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2 章假信誘敵(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史宅之詐術謀)(至元四十五年春?臨安元軍羈押營與中都白虎殿情報房)
至元四十五年春,臨安城破後第三日,史宅之被關押在元軍羈押營的單間內 —— 房內僅一桌一椅,牆角堆著粗布被褥,與他此前史府的奢華截然不同。他靠在牆邊,指尖反復摩挲著袖口殘存的絲綢紋樣(曾是南宋戶部尚書的官服碎片),心里滿是不甘與憤懣他並非忠于南宋宗室,而是無法接受 “權力盡失” 的結局,更無法容忍自己淪為元廷的階下囚。
“我掌江南糧道數年,豈能就此認輸?” 史宅之喃喃自語,眼前閃過元軍入城時的場景 —— 巴圖額爾敦的騎兵呼嘯而過,趙昀癱倒在地,而他自己被元軍按在互市場的泥地里,尊嚴盡失。這種屈辱,讓他燃起 “絕地反擊” 的念頭若能誘蕭虎輕進中都,元軍首尾不能相顧,他便可趁機聯絡徐黨殘余,奪回臨安,重掌權力。“蕭虎雖謀深,卻也盼著速定江南,” 史宅之眼神變得陰鷙,“中都若‘空虛’,他定會動心 —— 這便是我的機會。”
他的動因,本質是 “權欲凌駕于一切”。此前他挑撥趙昀猜忌薩仁,是為奪織坊與農耕管理權;如今設計假信,仍是為了權力 —— 他不在乎南宋宗室的存亡,也不在乎臨安百姓的安危,只盼著借元軍的混亂,重回權力巔峰。“就算南宋亡了,我也要做最後的贏家,” 史宅之對著牆壁冷笑,“蕭虎想安穩接管江南,我偏要讓他後院起火。”
關押期間,元軍按蕭虎的指令 “待其寬厚”—— 每日供應粗糧、允許在營內走動,這反而給了史宅之觀察與謀劃的時間。他留意到羈押營的元軍守衛多是新募士兵,對南宋內部事務不熟;營外常有元廷細作與城內薩仁的人聯絡,傳遞情報的頻率很高 —— 這讓他意識到 “情報傳遞是突破口”仿元廷核心細作的筆跡傳假信,既能避開元軍的直接監控,又能精準打擊蕭虎的決策。
更關鍵的是,他想起此前與楚蘭的幾次接觸 —— 楚蘭作為薩仁的侍女,常代表薩仁與南宋戶部對接,他見過楚蘭寫的 “雙法協作文書”,對其筆跡與行文風格有印象。“楚蘭是元廷在臨安的核心聯絡人,她的信,蕭虎定會重視,” 史宅之心里有了計劃,“只要仿得逼真,讓蕭虎信中都空虛,他便會分兵襲中都,臨安的元軍兵力減弱,我便可趁機翻盤。”
史宅之要實施計劃,第一步便是獲取楚蘭的真實筆跡與行文樣本 —— 沒有足夠的參照,假信極易被識破。他將希望寄托在仍潛伏在臨安城內的親信李福身上李福此前是他的幕僚,元軍入城後偽裝成 “普通商販”,未被元廷察覺,仍是他與外界聯絡的唯一通道。
史宅之通過羈押營的 “送飯雜役”(徐黨殘余,被他早年收買),傳遞密信給李福,信中寫道“速去西暖閣,取楚蘭與中都往來的文書,重點是‘涉及中都軍情’的信件,需完整,勿遺漏筆跡細節。” 為確保李福明白重要性,他還在密信中畫了一個 “虎符” 簡筆畫 —— 暗示假信將圍繞 “中都軍事” 做文章。
李福接到密信後,不敢耽擱。他知道西暖閣是薩仁與楚蘭的居所,守衛雖不嚴,但文書多藏在薩仁的書房,需格外謹慎。他選在深夜,穿著元軍護治千戶的粗布服(此前從潰敗的元軍士兵身上奪得),偽裝成 “巡查護治千戶”,來到西暖閣外。
西暖閣的侍女小翠(曾是史宅之派去的眼線,後被薩仁感化,卻仍對史宅之有忌憚)正在門口值夜,見李福過來,緊張地問“千戶大人,深夜來此何事?” 李福故意板起臉“奉薩仁姑娘之命,取楚蘭姑娘的舊文書,核對雙法協作記錄,耽誤不得。” 小翠雖有疑慮,卻也不敢違抗 “薩仁的命令”,只能引李福進入書房。
書房內的書架上,整齊擺放著各類文書,李福按史宅之的叮囑,重點翻找 “標注楚蘭署名” 的信件。他找到三封一封是楚蘭寫給中都李默的 “雙法進展信”,提及臨安流民織坊的情況;一封是楚蘭與耶律楚材的 “軍情簡報”,提到中都虎衛營的部署(此前的常規信息);還有一封是楚蘭寫給蕭虎的 “生辰賀信”,行文更隨意,有大量關于中都的日常描述。李福不敢多待,將三封信用粗布包好,假裝 “核對無誤”,匆匆離開西暖閣。
回到藏身的 “周記木行”(之前元廷細作老周的據點,已被李福接管),李福仔細檢查三封文書楚蘭的筆跡特點很明顯 ——“互” 字的橫畫略斜,“中” 字的豎畫收筆較輕,行文常用 “姑娘”(指薩仁)、“中都白虎殿” 等特定稱呼,且喜歡在信尾加 “盼速復” 三字。這些細節,被李福一一記錄在桑皮紙上,連夜送往羈押營,交給史宅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史宅之看著文書與李福的記錄,嘴角露出一絲笑意“有了這些,假信便有了七分真。”
史宅之明白,“仿筆跡” 非普通工匠能勝任,需找 “精通書法、熟悉文書體例” 且 “忠于自己” 的人。他想起南宋內府曾有一位擅長 “仿帖” 的老吏張墨 —— 張墨曾在文書房任職三十年,因得罪史宅之被罷官,後靠抄書為生,對史宅之既有敬畏,又有求復職的渴望,是理想人選。
李福按史宅之的指令,在臨安城的 “抄書坊” 找到張墨。張墨年近六十,頭發花白,正伏在案上抄錄《論語》,案上擺著一支磨得光滑的狼毫筆、一錠松煙墨。“張老,史相公有請,” 李福低聲道,“若能幫史相公辦成一件事,你不僅能復職,還能升為文書房主事。” 張墨聞言,眼楮一亮 —— 他蹉跎數年,早已盼著重回官場,立刻答應“只要能為史相公效力,老朽萬死不辭。”
李福將楚蘭的三封文書與史宅之的 “筆跡分析” 交給張墨,叮囑道“你需模仿楚蘭的筆跡寫一封信,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 —— 史相公說了,差一點都不行。” 張墨接過文書,仔細研究他先將楚蘭的 “互”“中”“都” 等常用字剪下來,貼在紙上反復臨摹;再分析其行文節奏 —— 楚蘭寫信多是 “先述實務,再提建議,最後盼復”,語氣偏急切,符合年輕細作的特點。
史宅之還通過李福,給張墨送去 “專項培訓”一是 “工具適配”—— 與楚蘭常用的 “中都狼毫筆” 同款的筆、“松煙墨”(楚蘭的墨色偏淡,張墨需加少量水調和)、“桑皮紙”(元廷細作用紙),確保書寫載體與楚蘭一致;二是 “語氣模仿”—— 讓張墨反復朗讀楚蘭的生辰賀信,體會其 “對蕭虎的敬畏”“對薩仁的關切”,避免假信中出現 “語氣生硬” 的破綻;三是 “細節修正”—— 張墨每寫一個字,李福便對照楚蘭的原字檢查,若 “互” 字的橫畫不夠斜、“盼速復” 的收筆過重,便要求重寫,直到與原字幾乎無差別。
培訓過程中,張墨曾因 “楚蘭的連筆” 犯難 —— 楚蘭寫 “虎衛營” 時,“衛” 與 “營” 常連筆,張墨初寫時總顯得刻意。史宅之得知後,通過李福傳話說“連筆需自然,就像你抄書時的順手而為,別刻意模仿,要記在心里,形成習慣。” 張墨按此方法,每天臨摹楚蘭的連筆字百遍,直到不用思考,也能寫出自然的連筆。
經過五日的培訓,張墨寫出的 “練習信” 已能以假亂真 —— 李福將練習信拿給曾見過楚蘭文書的南宋戶部老吏看,老吏竟未察覺異常,還道“這是楚蘭姑娘的字吧?跟之前的文書一模一樣。” 李福將結果匯報給史宅之,史宅之終于松了口氣“仿字的人,選對了。”
史宅之設計假信時,遵循 “七分真、三分假” 的原則 —— 以楚蘭過往文書中的真實信息為基礎,摻入 “中都空虛” 的假情報,再用 “緊急語氣” 與 “具體細節” 包裝,讓蕭虎難以分辨真偽,同時精準擊中蕭虎 “速定江南” 的心理。
假信的開篇,先以 “真實實務” 鋪墊,降低警惕“孫女楚蘭謹稟蕭將軍臨安雙法如常推進,流民織坊已恢復十處,薩仁姑娘專注農耕,未察他異 —— 前日與中都驛館聯絡,听聞燕雲糧車已抵臨安,心甚安。” 這段內容,與楚蘭此前的 “雙法進展信” 高度契合,蕭虎看到後,會先認定 “信的來源可靠”。
接著,自然過渡到 “中都軍情”,摻入假情報“然近日從元軍守衛口中听聞,中都虎衛營主力隨巴圖額爾敦駐臨安西郊,僅留兩千老弱守白虎殿;軍器庫的箭矢不足三成,糧儲僅夠十日 —— 守衛還說,蕭將軍盼速定江南,已密令中都減少防備,集中兵力于臨安。” 這些假情報,每一條都有 “具體細節”“兩千老弱”“箭矢不足三成”“糧儲十日”,而非籠統的 “中都空虛”,讓信息更顯真實;同時提及 “元軍守衛口中听聞”,為情報來源找了合理借口,避免被質疑 “楚蘭為何能知曉核心機密”。
然後,拋出 “誘餌”,刺激蕭虎行動“孫女以為,中都空虛是天賜良機 —— 若將軍率精銳襲中都,元軍首尾不能相顧,臨安元軍必回援,薩仁姑娘在此孤立無援,我可趁機控制織坊與農耕試點,助將軍速定江南。此事需速行,若拖延,中都恐補防,錯失良機。” 這番話,既符合楚蘭 “為元廷治世著想” 的表面身份,又精準擊中蕭虎 “速戰速決” 的需求 —— 蕭虎雖謀深,卻也希望減少江南的抵抗時間,若中都真的空虛,襲中都確實是捷徑。
假信的結尾,模仿楚蘭的常用格式“薩仁姑娘未察此況,孫女不敢當面稟報,恐誤事,故修此書,盼將軍速復,定後續之策。楚蘭頓首,至元四十五年春。” 落款處還按楚蘭的習慣,蓋了一個小小的 “蘭” 字私印(張墨按史宅之的指令,仿刻了一枚,材質為木,與楚蘭的銅印顏色相近,不細看難以分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史宅之看完張墨寫好的假信,反復檢查“‘虎衛營’的連筆是否自然?‘糧儲十日’的表述是否像楚蘭的語氣?” 確認無誤後,他讓張墨將假信折成小塊,用 “隱墨” 在信尾加了一行小字(非關鍵信息,僅為 “驗證筆跡” 的附加項)“西郊互市場的木柵欄已拆,元軍騎兵出入方便。” 這行小字,是楚蘭日常會提的 “實務細節”,進一步增加假信的可信度。
“這封信,足以讓蕭虎動心,” 史宅之將假信交給李福,“下一步,就是把它送到中都,送到蕭虎手里。”
假信寫好後,如何 “安全送到中都、讓蕭虎相信是楚蘭所發”,成了史宅之計劃的關鍵 —— 傳遞人需熟悉元廷情報網絡的運作方式,能避開元軍的盤查,且身份不易暴露。經過篩選,史宅之選定了王二(原南宋細作,曾潛入元廷驛路傳遞情報,後因南宋潰敗藏匿,被李福找到)。
王二的優勢有三一是 “懂元廷情報流程”—— 他曾冒充元廷細作,知道元廷細作傳遞情報需攜帶 “桑皮紙碎片”(信物)、用 “隱墨” 寫信,且傳遞路線多走 “燕雲驛路”;二是 “有偽裝經驗”—— 他熟悉元軍的著裝與話術,能輕松混入元廷的細作網絡;三是 “對史宅之忠心”—— 王二的家人在南宋糧荒中餓死,史宅之曾資助過他,他對史宅之有感激之情,願意冒險。
史宅之通過李福,對王二進行 “專項培訓”一是 “身份設定”—— 讓王二偽裝成 “楚蘭派往中都的親信細作”,任務是 “緊急傳遞中都軍情”,並編造了一套 “履歷”“你是臨安流民織坊的工匠,因懂蒙古語,被楚蘭選中做細作,已為元廷傳遞過三次情報。” 二是 “應對盤查”—— 教王二如何回答元軍的盤問若被問 “為何單獨傳遞情報”,答 “楚蘭姑娘怕人多眼雜,走漏消息”;若被問 “信中內容”,答 “僅知是中都軍情,具體不知,姑娘叮囑不可拆看”;三是 “應急方案”—— 若被元軍懷疑,可將假信銷毀(信中藏有 “火硝”,遇火即燃),自己則假裝 “被脅迫”,避免暴露史宅之。
傳遞物資的準備也格外細致給王二配備 “元廷細作的標準裝備”—— 一身粗布蒙古袍(左襟繡小團花,元廷細作的標識)、半塊桑皮紙碎片(從楚蘭的舊文書上剪下,確保與元廷信物一致)、一個裝有 “干糧與水” 的皮囊(干糧為草原常見的 “炒米”,避免被識破);假信則藏在王二的 “蒙古袍夾層” 中 —— 夾層縫在衣襟內側,用與袍料同色的線縫制,不仔細摸難以發現。
史宅之還特意叮囑王二“到了中都,直接去白虎殿找李默(蕭虎的親信),別找其他人 —— 李默是楚蘭的老聯絡人,他的信任,能讓假信更快送到蕭虎手里。” 王二點頭應諾,將假信藏好,又反復背誦 “履歷” 與 “應對話術”,直到爛熟于心。
出發前,李福將王二送到臨安北門 —— 這里是元軍管控相對寬松的城門,守衛多是新募的江南士兵,對元廷細作的識別能力較弱。王二深吸一口氣,穿著蒙古袍,手持桑皮紙碎片,大踏步走出城門,踏上了前往中都的驛路 —— 他不知道,自己攜帶的假信,不僅是史宅之的 “翻盤希望”,也是元廷與南宋殘余勢力最後的情報博弈。
王二離開臨安後,沿燕雲驛路向北行進 —— 這條驛路是元廷傳遞情報與糧援的主要通道,沿途設有多個驛站,元軍的盤查雖不如臨安嚴格,卻也暗藏風險,每一步都需謹慎。
第一站是揚州驛站驛站外的元軍守衛正在檢查過往行人,王二按培訓的話術,主動上前出示桑皮紙碎片“小人是楚蘭姑娘派往中都的細作,有緊急軍情需傳遞給李默大人。” 守衛接過碎片,與驛站內的 “信物樣本” 比對(元廷細作的信物都有備案),見碎片的材質與紋路一致,便問道“可有文書?” 王二道“有,是楚蘭姑娘親手寫的,叮囑不可拆看,需親手交給李默大人。” 守衛雖有疑慮,卻也不敢擅自拆看元廷核心細作的文書,只能放行,但在王二離開前,悄悄讓一個驛卒跟在後面,觀察他的動向 —— 這是元軍的常規 “跟蹤監控”,王二早有準備,一路上只按正常路線行進,未與任何人接觸,驛卒觀察半晌,見無異常,便返回驛站。
第二站是燕雲驛站這里是元廷南下的重要樞紐,盤查比揚州更嚴。守衛見王二是 “楚蘭派來的細作”,便將他帶到驛站的 “情報房”,讓他等待 “中都來人對接”。王二心里緊張,卻故作鎮定,坐在情報房的角落,假裝 “閉目養神”,實則留意周圍的動靜 —— 他看到情報房內的元軍正在整理 “中都糧儲報表”,報表上的數字雖模糊,卻能看到 “十萬石”“五月” 等字樣,這讓他暗自心驚史宅之說 “中都糧儲僅夠十日”,難道是假的?但他不敢多想,只能按史宅之的指令,繼續偽裝。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半個時辰後,中都派來的 “對接人” 到了 —— 是李默的親信張五,張五與楚蘭有過幾次聯絡,對楚蘭的細作流程有所了解。他問王二“楚蘭姑娘讓你傳遞情報,可有口信?” 王二按培訓的內容答“姑娘說,信中之事緊急,需速交李默大人,晚了恐誤事。” 張五見王二的回答流暢,又查看了他的蒙古袍標識與桑皮紙碎片,未發現破綻,便帶著王二,換乘快馬,前往中都 —— 燕雲到中都的驛路需兩日路程,快馬可一日抵達,這讓王二松了口氣最危險的盤查已過,假信很快就能送到蕭虎手里。
快馬行進途中,張五偶爾會聊起楚蘭的近況“楚蘭姑娘在臨安還好?薩仁姑娘的雙法推進得如何?” 王二按史宅之編造的 “履歷” 回答“姑娘一切安好,薩仁姑娘的織坊已恢復,流民都很感激元廷。” 他刻意避開 “中都軍情” 的話題,只聊實務,避免言多必失。張五見王二 “謹守細作本分”,對他的信任又多了幾分。
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十六日傍晚,王二在張五的護送下,終于抵達中都白虎殿,見到了李默。他從蒙古袍夾層中取出假信,雙手遞給李默“李大人,這是楚蘭姑娘讓小人送來的緊急文書,姑娘說需您親手交給蕭將軍。” 李默接過信,見信封上寫著 “蕭將軍親啟,楚蘭謹上”,筆跡與楚蘭以往的書信一致,便點頭道“辛苦你了,先下去歇息,等將軍看過信,再做安排。” 王二躬身退下,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 —— 假信,成功送到了元廷核心。
李默拿到假信後,不敢耽擱,立刻送往白虎殿的議事廳 —— 蕭虎正與耶律楚材、合丹王商議 “江南治世司的官員任免”,見李默神色匆匆,便問“何事緊急?” 李默道“將軍,臨安楚蘭姑娘派細作送來緊急文書,說有中都軍情。”
蕭虎接過信,先看信封上的筆跡 ——“楚蘭謹上” 四字,與他之前收到的楚蘭生辰賀信幾乎無差別,連 “蘭” 字的收筆都一樣輕。他拆開信封,取出桑皮紙假信,仔細閱讀當看到 “中都虎衛營僅留兩千老弱”“糧儲僅夠十日” 時,蕭虎的眉頭微微皺起;看到 “若將軍率精銳襲中都,元軍首尾不能相顧” 時,他的指尖在信紙上停頓片刻,沒有立刻表態。
耶律楚材湊過來,也看了假信,看完後立刻道“將軍,此信恐有詐!” 他指著信中的 “中都糧儲僅夠十日”,道“三日前,燕雲糧站剛向中都調運五萬石青稞,糧儲至少夠一月,楚蘭不可能不知;且巴圖額爾敦的騎兵雖駐臨安西郊,卻也留了五千精銳守中都,何來‘僅留兩千老弱’?” 耶律楚材長期掌管元廷糧儲與軍權,對中都的虛實了如指掌,假信中的明顯破綻,讓他第一時間產生懷疑。
合丹王也附和道“楚蘭姑娘向來謹慎,若中都真有如此緊急的軍情,她應先與薩仁姑娘商議,再派細作傳遞,怎會‘不敢當面稟報’?這不合常理。” 他與楚蘭打過幾次交道,知道楚蘭 “凡事以薩仁的安全為先”,若真要襲中都,定會告知薩仁,避免薩仁在臨安孤立無援。
蕭虎卻沒有立刻否定,而是道“筆跡與行文風格,確實像楚蘭的 —— 她的‘互’字橫畫略斜,‘盼速復’的結尾,都與以往一致。” 他將假信與之前楚蘭的生辰賀信放在一起比對,肉眼幾乎看不出差別。“會不會是楚蘭真的從元軍守衛口中听到了假消息?” 蕭虎提出疑問 —— 他雖信任耶律楚材,卻也不敢完全排除 “情報誤差” 的可能。
為穩妥起見,蕭虎決定 “先驗證,不妄動”“李默,你去傳我的令,讓中都情報房的細作立刻核查‘虎衛營兵力’與‘糧儲情況’,務必在明日午時前回報;張五,你去詢問那個送信的細作(王二),問他楚蘭派他出發前,是否見過薩仁,具體說了什麼 —— 若他答不上來,或回答有破綻,便將他控制起來。” 李默與張五躬身應諾,立刻去執行。
耶律楚材看著蕭虎的安排,點頭道“將軍謹慎,此舉甚好 —— 假信雖有破綻,卻也不能掉以輕心,若真有內鬼,需盡早揪出。” 蕭虎道“史宅之雖被關押,卻未必安分,這封信,說不定就是他的手筆 —— 咱們需沉住氣,看他下一步怎麼走。”
蕭虎的驗證行動,分 “內查中都虛實” 與 “外審送信細作” 兩路展開,每一步都細致入微,既避免 “因疏忽上當”,又防止 “錯判誤傷”,體現他 “謀定而後動” 的治世智慧。
內查中都虛實的任務,交給了中都情報房的總領劉七 —— 劉七是蕭虎的老部下,擅長 “隱蔽核查”,曾多次識破南宋的假情報。劉七接到指令後,兵分兩路一路去虎衛營的駐地 —— 他偽裝成 “軍器庫的清點官”,進入虎衛營,看到營內士兵雖不如平時多,卻都是年輕精銳,正在操練,絕非 “老弱”;他還找到虎衛營統領,核實兵力 —— 統領道“營內現有七千精銳,巴圖額爾敦將軍只帶走三千,何來兩千老弱?” 劉七悄悄數了營內的帳篷與馬匹,帳篷數量與七千兵力相符,馬匹也都是壯碩的戰馬,進一步確認 “虎衛營兵力充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另一路去中都糧儲庫 —— 劉七的親信偽裝成 “糧商”,以 “向元廷售糧” 為由,進入糧儲庫,看到糧堆如山,庫吏正在登記 “新到的五萬石青稞”;親信故意問“最近中都糧荒,不知庫內糧夠不夠用?” 庫吏笑道“糧夠得很,別說十日,就是三個月也夠,你這糧,咱們暫時用不上。” 親信將這些信息記在心里,連夜回報劉七。
次日清晨,劉七將核查結果匯總,向蕭虎稟報“將軍,虎衛營實有七千精銳,糧儲夠三月之用,假信中的‘中都空虛’純屬虛構;且情報房的細作還查到,三日前燕雲糧車抵中都時,楚蘭的人並未在驛路出現,她不可能‘從元軍守衛口中听聞’軍情 —— 這封信,定是假的。” 蕭虎看著核查報告,眼神變得銳利“果然是假信,史宅之的心思,夠深。”
與此同時,張五對送信細作王二的審訊,也露出了破綻。張五按蕭虎的指令,問王二“你出發前,楚蘭姑娘是否見過薩仁姑娘?她們具體聊了什麼?” 王二按史宅之編造的 “話術” 答“姑娘見過薩仁姑娘,聊的是織坊的事,沒提情報的事。” 張五又問“楚蘭姑娘給你的桑皮紙碎片,是從哪來的?她平時傳遞情報,用的是哪種墨?” 王二之前只被培訓過 “應對盤查”,卻沒準備這些細節,頓時語塞,支支吾吾道“碎片是姑娘給的,墨…… 墨是普通的墨。”
張五立刻察覺不對勁 —— 楚蘭傳遞情報,用的是 “中都特供的松煙墨”,墨色偏淡,且桑皮紙碎片都是從 “舊文書上剪下的特定部位”(有元廷的暗紋),而王二攜帶的碎片,雖材質一致,卻沒有暗紋。“你根本不是楚蘭派來的細作!” 張五厲聲道,“老實交代,是誰派你來的?假信是誰寫的?” 王二被張五的氣勢嚇住,又想起史宅之 “若暴露就銷毀假信” 的指令,便想點燃藏在身上的火硝,卻被張五的手下按住,火硝被搜出。
張五將王二押到蕭虎面前,王二見無法抵賴,只能如實招供“是…… 是史宅之派小人來的,假信是他讓張墨仿楚蘭的筆跡寫的,目的是誘將軍輕進中都,他好趁機翻盤。” 蕭虎看著王二,冷笑道“史宅之被關押,還敢搞這些小動作,真是不知悔改。”
劉七的核查報告與王二的招供,徹底揭露了假信的破綻假信中的 “軍情” 與中都實際情況完全不符;送信細作的回答漏洞百出;假信的筆跡雖像,卻缺少楚蘭常用的 “松煙墨” 與 “暗紋桑皮紙”—— 這些證據,都證明這是史宅之精心設計的詐術。
蕭虎將假信與核查報告、王二的招供放在一起,對耶律楚材道“史宅之想借假信誘我輕進,我偏不上當 —— 他的計劃,到此為止了。”
史宅之在臨安羈押營,滿心期待著蕭虎 “輕進中都” 的消息 —— 他早已通過李福,聯絡了臨安周邊的徐黨殘余(約兩千人),在 “中都至臨安的必經之路(燕雲山谷)” 設下伏擊若蕭虎率精銳襲中都,徐黨殘余便在山谷中設伏,斷元軍的後路;同時,李福會在臨安城內聯絡被元軍接管的南宋舊部,趁機奪取臨安城門,釋放被關押的南宋宗室,重立南宋旗號。
他還特意交代李福“若蕭虎率軍離開臨安,你便在臨安城內散布‘中都危急,元軍主力回援’的謠言,讓流民誤以為元軍要放棄臨安,引發混亂 —— 混亂中,咱們更容易得手。” 李福按史宅之的指令,在臨安城內的流民安置點、商鋪、驛站等地,悄悄散布謠言,只待蕭虎行動的消息。
然而,約定的 “伏擊日期”(史宅之算定蕭虎若信假信,會在五月十八日出發)已到,卻遲遲沒有元軍主力離開臨安的消息。李福心里不安,派人去中都方向打探,卻得知 “中都細作核查出假信破綻,送信細作已被蕭虎控制”—— 這個消息,讓李福嚇得魂飛魄散,立刻去羈押營向史宅之匯報。
史宅之听到消息時,正坐在羈押營的桌前,想象著自己重掌權力的場景。“你說什麼?假信被識破了?” 史宅之猛地站起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二怎麼會招供?張墨的仿字難道不逼真?” 李福道“蕭虎派細作核查了中都的兵力與糧儲,假信中的情報全是假的;王二被審訊時答不上細節,只能招供 —— 史相公,咱們的計劃,敗了。”
史宅之癱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 —— 他精心設計的假信、遴選的細作、布局的伏擊,全都成了泡影。他不甘心,又問“徐黨殘余呢?他們還在燕雲山谷嗎?能不能讓他們直接襲臨安?” 李福道“徐黨殘余得知計劃失敗,怕被元軍報復,已經散了;臨安城內的舊部也不敢動,元軍最近查得嚴,咱們的人都被監控了。”
更讓史宅之絕望的是,蕭虎已通過李福的行蹤,鎖定了他的殘余勢力 —— 蕭虎在識破假信後,便讓薩仁加強臨安城內的監控,李福去羈押營匯報時,早已被元軍的暗哨盯上。匯報結束後,李福剛走出羈押營,就被元軍抓獲;徐黨殘余的頭目也在當日被元軍逮捕,史宅之的最後一點希望,徹底破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得知史宅之的後續布局後,對耶律楚材道“史宅之的敗局,早已注定 —— 他只想著權力,卻忘了‘民心’與‘實務’,假信再逼真,也抵不過中都的真實情況,抵不過元軍的謹慎核查。” 耶律楚材道“將軍說得對,治世靠的是民心與務實,而非詐術 —— 史宅之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必敗。”
史宅之的假信詐術,最終以 “計劃落空、勢力盡滅” 告終,但其影響,卻遠超 “一次失敗的反擊”—— 它不僅標志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覆滅,更成為元代治世中 “情報管控” 與 “民心向背” 的重要警示,貫穿後續元廷的江南治理。
對史宅之個人而言,假信詐術的失敗,意味著 “權力生涯的徹底終結”。蕭虎按元廷的律法,將史宅之從 “羈押營” 轉為 “終身監禁”—— 關押在中都的 “思過營”,每日僅供應粗糧,不允許與外界接觸。史宅之在監禁中,常對著牆壁發呆,偶爾會想起自己掌江南糧道時的風光,卻從未反思 “權力欲” 的危害。他晚年時,曾對看守的元軍士兵道“我若能再謹慎些,蕭虎定會上當。” 士兵卻道“蕭將軍不上當,不是因為你不夠謹慎,是因為元廷的治世,比你想的更穩固 —— 百姓盼安穩,誰會跟著你作亂?” 這番話,道破了史宅之失敗的根本原因。
對元廷的情報體系而言,假信事件推動了 “情報驗證制度” 的完善。蕭虎讓耶律楚材修訂《雙廷情報錄》,新增 “三重驗證” 條款凡核心細作傳遞的情報,需經 “情報房核查”“實地驗證”“人員審訊” 三重確認,方可上報;細作的身份也需 “多重備案”,不僅要有桑皮紙碎片,還要有 “暗號對接”“履歷核驗” 等附加驗證項,避免被假細作混入。劉七在後續的情報工作中,嚴格執行 “三重驗證”,再也未出現 “假信事件” 這樣的漏洞。
對江南的治理而言,假信事件加速了 “民心的徹底歸附”。蕭虎將史宅之的假信與招供內容,在臨安城內公開 —— 流民們看到史宅之為了權力,不惜編造 “中都空虛” 的假情報,想引發戰亂,紛紛對其唾罵;而元軍的 “謹慎核查” 與 “不妄動”,讓百姓們更認可元廷的 “治世穩重”。流民王氏對薩仁道“史相公真是黑心,若蕭將軍上當,咱們又要遭戰亂了,還好元軍英明。” 這種民心的轉向,讓元廷在江南的治世,再也無 “抵抗勢力” 的生存空間。
對元代的軍事策略而言,假信事件強化了 “以民生固後方” 的理念。蕭虎在後續的南征與邊疆治理中,始終強調 “後方穩固比前線進攻更重要”—— 中都的糧儲與兵力,始終保持充足,避免因 “後方空虛” 給敵人可乘之機;同時,他還加強了 “細作的忠誠度培養”,通過 “改善細作待遇”“允許家屬隨軍” 等方式,減少細作被收買或叛變的可能。
最深遠的影響,是 “治世理念的傳承”。蕭虎在《雙廷治世錄》中,專門記錄了 “假信事件”,並批注“詐術可逞一時之快,卻不能長久 —— 治世的根本,在民心,在務實,在內外穩固。若為速勝而輕忽後方,若為權力而罔顧百姓,縱有千般謀,終會敗亡。” 這一理念,影響了元代後續的歷任治世者,無論是管理江南,還是統一邊疆,都以 “民心” 與 “務實” 為核心,而非 “詐術” 與 “武力”。
這場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假信誘敵”,最終以 “史宅之的徹底失敗” 收尾。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南宋殘余勢力 “權欲驅動下的盲目”,也映照出元廷 “治世為本、謹慎務實” 的成熟 —— 假信雖能暫時擾亂人心,卻永遠無法撼動 “民心向背” 與 “實務根基”,這便是治世的永恆法則,也是蕭虎能最終統一江南的根本原因。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