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07章 漢官遴選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07章 漢官遴選

    1007 章漢官遴選(至元四十六年春前南宋戶部主事李衡接命赴蒙古故地統籌實務)(至元四十六年春二月廿?中都白虎殿  江南平江府李衡官舍  中都驛站  蒙古故地邊界驛館)

    量天尺在弘吉剌部試點雖初見成效,但 “漢官與草原吏員協作不暢”“諸王借協調漏洞推諉”“實務糾紛難及時化解” 的問題漸顯 —— 漢官周彬在試點報告中提及 “三日內因‘地形系數理解分歧’,丈量進度停滯兩次;阿里不哥部借‘無專人統籌’,拖延超限馬群收編”。此時蕭虎與耶律楚材意識到,需遴選一名 “善政務協調、通實務處置” 的漢官赴草原統籌,而前南宋戶部主事李衡,因在江南治理中展現的 “跨群體協調能力”,進入遴選視野。

    周彬的《弘吉剌部試點問題冊》詳細記載正月廿八,漢官按 “窪地減兩成” 核算可養馬數,草原吏員卻按 “窪地減一成” 計數,雙方爭執半日;二月初五,合丹部以 “漢官無統籌權” 為由,拒絕馬群明細,需快馬請示中都後才配合。周彬在中都匯報時直言“若有專人居中協調,漢官與草原吏員不致分歧,諸王也無借口拖延。” 蕭虎翻看報告,在 “協調缺失” 四字旁畫紅圈“量天尺是工具,協調是根本,缺了善協調的人,工具再好也難落地。”

    耶律楚材分析 “草原實務需三類協調”一是 “漢官與草原吏員的專業協調”(量天尺使用、地形系數認定);二是 “漢官與諸王的利益協調”(超限馬群收編、補貼發放);三是 “實務糾紛的應急協調”(部落間草場爭議、馬群計數異議)。他強調“此人需懂漢地政務、知草原習俗,更要善‘柔化矛盾’—— 諸王抵觸硬壓不行,漢官與草原吏員分歧強擰也不行,得用協調之術。” 這番話,將遴選標準聚焦 “善協調、通實務”。

    元代平定江南後,常啟用 “熟悉漢地政務、善協調地方群體” 的南宋降官(《元史?世祖紀》載至元二十二年 “以南宋故官治江南諸路”),因其 “懂傳統政務邏輯、善處理不同群體訴求”。蕭虎道“江南與草原雖異,但協調‘官  民’‘中央  地方’的邏輯相通,若選一名在江南治績突出的南宋降官,或能適配草原需求。” 耶律楚材隨即讓下屬調取 “江南降官政績冊”,重點篩選 “有協調實務經驗者”。

    政績冊顯示,李衡原為南宋戶部主事,至元三十八年歸元後,任江南平江府 “同知編戶事”,三年內處理 “土地糾紛三百余起”“賦稅協調五十余次”,尤以 “江南地主與流民的土地劃界協調”“地方吏員與中央戶部的賦稅核算分歧” 著稱 —— 至元四十二年,平江府地主侵佔流民墾荒田,李衡協調 “地主留六成熟地,流民獲四成及糧種補貼”,雙方均服;至元四十五年,江南賦稅核算時,地方吏員與戶部因 “畝產量認定” 爭執,李衡按 “實測產量加權平均” 定標準,化解分歧。耶律楚材道“此人協調經驗正是草原所需。”

    蕭虎當即決定 “召李衡赴中都面議”,並派快馬持 “白虎堂令牌” 赴平江府,要求 “二月底前到中都”;同時讓耶律楚材整理 “草原實務資料”(量天尺功能、試點報告、諸王動態),為面試做準備。他對下屬道“若李衡確如政績冊所言,便派他赴草原;若不符,再從備選人中擇,但需快 —— 草原丈量不能等。” 快馬當日便奔平江府而去,遴選李衡的流程正式啟動。

    李衡的協調能力非一日之功 —— 從南宋戶部主事到元廷江南同知,他歷經 “中央與地方、不同群體、實務糾紛” 的多重協調考驗,每一次處置都積累了 “重實證、平衡利益、柔化矛盾” 的經驗,這些經驗恰為草原統籌所需。

    李衡任戶部主事時,負責 “江南六路賦稅協調”—— 當時建康府因 “旱災減產” 請求減賦,戶部按 “舊額” 不準,地方官與戶部爭執不下。李衡親赴建康府,實地丈量受旱田畝(用南宋官尺量出 “三成田減產五成”),取 “減產田畝加權平均”,奏請 “減賦一成五”,既保戶部稅收,又解地方困境。時任戶部尚書贊他“不偏听、不固執,憑實證協調,難得。” 這段經歷讓他養成 “先調研、再協調” 的習慣。

    至元三十八年,李衡任平江府同知,首項任務便是 “江南流民編戶”—— 流民因 “無土地憑證” 難入編,地方吏員怕 “多編多擔責” 推諉。李衡設計 “三步協調法”第一步 “實地勘荒”(量出無主荒地兩千畝);第二步 “利益平衡”(流民編戶後獲荒地使用權,需按畝交少量糧);第三步 “吏員激勵”(編戶超百戶的吏員獲 “實務能吏” 稱號)。三個月編戶兩千人,無一流民鬧事,地方吏員也積極配合。平江府知府匯報“李衡協調,能讓各方都得些好處,自然順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至元四十三年,平江府地主王某強佔流民墾荒田,流民聚眾抗議,地方吏員調解無果。李衡接手後,先查 “荒地開墾記錄”(流民有三年前開墾時的鄰里證言),再找王某談話“若強佔,元廷可罰你糧百石;若退田,流民願每年交兩成收成作補償。” 王某權衡後同意,流民也獲實惠。事後李衡對下屬道“協調不是讓一方吃虧,是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地主怕罰,流民盼田,補償便是平衡點。”

    李衡在江南時,發現 “文書不規範” 是協調糾紛的重要原因 —— 地方吏員上報的 “土地冊” 缺 “四至邊界”,戶部核算時易生分歧。他便制定 “江南編戶文書規範”,要求 “每塊田需標‘四至、畝數、使用者、憑證’”,並推行 “文書雙語標注”(漢文與蒙古文),方便元廷核查。這套規範被江南行省推廣,減少六成文書類協調糾紛。耶律楚材看到規範後道“草原文書也需這般規範,李衡懂此道,赴草原可減少漢官與草原吏員的文書分歧。”

    至元四十四年,江南某縣吏員因 “編戶流程繁瑣” 抵觸執行,李衡未強壓,而是 “簡化流程”(將十步編戶減為五步)、“現場指導”(帶規範文書赴縣示範)、“案例講解”(講其他縣編戶後獲補貼的例子),吏員逐漸接受。他常說“抵觸多因‘怕麻煩’‘怕吃虧’,化解了這兩點,協調便不難。” 這種柔性策略,恰為應對草原諸王抵觸所需 —— 諸王怕 “超限吃虧”“流程麻煩”,李衡的經驗可借鑒。

    遴選李衡並非僅憑政績冊,蕭虎與耶律楚材設計 “三級遴選流程”先核查政績真實性,再找下屬與民眾了解其協調風格,最後當面提問草原實務處置,確保 “選對人、能成事”。每一級都注重 “實證”,避免 “紙上談兵”,符合元廷治世的務實風格。

    蕭虎派白虎堂細作赴平江府,核查李衡的政績 —— 細作先查 “編戶檔案”(兩千流民編戶均有 “四至、憑證”,標注李衡審核簽字);再訪流民(老流民張阿婆道“李大人讓咱們有了田,還不用多交糧,是好官”);又找地方吏員(吏員王五道“李大人協調從不說‘必須怎樣’,總問‘你們覺得怎樣行’,好配合”)。細作還查看 “賦稅協調記錄”,發現李衡處理的五十余次分歧,均有 “雙方簽字的協調協議”,無一起反復。細作回報“政績屬實,協調風格柔中帶剛,務實。”

    耶律楚材派弟子趙良弼赴江南,重點評估李衡的 “協調能力維度”一是 “實證意識”(是否先調研再協調);二是 “利益平衡”(是否讓各方有獲得感);三是 “應急處置”(遇到突發糾紛怎麼應對)。趙良弼找到 “地主王某糾紛” 的參與者,得知李衡 “先查憑證,再提補償方案,不偏袒任何一方”;還了解到一次 “流民搶糧事件”,李衡 “先放糧安撫,再查糧荒原因,最後協調地主借糧”,三日化解。趙良弼匯報“李衡協調,重實證、懂平衡、能應急,適合草原復雜情況。”

    二月廿五,李衡抵中都,蕭虎與耶律楚材在白虎殿面試,提問均為 “草原實務場景”一是 “漢官按三丈算,草原吏員按兩丈五算,怎麼協調?” 李衡答“先查地形實測記錄,若為坡地,按兩丈五;若平地,按三丈,用實證說話,不爭論;” 二是 “諸王說‘量天尺不準’,拒交超限馬,怎麼辦?” 答“先讓他看量天尺校準記錄,再一起復量,若仍拒,提‘主動交馬給補貼’,平衡其利益;” 三是 “部民與漢官因糧票爭執,怎麼處理?” 答“先查糧票標準,再問雙方訴求,若部民缺糧,協調驛站先補,後續核銷。” 回答均 “重實證、有方案”,蕭虎點頭“懂實務,不是空談。”

    蕭虎讓李衡與已赴草原的漢官周彬見面,交流協調經驗 —— 周彬道“草原吏員認‘經驗’不認‘規矩’,比如地形,他們憑眼看,不看刻度;” 李衡問“若他們看錯,怎麼說?” 周彬答“之前爭過,後來用‘坡度木’測,他們才服。” 李衡道“往後可把‘坡度木測’寫進流程,提前跟他們說‘咱們按老規矩(實測)來’,減少分歧。” 周彬贊“這法子好,比爭對錯強。” 蕭虎得知後道“兩人能配合,統籌便無虞。”

    蕭虎召開 “遴選確認會”,參會者有耶律楚材、李衡、周彬、那拉珠爾(虎衛代表)。蕭虎道“核查政績實、協調能力強、實務能應對、與周彬能配合,李衡是赴草原統籌的合適人選。” 耶律楚材補充“李衡的江南協調經驗,可轉化為草原‘漢官  草原吏員  諸王’的協調策略,為量天尺推廣保駕護航。” 眾人無異議,蕭虎當場任命李衡為 “蒙古故地漢官統籌使”,負責 “協調漢官實務、對接草原吏員、應對諸王抵觸”,即日起赴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衡接到任命時,並非毫無顧慮 —— 草原氣候惡劣、諸王勢力盤根錯節、漢官與草原吏員協調經驗空白,均是現實難題。但他看到元廷治世的決心(量天尺試點的成效、虎衛的後盾),又經耶律楚材的分析與鼓勵,最終下定決心赴任,展現出 “為治世擔責” 的實務官品格。

    李衡躬身道“謝將軍與先生信任,但草原非江南,臣有三慮一慮氣候惡劣,恐難適應;二慮諸王勢大,協調難推進;三慮草原習俗不熟,易生誤會。” 他還坦言“臣在江南協調的是‘民  吏  地主’,草原是‘漢官  草原吏員  諸王’,對象不同,經驗恐難全用。” 這番坦誠,讓蕭虎更覺其務實 —— 不隱瞞問題,才好提前應對。

    耶律楚材遞上《草原實務手冊》與《試點成果冊》,道“你的顧慮有解一、氣候有驛站與虎衛營地保障,物資充足;二、諸王雖勢大,但忠順部落已配合,可借其分化;三、已為你準備‘草原習俗簡冊’,還有草原吏員巴圖協助,習俗不熟可學。” 他還分析“你在江南協調‘三方’,草原也是‘三方’,邏輯相通 —— 諸王如地主,怕吃虧;草原吏員如地方吏員,怕麻煩;部民如流民,盼實惠,你的經驗能用。”

    蕭虎道“赴草原後,你有三權一、協調權,漢官與草原吏員的實務分歧,你可定奪;二、請求權,遇諸王刁難,可請虎衛支援(那拉珠爾的三營虎衛听你調遣);三、處置權,小額補貼發放、臨時糾紛,你可先處置再匯報。” 他還承諾“物資由張謙的物資局優先供應,文書由中都快速批復,你只管放手做,出了問題元廷擔著。” 後盾承諾打消了李衡的 “怕難推進” 顧慮。

    李衡赴中都前,與家人告別 —— 妻子趙氏道“你在江南能讓流民有田,去草原也能讓部民有草場,是好事,家里我會照顧好。” 兒子李忠(十五歲,隨父學政務)道“父親常說‘治世要務實’,草原需要你,我會好好學文書,日後幫你。” 家人的理解,讓李衡少了牽掛。他對妻子道“我會帶草原的消息回來,放心。”

    李衡正式接 “蒙古故地漢官統籌使” 印信 —— 印為銅制,刻 “元廷統籌使” 漢文與蒙古文,柄纏羊皮。他躬身對蕭虎與耶律楚材道“臣定‘以實證協調、以平衡化解、以務實處置’,不負元廷重托,不讓草原丈量停滯,不讓部民失望。” 蕭虎道“好!待你草原傳回好消息,元廷必有重賞。” 李衡接印時,指尖微顫 —— 這枚印,承載的是草原治理的重任,也是元廷對他的信任。

    李衡深知 “不打無準備之仗”,赴任前用五日做 “全方位準備”學習草原實務知識、了解諸王與部落情況、準備協調文書與工具、對接物資與人員,每一項都 “細之又細”,確保 “到草原就能上手,不浪費時間”。

    李衡向周彬、耶律楚材請教 “草原核心實務”一是 “量天尺功能”(一尺量三丈、地形系數、印記標準),周彬帶他用量天尺模擬丈量,講解 “坡地兩丈五、窪地三丈五” 的調整依據;二是 “草原吏員協作要點”(認傳統邊界、用三葉草紋溝通),耶律楚材讓博爾濟長老教他 “草原吏員的‘面子’重要,協調時多請教,少命令”;三是 “諸王的核心訴求”(保馬群利益、怕流程繁瑣),劉七給他看《諸王動態冊》,標注 “阿里不哥貪、合丹怕罰、也速蒙哥搖擺”。李衡將這些記在 “實務手冊” 上,每日晨讀半個時辰。

    李衡讓下屬整理 “蒙古故地部落資料冊”,每部落標注一是 “領主信息”(姓名、性格、與元廷關系,如 “弘吉剌部帖木兒忠順,盼補貼”);二是 “草場情況”(面積、地形佔比、超限情況,如 “阿里不哥部冬牧場多窪地,超限馬兩千匹”);三是 “過往糾紛”(與其他部落、與元廷的矛盾,如 “也速蒙哥部曾因草場與合丹爭執”)。他還畫 “部落位置圖”,標注 “驛站、虎衛營地、物資站”,方便赴任後快速對接。下屬王全道“大人把資料整理得這麼細,到草原就不用瞎找了。”

    李衡參考江南協調經驗,準備 “三類文書”一是 “協調協議模板”(蒙漢雙語,含 “丈量結果、馬群數量、補貼標準”,留白處待雙方填寫);二是 “實證記錄冊”(記錄 “地形實測數據、馬群計數過程、雙方簽字”,防後續反悔);三是 “問題反饋單”(供漢官、草原吏員填寫糾紛,注明 “問題、訴求、建議方案”)。工具方面,他帶 “坡度木(測地形)、算籌(核算)、印章(批核文書)”,還讓李泉特制 “迷你量天尺模型”(三寸長,便于向諸王演示功能)。

    李衡選 “兩名助手”—— 一是江南吏員王全(隨他處理過協調糾紛,懂文書),二是草原通事(懂蒙古語,會草原習俗,由帖木兒推薦);還從周彬處調 “兩名有試點經驗的漢官”,協助他統籌。物資上,他與張謙對接一是 “文書物資”(桑皮紙百張、印泥十盒、蒙漢雙語字帖);二是 “實務物資”(糧票千張、急救包十個、草原草藥膏);三是 “協調物資”(小批量青稞、布匹,用于臨時安撫部民)。張謙承諾“驛站會每月補充,若急需,可憑你的令牌調應急物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與虎衛、驛站的協同約定李衡與那拉珠爾約定 “協調應急機制”若遇 “諸王派兵阻撓”,李衡派快馬持 “虎符碎片”(蕭虎所賜,可調虎衛)赴最近營地,虎衛需 “一日內馳援”,圍而不攻;若遇 “部民沖突”,虎衛派 “騎士五名” 協助調解,不輕易動武。他還與驛站約定 “信息傳遞流程”每日酉時,李衡將 “協調進展、問題” 報驛站,驛站快馬送中都;中都批復由驛站次日辰時送達。驛站驛卒長道“大人放心,咱們驛站冬季也不歇,信息絕不會斷。”

    赴任前一日(二月卅),蕭虎與耶律楚材再次召見李衡,除重申協調原則,更傳遞 “元廷的治世決心” 與 “對他的信任”,既給 “方法論”,又給 “信心”,讓他赴草原無後顧之憂。

    蕭虎道“赴草原後,記住‘三不原則’不憑主觀定對錯,要憑實證;不逼諸王硬接受,要給退路;不忽視部民訴求,要保民生。” 他舉例“若阿里不哥拒交超限馬,別硬收,可提‘先交一千匹,給全額補貼,剩余五百匹下月交’,給他台階;若部民缺糧,先從驛站調糧,再匯報,別讓部民餓肚子。” 這些原則,是蕭虎治草原的核心思路 ——“穩字為先,民心為本”。

    耶律楚材道“諸王怕‘超限吃虧’,你可‘分階處置’主動交馬的,給補貼、給表彰;猶豫的,講試點部落的好處(如弘吉剌部獲額外草場);抗拒的,暫奪歲賜,虎衛施壓,但別傷部民。” 他還教李衡 “借舊例”“成吉思汗曾定‘按草場分牧地’,你可提‘今日量牧,是沿成吉思汗舊例,不是元廷新創’,諸王更易接受。” 這些策略,是耶律楚材的治世智慧 ——“借勢而為,減少阻力”。

    耶律楚材特別提醒“漢官懂規矩,草原吏員懂習俗,你要讓他們‘互相補台’—— 漢官教草原吏員量天尺,草原吏員教漢官習俗,別讓他們成‘兩派’。” 他建議李衡 “每月開一次協同會”,讓漢官與草原吏員 “互相夸優點、提建議”,增進信任。李衡道“先生提醒得是,協調先從內部協同開始。”

    蕭虎道“量牧不是為了‘卡諸王’,是為了草原部民 —— 部民有草場、有糧吃,才會支持元廷,諸王也難煽動。” 他讓李衡 “每到一個部落,先看部民生活”若缺糧,協調驛站補;若馬群餓死,幫他們申請 “軍牧借馬”。“你記住,部民滿意,你的協調就成功了一半。” 這番話,點出元廷治草原的根本 ——“民心是根基”。

    蕭虎最後道“中都永遠是你的後盾 —— 缺物資,張謙會補;遇刁難,虎衛會幫;有難題,隨時遞文書,我與楚材會盡快批復。” 耶律楚材遞上 “蕭虎手書令牌”“持此令牌,草原驛站、虎衛、部落都需配合,若有人刁難,可先處置,再匯報。” 李衡接過令牌,入手沉重 —— 這不僅是權力,更是元廷的信任與期許。

    李衡率助手與漢官赴草原,沿中都至蒙古故地的驛站行進。途中他不閑著,每到一站都 “查實務、听反饋、解小憂”,既了解沿途情況,又初試協調能力,為後續統籌積累 “第一手經驗”。

    第一站是 “盧溝橋驛站”(中都北境首站),李衡剛到便查 “草原物資儲備”—— 看糧票是否充足(驛站存糧千石,夠百人用一月)、量天尺備用件是否完好(五把備用尺均有 “驗” 字)、文書是否規範(驛站記錄冊標注 “每日物資出入,簽字齊全”)。他還找驛卒了解 “過往部落的反饋”驛卒道“弘吉剌部的部民說‘量天尺量得準,有糧票拿’,阿里不哥部的騎士卻常問‘會不會多收馬’。” 李衡記在手冊上“需重點安撫阿里不哥部的顧慮。”

    行至 “昌平縣北部落”(小部落,屬弘吉剌部管轄),李衡臨時駐足 —— 部落領主博爾濟(非長老)迎見,說 “部民怕‘量完草場,馬不夠養’”。李衡便拿出 “迷你量天尺模型”,演示 “一尺量三丈,按草場算馬數,不會多收”;還承諾 “若馬不夠,可申請元廷補貼糧”。部民巴圖問“真能給糧?” 李衡道“弘吉剌部試點已有部民拿到,我可帶你去看。” 博爾濟道“大人這麼說,咱們就放心了。” 這次走訪,讓李衡更知 “部民怕‘吃虧’,需多解釋、給實證”。

    行至 “居庸關驛站”,遇 “部民與驛卒爭執”—— 部民帖木爾按 “糧票標準” 領青稞,驛卒卻 “少給半斗”,說 “驛站糧緊”。李衡先查 “糧票標準”(部民每日一升,帖木爾領十日,應給一斗),再問驛卒“驛站存糧多少?” 驛卒答“還有五百石。” 李衡道“既夠,便按標準給,部民千里迢迢來領糧,少給半斗,會讓他們覺得元廷失信。” 驛卒立刻補糧,帖木爾道“多謝大人,大朝(元廷)還是講規矩的。” 這次調解,是李衡赴草原後的首次協調,用時不到半個時辰,顯其經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途中遇到 “呼倫貝爾營地的虎衛巡邏隊”(隊長兀良哈),李衡與他對接 “應急支援流程”李衡道“若我在阿里不哥部遇阻,派快馬持虎符碎片找你,多久能到?” 兀良哈答“半日便能到,咱們巡邏隊每日沿‘中都  阿里不哥部’路線走,離得近。” 李衡還讓兀良哈 “多留意阿里不哥部的馬群動向”,若有 “偷偷轉移馬群”,及時報他。兀良哈道“大人放心,咱們巡邏隊會盯緊,不會讓他們瞞報。”

    每日宿驛站時,李衡都會 “總結當日見聞”一是 “部民訴求”(怕吃虧、怕失信);二是 “實務問題”(驛站偶有克扣、諸王動向需盯);三是 “協調方法”(先查標準、再給實證、柔化態度)。他對助手王全道“草原與江南雖異,但‘人心’相通 —— 都怕被欺、都盼實惠,抓住這點,協調便不難。” 這些總結,為他抵達草原後的統籌打下基礎。

    李衡抵達弘吉剌部試點草場(草原統籌的首個落腳點),未歇便展開 “三方對接”與漢官周彬對接現有進展,與草原吏員巴圖了解協作難點,與領主帖木兒溝通後續推廣,當日便制定 “統籌部署方案”,展現 “務實、高效” 的風格。

    李衡先看周彬的《試點進度冊》已丈量弘吉剌部夏牧場 “五萬丈,可養馬一萬六千匹”,烙印戰馬 “一萬匹”,超限六千匹收編為軍牧,補貼已發三千石青稞。周彬道“當前難點是‘冬牧場丈量’—— 冬牧場多窪地,草原吏員怕‘減兩成’後馬不夠,有些抵觸;還有合丹部派使者來問‘能不能少交些超限馬’。” 李衡道“冬牧場先測一小塊,讓草原吏員看‘減兩成後,馬夠養’;合丹部的使者,我來見。”

    李衡找草原吏員巴圖(參與過試點),問 “協作難點”巴圖道“漢官量尺時,總讓咱們‘按刻度來’,咱們看地形憑經驗,有時會爭;還有些吏員怕‘量完後,領主怪他們沒爭到好處’,不敢簽字。” 李衡道“往後量地形,咱們先一起用坡度木測,經驗準還是刻度準,測了便知;簽字前,我會跟你們領主說‘是按實證量的,不是吏員的錯’,保你們不挨罵。” 巴圖听後松了口氣“大人這麼說,咱們便敢配合了。”

    帖木兒見李衡到來,先提 “弘吉剌部的訴求”“冬牧場若按窪地減兩成,可養馬數少,能不能多給些補貼?” 李衡道“補貼按‘超限馬數’算,你們冬牧場超限馬三千匹,若主動交,可給一千五百石青稞,比夏牧場還多;且冬牧場休牧時,元廷可送牧草種子,幫你們恢復草場。” 他還承諾 “推廣時,優先量弘吉剌部的冬牧場,早量完早拿補貼”。帖木兒道“大人懂咱們的難處,願配合推廣。”

    當日傍晚,李衡召開 “統籌會議”,漢官、草原吏員、虎衛代表參會,制定 “三步部署”第一步 “冬牧場試點”(三月初六至初十,量弘吉剌部冬牧場一小塊,用坡度木測地形,讓草原吏員認可系數);第二步 “忠順部落推廣”(三月十一至二十,量弘吉剌部、兀良哈部剩余草場,同步烙印戰馬);第三步 “中立與超限部落推廣”(三月廿一至四月初十,量合丹、也速蒙哥、阿里不哥部,虎衛配合施壓)。方案明確 “每日進度、責任人、問題反饋渠道”,眾人無異議。

    李衡親赴弘吉剌部冬牧場試點 —— 他先讓漢官與草原吏員 “一起用坡度木測窪地”,測得 “坡度超三寸,按減兩成算”;再用量天尺量出 “三丈窪地草場”,核算 “可養馬一匹”;最後讓部民 “在窪地養一匹馬,每日記錄食草量”,用實證讓草原吏員信服。巴圖道“測過才知,窪地確實該減兩成,之前是咱們想多了。” 首日試點順利,李衡在《統籌日志》上記“實證是協調的根基,草原吏員認這個。”

    李衡抵達草原後,首個挑戰便是合丹部使者的 “試探性刁難”—— 合丹派使者兀良哈(非虎衛隊長)來 “問超限馬能否少交”,實則想探李衡的協調風格與元廷的底線。李衡用 “實證、利益、威懾” 三重策略,既守住元廷標準,又給合丹台階,化解首次諸王試探。

    合丹使者兀良哈抵弘吉剌部,見到李衡便提 “訴求”“我部馬群今年多,是因草場豐茂,不是故意超限;且部民靠馬生活,若交太多,部民會餓肚子,能不能少交五百匹?” 他還質疑“量天尺是不是真準?別是漢官故意多量,讓咱們多交馬。” 說辭看似 “為部民”,實則是合丹怕 “交馬吃虧”,又想試探李衡是否好說話。

    李衡不慌不忙,先讓周彬拿來 “合丹部的草場勘測數據”(細作此前測得 “合丹部草場可養馬九千匹,實際馬群一萬七千匹,超限八千匹”),再拿出 “量天尺校準記錄”(二月初五蕭虎親驗,誤差一分),道“你部草場可養馬九千匹,是按實測算的;量天尺經大人親驗,不會不準。” 他還讓使者看 “弘吉剌部的補貼記錄”“他們交六千匹超限馬,拿了三千石青稞,部民沒餓肚子,反而多了糧。” 實證在前,使者無言以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衡見使者態度松動,便提 “折中方案”“你部若在三月十五前交六千匹超限馬,可獲‘全額補貼’(每匹五斗青稞,共三千石),剩余兩千匹可‘四月底前交’,期間元廷不催;若逾期,不僅無補貼,還暫奪半數歲賜。” 他還補充“交馬後,你部可優先申請‘牧草種子’,幫草場恢復,明年能多養馬。” 方案既給 “好處”(全額補貼、延期),又設 “底線”(逾期懲罰),符合合丹 “怕吃虧、怕麻煩” 的心理。

    使者仍猶豫,說 “需回去請示合丹”,李衡道“我已讓虎衛克魯倫河營地‘加強巡邏’,你部若有‘轉移馬群’的動向,虎衛會立刻匯報 —— 元廷不想與合丹部為敵,但也不會放任超限。” 他還遞上 “蕭虎的手書”,上面寫 “合丹若配合,元廷記其功;若抗命,按規處置”。使者見元廷有虎衛後盾,又有蕭虎手書,知 “難蒙混”,便道“我會勸領主按方案交馬。”

    使者走後,李衡立刻將 “應對過程” 報中都 —— 蕭虎批復 “處置得當,既守標準,又給退路”;耶律楚材贊 “實證 + 利益 + 威懾,是應對諸王的良策”。李衡還在《統籌日志》上總結“諸王試探,多因‘怕吃虧、怕無退路’,化解此兩點,便易協調;且需快反饋中都,讓中央知進展,有後盾。” 這次應對,為後續處理阿里不哥、也速蒙哥的抵觸積累了經驗。

    李衡赴草原後的十日統籌,雖僅推進弘吉剌部冬牧場試點與合丹部的初步協調,卻已展現 “協調實效”—— 漢官與草原吏員的分歧減少七成,部民對量牧的信任度提升,諸王的抵觸態度軟化。這不僅是實務層面的進展,更在 “中央集權” 層面埋下伏筆 —— 通過李衡的協調,元廷的標準與權威正逐步滲透草原,為後續削藩、統一治理鋪路。

    弘吉剌部冬牧場試點完成 “兩千丈丈量”,草原吏員均按 “窪地減兩成” 核算,無一起分歧;合丹部按方案交 “三千匹超限馬”,獲一千五百石青稞,使者反饋 “合丹對延期交剩余馬群滿意”;漢官周彬道“有李大人統籌,咱們不用再為協調分心,丈量效率提了一倍。” 部民巴圖拿到補貼青稞後道“大朝(元廷)量牧,真給咱們糧,不是騙馬。” 實務成效,讓元廷治草原的 “可信度” 提升。

    李衡推行的 “協同會”(每月一次)與 “實證記錄制”,讓漢官與草原吏員 “從‘各干各’變為‘一起干’”—— 漢官教草原吏員用量天尺,草原吏員教漢官認傳統邊界;每丈量一塊草場,雙方共同簽字,無一起推諉。草原吏員巴圖道“以前怕漢官‘瞎量’,現在一起測、一起記,放心。” 這種協同,實則是 “中央通過漢官,將草原吏員納入管控體系”,削弱諸王對吏員的影響。

    合丹部的配合,給其他諸王 “示範效應”—— 也速蒙哥部派使者赴李衡處,詢問 “交超限馬的補貼標準”;阿里不哥部雖未主動配合,但 “轉移馬群” 的動作減少(虎衛巡邏隊匯報)。李衡道“諸王多‘跟風’,見合丹獲好處、無懲罰,便會動搖;咱們再趁熱推進,抵觸會更弱。” 這種 “分化諸王” 的效果,正是蕭虎與耶律楚材希望看到的 —— 瓦解諸王的超限聯盟,便于中央管控。

    李衡每到一處部落,都 “先看部民生活、再推量牧”—— 弘吉剌部有三戶部民缺糧,他協調驛站補糧;冬牧場有部民的馬生病,他派獸醫診治。這些民生舉措,讓部民 “認元廷、不認諸王”—— 老牧民博爾濟道“諸王只知要馬,大朝(元廷)還管咱們吃飯、看病,咱們願听大朝的。” 民心向背,是中央集權的根本 —— 部民信任元廷,諸王的割據基礎便會削弱。

    李衡的統籌,看似是 “實務協調”,實則是 “中央集權的微觀落地”—— 通過統一的量天尺標準、協調流程、補貼政策,元廷正將草原的 “草場資源、戰馬數量” 納入中央管控,諸王 “自主擴張、暗箱操作” 的空間被壓縮;通過李衡的協調,元廷的權威正逐步替代諸王的局部權威,為後續 “嶺北行省” 的設立(至元四十八年)與草原統一治理奠定基礎。耶律楚材在給蕭虎的信中寫道“李衡赴草原,雖僅十日,卻讓元廷的治世之根,在草原扎下 —— 此非僅實務之功,更是集權之幸。”

    李衡率統籌團隊赴合丹部,準備丈量其草場。途中,他看著手中的量天尺模型,對助手王全道“草原雖廣,但只要按‘實證、平衡、民心’來,定能讓元廷的規矩,行遍每一片草場。” 遠處的草原上,漢官與草原吏員正一起插界碑,虎衛巡邏隊的身影在天邊閃過 —— 元代草原治理的統籌篇章,正由李衡與無數實務者,一步步書寫。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07章 漢官遴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07章 漢官遴選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