” 李衡笑道“老叔,您家只有三口人,按規定可保留五匹私馬,三匹老馬不僅不超,朝廷還會派獸醫幫您調養。” 老牧民聞言,徹底放下心來。

    炮隊的秩序維護則體現在 “炮隊的後撤”—— 巴圖額爾敦下令,將五十門虎蹲炮向後撤了五十步,重新披上炮衣,炮口對準空處,顯露出 “不再示警” 的姿態。木華黎對炮手們道“咱們的任務完成了,現在要讓部民知道,朝廷的炮是用來示警的,不是用來對付他們的,撤遠些,讓他們安心。” 炮手們紛紛動手,將炮隊後撤,動作輕柔,沒有驚動正在領取青稞的部民。

    巴圖額爾敦則在部民氈房區與防御線之間,設置了 “臨時調解點”,由阿古拉負責,接待有疑問或糾紛的部民。一名部民反映 “激進派騎士佔了他家的氈房”,阿古拉立刻帶著兩名騎兵,找到那名騎士,讓他搬出氈房,還給部民,並讓騎士向部民道歉。部民滿意地說“朝廷不僅給青稞,還為咱們做主,以後咱們就听朝廷的。” 虎衛的秩序維護,沒有靠武力壓制,而是靠克制與仁厚,讓部民們徹底放下了對朝廷的戒備,也讓逆轉後的局勢更加穩固。

    看到局勢徹底逆轉,阿里不哥再也沒有了之前的搖擺。他走下高坡,讓親信去請巴圖額爾敦,自己則站在氈房區外,看著領取青稞的部民,听著他們的歡笑聲,心中滿是愧疚。此前他被激進派煽動,以為 “朝廷量牧是奪馬”,卻沒想到朝廷不僅保留部民私馬,還發放青稞,甚至在炮響後不追究部民的過錯,只處置激進派 —— 這讓他明白,自己之前的抵抗,完全是 “因誤解而犯的錯”。

    巴圖額爾敦來到阿里不哥面前時,阿里不哥主動躬身行禮,語氣誠懇“公子,之前是我糊涂,听信激進派的謊言,差點連累部民,還請朝廷寬恕我的過錯。” 巴圖額爾敦扶起他,道“領主,朝廷知道您是被煽動,並非真心抗命,只要您現在能約束部民,配合量牧,之前的過錯,朝廷可以既往不咎。” 阿里不哥連忙道“我願意!我這就下令,讓部民配合實務官清點馬群,交出激進派的殘余分子,以後再也不抵抗朝廷的詔令。”

    隨後,阿里不哥召集部民中的長老與中小領主,在臨時調解帳內召開會議。他首先承認自己的過錯“之前我听了帖木兒的話,以為朝廷會奪咱們的馬,現在才知道,朝廷是為了咱們好 —— 量牧是為了保護草場,青稞是為了讓咱們不挨餓。我錯了,以後咱們要遵令,要跟著朝廷,讓部落安穩。” 長老們紛紛附和“領主說得對,咱們之前也是被誤導,現在看清了朝廷的心意,以後一定配合。” 中小領主們也表示“願意協助實務官清點馬群,管理草場,不讓激進派再有機會煽動。”

    會議結束後,阿里不哥親自帶著長老們,來到防御線前,向李衡遞交 “部民馬群清單”“李大人,這是咱們部的馬群總數,共五千二百匹,其中超限額的有一千五百匹,我願意按分期量牧方案,第一年清退七百五十匹,還請大人派人清點。” 李衡接過清單,笑道“領主能主動配合,再好不過。實務官們已準備好,現在就可以開始清點。” 阿里不哥又道“激進派的殘余分子,我已讓人看管起來,等會兒就交給虎衛處置,絕不姑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未時末,阿里不哥陪著實務官們開始清點馬群 —— 他親自辨認哪些是超限額的馬,哪些是部民的私馬,還向實務官們介紹每匹馬的情況,比如 “這匹老馬是察合台叔的,養了十年,不能清退”“這幾匹小馬駒是部民家的,要保留”。看到實務官們在馬身上烙上 “代養” 或 “清退” 的印記,部民們沒有絲毫不滿,反而主動幫忙,有的牽著馬去登記,有的給實務官遞水。阿里不哥站在馬群旁,看著這一幕,心中徹底歸心 —— 他知道,只有跟著朝廷,部落才能安穩,部民才能過上好日子,之前的搖擺,再也不會有了。

    對峙逆轉後,巴圖額爾敦與阿里不哥、李衡、博羅等人共同制定 “鞏固部署計劃”,從 “馬群清點、激進處置、民生保障、長期治理” 四個方面入手,確保局勢穩定,避免反復。

    馬群清點由實務官與阿里不哥部的長老共同負責 —— 李衡帶領二十名實務官,分成五組,每組搭配一名部落長老,對阿里不哥部的五千二百匹馬進行細致清點。清退的七百五十匹超限額馬,由虎衛騎兵護送,移交乃蠻部暫管,待朝廷後續分配;保留的四千四百五十匹馬,按 “私馬” 與 “代養馬” 分類,在馬身上烙上不同印記,注明戶主與領主,避免後續糾紛。察合台老牧民作為馬群的管理者,協助實務官辨認每匹馬的歸屬,確保沒有遺漏或錯登。巴圖額爾敦還特別下令,對清退馬群中的老弱馬,單獨挑出,由獸醫進行調養,待恢復健康後再移交,體現朝廷的仁厚。

    激進派處置則堅持 “首惡必懲、從者寬宥” 的原則 —— 帖木兒等五名核心激進分子,因 “煽動抗命、傷害部民”,被交給虎衛,押往中都交由樞密院處置;其他三十余名從犯騎士,在向部民道歉、寫下 “悔過書” 後,被免于處罰,編入部落的 “馬群看管隊”,協助管理保留的馬群;對逃跑的激進騎士,由阿里不哥部的騎士進行追捕,朝廷不派兵力參與,避免引發部民反感。一名從犯騎士在道歉後,對巴圖額爾敦道“公子,我以後一定好好看管馬群,再也不抗命,求朝廷給我一個改過的機會。” 巴圖額爾敦點頭“只要你真心悔改,部落和朝廷都會給你機會。”

    民生保障是鞏固的核心 —— 李衡除了當場發放一千石青稞,還承諾後續兩個月內,再發放兩千石青稞,確保部民度過 “馬群清退過渡期”;朝廷派來的農技官,在氈房區外開墾了一片 “示範田”,教部民種植耐寒的青稞品種,演示 “如何耕地、播種、澆水”,讓部民們學會 “牧農互補”,減少對馬群的單一依賴;獸醫則在馬群旁設置 “臨時診療點”,免費為部民的私馬檢查身體,發放草藥,受到部民們的熱烈歡迎。

    長期治理方面,巴圖額爾敦與阿里不哥簽訂 “草原安穩協議”,明確阿里不哥部需每年向朝廷上報馬群數量,配合量牧;朝廷則保障阿里不哥的領主之位,不干涉部落日常事務,每年發放青稞補貼,派實務官指導草場修復與農業種植。巴圖額爾敦還留下五十名虎衛騎兵,在阿里不哥部駐扎一個月,協助維持秩序,培訓部落的馬群看管隊與草場護衛隊,待局勢徹底穩定後再撤離。

    部署的落實,讓對峙逆轉後的局勢迅速鞏固 —— 部民們安心領取青稞,配合馬群清點;騎士們積極參與馬群管理,追捕逃跑的激進分子;長老們則協助實務官推廣農業種植,修復草場。阿里不哥看著部落的變化,對巴圖額爾敦道“公子,之前是我糊涂,現在我才明白,朝廷的治理是為了咱們好,以後我定會帶領部落,遵令配合,讓草原安穩。”

    阿里不哥部對峙局勢的逆轉,不僅化解了一場潛在的草原沖突,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威示警、以恩安眾、以勢破局” 的重要範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制度完善、治理策略、宗藩認同到邊疆穩定,逆轉的成果滲透到草原治理的各個層面,為元代後續的宗藩管理、量牧推廣了可借鑒的經驗,也印證了元代 “治草原需剛柔相濟” 的治理智慧。

    首先,逆轉完善了 “元代中央對降而復搖宗藩的處置範式”。此前元代對降而復叛的宗藩,多采取 “武力鎮壓”,易引發部落反彈;而此次巴圖額爾敦通過 “炮轟頭馬示警 — 部民倒戈 — 秩序維護 — 阿里不哥歸心” 的流程,既展現了中央的軍事實力(威),又體現了治理誠意(恩),實現了 “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效果。《元史?兵志》記載 “至元四十六年,阿里不哥部復搖,巴圖額爾敦以炮示警,部民潰而服,其後諸藩降而復搖者,皆仿此處置,鮮再有戰”,正是對這一範式的認可,為後續元代處置類似宗藩問題,了 “精準威懾 + 民生安撫” 的模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其次,逆轉推動了 “元代量牧制度在阿里不哥部的深度落地”。此前阿里不哥部對量牧多有抵觸,此次局勢逆轉後,部民主動配合清點馬群,阿里不哥親自參與分類,甚至協助實務官辨認超限額馬 —— 這不僅是 “被迫服從”,更是 “主動認同”。《大元通制?食貨志》記載 “阿里不哥部逆轉後,量牧始行于其部,歲清退馬群有序,部民無復抵觸,草場漸復豐茂”,可見逆轉打破了量牧推廣的最後障礙,讓 “規範牧馬、保護草場” 的理念,真正深入阿里不哥部的部民心中,為後續量牧制度在整個蒙古故地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逆轉還 “強化了元代宗藩與中央的利益綁定”。阿里不哥部的歸心,並非因武力壓制,而是因 “朝廷保障部民民生(青稞補貼、私馬保留)、維護領主權益(保留阿里不哥領主之位)、協助部落發展(農技指導、草場修復)”—— 這種 “利益綁定”,讓宗藩從 “被動歸附” 轉為 “主動依賴”,從 “擔心失去馬群” 轉為 “期待朝廷支持”。後續阿里不哥部不僅按時上報馬群數據,還主動請求朝廷派實務官指導農業種植,成為 “元代宗藩配合中央治理的典範”,這正是逆轉帶來的長遠影響。

    從歷史描點來看,逆轉還 “凸顯了元代年輕將領的實戰治理能力”。巴圖額爾敦在此次逆轉中,既展現了 “臨機決斷的勇氣”(敢用炮示警打破僵局),又體現了 “周全治理的智慧”(克制武力、保障民生、長遠部署),這符合元代 “勛貴子弟需經實戰歷練,方可掌草原治理之權” 的培養機制(《元史?列傳》載 “元代草原治理,多擇年輕將領歷練,以其勇銳而不失仁厚,能通部民之心”)。此次逆轉,標志著巴圖額爾敦從 “軍事輔助” 成長為 “能獨掌草原局勢的治理者”,為元代草原治理儲備了核心力量。

    最後,逆轉的歷史意義還在于 “為元代草原長期穩定了‘以點帶面’的示範價值”。阿里不哥部作為 “元代蒙古故地的重要宗藩”,其歸心與配合,對其他宗藩產生了深遠影響 —— 脫脫部、乃蠻部等此前對量牧有抵觸的宗藩,看到阿里不哥部 “遵令受益、抗命受損”,紛紛主動請求推行量牧,配合朝廷治理。這種 “以一個部落的逆轉,帶動整個草原的穩定” 的模式,為元代草原治理節省了大量資源,也讓元代草原迎來了一段 “宗藩配合、民生改善、草場恢復” 的穩定時期,成為元代邊疆治理的 “黃金階段”。

    局勢逆轉後,巴圖額爾敦站在阿里不哥部的草場旁,看著實務官們與部民一起清點馬群,農技官們在示範田教部民播種,獸醫們為馬群診療,心中感慨萬千。他對身旁的李衡道“草原的治理,從來不是靠炮聲,而是靠讓部民看到安穩,讓宗藩看到希望。這次逆轉,咱們贏的不是對峙,是部民的信任,是草原的未來。” 李衡點頭“公子說得對,這才是元代草原長治久安的根本 —— 以威示警,以恩安眾,讓每一個部落、每一戶部民,都能在朝廷的治理下,過上安穩日子。” 阿里不哥部對峙局勢的逆轉,不僅是一次危機的解決,更是元代草原集權治理新篇章的重要標志,它見證了治理智慧的落地,也書寫了元代邊疆穩定的基石。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30章 炮驚逆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30章 炮驚逆轉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