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章珠爾點兵(至元四十六年夏那拉珠爾率三千虎衛攜虎蹲炮馳援蒙古故地)(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六?中都虎衛大營 工部炮局 樞密院校場 那拉珠爾府 蒙古故地驛路)
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六,中都虎衛大營的晨號尚未吹響,樞密院的調兵符已送至那拉珠爾府 —— 黃麻紙符牌上鈐著 “皇帝寶印” 與 “樞密院印”,正文 “調虎衛三千,攜虎蹲炮五十門,赴蒙古故地馳援,那拉珠爾為總兵官” 的字跡力透紙背。那拉珠爾捏著符牌,指尖劃過 “虎蹲炮五十門” 的標注,昨夜蕭虎的叮囑仍在耳邊“阿里不哥已勾結合丹部脫脫支系,黑松林藏馬增至萬匹,還在主帳外築了箭樓,李衡的急報說‘部民被脅迫,不敢配合量牧’,若不派重兵攜炮威懾,恐成燎原之勢。”
府吏此時遞上最新急報,桑皮紙上的墨跡還未全干 —— 細作探得 “脫脫部派兩百騎士赴阿里不哥部,攜帶弓矢與牧草,似要聯合抗命”,另有 “阿里不哥之子率親信赴乃蠻部,游說共同抵制元廷量牧” 的記載。那拉珠爾將急報拍在案上“他這是鐵了心要跟朝廷作對!之前三百虎衛是威懾,現在三千虎衛帶炮,是要讓他知道,朝廷的底線絕不能踫。” 他對副將巴特爾道“你立刻去虎衛大營,傳我將令,各衛所即刻集合,凡‘騎射優、懂號令’者,皆入選拔名單,午時前在校場待命。”
巴特爾領命而去,那拉珠爾則赴樞密院見蕭虎。大堂內,耶律楚材正指著蒙古故地地圖道“阿里不哥在‘黑松林 鷹嘴崖’一線設了三道哨卡,脫脫部的騎士已到北灘牧場,若兩軍匯合,李衡的駐營會被徹底包圍。五十門虎蹲炮是關鍵 —— 石彈射程百步,能轟開箭樓,卻不會傷及太多部民,既顯威懾,又留安撫余地,這是‘以炮壓陣,以兵護實務’的萬全之策。” 蕭虎補充“炮隊操作手由工部炮局選派,已在大營等候,你去後需親自核驗,確保每門炮都能正常使用,每名炮手都懂操作。”
那拉珠爾躬身應道“請大人放心,那拉珠爾定不負所托。只是三千虎衛需分三批出發,炮隊行得慢,得提前安排驛路補給,每十里設一個‘炮車停靠點’,不然恐誤了行程。” 蕭虎點頭“已讓行省通知蒙古故地驛路,每十里備馬、糧草與炮車維修工具,你只管點兵出發,後勤無虞。” 臨行前,耶律楚材遞過 “勸降書新稿”“若阿里不哥在炮隊抵達前投降,可免其‘勾結合丹部’之罪,仍保留代養馬五千匹,你記住,不到萬不得已,別開炮,咱們要的是治理,不是殺戮。”
五月二十六辰時,那拉珠爾抵達虎衛大營 —— 營內已鼓聲震天,各衛所士兵身著玄色皮甲,手持長矛列隊,陽光照在甲片上泛著冷光。他翻身下馬,拔出腰間彎刀,指向蒙古故地方向“阿里不哥抗命,勾結外藩,脅迫部民!今日點兵,是為朝廷威嚴,為故地安定,凡隨我出征者,需遵號令、守紀律,若有功,朝廷必有重賞;若違令,軍法處置!” 士兵們齊聲吶喊“遵令!” 聲震大營,一場關乎蒙古故地安定的大規模點兵,正式拉開序幕。
五月二十六巳時,中都虎衛大營校場上,三千虎衛的遴選正按 “三項嚴苛標準” 推進 —— 那拉珠爾與巴特爾分坐高台兩側,台下士兵按衛所列隊,每隊百人,依次接受考核。第一項 “騎術考核”士兵需在馬背上完成 “射箭中靶、俯身拾旗” 動作,馬速需保持勻速,落地時馬不能失蹄。一名來自左衛的士兵,騎馬飛馳時俯身拾起地上的紅綢旗,同時一箭射中百步外的靶心,那拉珠爾點頭“此人文武雙全,編入騎兵隊前鋒。”
士兵需負重三十斤(含皮甲、武器)奔襲一里,再舉石鎖(重五十斤)堅持三刻鐘。右衛的年輕士兵鐵木真,雖年僅二十,卻奔襲後仍面不改色,舉著石鎖道“統領,俺還能再舉半個時辰!” 巴特爾笑著道“好小子,有勁兒!編入炮隊,負責搬運炮彈。” 考核中,有十余名士兵因 “體能不達標” 被淘汰,那拉珠爾對他們道“回去好生訓練,下次出征仍有機會,別灰心。”
由參軍念誦 “蒙古故地部落號令”(如 “舉旗前進”“鳴炮警示”“就地防御”),士兵需立刻做出對應動作,且能用蒙古語重復號令。這是因蒙古故地多部落牧民,懂號令能避免 “誤判友軍”。一名來自中衛的士兵,不僅動作標準,還能糾正其他士兵的蒙古語發音,那拉珠爾道“你懂蒙古語,又識號令,編入傳令隊,負責各隊聯絡。”
遴選間隙,那拉珠爾特意召見 “有蒙古故地作戰經驗” 的老兵 —— 四十歲的老兵博羅,曾隨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亂,熟悉黑松林地形。那拉珠爾問“博羅,黑松林的地形適合炮隊展開嗎?” 博羅躬身道“回統領,黑松林東側有片開闊地,可設炮陣;西側是干涸河床,炮車難行,需提前派騎兵清理碎石。另外,那里多風,射箭易偏,炮彈出膛時需算好風向。” 那拉珠爾點頭“你經驗豐富,任炮隊副統領,協助管理炮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巳時過半,三千虎衛遴選完畢 —— 分為 “騎兵隊兩千人”(含前鋒、側翼、後衛)、“炮隊五百人”(含操作手、搬運兵、維修兵)、“後勤隊五百人”(含糧草官、醫官、驛卒)。那拉珠爾站在高台上,對入選士兵道“咱們此次出征,不是去打仗,是去‘護實務、安部民’。騎兵隊要護好炮隊,炮隊要慎用火炮,後勤隊要保好補給,咱們各司其職,才能讓蒙古故地重歸安定。” 士兵們再次吶喊,聲浪直沖雲霄,校場上的旗幟也隨之飄動,盡顯虎衛精銳的氣勢。
五月二十六午時,中都工部炮局外,五十門虎蹲炮已整齊排列 —— 炮身由青銅鑄造,呈深綠色,炮口直徑三寸,炮尾刻著 “至元四十六年工部造” 的字樣,每門炮旁都擺放著 “石彈二十枚、火藥桶三個”,炮車則是特制的 “雙輪木車”,車輪外包鐵皮,能承受炮身重量。工部尚書忽都帖木兒正等候在旁,見那拉珠爾來,上前道“那將軍,這些炮都是上月剛造好的,已在炮局試射過,石彈射程百步,轟開木樓不成問題。每門炮配五名操作手,都是經三個月培訓的老手,您可放心。”
那拉珠爾走到一門炮前,用手撫摸炮身 —— 青銅表面光滑,無沙眼與裂痕,他點頭“忽都尚書辦事,我放心。只是炮車在草原行軍,需加墊木板,防止車輪陷入泥地。” 忽都帖木兒立刻道“已備好‘防滑木板’,每輛炮車配十塊,還帶了維修工具,若車輪損壞,當場就能修補。” 博羅此時上前,檢查炮的 “引信孔”“引信需用‘油紙包裹’,防止草原濕氣影響點火,火藥桶也要密封好,別受潮。” 操作手立刻按要求包裹引信,密封火藥桶,動作熟練,顯然經過嚴格訓練。
那拉珠爾讓操作手 “現場演示裝彈”—— 第一名操作手將石彈放入炮口,第二名填入火藥,第三名調整炮身角度,第四名點燃引信,整個過程不到一刻鐘。石彈射出,落在百步外的土坡上,炸開一個深坑,土塊飛濺。那拉珠爾滿意道“好!就按這個標準,到了蒙古故地,非必要不轟人,先轟箭樓、哨卡,讓阿里不哥知道咱們的實力。” 他還叮囑“每門炮每日需‘擦拭炮身’,檢查引信與火藥,確保隨時能使用,博羅,這事就交給你負責。”
炮隊的 “物資清單” 也逐一核驗 —— 除了炮身、石彈、火藥,還有 “炮隊帳篷”(每十門炮一頂,能遮風擋雨)、“夜間照明火把”(浸過桐油,燃燒時間長)、“傷藥包”(含止血的馬勃、治燙傷的紫草膏)。忽都帖木兒道“還備了‘備用炮件’,如炮尾、引信管,若炮身損壞,可更換零件,不用整門炮報廢。” 那拉珠爾接過清單,在 “核驗人” 處簽下名字,道“多謝忽都尚書,這些裝備是蒙古故地安定的關鍵,辛苦你們了。”
午時三刻,炮隊出發 —— 五十輛炮車排成一列,操作手與搬運兵步行兩側,騎兵隊前鋒在前方開路,後勤隊則攜帶 “三日干糧”(青稞餅、肉干)與水囊,跟在隊尾。忽都帖木兒站在炮局外,目送隊伍遠去,對身旁的吏員道“希望這些炮能派上用場,讓蒙古故地早日安定,別再打仗了。” 炮隊的車輪碾壓地面,發出 “咕嚕咕嚕” 的聲響,與騎兵的馬蹄聲交織,向蒙古故地的方向行進,一場以火炮為威懾的援救,正式開啟。
五月二十六未時,那拉珠爾在虎衛大營的 “作戰室” 內,與博羅、巴特爾等將領圍坐案前,案上攤開著 “蒙古故地作戰地圖”—— 地圖上用紅筆標注著阿里不哥的哨卡、藏馬點、箭樓位置,藍筆標注著炮隊展開區、騎兵沖鋒路線、後勤補給點。那拉珠爾指著 “黑松林東側開闊地” 道“這里是炮隊的最佳展開區,視野好,能覆蓋阿里不哥的箭樓;騎兵隊分兩隊,一隊從北側迂回,斷他與脫脫部的聯系;一隊從南側推進,保護李衡的駐營;後勤隊在開闊地西側扎營,確保炮隊與騎兵的補給。”
博羅提出疑問“統領,黑松林西側的干涸河床,炮車難行,若阿里不哥從西側偷襲炮隊,怎麼辦?” 那拉珠爾道“你提得好,我已安排‘斥候隊’(十名精銳騎兵),提前勘察河床地形,清理碎石,同時在河床兩側設‘絆馬索’與‘烽火台’,若遇偷襲,烽火台點火示警,騎兵隊立刻馳援。另外,炮隊展開時,每門炮旁配五名步兵,手持長矛,防止騎兵沖陣。” 巴特爾補充“我會讓騎兵前鋒‘每日三次巡查’,確保炮隊行軍安全,不會給阿里不哥偷襲的機會。”
戰術部署還兼顧 “恩威並施”—— 那拉珠爾在 “作戰計劃” 中明確 “三不轟”不轟牧民氈房、不轟妥協派長老帳、不轟投降的騎士;“三必轟”轟拒不投降的箭樓、轟攔截援兵的哨卡、轟勾結外藩的營地。他對將領們道“咱們帶炮是為了威懾,不是為了殺戮。若阿里不哥看到炮隊就投降,咱們不用開一炮;若他硬抗,再轟他的工事,讓他知道朝廷的厲害,卻又不至于讓部民怨恨咱們。” 博羅點頭“統領考慮周全,這樣既能鎮住阿里不哥,又能保住民心,後續量牧也容易推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針對 “脫脫部的騎士”,那拉珠爾也有部署“派使者赴脫脫部騎士的營地,遞上‘勸降書’,說‘若退出蒙古故地,朝廷不追究其勾結之罪;若繼續助阿里不哥,炮隊會連其營地一起轟’。脫脫部本就不是真心相助,只是想撈好處,用炮威懾,他們肯定會退走。” 巴特爾道“使者需選‘懂脫脫部語言’的士兵,我手下有個叫帖木格的,是脫脫部旁支,讓他去最合適,既能說清利害,又不會引起反感。” 那拉珠爾同意,立刻讓帖木格準備勸降書與使者信物。
未時過半,戰術部署完畢,將領們各領任務 —— 博羅去炮隊安排行軍序列,巴特爾去騎兵隊劃分沖鋒路線,帖木格去準備勸降書。那拉珠爾站在地圖前,指尖劃過 “李衡駐營” 的位置,心中默念“李大人,再堅持幾日,我帶援兵來了,定能幫你穩住蒙古故地。” 作戰室的燭火搖曳,地圖上的紅藍標注仿佛已化為真實的戰場,一場兼顧威懾與安撫的戰術行動,即將在蒙古故地展開。
申時,中都行省驛路管理司內,吏員們正忙碌地整理 “蒙古故地援兵後勤清單”—— 清單上詳細記錄著 “每處驛鋪的糧草儲備、馬群數量、炮車維修工具”,還有 “醫官與草藥的調配情況”。行省參政阿合馬站在案前,對驛路總管道“那拉珠爾的三千虎衛帶五十門炮,每日需青稞三百石、肉干五十斤、水兩百桶,炮隊還需‘桐油(護炮用)、鐵皮(修車輪用)’,這些都要提前送到各驛鋪,不能讓援兵在路上等補給。”
驛路總管遞上 “驛鋪分布表”“從‘中都 上都 蒙古故地’共設三十個驛鋪,每鋪備青稞一百石、馬五十匹、炮車維修工具一套;其中‘黑松林前的第十鋪’‘北灘牧場旁的第二十鋪’是重點,各多備青稞五十石、水五十桶,炮隊在這兩鋪歇息時間長,需多補給。另外,已安排‘獸醫’在各鋪待命,若援兵的馬生病,能及時治療。” 阿合馬點頭“還要派‘炮車維修匠’跟在援兵後,每五鋪留一名,若炮車損壞,能當場維修,別讓炮隊因車壞耽誤行程。”
醫官的調配也格外細致 —— 行省醫署選派二十名 “懂草原病癥” 的醫官,攜帶 “風寒藥、外傷藥、燙傷藥”(炮隊可能用到),分駐在十個關鍵驛鋪,每個醫官帶兩名藥童,藥箱內除了草藥,還有 “蒙古草原特有的止血草”,能快速治療刀箭傷。醫署令道“援兵在草原行軍,易受風寒、被馬咬傷,咱們的醫官要提前在驛鋪熬好‘姜湯’,援兵到了就能喝,預防風寒;還要準備‘草藥膏’,給操作炮的士兵擦手,防止被炮身燙傷。”
物資調度還考慮 “炮隊的特殊性”—— 工部專門打造 “炮車防滑木板”,用馬車運往各驛鋪,每鋪備一百塊;火藥與石彈則由 “專門驛卒” 護送,與援兵保持一日路程,既避免火藥在援兵營地受潮,又能及時補充。忽都帖木兒道“火藥桶都用‘鉛皮密封’,石彈用‘草繩包裹’,防止運輸中損壞,每批物資都有‘工部印記’,援兵核驗後再接收,確保不會出錯。”
中都的驛卒們已帶著物資出發 —— 有的趕著裝滿青稞的馬車,有的騎著載著草藥的快馬,有的推著炮車維修工具,向蒙古故地的驛鋪奔去。阿合馬站在驛路司外,望著驛卒們的背影,道“後勤是援兵的命脈,咱們一定要保障好,讓那拉珠爾在前方安心處置,不用愁糧草與裝備。” 驛路兩旁的燈火通明,驛卒們的腳步聲與馬蹄聲交織,為蒙古故地的援兵,搭建起一條堅實的 “後勤生命線”。
辰時,阿里不哥主帳內,細作匆匆進來稟報“領主,中都派了三千虎衛,還帶了五十門‘能轟開箭樓的炮’,由那拉珠爾統領,已經過了上都,明日就能到蒙古故地!脫脫部的騎士听說後,已經開始收拾行李,像是要退走!” 阿里不哥手中的彎刀 “ 當” 一聲掉在地上,他踉蹌著後退兩步,坐在虎皮墊上,眼神空洞“三千虎衛?還有炮?那拉珠爾怎麼會帶這麼多人來?他是想把咱們全滅了嗎?”
阿古拉此時也慌了,之前的囂張蕩然無存“領主,脫脫部要是退走,咱們就成了孤軍,根本擋不住虎衛和炮隊!不如咱們現在就把馬趕回來,跟李衡談判,說不定還能保住些馬!” 阿里不哥卻搖頭“現在投降,部民會覺得我怕了那拉珠爾,以後誰還听我的?合丹部的使者還在帳外,要是讓他看到我投降,肯定會笑話咱們!” 正說著,合丹部的使者進來,見阿里不哥神色慌張,便知援兵之事,道“領主,咱們合丹部可不想跟朝廷的炮隊作對,使者這就告辭,以後咱們再合作吧。” 說罷,便匆匆離開,連帶來的禮物都忘了拿。
帖木兒長老趁機進言“領主,合丹部和脫脫部都走了,咱們已經孤立無援,再抗下去,炮隊轟開箭樓,虎衛沖進來,咱們連宗王頭餃都保不住!不如主動派使者去李衡駐營,說願意交馬,還能爭取些優惠條件,比如多留些代養馬、多領些青稞。” 阿里不哥沉默許久,道“派誰去?阿古拉,你去!跟李衡說,咱們願意交八千匹超限馬,但是要多留一千匹代養馬,青稞補貼再加三百石,不然咱們就跟他拼了!” 阿古拉雖不情願,卻也不敢違命,只能硬著頭皮領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此時,主帳外傳來騷動 —— 被脅迫的牧民們听說 “朝廷派了帶炮的援兵”,紛紛聚集在帳外,要求 “阿里不哥交馬,別讓炮隊轟營地”。一名老牧民喊道“領主,咱們只想領青稞,不想打仗!交了馬,援兵就不會開炮,咱們也能過上好日子!” 其他牧民也跟著吶喊,聲音越來越大,甚至有年輕牧民開始 “拆箭樓的木柱”,想讓炮隊看到 “咱們願意投降”。阿里不哥听到帳外的喊聲,氣得渾身發抖,卻又不敢下令鎮壓 —— 他知道,要是傷了牧民,只會更招怨恨,援兵來了更難收場。
阿古拉帶著使者赴李衡駐營 —— 他一路上看到牧民們都在 “歡迎援兵”,有的在驛路旁插著 “元廷旗幟”,有的在準備 “迎接援兵的奶茶”,心中更慌。到了駐營外,李衡早已等候在旁,阿古拉勉強道“李大人,咱們領主願意交八千匹超限馬,但是要多留一千匹代養馬,青稞再加三百石,不然……” 李衡打斷他“不然你們就抗到底?阿古拉,那拉珠爾的三千虎衛和五十門炮明天就到,你們覺得能擋住嗎?現在投降,還能保住些馬和青稞;要是等炮隊來了,恐怕連宗王頭餃都沒了。” 阿古拉啞口無言,只能低頭道“我回去跟領主說,再商量商量。” 阿里不哥的聯盟已瓦解,抗命的決心也在援兵的威懾下,漸漸崩塌。
中都樞密院校場上,三千虎衛已列成整齊的方陣 —— 騎兵隊身著玄色皮甲,手持長矛,腰間佩刀;炮隊推著五十門虎蹲炮,操作手站在炮旁,神情肅穆;後勤隊背著糧草與藥箱,列隊在後。校場中央立著 “元廷大旗”,旗面繡著金色龍紋,在風中獵獵作響。蕭虎、耶律楚材等官員站在高台上,那拉珠爾身著 “總兵官鎧甲”,甲片上瓖嵌著銅制虎紋,腰間掛著忽必烈賞賜的彎刀,走到大旗前。
祭旗儀式開始 —— 薩滿手持 “五谷雜糧”,繞著大旗行走,口中念著 “長生天庇佑,元廷兵強,蒙古故地安定” 的禱詞,隨後將五谷撒向大旗,祈求出征順利。那拉珠爾接過蕭虎遞來的 “祭旗酒”,將酒灑在大旗基座上,高聲道“此去蒙古故地,為朝廷威嚴,為部民安定,我等定遵號令、守紀律,不辱使命!若有功,皆為朝廷之榮;若有過,皆為我之過!” 士兵們齊聲吶喊“遵令!不辱使命!” 聲浪震天,連校場旁的樹木都微微晃動。
誓師環節,那拉珠爾站在高台上,對三千虎衛道“阿里不哥抗命,勾結外藩,脅迫部民,致使蒙古故地量牧停滯,部民無糧!今日我等出征,帶炮非為殺戮,實為威懾;領兵非為鎮壓,實為護實務!凡隨我出征者,需記‘三令’令行禁止,不擾部民,不濫開炮!若能平定抗命,朝廷必有重賞;若違令,軍法處置,絕不姑息!” 他拔出腰間彎刀,指向蒙古故地方向“出發!”
號令傳遞迅速展開 —— 傳令兵騎著快馬,將 “行軍號令” 傳至各隊“騎兵隊前鋒開路,炮隊居中,後勤隊殿後,每日辰時出發,申時歇息,遇驛鋪補給,不得延誤!” 騎兵隊前鋒隊長舉起長矛,喊道“前鋒隊,跟我走!” 五十名騎兵策馬而出,向校場外奔去;炮隊統領博羅喊道“炮隊,推進!” 五十輛炮車緩緩移動,車輪碾壓地面的聲響整齊劃一;後勤隊也跟著出發,整個隊伍如一條長龍,向蒙古故地方向行進。
蕭虎與耶律楚材站在高台上,目送隊伍遠去 —— 那拉珠爾在馬上回身,向他們拱手告別,隨後加速追上隊伍。耶律楚材道“有那拉珠爾領兵,再加上五十門炮,蒙古故地的抗命定能平定,量牧也能順利推進。” 蕭虎點頭“是啊,這不僅是一次出兵,更是朝廷對蒙古故地治理的決心,往後其他宗藩也不敢輕易抗命了。” 校場上的元廷大旗仍在飄揚,仿佛在見證這場關乎蒙古故地安定的出征,也見證著元代中央對邊疆治理的堅定步伐。
援兵隊伍行至 “上都至蒙古故地的戈壁段”—— 這里黃沙漫天,風勢較大,炮隊的行軍面臨考驗。那拉珠爾下令隊伍歇息,讓炮隊進行 “協同作戰演練”操作手需在 “有風環境下裝彈瞄準”,騎兵隊需 “保護炮隊不被‘模擬偷襲者’(由十名騎兵扮演)沖擊”,後勤隊需 “快速搭建臨時炮位”。博羅指揮操作手“風從左側來,炮口需向右偏三寸,不然石彈會偏!” 操作手立刻調整炮身角度,裝彈、點火,石彈準確落在百步外的 “模擬哨卡”(由木架搭建)上,哨卡瞬間倒塌。
應急演練也同步進行 —— 模擬 “炮車車輪損壞”,維修兵立刻上前,用備用鐵皮與木板修補,不到一刻鐘,炮車便能重新行進;模擬 “操作手被燙傷”,醫官迅速上前,用紫草膏涂抹傷口,再用布條包扎,動作熟練;模擬 “騎兵偷襲”,騎兵隊側翼立刻迂回,將 “偷襲者” 包圍,卻不傷人,只是用長矛指著他們,模擬 “制服” 場景。那拉珠爾看著演練,對博羅道“很好,咱們要做到‘有備無患’,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應對自如,不能讓阿里不哥有可乘之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行軍中,炮隊與騎兵隊的協同也不斷磨合 —— 騎兵隊前鋒每隔十里便 “回報地形”,若前方有 “坑窪路段”,便提前通知炮隊 “放慢速度,墊木板通過”;炮隊若遇到 “逆風”,便通知騎兵隊 “暫停前進,等風小了再走”。一名騎兵前鋒回報“前面有片矮林,可能藏有阿里不哥的細作。” 那拉珠爾立刻下令“騎兵隊派二十人去探查,炮隊做好準備,若有細作,別傷人,抓活的,問出阿里不哥的虛實。” 探查結果顯示只是 “牧民的羊群”,虛驚一場,但也讓隊伍的警惕性更高。
操作手們還利用歇息時間 “熟悉蒙古故地的地形數據”—— 博羅將 “黑松林開闊地的坡度、風向、距離箭樓的距離” 繪制成圖,分發給每名操作手,道“到了那里,咱們要在一刻鐘內展開炮陣,瞄準箭樓,所以現在就要記熟數據,到時候才不會慌。” 操作手們圍在一起,對著圖紙討論 “如何調整角度、如何應對風向”,連吃飯時都在交流經驗,只為到了蒙古故地能 “一擊即中”,卻又不傷及無辜。
隊伍在 “第二驛鋪” 歇息 —— 炮隊將炮車圍成一圈,形成 “臨時防御陣”,操作手輪流值守,檢查炮身與火藥;騎兵隊在驛鋪外巡邏,防止意外;後勤隊則熬好姜湯,分發給士兵們驅寒。那拉珠爾與博羅坐在帳篷內,借著燭火研究 “明日的行軍路線”“明天要過‘鷹嘴崖下的窄道’,炮車難行,需讓騎兵隊提前清理碎石,再派五十人幫忙推炮車,確保順利通過。” 博羅點頭“我這就去安排,保證明日按時出發。” 炮隊的行軍訓練雖辛苦,卻讓整個隊伍的協同能力越來越強,為蒙古故地的威懾行動,做好了充分準備。
援兵隊伍行至 “乃蠻部邊緣的驛鋪”—— 乃蠻部是蒙古故地的小部落,此前在阿里不哥的脅迫下,曾派十名騎士協助看守哨卡。驛鋪旁的乃蠻部牧民,看到五十門虎蹲炮和三千虎衛,紛紛圍攏過來,眼神中既有恐懼,又有期待。一名老牧民顫巍巍地問騎兵隊的帖木格“大人,這些炮是要轟咱們嗎?咱們只是被脅迫的,不是真心幫阿里不哥。”
帖木格翻身下馬,笑著道“老人家放心,咱們的炮是轟阿里不哥的箭樓,不是轟牧民。只要乃蠻部不再幫阿里不哥,主動交出看守哨卡的騎士,朝廷不僅不追究,還會給你們發青稞補貼,比阿里不哥給的多三倍。” 老牧民眼楮一亮,立刻召集部落長老 —— 長老們商議片刻,決定 “交出十名騎士,派使者隨援兵赴李衡駐營,表達歸附之意”。乃蠻部使者對那拉珠爾道“統領大人,咱們乃蠻部願意遵朝廷規矩,配合量牧,只求大人別開炮轟咱們的氈房。” 那拉珠爾道“只要你們遵詔,朝廷不會虧待你們,青稞補貼隨後就到。”
行至 “兀良哈部的氈房區” 時,情況更順利 —— 兀良哈部本就是妥協派,之前就偷偷支持李衡,如今看到援兵,長老親自帶著牧民在驛路旁迎接,還準備了奶茶和奶豆腐。長老對那拉珠爾道“統領大人,咱們已經把阿里不哥派來的‘監督騎士’趕走了,還登記了部落的超限馬數量,就等大人來核驗。” 那拉珠爾高興道“長老深明大義,朝廷會記著你們的功勞,量牧時優先給你們發青稞和牧草種子。” 牧民們歡呼起來,有的還主動幫炮隊推炮車,驛路旁的氣氛熱烈,絲毫沒有 “見兵恐慌” 的跡象。
只有 “脫脫部的殘余騎士” 仍在觀望 —— 他們駐扎在北灘牧場邊緣,看到援兵後,既不撤退,也不投降,只是派細作探查炮隊的實力。那拉珠爾派帖木格再次赴脫脫部營地,遞上 “最後通牒”“若日落前仍不撤退,炮隊會在明日辰時轟營,到時候別怪朝廷不客氣。” 帖木格還帶了 “石彈樣本”,遞給脫脫部的首領“這是炮用的石彈,百步外能轟開木樓,你們的帳篷根本擋不住。朝廷給你們留了退路,別自尋死路。” 首領看著石彈,又望了望遠處的炮隊,終于決定 “日落前撤退”,還派使者向那拉珠爾 “表達歉意”。
五月二十八夜,援兵隊伍抵達 “蒙古故地邊界的第三十驛鋪”—— 沿途部落的立場已全部轉變乃蠻部歸附、兀良哈部支持、脫脫部撤退,只剩下阿里不哥的主帳和黑松林的藏馬點仍在抵抗。那拉珠爾站在驛鋪外,望著蒙古故地的方向,對博羅道“沿途部落都已歸附,阿里不哥成了孤家寡人,明天咱們帶炮去黑松林,讓他看看朝廷的實力,說不定他會主動投降。” 博羅點頭“統領說得對,現在局勢對咱們有利,只要再威懾一下,他肯定會服軟。” 援兵的威懾已初見成效,蒙古故地的抗命困局,即將被打破。
那拉珠爾在蒙古故地邊界驛鋪內,與將領們總結 “點兵行動的影響”。從中都點兵、炮隊籌備,到沿途威懾、部落歸附,短短三日,蒙古故地的局勢已從 “抗命聯盟” 轉為 “孤立抗命”。這場點兵不僅是一次大規模軍事調遣,更是元代中央對邊疆 “軍事威懾與實務治理結合” 的典範,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符合史料記載的 “元廷以精銳火器鎮邊疆,以實務安宗藩” 的治理邏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點兵的成功,首先完善了 “元代大規模軍事調遣與火器協同制度”。此前元代調兵多以騎兵為主,火器應用零散;而此次點兵 —— 三千虎衛與五十門虎蹲炮協同,明確 “騎兵護炮、炮隊威懾、後勤保障” 的分工,形成 “步 騎 炮” 協同體系,還制定 “火器使用規範”(如 “三不轟”“三必轟”),避免火器濫用。《元史?兵志》中記載的 “至元後期,調兵需配火器,定協同之策,明使用之規”,正是對此次點兵制度的總結,為後續元代邊疆軍事行動了 “火器協同” 的範本。
其次,點兵強化了 “中央對蒙古故地的權威滲透”。通過三千虎衛與五十門炮的威懾,沿途部落紛紛歸附,阿里不哥的聯盟瓦解,不僅實現了 “量牧政令落地” 的短期目標,更讓蒙古故地的部落看清 “朝廷既有安撫的誠意,又有威懾的實力”,從 “被迫遵詔” 轉為 “主動認同”。這種權威滲透不是靠長期駐軍,而是靠 “一次精準的軍事響應”,既節省治理成本,又能快速穩定局勢,符合《大元通制》中 “以兵立信,以實務固心” 的治理理念。
點兵還 “深化了元代‘恩威並施’的宗藩治理策略”。所謂 “威”,是三千虎衛與五十門炮的硬實力,讓抗命者知難而退;所謂 “恩”,是對歸附部落的青稞補貼、代養馬政策、實務參與權,讓遵詔者有實惠可享。這種 “威” 與 “恩” 的平衡,避免了單純武力鎮壓導致的 “部落反彈”,也避免了一味安撫導致的 “權威受損”,成為元代治理蒙古故地的 “核心策略”,後續合丹部、乃蠻部的治理均借鑒此策略,實現了邊疆長期穩定。
從歷史描點來看,點兵還為 “元代火器在邊疆的規範化應用” 奠定基礎。此前蒙古故地部落對元代火器認知有限,此次虎蹲炮的展示與規範使用,既彰顯了朝廷的技術優勢,又通過 “不濫轟” 的原則傳遞 “火器非殺戮工具,而是治理手段” 的理念,改變了部落對火器的恐懼認知,為後續 “火器參與邊疆調解、工事威懾” 了可能。《元史?工藝志》中記載的 “虎蹲炮多用于邊戍威懾,少用于殺戮,蓋因那拉珠爾蒙古故地之策”,正是對此次應用的認可。
最後,點兵的歷史意義還在于 “為元代蒙古故地集權治理鋪平了關鍵一步”。通過點兵行動,元廷不僅平定了阿里不哥抗命,還在蒙古故地建立 “火器威懾 部落歸附 實務推進” 的治理鏈條以火器威懾確保政令落地,以部落歸附構建基層治理網絡,以量牧實務深化中央管控。這些措施逐步將蒙古故地從 “半獨立宗藩區域” 納入 “元代統一治理體系”,為後續嶺北行省的軍事布防、驛站加密、貢賦改革掃清了障礙,是元代 “蒙古故地集權治理” 的重要里程碑。
那拉珠爾站在驛鋪高處,望著蒙古故地的星空,心中清楚點兵只是開始,炮隊威懾、阿里不哥投降、馬群清點、青稞發放,還有更多實務等著完成。但他也明白,這場點兵已為蒙古故地的治理打開了新的局面 —— 朝廷的權威不再是遙遠的詔書,而是能及時抵達的援兵、能精準威懾的火炮、能帶來實惠的實務。這種力量,終將讓蒙古故地的部落真正認同元代的統一治理,為邊疆的安定與發展,堅實的保障。帳內,將領們仍在忙碌,燭火映著他們的身影,也映著元代蒙古故地治理的未來。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