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83章 鞍授先鋒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83章 鞍授先鋒

    983 章鞍授先鋒(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弘吉剌部請纓事)(至元四十五年春?中都白虎殿與弘吉剌部草原營帳)

    至元四十五年春,中都草原的草剛泛綠,弘吉剌部的營帳便忙碌起來 —— 帳外的牧群旁,騎士們正操練騎射;帳內,按陳那顏(弘吉剌部首領)捧著《江南軍情報》,眉頭卻漸漸舒展。此時的弘吉剌部,早已不是單純的草原部落,而是與元廷深度協作的 “治世伙伴”—— 此前協助雙法農耕、參與婚使往來,已獲不少糧援與牧界封賞,如今見蕭虎志在統一江南,部落上下都明白這是鞏固地位、獲取更多治世權益的最佳時機。

    協作根基是請纓的前提。弘吉剌部與元廷的淵源可追溯至蕭母時代 —— 當年蕭母救濟草原雪災,弘吉剌部是首批受益者;巴圖額爾敦(蕭承)與烏仁(按陳那顏之女)的聯姻,更讓兩部成 “親家”。按陳那顏常對部落子弟說“咱們與元廷,不是‘依附’,是‘共生’—— 元廷給咱們糧種與牧界,咱們為元廷護治世,這是祖輩傳下的規矩。” 這種深度綁定,讓弘吉剌部比其他部落更敢主動請纓。

    治世訴求是請纓的核心。隨著雙法推行,弘吉剌部的牧群規模擴大,需更多江南織物(供牧民御寒)與糧種(喂牧群);部落子弟也盼著通過參戰,獲得元廷的 “治世官餃”—— 按陳那顏的次子帖木兒(二十歲,勇猛善戰)就多次對父親說“阿爸,巴圖額爾敦能率軍駐臨安,我也能做先鋒,為部落掙更多體面!” 部落老臣們也認為“若能做南征先鋒,元廷定會賞咱們江南的織坊與糧田,部落的日子會更好。”

    外部形勢也推著弘吉剌部行動。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雖此前參與南征籌備,卻仍持觀望態度;小部落更是不敢主動出頭。按陳那顏看出“此時請纓,既能顯弘吉剌部的忠誠,又能讓蕭虎看到咱們的實力,將來論功行賞,咱們定能佔先。” 他想起蕭虎之前說的 “治世者,需敢為人先”,心里的決心愈發堅定。

    更關鍵的是,按陳那顏從薩仁的密信中(通過元廷驛路傳遞)得知臨安雖破,仍有徐黨殘余藏匿,需精銳先鋒清剿;江南水網密集,需熟悉 “騎兵山地作戰” 的部落協助。弘吉剌部的騎兵常年在草原與山地間游牧,正好擅長此類作戰。“這是上天給咱們的機會,” 按陳那顏對帖木兒道,“咱們不僅要請纓,還要做最得力的先鋒。”

    弘吉剌部的請纓,不是按陳那顏一人的決定,而是經過部落核心層(老臣、軍事千戶、宗室子弟)三日的反復商議,才達成共識 —— 草原部落的決策向來注重 “集體意志”,唯有達成共識,才能確保先鋒任務的順利推進。

    商議的首日,按陳那顏將《江南軍情報》與薩仁的密信擺在帳中央,對眾人道“蕭將軍要統一江南,需先鋒清剿殘余、護持糧道,咱們弘吉剌部,要不要爭這個機會?” 話音剛落,帖木兒立刻起身“阿爸,我願帶隊!咱們的騎兵能在山地跑,能在草原戰,江南的小股殘余根本不是對手!” 軍事千戶們也紛紛附和“帖木兒千戶勇猛,咱們的騎兵也練好了,定能完成任務!”

    老臣們卻持謹慎態度。部落老臣巴圖(按陳那顏的叔父,曾參與蕭母時代的協作)道“請纓可以,但需想清楚 —— 江南與草原不同,水網多、地形雜,咱們的騎兵會不會不適應?若打了敗仗,不僅部落丟臉,還會失去元廷的信任。” 另一位老臣道“還要算糧草賬 —— 先鋒需自帶十日糧草,咱們部落的糧夠不夠?別為了立功,讓牧民餓肚子。” 老臣們的顧慮,讓帳內的氣氛冷靜下來。

    按陳那顏早有準備,他拿出《江南地形圖》(元廷驛路送來的簡化版),指著圖上的 “山地區域” 道“江南的山地與咱們部落的西麓山地相似,騎兵可沿山脊推進,避開水網;糧草方面,元廷已承諾‘先鋒糧草由燕雲糧站供應’,咱們只需帶戰馬的草料即可。” 他還讓帖木兒演示 “山地騎兵戰術”—— 帖木兒當場翻身上馬,在帳外的土坡上演練 “快速沖鋒”“下馬步戰”,動作嫻熟,老臣們見了,顧慮漸消。

    次日的商議,聚焦 “先鋒人選與兵力”。按陳那顏提議“派三千騎兵做先鋒,由帖木兒帶隊,老千戶阿勒壇(五十歲,經驗豐富)做副將,負責戰術指導;每十騎配一名‘向導’(從元廷情報房調派,熟悉江南地形)。” 帖木兒立刻道“我定听阿勒壇千戶的話,不魯莽行事!” 阿勒壇也道“帖木兒千戶勇,我補經驗,定能配合好。” 兵力與人選敲定,部落核心層達成初步共識。

    第三日,按陳那顏召集部落牧民代表,說明請纓計劃“咱們做南征先鋒,是為了部落的牧界,為了牧民的糧與布 —— 元廷說了,戰後會賞咱們江南的織機,讓大家冬天有暖毯穿。” 牧民們听後,紛紛支持“只要能過好日子,咱們願意出兵!” 至此,弘吉剌部的請纓,從 “核心層決策” 變成了 “全部落共識”,只待按陳那顏面見蕭虎,正式提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按陳那顏要面見蕭虎請纓,需做足準備 —— 既要有 “誠意獻禮” 體現部落的重視,又要有 “得體說辭” 展現部落的實力與忠誠,避免被蕭虎視為 “盲目冒進”。

    獻禮的選擇,兼顧 “草原特色” 與 “治世實用”。按陳那顏挑選了 “三百匹良馬”(弘吉剌部的特產,戰馬高大健壯,適合江南山地)、“五百斤草原奶酪”(便于攜帶,可作為先鋒的應急干糧)、“十張狼皮”(草原勇士的象征,贈給元軍將領,顯協作誠意)。他特意叮囑牧民“良馬要選四歲口的,毛色均勻,無傷痕;奶酪要曬得干燥,能存一個月;狼皮要完整,不能有破洞 —— 這些是部落的臉面,不能馬虎。”

    獻禮的包裝也符合草原禮儀良馬的馬鞍上系著 “紅色哈達”(草原喜慶的象征),馬鬃上編著 “青稞穗”(象征豐收與治世);奶酪裝在 “牛皮袋” 中,袋口蓋著弘吉剌部的 “狼紋印”(部落標識);狼皮卷成筒,用 “羊毛繩” 捆扎,繩結處掛著 “小木牌”,刻著 “弘吉剌部敬獻” 的蒙古文。按陳那顏看著準備好的獻禮,道“這些禮物,不是討好元廷,是告訴蕭將軍,咱們有實力做先鋒,也有誠意助他統一江南。”

    說辭的打磨,注重 “務實” 與 “謙遜” 的平衡。按陳那顏與阿勒壇、帖木兒反復演練面見蕭虎的對話若蕭虎問 “為何要做先鋒”,答 “弘吉剌部與元廷協作多年,願為統一江南盡一份力;咱們的騎兵熟悉山地,能清剿殘余,護持糧道”;若蕭虎問 “怕不怕江南的水網”,答 “已讓元廷向導教咱們地形,騎兵可沿山地推進,不會誤事”;若蕭虎問 “需元廷什麼支持”,答 “只需糧草與向導,兵力咱們自己解決,絕不給元廷添麻煩”。

    按陳那顏還特意交代帖木兒“見了蕭將軍,要多听少說,別逞能 —— 蕭將軍謀深,你要讓他覺得你既勇又穩,不是魯莽之輩。” 帖木兒點頭“阿爸放心,我會記住,先鋒不是為了打仗,是為了幫蕭將軍安穩統一江南。”

    準備的最後一步,是 “隨行人員的選定”按陳那顏帶帖木兒、阿勒壇,及兩名 “部落文書”(負責記錄蕭虎的指令),共五人前往中都 —— 人數不多,顯低調;卻都是部落核心,顯重視。出發前,按陳那顏對牧民們道“我去中都後,大家要繼續練騎兵,備好草料 —— 若蕭將軍準了咱們的請求,咱們要立刻出發,不能耽誤。” 牧民們齊聲應諾,草原上的風,仿佛也帶著期待。

    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二十日,按陳那顏帶著帖木兒、阿勒壇,及準備好的獻禮,抵達中都白虎殿 —— 殿外的禁軍見是弘吉剌部的人,立刻通報;蕭虎正與耶律楚材商議 “南征先鋒的人選”,听聞按陳那顏來了,便笑道“說曹操曹操到,弘吉剌部定是為先鋒之事而來。”

    進殿後,按陳那顏率先躬身行禮“臣按陳,率弘吉剌部子弟,拜見蕭將軍!” 帖木兒與阿勒壇也跟著行禮,姿態謙遜卻不卑微。蕭虎起身,指著殿內的座椅“按陳那顏不必多禮,坐 —— 听說你們帶了獻禮,是為江南之事來的?” 按陳那顏道“將軍英明!臣今日來,是想為將軍分憂 —— 江南雖破,仍有殘余作亂,弘吉剌部願派三千騎兵,做南征先鋒,清剿殘余,護持糧道!”

    蕭虎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先問帖木兒“帖木兒千戶,你願帶隊做先鋒?江南地形復雜,水網多,你的騎兵能適應嗎?” 帖木兒起身,聲音洪亮“回將軍,咱們的騎兵常年在部落西麓山地操練,能爬山、能下馬步戰;元廷的向導已教咱們看江南地形圖,咱們知道該走哪條路,不該走哪條路 —— 就算遇到水網,咱們也能繞開,不會誤事!” 他還補充“咱們的騎兵每人都帶了‘羊皮水袋’,能存水;帶了‘短彎刀’,適合近戰 —— 清剿殘余,綽綽有余!”

    蕭虎又問阿勒壇“阿勒壇千戶,你是老將軍,你覺得弘吉剌部的騎兵,能擔先鋒之任嗎?” 阿勒壇道“回將軍,咱們的騎兵練了三個月‘山地沖鋒’‘糧道護衛’,每日跑五十里,戰力沒問題;且咱們的戰馬都是良馬,能負重、能長途奔襲 —— 只要將軍給機會,咱們定不會讓將軍失望!” 阿勒壇的話,沉穩有力,比帖木兒的回答多了幾分經驗感。

    耶律楚材在旁道“按陳那顏,弘吉剌部若做先鋒,需配合元軍主力 —— 你們的騎兵與巴圖額爾敦的虎賁營,如何協作?” 按陳那顏道“臣已想好 —— 咱們的先鋒在前清剿殘余、探路,巴圖額爾敦將軍的主力在後護糧道;若遇大敵,咱們會發‘狼糞煙’報信,主力可快速支援,不會各自為戰。” 這番話,顯露出弘吉剌部早已做好協作準備,不是一時沖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蕭虎看著按陳那顏、帖木兒、阿勒壇的神情,又想起弘吉剌部過往的協作表現 —— 雙法農耕時送糧,婚使往來時護路,從未出過差錯。他終于點頭“弘吉剌部有忠誠,有實力,做先鋒,朕信得過!只是,先鋒需有信物,才能號令沿途糧站與情報點 —— 朕這里有一物,可做你們的信記。” 按陳那顏等人聞言,臉上露出喜色,知道請纓成功了。

    蕭虎所說的 “信記”,是一具特制的 “虎紋馬鞍”—— 這不是普通的草原馬鞍,而是中都軍器庫工匠按蕭虎的指令,耗時十日打造的 “先鋒信物”,每一處設計都兼顧 “草原象征” 與 “實務功能”,既是對弘吉剌部的信任,也是對先鋒任務的期許。

    馬鞍的材質與整體形制,遵循草原傳統卻顯特殊以 “陰山樺木” 為胎(陰山樺木堅硬耐用,適合山地作戰),表面裹著 “三層牛皮”(第一層防水,第二層耐磨,第三層貼絨,保暖);馬鞍高八寸,寬四寸,比普通草原馬鞍略矮(適合江南山地上下馬),鞍橋呈 “弧形”(減少騎兵在沖鋒時的顛簸)。工匠打造時,蕭虎特意叮囑“要讓弘吉剌部的騎兵覺得順手,又要讓沿途元軍認出這是先鋒的信物 —— 不能太普通,也不能太花哨。”

    最核心的 “虎紋” 設計,象征先鋒的勇猛與元廷的授權鞍橋外側刻著 “下山虎” 紋(草原文化中,下山虎象征 “主動出擊、無往不勝”),虎身刻有 “蒙古文”,意為 “弘吉剌部先鋒”;鞍橋內側刻著 “元廷雙法紋”(五谷與牧群圖案,象征先鋒不僅要作戰,還要協助推行雙法);虎目用 “青銅瓖嵌”(青銅反光,便于沿途元軍識別),虎爪刻著 “先鋒” 二字漢文 —— 虎紋的每一處細節,都在告訴所有人這具馬鞍的持有者,是元廷授權的南征先鋒。

    實務功能設計,貼合江南先鋒任務的需求一是 “鞍墊夾層”—— 鞍墊內藏 “江南地形簡化圖”(標注清剿重點區域、糧站位置),用 “油布包裹”,防水防損,騎兵可隨時取出查看;二是 “鞍鐙機關”—— 鞍鐙內側有 “小暗格”,可裝 “火石與火硝”(用于點燃狼糞煙信號),暗格外側刻著 “點火標記”,便于騎兵快速找到;三是 “馬鞍編號”—— 馬鞍底部刻著 “先鋒壹號”,與元廷糧站的 “先鋒糧草憑證” 編號一致,騎兵憑編號可在沿途糧站領取糧草,無需繁瑣手續。

    馬鞍的 “信物標識” 設計,確保權威性鞍尾掛著 “紅色絲絛”(元廷先鋒的專用標識,絲絛上繡著 “中都白虎殿監制”);鞍頭系著 “小銅鈴”(鈴音清脆,便于在江南密林中信號傳遞);馬鞍的每一處金屬部件(如鞍釘、鞍環)都刻著 “元廷印”—— 這些標識,讓沿途元軍一看便知是 “蕭虎授權的先鋒”,確保先鋒任務能順利推進。

    蕭虎看著打造好的虎紋馬鞍,對李默道“這具馬鞍,是信物,也是責任 —— 弘吉剌部拿著它,就要擔起先鋒的擔子,既要清剿殘余,又要護百姓,不能辜負朕的信任。” 李默點頭“將軍放心,弘吉剌部與元廷協作多年,定會明白這馬鞍的分量。”

    蕭虎決定在中都草原的 “祭天台” 舉行馬鞍授予儀式 —— 祭天台是草原部落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在此授予馬鞍,既符合弘吉剌部的草原禮儀,又能體現元廷對部落的尊重;同時,邀請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等首領觀禮,也是對其他部落的一種 “暗示”積極參與南征,才能獲得元廷的信任與封賞。

    儀式前的準備,兼顧草原與元廷元素祭天台周圍插著 “元廷大旗”(藍底白日月紋)與 “弘吉剌部大旗”(白底狼紋),兩面大旗交相輝映;祭天台上鋪著 “紅色羊毛毯”(草原祭天的傳統),毯中央擺著虎紋馬鞍,馬鞍旁放著 “哈達”“奶酒”(草原禮儀用品)與 “元廷軍符”(象征軍事授權);觀禮席按 “部落地位” 排列,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的首領坐在前排,小部落首領坐在後排,體現元廷對各部落的層級認可。

    儀式的第一步是 “祭天”按陳那顏手持 “青稞穗”,對著祭天台行草原禮,口中念著草原祭天詞“長生天在上,弘吉剌部願為元廷先鋒,清江南殘余,護百姓安穩,求長生天保佑!” 念畢,將青稞穗撒在祭天台上,蕭虎也上前,手持 “元廷祭天玉牌”,行漢地祭天禮“蒼天見證,元廷授弘吉剌部虎紋馬鞍,為南征先鋒,望其不負使命,助天下統一。” 兩種祭天禮儀的融合,體現元廷 “雙法共治” 的理念。

    第二步是 “授予馬鞍”蕭虎親手拿起虎紋馬鞍,遞給按陳那顏,道“按陳那顏,這具虎紋馬鞍,是元廷的信記,也是先鋒的責任 —— 你部騎兵拿著它,要記住先鋒不是為了打仗,是為了江南百姓的安穩;不是為了掠奪,是為了雙法的推行。若違此誓,元廷將收回馬鞍,取消先鋒之職。” 按陳那顏雙手接過馬鞍,躬身道“臣定不負將軍信任,弘吉剌部騎兵定護百姓、推雙法,絕不讓將軍失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三步是 “帖木兒接鞍”按陳那顏將馬鞍交給帖木兒,道“帖木兒,這馬鞍現在交給你 —— 你要听阿勒壇千戶的話,謹慎行事,別丟了弘吉剌部的臉,別負了蕭將軍的信任。” 帖木兒接過馬鞍,單膝跪地“阿爸放心,蕭將軍放心,我定帶騎兵清剿殘余,護好糧道,讓江南百姓知道弘吉剌部的誠意!” 阿勒壇也上前,對蕭虎道“將軍,老臣會看好帖木兒,確保先鋒任務順利。”

    第四步是 “共飲奶酒”蕭虎、按陳那顏、帖木兒、阿勒壇,及觀禮的部落首領,共同舉杯飲草原奶酒 —— 酒是弘吉剌部帶來的 “陳年奶酒”,象征 “協作長久”。蕭虎對觀禮的首領們道“弘吉剌部主動請纓,是部落的榮耀,也是元廷的幸事 —— 江南統一,需要更多像弘吉剌部這樣的部落協作,戰後論功行賞,元廷絕不虧待大家。” 這番話,既是對弘吉剌部的肯定,也是對其他部落的動員。

    儀式結束後,按陳那顏捧著虎紋馬鞍,帶著帖木兒、阿勒壇,在部落騎兵的護送下,返回弘吉剌部 —— 虎紋馬鞍在陽光下閃著光,像一顆定心石,既定了弘吉剌部的決心,也定了元廷南征的信心。

    獲得虎紋馬鞍後,弘吉剌部立刻進入 “先鋒備戰” 狀態 —— 按陳那顏將部落的三千騎兵分為 “清剿隊”(一千五百人,由帖木兒帶隊)、“糧道護衛隊”(一千人,由阿勒壇帶隊)、“後備隊”(五百人,負責接應),每隊都有明確任務,確保先鋒行動有序推進。

    戰術訓練聚焦 “江南適應性”。清剿隊的騎兵每日清晨在部落西麓山地操練 “快速沖鋒”—— 模擬江南的山地地形,騎兵需在半柱香時間內沖上陡坡,再下馬步戰,演練 “清剿殘余” 的戰術;帖木兒還讓向導教騎兵 “識別江南的植物”—— 哪些植物有毒,哪些可做應急食物,避免騎兵在江南密林中毒或挨餓。有次騎兵們在演練中誤踩 “毒草”,帖木兒立刻讓向導講解識別方法,還讓大家把 “毒草樣本” 掛在馬鞍上,時刻提醒。

    糧道護衛隊的訓練側重 “協作與警戒”。阿勒壇帶著騎兵演練 “糧車護衛陣型”—— 十騎為一組,圍繞糧車形成 “圓形護衛圈”,遇襲時可快速反擊;還演練 “信號傳遞”—— 騎兵用 “狼糞煙”(青黑色)傳遞 “安全”“遇襲”“需要支援” 三種信號,確保能及時與元軍主力聯絡。阿勒壇對騎兵們道“糧道是南征的命根子,咱們護好糧道,就是立了大功 —— 不能有半點馬虎。”

    物資籌備兼顧 “作戰” 與 “民生”。作戰物資方面每騎配備 “短彎刀”(適合近戰)、“牛皮盾”(輕便防水)、“狼糞煙包”(三個,足夠十日使用);戰馬配備 “防滑馬蹄鐵”(江南多雨,防滑馬蹄鐵可避免戰馬滑倒)、“草料袋”(裝十日的戰馬草料)。民生物資方面每騎帶 “羊皮水袋”(裝水)、“草原奶酪”(應急干糧)、“粗布毯”(御寒);還帶了 “青稞種”(計劃在江南適宜區域播種,為後續流民糧種)—— 這些物資,體現弘吉剌部 “作戰與治世兼顧” 的準備。

    與元軍主力的協作演練也必不可少。帖木兒帶著清剿隊,與巴圖額爾敦的虎賁營在燕雲草原演練 “協同作戰”—— 清剿隊在前探路,發現殘余後發信號,虎賁營在後支援;演練中,帖木兒按蕭虎的叮囑,主動向巴圖額爾敦請教 “江南水網區的作戰技巧”,巴圖額爾敦也毫無保留,教他們 “如何繞開水網、如何在水田旁布陣”。兩人還約定“先鋒在江南的行動,每日需向虎賁營傳遞一次情報,確保主力能及時配合。”

    備戰的最後一步是 “誓師”按陳那顏在部落營帳前舉行 “先鋒誓師大會”,三千騎兵整齊列隊,帖木兒捧著虎紋馬鞍,站在隊前“兄弟們,咱們是元廷的先鋒,是弘吉剌部的榮耀 —— 此次南下,咱們要清殘余、護糧道、推雙法,讓江南百姓知道咱們不是來打仗的,是來幫他們過好日子的!若有人敢擾民、敢掠奪,定按部落軍法處置!” 騎兵們齊聲吶喊“不負蕭將軍!不負弘吉剌部!” 吶喊聲在草原上回蕩,先鋒的士氣,達到頂峰。

    弘吉剌部獲授虎紋馬鞍、成為南征先鋒的消息,很快傳遍中都草原的各個部落 —— 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等大部落,及額勒只斤部等小部落,反應各異,卻都在 “羨慕” 與 “跟進” 之間尋找平衡,形成元廷南征前的 “部落協作氛圍”。

    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的 “復雜羨慕”他在觀禮時,看到蕭虎授予弘吉剌部虎紋馬鞍,心里既羨慕又有些後悔 —— 兀良哈部此前因糧荒猶豫,錯失了主動請纓的機會。回到部落後,帖木格對佷子達魯道“弘吉剌部這步棋走對了,做先鋒既能獲元廷信任,又能掙更多糧種與牧界 —— 咱們不能再觀望了,得主動找蕭將軍,說咱們願協助先鋒護糧道。” 達魯道“阿爸,咱們現在跟進,會不會顯得咱們跟風?” 帖木格道“跟風也比錯失機會好,只要能為元廷做事,蕭將軍不會虧待咱們。” 次日,帖木格便帶著 “五百斤戰馬草料”,去中都白虎殿拜見蕭虎,主動提出協助護糧道,蕭虎欣然同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札剌亦兒部首領巴圖的 “務實跟進”巴圖本就想通過南征擴大牧界,見弘吉剌部做了先鋒,便立刻召集部落核心層商議“弘吉剌部做先鋒,咱們可做‘先鋒後援’—— 派一千騎兵,負責為先鋒運送糧草,這樣既不用承擔清剿的風險,又能參與南征,掙元廷的封賞。” 部落老臣們也同意“咱們的優勢在牧群管理與糧草運輸,做後援最適合。” 巴圖隨即派兒子也速,帶著 “一千匹戰馬”(用于糧草運輸),去見蕭虎,提出做先鋒後援,蕭虎也準了 —— 札剌亦兒部的跟進,既體現了務實,又避免了與弘吉剌部的直接競爭。

    小部落的 “謹慎跟風”額勒只斤部首領阿古拉,見大部落都參與南征,也想分一杯羹,卻又怕實力不足,只能派 “兩百騎兵”,負責 “先鋒的戰馬照料”—— 阿古拉對蕭虎道“將軍,咱們部落小,戰力不足,願為先鋒照料戰馬,幫他們洗馬、喂草,也算為南征盡一份力。” 蕭虎明白小部落的顧慮,便同意了“你們能照料戰馬,也是大功,戰後定有封賞。” 其他小部落見額勒只斤部有了安排,也紛紛派少量人手,參與南征的後勤工作 —— 小部落的跟進,讓元廷的南征籌備,形成了 “先鋒 + 主力 + 後援 + 後勤” 的完整體系。

    合丹王對蕭虎道“將軍,弘吉剌部的請纓,像一顆石子,激起了各部落的積極性 —— 現在各部落都想參與南征,咱們的統一大業,更有把握了。” 蕭虎笑道“這就是我授弘吉剌部馬鞍的用意 —— 不僅要一個先鋒,還要讓其他部落看到‘參與有好處’,主動跟進,這樣江南統一,才是全草原的事,不是元廷一家的事。” 合丹王點頭“將軍謀深,臣佩服。”

    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二十五日,弘吉剌部的三千先鋒騎兵,在部落營帳前集結,準備出發南下 —— 這是弘吉剌部首次大規模參與元廷的江南行動,部落牧民幾乎都來送行,場面熱烈又莊重。

    出發前的最後準備帖木兒穿著 “草原皮甲”(皮甲外罩元廷先鋒的 “紅色披風”,披風上繡著 “先鋒” 二字),腰間佩短彎刀,手里捧著虎紋馬鞍,翻身上馬 —— 他的戰馬是部落挑選的 “領頭馬”,毛色烏黑,馬鞍上系著紅色哈達,虎紋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阿勒壇帶著糧道護衛隊,整齊地排在清剿隊後方,每騎的馬鞍旁都掛著 “糧草袋” 與 “狼糞煙包”。按陳那顏站在隊前,最後叮囑“帖木兒,阿勒壇,記住蕭將軍的話,護百姓,推雙法,別丟了弘吉剌部的臉 —— 我在部落等你們凱旋。”

    牧民的送行充滿草原溫情牧民們捧著 “奶酪”“青稞餅”,遞給騎兵們“多帶點,江南的糧不一定合口味!” “注意安全,早點回來!” 一位老牧民走到帖木兒馬前,遞給他一塊 “狼骨護身符”“這是我年輕時打狼得的,能保平安,你帶著。” 帖木兒接過護身符,貼身藏好“謝謝阿爺,我定會平安回來。” 送行的牧民們還唱起了草原的 “出征歌”,歌聲蒼涼卻充滿力量,騎兵們听著,士氣更高昂。

    出發的號令由按陳那顏下達“弘吉剌部先鋒,出發!” 帖木兒高舉虎紋馬鞍,喊道“出發!” 三千騎兵整齊地調轉馬頭,朝著中都方向前進 —— 騎兵們的馬蹄聲在草原上響起,像一陣驚雷,帶著部落的期望,帶著元廷的信任,朝著江南進發。按陳那顏站在原地,看著騎兵們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草原的盡頭,才轉身對牧民們道“咱們回去吧,好好種青稞,養戰馬,等他們回來。”

    先鋒騎兵抵達燕雲糧站時,巴圖額爾敦已帶著虎賁營等候 —— 糧站的元軍見帖木兒捧著虎紋馬鞍,立刻上前接應“先鋒千戶,蕭將軍已下令,燕雲糧站為你們準備了十日的糧草,可隨時領取。” 帖木兒道“多謝!咱們要盡快南下,別耽誤清剿任務。” 巴圖額爾敦拍著帖木兒的肩“帖木兒千戶,江南的殘余交給你們,糧道交給我,咱們合力,定能讓蕭將軍放心。”

    先鋒騎兵繼續南下,沿途的元軍糧站與情報點,見虎紋馬鞍便主動接應 —— 在揚州驛站,驛站驛官為他們補充了 “江南地形詳圖”;在平江府,元廷細作向他們通報了 “徐黨殘余的藏匿地點”。帖木兒看著沿途的江南景象 —— 稻田綠油油,流民在田間勞作,心里暗下決心“咱們定要清剿殘余,讓這里的百姓安穩過日子,不辜負蕭將軍的信任,不辜負部落的期望。”

    弘吉剌部的先鋒行動與虎紋馬鞍的授予,雖聚焦于 “南征”,卻產生了遠超軍事行動的長遠影響 —— 它不僅鞏固了弘吉剌部與元廷的協作關系,更成為元代 “草原部落參與治世” 的典範,影響了後續元代的部落管理與江南治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部落協作層面,虎紋馬鞍成了 “元廷與部落信任的象征”—— 此後,元代凡有重大治世行動(如邊疆治理、災害救濟),元廷都會向表現突出的部落授予 “特制信物”(如馬鞍、哈達、軍符),部落也以獲得信物為榮,主動參與治世。兀良哈部在協助護糧道後,獲元廷授予 “糧道護衛符”;札剌亦兒部在做先鋒後援後,獲元廷授予 “牧界擴展文書”—— 這種 “信物激勵” 機制,讓草原部落從 “被動服從” 轉為 “主動協作”,元廷的治世基礎,更加穩固。

    在江南治理層面,弘吉剌部先鋒的 “作戰與治世兼顧”,為後續元軍的江南行動樹立了標桿 —— 先鋒騎兵在清剿殘余的同時,還向流民分發青稞種,教他們種青稞;在臨安近郊的流民安置點,帖木兒讓騎兵們幫流民搭建帳篷,傳遞草原的 “防寒經驗”。流民王氏對帖木兒道“以前怕草原騎兵,現在才知道,你們是來幫咱們的。” 這種 “治世型先鋒” 的做法,讓江南百姓對元廷的抵觸情緒進一步減少,元廷的雙法在江南的推行,更加順利。

    在弘吉剌部的發展層面,虎紋馬鞍成了部落的 “榮耀象征”—— 戰後,弘吉剌部因先鋒之功,獲元廷賞 “江南織坊三處”“燕雲牧界百里”,部落的實力大幅提升;帖木兒因表現突出,被蕭虎封為 “江南治世協作司副使”,進入元廷核心治世層;虎紋馬鞍則被供奉在弘吉剌部的 “祖帳” 中,成為部落子弟的 “精神象征”—— 部落老人們常對子弟說“這具馬鞍,是蕭將軍的信任,是咱們部落的榮耀,你們要記住,只有跟著元廷,為治世出力,部落才能長久。”

    在元代軍事策略層面,“先鋒制” 被納入《雙廷軍制錄》—— 元代後續的軍事行動,都會設立 “部落先鋒”,由與元廷協作深的部落擔任,既利用部落騎兵的優勢,又通過部落的參與,減少軍事行動的阻力。耶律楚材在《雙廷治世錄》中寫道“弘吉剌部先鋒之制,以部落之力助元廷治世,以信物之威固協作之基,實為軍事與治世結合之典範。”

    最深遠的影響,是 “治世理念的部落傳遞”—— 弘吉剌部先鋒將蕭虎的 “治世為本、護民為先” 理念,帶回草原部落,其他部落通過與弘吉剌部的交流,也逐漸理解 “元廷的統一,不是為了征服,是為了讓草原與江南的百姓都過好日子”。這種理念的傳遞,讓元代的 “大一統”,從 “軍事統一” 升華為 “治世統一”,為元代的長期穩定,奠定了思想基礎。

    蕭虎晚年回憶 “虎紋馬鞍” 時,對按陳那顏道“當年授你馬鞍,不是為了讓弘吉剌部幫元廷打仗,是為了讓草原部落知道,元廷的治世,是所有人的治世 —— 你們護江南百姓,就是護草原百姓;你們推雙法,就是為部落謀長遠。” 按陳那顏點頭“將軍說得對,這馬鞍,不僅是先鋒的信記,更是治世的紐帶,連接了草原與江南,連接了部落與元廷。”

    這場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鞍授先鋒”,最終以 “弘吉剌部圓滿完成先鋒任務” 收尾。它像一座橋梁,讓草原部落與江南百姓跨越了地形與文化的隔閡,共同走向 “雙法共治” 的治世未來;而那具虎紋馬鞍,也成了元代 “部落協作、天下統一” 的永恆象征,永遠鐫刻在元代的治世史冊中。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83章 鞍授先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83章 鞍授先鋒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