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 章鞍述母德(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蒙古諸部議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草原議事大帳與白虎殿)
中都草原的議事大帳,氈簾外寒風卷著枯草,帳內卻因諸部首領的爭執顯得燥熱。大帳中央的案上,攤著《江南糧道圖》與《南征兵力估算冊》,蕭虎(元廷核心)坐在主位,指尖輕叩案角,听著諸部首領的分歧 —— 南征的提議剛提出,便陷入僵局。
合丹王(左廷蒙古那顏核心)率先表態支持“江南已無抵抗之力,南征是統一天下的必然,咱們蒙古諸部當同心協力!” 他麾下的千戶們紛紛附和,卻遭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反駁“合丹王說得輕巧!去年雪災,咱們部的羊少了三成,若南征,糧草從哪來?士兵凍餓,誰來負責?” 帳內立刻分成兩派支持南征的多是與元廷協作深的部落(如弘吉剌部),猶豫的多是小部落或剛歸附的部族(如額勒只斤部)。
札剌亦兒部首領巴圖(曾與弘吉剌部爭水源)則持觀望態度“蕭將軍,南征若成,諸部能得什麼實利?若敗,咱們的牧界會不會被元廷收回?” 他的話戳中了諸部的核心顧慮 —— 草原部落重實利、怕損失,若無足夠的 “大義” 與 “實利” 支撐,絕不會輕易出兵。
蕭虎心里清楚,單純靠 “元廷威壓” 或 “兵力威懾”,只會激化諸部不滿,甚至引發叛亂。他需要一個能 “串聯諸部情感、統一意志” 的載體 —— 這便是他提前準備的 “蕭母關聯馬鞍”。“諸部首領,” 蕭虎抬手壓下爭執,“今日議事,不急著定南征之策,先看一件東西 —— 它能告訴咱們,為何要南征,為何咱們能同心。” 他的話,讓帳內瞬間安靜,諸部首領的目光,都投向了帳外 —— 那里,李默(蕭虎親信)正捧著一個蒙著青布的物件,緩步走來。
李默捧來的,是一具歷經歲月卻依舊完好的草原馬鞍 —— 這不是普通的馬鞍,而是蕭母(蕭虎之母)四十余年前救濟弘吉剌部時用過的 “救命鞍”,後來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為感恩,在鞍上增刻紋飾,回贈蕭母,現由蕭虎珍藏在恩義閣。
馬鞍的細節滿是 “實務與恩情” 的印記鞍橋用整塊樺木制成,因常年使用已磨出溫潤的包漿,外側刻著草原傳統的卷草紋(象征生機),內側卻貼著一層薄薄的江南麻布(當年蕭母怕馬鞍磨傷馬匹,特意讓人縫制);鞍墊是羊毛與麻混紡的,邊緣繡著三株禾苗(蕭母教草原部落種青稞的印記);鞍鐙是後來按陳那顏添加的,用青銅打造,刻著 “雪災濟民” 四字蒙古文 —— 每一處細節,都承載著蕭母跨族群救濟的往事。
蕭虎為展示馬鞍,提前做了細致準備前一日,他親自從恩義閣取出馬鞍,用細布擦拭每一處紋飾,尤其是 “雪災濟民” 四字,他反復摩挲,回憶母親當年的話“草原的馬要喂飽,漢地的苗要種好,百姓的日子才能好。” 他還讓工匠檢查馬鞍的牢固性,確保展示時不會出紕漏 —— 這具馬鞍,是他 “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的關鍵,容不得半點差錯。
他還特意讓按陳那顏提前知曉馬鞍的事“按陳那顏,明日議事,我會展示母親當年的馬鞍,你若想起往事,可幫著說說 —— 諸部信你,也信母親的德。” 按陳那顏听後,激動得徹夜未眠,翻出當年蕭母送的儲草木牌,決定次日帶在身上,與馬鞍呼應,增強說服力。
準備的最後一步,是 “氛圍鋪墊”蕭虎讓侍從在議事大帳中央設一個 “木台”,鋪著紅色羊毛毯(草原喜慶與莊重的象征),木台兩側擺著兩盞青銅燈(漢地禮器,象征光明與治世)—— 他要讓馬鞍的展示,既符合草原傳統,又顯元廷的治世格局,讓諸部首領在情感與認知上都能接受。
議事當日,諸部首領陸續抵達中都草原議事大帳,每個人的神態與心思,都透著對南征與馬鞍的復雜態度。
弘吉剌部按陳那顏帶著次子帖木兒,早早來到大帳。他手里攥著儲草木牌,目光不時望向帳外,盼著馬鞍早點出現 —— 對他而言,蕭母的馬鞍是 “恩義的象征”,他堅信蕭虎能借馬鞍統一諸部意見。“阿爸,蕭將軍真能靠一具馬鞍讓大家支持南征?” 帖木兒疑惑道。按陳那顏拍著他的肩“你不懂,那不是普通的鞍,是你蕭奶奶(蕭母)救咱們部落的見證,諸部誰沒受過她的恩惠?”
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帶著佷子達魯(負責部落糧儲)而來,臉上滿是猶豫。他心里算著賬南征需派兩千騎兵,按 “每兵每月一石糧” 計算,需耗糧六千石,部落現存糧僅夠自身過冬,若再出兵,恐引發牧民不滿。“達魯,” 帖木格低聲道,“等會兒看蕭將軍怎麼說,若他不能保證糧草,咱們絕不出兵。” 達魯點頭,目光警惕地盯著帳中央的木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札剌亦兒部首領巴圖則帶著 “觀望” 心態。他身後跟著親信千戶,手里捧著部落的 “牧界文書”—— 若蕭虎能承諾南征後擴大札剌亦兒部的牧界,他便支持;若不能,便以 “糧不足” 為由拒絕。“蕭將軍慣用實務拉攏部落,” 巴圖對親信道,“馬鞍的恩情雖重,卻不如牧界實在,咱們別被感動沖昏了頭。”
還有些小部落首領,如額勒只斤部首領阿古拉(年輕首領,剛歸附元廷),則顯得緊張。他們的部落實力弱,既怕得罪元廷,又怕南征損失過大,只能 “看大部落的眼色”—— 弘吉剌部、兀良哈部支持,他們便支持;若有大部落反對,他們也敢跟著附和。阿古拉坐在大帳角落,手里搓著羊毛繩,眼神不停在蕭虎與按陳那顏之間打轉。
合丹王作為支持派核心,則主動與諸部首領交流,試圖提前化解分歧“帖木格首領,元廷已與江南織坊約定,南征糧草由江南供應,不會動咱們草原的糧;巴圖首領,南征後牧界劃分會優先考慮參戰部落,蕭將軍從不說空話。” 但帖木格與巴圖仍未松口 —— 他們需要的,不僅是承諾,更是能 “觸動人心” 的理由,而這理由,正藏在即將展示的馬鞍中。
辰時過半,蕭虎見諸部首領到齊,便對李默點頭“請馬鞍。” 李默捧著蒙著青布的馬鞍,緩步走到帳中央的木台旁,在蕭虎的示意下,輕輕揭開青布 —— 陽光透過大帳的天窗,灑在馬鞍上,卷草紋、禾苗繡、青銅鐙,每一處細節都清晰可見,諸部首領的目光瞬間被吸引,帳內鴉雀無聲。
蕭虎起身,走到木台前,親手捧起馬鞍,動作輕柔,像是捧著稀世珍寶。“諸部首領,” 他的聲音沉穩,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情感,“這具馬鞍,陪了我母親四十三年,它見過草原的雪災,也見過漢地的麥田;它馱過救濟的糧草,也調解過部落的糾紛 —— 今日把它帶來,是想跟大家說說,我母親當年是怎麼讓草原與漢地的百姓都過上好日子的。”
他先指向鞍橋的卷草紋“這卷草紋,是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的父親當年刻的。四十三年前,草原遭大暴雪,弘吉剌部的羊凍死大半,牧民斷糧,我母親帶著這馬鞍,馱著三千石青稞,從漢地趕來 —— 這馬鞍的鞍橋,就是當年馱糧時磨出的痕跡,按陳那顏,你還記得嗎?” 按陳那顏立刻起身,聲音哽咽“蕭將軍,老臣記得!當年雪齊腰深,是蕭奶奶的馬鞍幫咱們運糧,救了百戶牧民的命!” 他舉起手中的儲草木牌“這木牌,就是蕭奶奶當年教咱們儲草時送的,跟馬鞍一樣,都是老臣的命根子!”
蕭虎又指向鞍墊的禾苗繡“這三株禾苗,是我母親教漢地農戶種青稞後,江南老織匠繡的。當年漢地遭蝗災,百姓沒糧吃,我母親把草原的青稞種帶去,教他們‘淺種深灌’,又讓織匠把禾苗繡在鞍墊上,提醒大家‘農桑為本’—— 後來,這些青稞種也傳到了草原,咱們部落的羊,冬天也能吃上青稞秸稈,少凍餓了多少?” 這番話,讓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心里一動 —— 他部落的青稞種,正是當年從元廷領的,這幾年牧民的日子確實好了不少。
最後,蕭虎指向青銅鐙上的 “雪災濟民” 四字“這四個字,是札剌亦兒部的老首領(巴圖的父親)刻的。當年弘吉剌部與札剌亦兒部爭水源,快刀兵相見,是我母親騎著掛這馬鞍的馬,趕到兩部落之間,說‘水源是草原的血,不是用來打仗的’,後來定了‘輪牧取水’的規矩,既護了水源,又沒傷兩部落的和氣 —— 巴圖首領,你父親當年是不是說過,這馬鞍是‘草原的和事佬’?” 巴圖愣住了,他小時候听父親說過這段往事,卻沒想到就是眼前這具馬鞍,心里的防線漸漸松動。
馬鞍的展示,沒有空洞的道理,只有一個個具體的往事 —— 諸部首領看著馬鞍上的每一處細節,都能聯想到自己或部落受過的蕭母恩惠,情感的共鳴,悄然取代了之前的爭執。
蕭虎放下馬鞍,坐在木台旁的氈墊上,開始講述蕭母的德治事跡 —— 他不講 “融合”,只講 “實務”;不講 “大義”,只講 “百姓”,讓諸部首領從具體往事中,體會蕭母的治世理念。
“當年草原雪災,我母親不僅送糧,還教弘吉剌部‘儲草法’,” 蕭虎道,“她讓牧民把夏天的草曬干,藏在地下窖里,冬天再取出來喂羊 —— 按陳那顏,你們部落現在是不是還在用這法子?” 按陳那顏點頭“是!每年夏天,咱們都按蕭奶奶的法子儲草,這幾年雪災,羊的損失少了六成!” 蕭虎接著道“她不是只幫弘吉剌部,兀良哈部當年缺牧種,她從漢地調了五百只良種羊;札剌亦兒部缺農具,她送了百套鐵制鐮刀 —— 諸部首領,你們說說,我母親做這些,是為了什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帳內沉默片刻,弘吉剌部帖木兒大聲道“是為了讓咱們草原百姓有飯吃、有羊放!” 蕭虎點頭“沒錯。後來漢地遭災,我母親又把草原的牧法帶去 —— 她教漢地農戶‘田邊種麻’,麻能織布,麻稈能喂牛;教他們‘稻麥輪作’,土地不貧瘠,收成還能多一成。她常說,‘草原的馬要喂飽,漢地的苗要種好,不是因為草原和漢地不一樣,是因為百姓的日子都要過好’。”
他又講起蕭母調解部落糾紛的往事“當年額勒只斤部與弘吉剌部爭牧界,我母親沒派兵,而是帶著這馬鞍,在兩部落之間搭了個氈房,讓兩邊首領坐下喝馬奶酒 —— 她說,‘牧界是死的,人是活的,今天你佔一寸,明天他佔一寸,最後大家都沒地方放馬’,後來定了‘按人口分牧界’的規矩,額勒只斤部的阿古拉首領,你父親是不是跟你說過這事?” 阿古拉起身,有些不好意思“蕭將軍,老臣父親說過,是蕭奶奶讓咱們部落有了安穩的牧界,不然咱們早散了。”
蕭虎的講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句句都是諸部親身經歷或听聞的往事。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想起當年部落缺糧,是元廷送的青稞救了急;札剌亦兒部首領巴圖想起父親說的 “蕭母是草原的恩人”;小部落首領們則想起歸附元廷後,牧界穩定、糧援不斷 —— 蕭母的德,不是空泛的 “恩”,而是實實在在的 “好日子”,這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諸部首領,” 蕭虎最後道,“我母親一輩子沒說過要‘統一天下’,卻一輩子都在讓天下百姓過好日子。現在江南百姓遭糧荒,南宋宗室軟弱,流民沒飯吃、沒衣穿,咱們南征,不是為了搶地盤,是為了把我母親的法子帶去江南,讓那里的百姓也能種上青稞、織上暖毯 —— 這,就是咱們南征的理由。” 他的話,讓帳內的情感共鳴,升華為對 “南征大義” 的認同。
蕭虎的講述剛結束,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第一個起身,走到木台前,對著馬鞍躬身行禮“蕭將軍,老臣代表弘吉剌部,願派三千虎賁騎兵隨您南征!蕭奶奶的德,咱們不能忘;江南百姓的苦,咱們不能不管!” 他的次子帖木兒也跟著道“我願帶隊出征,保證護好江南糧道,不丟草原的臉!” 弘吉剌部的表態,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引發諸部的連鎖反應。
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看著馬鞍,又想起部落種的青稞、養的良種羊,心里的猶豫漸漸消散。他起身道“蕭將軍,老臣之前怕糧草不足,現在听您說南征是為了救百姓,又有江南糧援,兀良哈部願派兩千騎兵,再出一千石青稞,支援南征!” 他的佷子達魯也道“咱們部落的牧民說了,只要是為了百姓好,出兵出糧都願意!”
札剌亦兒部首領巴圖沉默良久,終于起身“蕭將軍,我父親當年說,蕭母的馬鞍是‘草原的和事佬’,今天看來,這馬鞍也是‘天下的定心石’。札剌亦兒部願派一千騎兵,還願派牧師教江南百姓養馬 —— 南征若成,只求蕭將軍別忘了咱們部落的牧界,讓牧民能安穩放馬。” 蕭虎立刻道“巴圖首領放心,南征後牧界劃分,參戰部落優先,我蕭虎說話算話!” 巴圖听後,徹底放下心來,對著馬鞍行了個草原禮。
小部落首領們見大部落都支持,也紛紛表態額勒只斤部阿古拉道“咱們部願派五百騎兵,听蕭將軍調遣!” 其他小部落首領也跟著附和“願隨蕭將軍南征!” “救江南百姓,也是救咱們草原的臉面!” 帳內的氣氛,從之前的爭執,變成了熱烈的支持,連之前最猶豫的首領,也成了南征的擁護者。
合丹王看著這一切,笑著對蕭虎道“將軍,您這馬鞍,比十萬大軍還管用!諸部同心,南征必成!” 蕭虎也笑了,他知道,馬鞍的作用不僅是喚醒恩情,更是讓諸部明白南征不是元廷的 “命令”,而是延續蕭母德治、救民于水火的 “共同使命”—— 這種基于 “情感與實務” 的共識,遠比 “威壓” 更牢固。
共識達成後,議事進入 “南征細節議定” 階段 —— 蕭虎趁熱打鐵,與諸部首領敲定兵力、糧草、協作方案,確保南征籌備能快速推進。
兵力部署上,按 “部落實力與意願” 分配弘吉剌部出三千虎賁騎兵(按之前互濟約定,由豁阿台帶隊),負責 “臨安外圍攻堅”;兀良哈部出兩千騎兵(由帖木格佷子達魯帶隊),負責 “糧道護衛”;札剌亦兒部出一千騎兵(由巴圖之子也速帶隊),負責 “江南牧場管理”(防止南征時草原牧群無人照料);中都虎衛營出五千精銳(由阿古拉帶隊),作為 “南征主力”;其他小部落共出一千騎兵,負責 “後勤運輸”—— 總兵力一萬二千人,既滿足南征需求,又不影響草原防務。
糧草供應按 “江南為主、草原為輔” 的原則江南織坊與農耕試點負責 “士兵口糧”(每日每人一斤糧、半斤肉),由史宅之(南宋主和派)協調運輸;草原諸部負責 “戰馬草料”(每馬每日十斤干草、兩斤青稞),由按陳那顏統一調度;元廷驛路負責 “糧草轉運”,在燕雲、揚州、平江府設三級糧站,確保糧草能及時送往前線。蕭虎特意強調“糧草要優先保障士兵與戰馬,不許任何人截留,若有違反,按草原軍法處置!” 諸部首領紛紛點頭,承諾會管好各自部落的糧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協作機制上,設立 “南征議事司”由蕭虎任總帥,合丹王任副帥,按陳那顏、帖木格、巴圖任 “部落協作官”,負責協調諸部騎兵與元廷虎衛營的配合;設立 “情報共享機制”諸部派親信千戶加入元廷情報網絡,及時傳遞江南動向;設立 “戰後獎懲機制”南征成功後,參戰部落按 “出兵出糧多少” 分配江南糧種、農具,表現突出的部落首領,可入中都雙廷議事司,參與治世。
兀良哈部首領帖木格還提出 “騎兵訓練” 的需求“蕭將軍,咱們部落的騎兵雖勇,卻不熟悉江南地形,能不能請元廷派熟悉江南的將領,教咱們騎兵‘山地作戰’與‘水網行軍’?” 蕭虎立刻同意“派王恂(右廷漢臣,熟悉江南地形)負責訓練,十日內在燕雲草原設‘江南地形模擬場’,確保騎兵能適應江南作戰。”
細節議定後,蕭虎讓李默拿出《南征協作文書》,由諸部首領一一簽字(按草原傳統,用拇指蘸朱砂按印)。文書上寫道“諸部同心,共赴江南,救民于水火,延蕭母之德,南征必勝,天下必安。” 簽字時,諸部首領的手都很堅定 —— 他們知道,這不僅是一份 “作戰文書”,更是一份 “延續德治、救民濟世” 的承諾。
盡管多數首領支持南征,但仍有個別小部落首領(如額勒只斤部阿古拉)有 “後顧之憂”—— 他們的部落人口少、實力弱,擔心南征後草原防務空虛,遭其他部落侵擾。阿古拉猶豫再三,還是鼓起勇氣對蕭虎道“蕭將軍,咱們部出了五百騎兵,草原只剩老弱,若有盜匪或其他部落來搶牧群,咱們該怎麼辦?”
他的話,讓其他小部落首領也跟著擔心起來“是啊,蕭將軍,草原不能沒人守!” “咱們小部落,經不起折騰!” 帳內的氣氛又有些緊張,蕭虎卻早有準備 —— 他知道小部落的顧慮,也想好了解決方案。
“諸部首領放心,” 蕭虎道,“草原防務,元廷已做安排中都虎衛營留五千精銳,由合丹王坐鎮,負責‘草原治安’;設立‘部落互助機制’弘吉剌部、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各留一千騎兵,負責‘鄰近小部落護牧’—— 比如弘吉剌部護額勒只斤部,兀良哈部護其他小部落,確保南征時草原安穩。” 他還補充“元廷會給留草原的老弱送糧援,每戶每月兩斗青稞,不讓大家餓肚子。”
阿古拉听後,心里的顧慮徹底打消“蕭將軍考慮周全,老臣再無異議!” 其他小部落首領也紛紛點頭“有合丹王與大部落護著,咱們放心!” 蕭虎還特意對阿古拉道“你部的牧群,可暫時遷到弘吉剌部的冬牧場,那里水草好,也安全 —— 等南征回來,再遷回自己的牧界。” 阿古拉感動得躬身行禮“謝蕭將軍!咱們部定好好參戰,不辜負您的照顧!”
還有個別首領擔心 “南征時間過長,影響草原春耕”。蕭虎回應“南征定在明年春天(至元四十五年春),那時江南氣候轉暖,適合作戰;草原春耕由元廷農官負責指導,諸部留居的牧民可跟著學種青稞,不會耽誤春耕 —— 等南征回來,正好趕上草原青稞收獲,大家既能立功,又能豐收,豈不兩全?” 這番話,徹底打消了最後一絲顧慮,帳內再無反對聲音。
合丹王看著蕭虎從容應對,心里暗自佩服“將軍不僅能借馬鞍凝聚人心,還能細致解決諸部的顧慮,這才是治世者的本事!” 諸部首領也明白,蕭虎的南征計劃,不是 “只顧前線、不顧草原”,而是 “前線與草原兼顧、戰功與民生兩全”—— 這樣的計劃,沒人再敢反對,也沒人願意反對。
細節議定後,蕭虎提議 “以馬鞍為盟”—— 按草原傳統,用馬奶酒灑在信物上,宣誓遵守約定,這既是對蕭母德治的致敬,也是對南征使命的承諾。
侍從們端來馬奶酒(從弘吉剌部特意調來的 “陳年奶酒”,象征醇厚的恩情),蕭虎親手拿起一碗,走到木台前,將馬奶酒緩緩灑在馬鞍上,酒液順著卷草紋流下,像是在喚醒馬鞍中的往事。“我蕭虎,以母親的馬鞍為誓,南征必救江南百姓,必護草原諸部,若違此誓,天地不容!” 他的聲音莊重,回蕩在大帳內。
合丹王跟著拿起一碗馬奶酒,灑在馬鞍上“我合丹,以草原那顏的名義誓,必助蕭將軍南征,必護草原安穩,若違此誓,永失牧界!” 按陳那顏、帖木格、巴圖等諸部首領也依次上前,灑酒宣誓,誓言雖不同,卻都圍繞 “南征、救民、護草原” 的核心 —— 馬奶酒灑滿馬鞍,草原傳統的盟約,與南征的使命,緊緊綁定在一起。
宣誓後,蕭虎將馬鞍交給按陳那顏“按陳那顏,這馬鞍你先保管,南征時,你帶著它走在最前面 —— 讓江南百姓看看,這是救過草原的馬鞍,也是來救他們的馬鞍;讓諸部士兵看看,這是蕭母的馬鞍,也是咱們的‘勝利鞍’!” 按陳那顏雙手接過馬鞍,激動道“老臣定不負將軍所托,帶著馬鞍,帶著蕭奶奶的德,南征必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諸部首領還按草原傳統,“共飲一碗馬奶酒”—— 一碗酒從蕭虎開始,依次傳給合丹王、按陳那顏、帖木格、巴圖…… 最後傳到阿古拉手中,每個人都喝了一口,象征 “諸部同心、不分彼此”。阿古拉喝完酒,道“這酒,比咱們部落的奶酒還香,因為它裝著蕭奶奶的德,裝著咱們的同心!”
盟約締結後,議事大帳內響起熱烈的歡呼,諸部首領紛紛舉杯,慶祝南征共識的達成。蕭虎看著這一切,又望向木台上的馬鞍 —— 他知道,這具馬鞍,已從 “蕭母德治的見證”,變成了 “諸部同心南征的象征”,它將陪著南征大軍,走進江南,走進治世的新篇章。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諸部按議事約定,開始南征籌備弘吉剌部豁阿台訓練虎賁騎兵,教士兵 “江南山地作戰”;兀良哈部達魯整理糧草,將青稞運往燕雲糧站;札剌亦兒部也速安排牧群管理,確保南征時草原牧群不受影響;小部落首領們則組織牧民,協助元廷驛路運輸糧草 —— 草原上下,都為南征忙碌著,沒有一絲懈怠。
元廷方面,蕭虎讓耶律楚材協調江南情報網絡(薩仁、楚蘭、老周),收集臨安最新動向;讓王恂制定 “南征路線圖”,避開江南水網密集區,減少士兵傷亡;讓戶部尚書準備 “戰後安撫物資”(糧種、農具、織機),確保南征後能快速推進江南治世 —— 南征籌備,在 “草原諸部與元廷” 的協作中,高效落地。
議事的長遠影響,更體現在 “德治理念的傳承” 上諸部首領在訓練士兵、籌備糧草時,都會給部民講 “蕭母的德” 與 “馬鞍的故事”,讓草原百姓明白 “南征不是打仗,是救民”。弘吉剌部牧民在給騎兵送糧草時,會說“跟著馬鞍走,跟著蕭奶奶的德走,不會錯!” 兀良哈部牧民在種青稞時,會說“這青稞種是蕭奶奶帶來的,咱們要種好,給南征士兵做糧草!”
對江南而言,議事的影響也間接顯現薩仁通過元廷情報網絡,得知諸部同心南征的消息,更加堅定了 “推進雙法、穩定臨安” 的決心 —— 她加快流民織坊擴點,教更多流民女子織法,為南征後的 “農織互濟” 做準備;趙孟 則向理宗進言,建議 “提前與元廷溝通,避免戰亂傷害百姓”,為江南和平統一埋下伏筆。
最深遠的影響,是 “蕭母德治理念的傳承”。南征後,蕭虎將 “馬鞍的故事” 與 “蕭母的德” 寫入《雙廷治世錄》,作為元廷治世的核心理念“治世之要,在德不在威,在民不在地 —— 蕭母以一馬鞍,濟草原,助漢地,今諸部以馬鞍為盟,救江南,皆此理也。” 這一理念,影響了元代後續的治理,無論是草原部落管理,還是江南治世推進,都以 “實務濟民” 為核心,而非 “威壓與掠奪”。
至元四十五年春,南征大軍從燕雲出發,按陳那顏捧著蕭母的馬鞍,走在最前面。大軍過江南時,百姓們看到馬鞍上的卷草紋、禾苗繡,又听士兵講 “蕭母的德” 與 “南征救民” 的使命,紛紛放下抵抗,迎接南征大軍 —— 南征,最終以 “和平統一” 告終,這其中,馬鞍與蕭母德治的作用,功不可沒。
這場至元四十四年秋的 “蒙古諸部議事”,最終以 “馬鞍為盟、諸部同心” 收場,它不僅為元廷南征奠定了基礎,更將 “蕭母德治、實務濟民” 的理念,深深烙印在草原與江南百姓心中。蕭虎晚年回憶時,曾說“南征的成功,不是因為兵力強,是因為馬鞍里裝著母親的德,裝著諸部的同心 —— 這,才是治世的根本。”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