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 章宮牆暗流(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臨安權謀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南宋殘余政權臨安宋宮與史府)
臨安宋宮的迎親儀式,遠無南宋全盛時的恢宏。大慶殿的地磚裂著細縫,殿柱上的紅漆斑駁脫落,僅有的十余名宮女穿著洗得發白的粗布裙,捧著陶質茶盞,動作僵硬 —— 這是南宋殘余政權的真實寫照體面僅存表皮,內里早已空虛。薩仁帖木爾(蕭玉)身著深青色錦袍,腰間藏著虎符玉佩,站在殿中,目光掠過殿角的蛛網,暗自記下宋宮已無往日氣象,卻藏著看不見的暗流。
趙昀(南宋殘余政權核心)按漢地禮儀接待,卻全程緊繃著脊背,身旁的趙與芮(宋理宗弟)垂著眼,不發一言 —— 宗室對薩仁的態度,是 “既需借元廷求存,又怕被元廷控制” 的矛盾。“薩仁姑娘一路辛苦,” 趙昀的聲音干澀,“宮中有偏殿‘西暖閣’,已收拾妥當,姑娘先歇息,後續事宜再議。” 薩仁躬身謝恩,余光瞥見殿外徐黨成員徐允之(徐清叟佷子)的身影,那人正盯著她的錦袍,眼神不善。
西暖閣的陳設簡陋一張木板床,鋪著舊羊毛毯;一張楠木案,缺了一角;唯一的裝飾是牆上掛著的南宋舊《西湖圖》,畫軸已磨損。楚蘭(薩仁侍女,白虎堂舊部)放下行李,第一時間檢查房間床底無暗格,案角無機關,茶水是新沏的西湖龍井,卻仍用銀針試了毒 —— 她知道,宋宮不比中都,每一步都需謹慎。“姑娘,夜里別開窗,我會守在門外,” 楚蘭道,“徐黨的人在宮外圍著,咱們得防著。”
薩仁坐在案前,翻看帶來的《雙廷治世錄》,卻無心閱讀。她想起爺爺蕭虎 “見玉佩如見我” 的叮囑,又想起徐允之的眼神,暗自道“臨安的安穩,比中都難多了 —— 徐黨視我為眼中釘,宗室又搖擺不定,只能靠自己。” 她讓楚蘭找來趙孟 (南宋宗室,支持雙法),想借他了解宋宮的權力格局,楚蘭卻道“趙大人被徐黨監視,夜里不便來,明日早朝後,他會借‘送農書’之名來見您。”
入夜,宋宮的更鼓聲格外沉悶,薩仁躺在床上,摸著腰間的虎符玉佩,听著楚蘭在門外的腳步聲,久久未眠。她知道,從踏入宋宮的那一刻起,一場看不見的斗爭,已悄然開始 —— 她不是來享福的,是來在夾縫中推治世,也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徐黨議事的密室,藏在臨安城的小巷深處,屋內僅點著一盞粗瓷燈,光線昏暗。徐清叟(徐黨核心,主戰派領袖)坐在案後,手里攥著一份《元廷送親人員名錄》,上面 “薩仁帖木爾(元廷蕭虎孫女)” 的名字被圈了紅圈,旁邊寫著 “元廷眼線,需除之”。“薩仁入宋宮,是元廷安在咱們身邊的釘子,” 徐清叟的聲音因憤怒而沙啞,“她帶來的‘雙法農耕’是幌子,實則是幫元廷摸清臨安虛實,瓦解咱們的抵抗!”
徐允之(徐清叟佷子,激進派)站在一旁,手里握著一把短刀(非銀飾,鐵制)“叔父,不如今晚就動手,我帶幾個親信潛入西暖閣,殺了薩仁,再嫁禍給元廷‘內訌’,讓宗室看清元廷的真面目!” 徐清叟卻搖頭“不行,薩仁剛入宋宮,元廷使者還在臨安,殺了她,元廷定會南下,咱們現在沒兵沒糧,打不過。” 他的焦慮,是主戰派的縮影既想抗元,又無實力,只能將怒火發泄在薩仁身上。
徐黨成員李銳(臨安府推官,主戰派)提議“不如用‘軟刀子’—— 在她的食物里下毒,做成‘暴病而亡’的假象,既除了釘子,又不會激怒元廷。” 這提議得到多數人贊同,徐清叟沉吟片刻,道“毒藥要選‘慢毒’,發作時像風寒,讓人查不出;下手的人要選宮中小廝,是咱們的眼線,事後能滅口。” 他還特意叮囑“別傷了楚蘭,她是薩仁的侍女,或許能逼問出元廷的情報。”
徐黨之所以急于除薩仁,還有更深層的焦慮薩仁推進的 “雙法農耕” 若見效,百姓會認可元廷的治世,主戰派的 “抗元理由” 將不復存在。“百姓若能吃飽,誰還願意跟著咱們打仗?” 徐清叟對眾人道,“薩仁的威脅,比元廷的虎衛營還大 —— 她在瓦解咱們的民心!” 這種 “以民意為重” 的焦慮,讓徐黨的 “除薩仁” 計劃,多了幾分 “破釜沉舟” 的激進。
議事結束後,徐允之按計劃去找宮中小廝張小三(徐黨眼線,負責薩仁的飲食),給了他一包白色粉末(慢毒,摻在粥里不易察覺)“明日早膳,把這藥下在薩仁的粥里,事成後給你五十貫錢,讓你離開臨安。” 張小三接過藥包,手微微發抖 —— 他只是個想混口飯吃的小廝,從未做過害人的事,卻不敢拒絕徐允之的命令,只能點頭應諾。
史宅之在府中接到親信李福的稟報“徐黨要對薩仁下手,明日早膳下毒。” 他正坐在案前翻看《臨安糧儲冊》,聞言只是淡淡 “哦” 了一聲,指尖在 “糧僅夠兩月” 的批注上劃過 —— 史宅之的 “暗護”,從不是出于善意,而是源于 “留薩仁以掣肘北境” 的權謀算計薩仁是元廷在臨安的 “代表”,留著她,既能向元廷示好,借她要糧援;又能利用她牽制徐黨,避免主戰派掌控宗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李福,你去宮中小廚房,找咱們的人王廚,讓他明日給薩仁的早膳多備一份‘小菜’,” 史宅之道,“就說‘史相公特意吩咐,薩仁姑娘初來乍到,怕吃不慣宮中飲食’—— 小菜要單獨盛,讓楚蘭先嘗,再給薩仁。” 他的計劃很細王廚是他安在廚房的親信,小菜單獨盛,既能讓楚蘭有機會檢查,又不會暴露是史宅之在暗中提醒。
李福不解“相公,為何不直接阻止徐黨?” 史宅之冷笑一聲“阻止徐黨,只會讓他們更警惕;讓薩仁自己識破,既能保她安全,又能讓她知道,徐黨是她的敵人,咱們是她的‘潛在盟友’—— 這樣她才會更依賴咱們,將來借她向元廷要糧援,也更方便。” 他的權謀,是 “借刀殺人” 的反向運用借徐黨的 “殺心”,拉近與薩仁的距離,同時讓元廷知道,臨安有 “護薩仁的力量”,需對他史宅之更重視。
史宅之還讓人給趙孟 傳信“明日早朝後,借送農書之名去見薩仁,提醒她‘宮中飲食需謹慎,徐黨恐有動作’。” 他知道趙孟 支持雙法,與薩仁有共同利益,讓趙孟 出面提醒,比自己直接干預更隱蔽,也能讓宗室覺得 “是宗室內部在護薩仁,非史宅之私通元廷”。
當晚,史宅之在書房踱步,看著牆上的《臨安城防圖》,喃喃自語“薩仁不能死,她是咱們與元廷之間的‘緩沖帶’,也是壓垮徐黨的‘砝碼’—— 留著她,臨安的糧道、兵權,才能握在咱們手里。” 他的暗護,是南宋殘余政權權臣的典型算計沒有絕對的朋友,只有絕對的利益,薩仁的生死,只是他權謀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次日清晨,西暖閣的早膳送到 —— 一碗白粥,一碟咸菜,一碟青菜,還有一份單獨盛在陶盤里的 “醬菜”(史宅之安排的小菜)。楚蘭按慣例,先用銀針試粥,銀針微微發黑 —— 她心里一緊,立刻對薩仁道“姑娘,粥不能喝,有毒!” 薩仁看著發黑的銀針,反而冷靜下來“是徐黨干的,他們急了。”
楚蘭剛要喊人,薩仁卻拉住她“別聲張,把粥倒了,就說‘姑娘初來乍到,胃口不好,想喝些茶水’—— 咱們先看看,誰會來‘關心’。” 她的應對,已不再是初來臨安時的 “謹慎”,而是有了 “治世者的沉穩”她知道,聲張只會打草驚蛇,不如不動聲色,觀察宋宮的反應,找出暗中護她的人。
沒過多久,趙孟 果然借 “送農書” 之名來見薩仁。他剛進西暖閣,就壓低聲音道“姑娘,徐黨在你的粥里下了毒,史相公已暗中提醒,讓你謹慎飲食。” 薩仁故作驚訝“趙大人怎麼知道?史相公為何要幫我?” 趙孟 道“史相公是想借姑娘牽制元廷與徐黨,姑娘雖知他的心思,卻也需借他的力量 —— 現在臨安,只有他能壓得住徐黨。”
薩仁點頭,讓楚蘭拿出《雙廷治世錄》“趙大人,我想在臨安近郊設‘雙法農耕試點’,需借宗室的名義,也需史相公的糧道支持 —— 你能幫我聯絡史相公嗎?” 她的主動布局,是將 “被動防備” 轉化為 “主動綁定”通過推進雙法農耕,讓史宅之覺得 “留她有用”,也讓趙孟 有理由支持她,同時向徐黨展示 “她有宗室與史宅之的支持,不是好惹的”。
趙孟 離開後,薩仁讓楚蘭聯絡臨安細作老周“讓老周查徐黨眼線張小三的底細,還有徐黨最近的動向 —— 咱們不能總被動挨打,要掌握主動權。” 楚蘭點頭,將密信藏在《虎歷》夾層,交給心腹侍從送出。薩仁摸著腰間的虎符玉佩,道“爺爺說‘見玉佩如見他’,現在,該我自己斷事了。”
薩仁遇毒的消息傳到宗室耳中,趙昀在大慶殿召開緊急會議,卻遲遲拿不定主意。徐清叟率先發難“陛下!薩仁粥中有毒,定是元廷內部矛盾,想借咱們的手除她,再南下問罪!不如趁此機會,將薩仁趕出臨安,表明咱們的立場!” 他的話剛落,史宅之立刻反駁“徐大人此言差矣!薩仁剛入宋宮就遇毒,若她出事,元廷定會怪咱們‘招待不周’,糧援就沒了 —— 臨安糧荒,沒糧援,百姓會餓死!”
趙昀看著爭論的兩人,手指在龍椅扶手上輕輕敲擊 —— 他既怕徐黨說的 “元廷問罪”,又怕史宅之說的 “糧援斷絕”,更怕宗室落個 “殺元廷使者” 的罵名。“薩仁姑娘現在如何?” 趙昀問,聲音帶著猶豫。趙孟 道“陛下,薩仁姑娘無礙,楚蘭姑娘發現及時,只是受了驚嚇 —— 她還說,願繼續推進雙法農耕,幫臨安解糧荒。”
趙與芮(宋理宗弟,年近八十)坐在一旁,咳嗽著道“陛下,老臣覺得,薩仁不能留,也不能趕 —— 留著她,怕她是元廷眼線;趕了她,怕元廷動怒。不如先將她軟禁在西暖閣,不讓她參與政事,再觀察元廷的反應。” 他的保守,是宗室老臣的典型心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想保住宗室的最後一點體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趙昀最終采納了趙與芮的建議“就按與芮伯父說的,軟禁薩仁在西暖閣,派人‘保護’她的安全,不讓她與外界過多接觸;同時,讓史相公去跟元廷使者解釋,說‘是宮中下人疏忽,誤將毒藥混入粥中’,穩住元廷。” 這一 “軟禁” 的決定,看似折中,實則暴露了宗室的軟弱既不敢得罪徐黨,又不敢違逆元廷,只能將薩仁當作 “軟禁的籌碼”,任人擺布。
薩仁得知被軟禁的消息,反而松了口氣“軟禁也好,至少能暫時避開徐黨的鋒芒,也能看看史宅之如何向元廷解釋 —— 他若真能穩住元廷,說明他還需要我;若不能,咱們再想別的辦法。” 楚蘭道“姑娘放心,我已讓老周盯著元廷使者的動向,有消息會立刻稟報。” 宗室的搖擺,讓薩仁更清楚在臨安,只能靠自己,靠不了任何人。
徐允之得知張小三下毒失敗,氣得在密室里摔了陶碗“廢物!連碗粥都下不好,還敢拿徐黨的錢!” 張小三跪在地上,渾身發抖“小的按吩咐下了藥,可史相公的人多備了一份小菜,薩仁的侍女先嘗了粥,發現有毒……” 徐清叟看著驚慌失措的張小三,知道下毒的事已敗露,若留著他,定會被史宅之抓住把柄,便對徐允之道“把他處理了,別留下痕跡。”
徐允之剛要動手,李銳(徐黨成員)卻攔住“叔父,不能殺張小三!他是宮中小廝,若突然失蹤,史宅之定會追查,咱們的計劃就全暴露了!不如將他趕出臨安,對外說‘他手腳不干淨,偷了宮中財物’—— 這樣既不會引人懷疑,又能滅口。” 徐清叟沉吟片刻,點頭“就按李銳說的辦,你去處理,務必干淨利落。”
張小三被趕出臨安後,徐黨內部出現了裂痕。李銳私下對親信道“徐允之太激進,下毒這麼大的事,連個備用計劃都沒有,若史宅之抓住把柄,咱們都得完蛋。” 還有些徐黨成員開始動搖“薩仁有史宅之暗護,還有元廷撐腰,咱們殺不了她,反而會引火燒身 —— 不如暫時放棄,先集中精力招募流民,等有了兵力,再做打算。” 這種動搖,讓徐黨的 “除薩仁” 計劃,暫時陷入停滯。
史宅之得知張小三被趕出臨安,笑著對李福道“徐黨還是怕了,他們不敢殺人,只能趕人 —— 這正好,咱們可以借張小三的事,向元廷使者‘表功’,說‘咱們及時發現徐黨的陰謀,保了薩仁姑娘的安全’。” 他讓人找到張小三,給了他一些錢,讓他 “別再回臨安,也別對外說下毒的事”—— 史宅之不想趕盡殺絕,留著張小三,或許將來能成為對付徐黨的 “棋子”。
薩仁通過楚蘭得知徐黨內部的裂痕,道“徐黨內部不是鐵板一塊,咱們可以利用他們的分歧,爭取那些動搖的成員 —— 比如李銳,他比徐允之冷靜,或許能說服他支持雙法農耕。” 楚蘭道“姑娘想怎麼爭取?李銳是徐黨核心成員,不會輕易倒向咱們。” 薩仁道“用實利 —— 告訴他,若支持雙法,將來元廷會保他的官位,百姓也會念他的好。”
史宅之親自去元廷驛館,向使者解釋 “下毒事件”“使者放心,薩仁姑娘無礙,是宮中小廝張小三手腳不干淨,誤將毒藥混入粥中,現已將他趕出臨安 —— 史某已安排親信在西暖閣外‘保護’薩仁姑娘,絕不會再出意外。” 他還拿出一份《糧援請求書》“臨安糧荒嚴重,薩仁姑娘推進雙法農耕需糧種,還望元廷能再撥五千石糧援,史某定當督促薩仁姑娘,早日解臨安糧荒。”
元廷使者接過請求書,道“史相公能護薩仁姑娘安全,蕭將軍定會高興 —— 糧援的事,我會立刻傳回中都,相信蕭將軍會答應。” 史宅之的 “示好” 很成功既讓元廷知道他是 “護薩仁的力量”,又借薩仁的名義拿到了糧援,同時還能向宗室表功,說 “是他為臨安爭取到了糧援”。
回到府中,史宅之立刻召來親信,道“徐黨下毒失敗,士氣低落,咱們要趁機打壓他們 —— 你們去臨安各糧店,說‘徐黨激進,若再鬧事,元廷會斷糧援,大家都沒飯吃’,煽動百姓反對徐黨。” 他還讓人在街頭貼出《徐黨激進行為錄》,列舉徐黨 “阻撓雙法農耕”“煽動流民鬧事” 等罪狀,雖未指名道姓,卻句句指向徐黨。
徐清叟得知後,氣得拍案“史宅之這是借元廷的名義打壓咱們!咱們不能坐以待斃,要去宗室府彈劾他‘私通元廷,出賣南宋’!” 徐允之卻道“叔父,現在百姓都怕斷糧援,彈劾史宅之,只會讓百姓覺得咱們不顧死活 —— 不如先忍忍,等糧援到了,再找機會反擊。” 徐黨的退縮,讓史宅之的 “打壓” 初見成效,臨安的權力天平,漸漸向他傾斜。
史宅之還去西暖閣見薩仁,名義上是 “慰問”,實則是 “施壓”“薩仁姑娘,史某已幫你穩住元廷,還為臨安爭取到了糧援 —— 你推進雙法農耕,可得抓緊,若成效不佳,元廷怪罪下來,史某也保不住你。” 薩仁笑道“史相公放心,我定會盡快讓雙法農耕見效,不辜負你和元廷的期望。” 兩人的對話,看似和諧,實則各懷鬼胎史宅之想借薩仁的成效鞏固權力,薩仁想借史宅之的支持推進治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徐黨不甘心失敗,徐清叟與徐允之商議,決定用 “構陷” 的法子偽造薩仁 “通敵元廷” 的證據,讓宗室不得不除她。徐允之找來心腹,模仿薩仁的筆跡,寫了一封 “密信”,內容為 “臨安糧少兵弱,可勸元廷南下,我願為內應”,再蓋上偽造的 “薩仁私印”(按薩仁錦袍上的花紋仿刻),準備在朝堂上呈給趙昀。
“這封信若呈上去,就算薩仁有百口,也難辯清白,” 徐清叟拿著密信,得意地笑道,“史宅之就算想護她,也沒理由 ——‘通敵’是大罪,宗室絕不敢留她!” 徐允之補充“咱們還可以讓李銳在朝堂上‘作證’,說‘曾見薩仁與元廷使者密談’,讓證據更充分。”
朝堂上,徐清叟果然呈上密信“陛下!這是薩仁寫給元廷的通敵信,臣的人從西暖閣外的草叢里撿到的!薩仁是元廷的內應,若不除她,臨安危矣!” 李銳立刻附和“陛下,臣曾見薩仁與元廷使者在驛館密談,兩人神色詭異,定是在商議如何出賣臨安!” 宗室大臣們議論紛紛,趙昀拿著密信,手微微發抖“這…… 這真是薩仁寫的?”
史宅之卻突然站出來“陛下,臣有話要說!這封信是偽造的!” 他從袖中取出薩仁之前寫的《雙法農耕試點計劃》,遞給趙昀“陛下請看,薩仁的筆跡娟秀,筆畫縴細;而通敵信的筆跡粗獷,筆畫生硬,根本不是同一人所寫!還有這私印,薩仁的私印是桃木刻的‘禾苗紋’(薩仁從沈阿婆處得的小印),而信上的印是‘虎紋’,仿刻得漏洞百出!”
史宅之還讓人傳召楚蘭“楚蘭姑娘,你家姑娘的私印是什麼紋樣?可有寫給元廷的信?” 楚蘭躬身道“回陛下,我家姑娘的私印是‘禾苗紋’,從未寫過通敵信 —— 姑娘每日都在西暖閣整理雙法農耕的資料,與元廷使者的接觸,只有送親時的禮儀性見面,絕無密談!” 楚蘭的證詞,加上史宅之的證據,讓徐黨的構陷不攻自破。
趙昀看著密信與試點計劃,又看了看徐清叟慌亂的神色,道“徐大人,你呈的信是偽造的,以後不許再誣陷薩仁姑娘!” 徐清叟還想辯解,卻被趙與芮攔住“清叟,證據不足,別再爭了,免得傷了宗室和氣。” 徐黨的構陷再次失敗,只能灰溜溜地退下 —— 史宅之的化解,不僅保住了薩仁,還讓徐黨在宗室面前丟了顏面,實力大損。
薩仁知道,僅靠史宅之的暗護和宗室的搖擺,無法長久立足,唯有推進雙法農耕,讓百姓看到實效,才能真正鞏固地位,破解徐黨的暗流。她借著史宅之爭取到的糧援,在臨安近郊的平江府設了 “雙法農耕試點”,派楚蘭聯絡當地農戶,趙孟 協助登記土地,史宅之則農具與糧種。
試點的第一天,薩仁親自到田間,教農戶 “精準播種”(按《虎歷》農時,控制每畝秧苗數量)。她穿著粗布裙,挽著袖子,跪在田埂上,手里拿著木尺(測量株距),耐心地對老農張老漢道“張爺爺,每畝種一百二十株秧苗最合適,太多會爭養分,太少會浪費土地 —— 這是中都的經驗,能讓收成多一成。” 張老漢半信半疑,按薩仁的方法播種,其他農戶也跟著學,田埂上熱鬧起來。
徐黨得知後,派人去試點煽動百姓“薩仁是元廷的人,她教的法子是害咱們,種出來的糧會被元廷搶走!” 可農戶們看著薩仁送來的糧種(早熟稻,適合臨安氣候)和農具(雙廷犁,省力高效),根本不信徐黨的話。張老漢道“不管她是哪的人,只要能讓咱們吃飽,就跟著她學!” 百姓的支持,成了薩仁最堅實的 “保護傘”。
一個月後,試點的秧苗長得格外茁壯,比普通農田的秧苗高了半尺,葉片更綠。薩仁讓人將秧苗的長勢畫成圖,送到宗室府和史宅之府中,還在臨安街頭張貼“雙法農耕試點見效,秧苗長勢喜人,今年秋收有望增收!” 百姓們看到圖,紛紛來試點參觀,想學習雙法,徐黨再想煽動,已無人理會。
史宅之看著秧苗圖,笑著對李福道“薩仁這步走得好!百姓支持她,咱們就更能借她推進治世,打壓徐黨 —— 以後臨安的糧道,就更穩了。” 趙昀也對趙孟 道“沒想到雙法農耕真有成效,薩仁姑娘果然不是來害咱們的,是來幫咱們的。” 薩仁用民生實效,破解了徐黨的暗流,也讓自己在臨安的地位,從 “軟禁的籌碼” 變成了 “治世的希望”。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徐黨的兩次行動(下毒、構陷)均告失敗,百姓支持薩仁的雙法農耕,宗室不再搖擺,史宅之掌控糧道與兵權,臨安的暗流暫時平息。徐清叟閉門不出,徐允之雖仍想反擊,卻無人響應,徐黨漸漸失勢;史宅之借薩仁的成效,向元廷申請更多糧援,同時打壓其他反對勢力,權勢更盛;薩仁則繼續推進雙法農耕,在臨安近郊設了三個試點,流民漸漸返回,開始耕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但暗流的平息,只是表面現象 —— 南宋殘余政權的內耗,已讓其元氣大傷。徐黨與史宅之的斗爭,消耗了僅有的兵力與財力;宗室的軟弱,讓權力落入權臣手中;百姓雖支持雙法,卻因長期糧荒,已無力大規模耕種 —— 臨安的衰落,已不可逆轉。
薩仁通過楚蘭,將臨安的情況傳回中都“徐黨失勢,史宅之掌權,雙法農耕初見成效,但南宋內耗嚴重,糧儲仍不足,需元廷持續糧援。” 蕭虎接到消息後,對耶律楚材道“臨安的暗流,暴露了南宋的虛弱 —— 他們連自己內部的矛盾都解決不了,更無力抵抗咱們,後續可加快江南安撫的準備,等明年秋收後,再議宗室歸附。”
史宅之的權謀,雖暫時保住了薩仁,卻也加速了南宋的衰落 —— 他利用薩仁平衡元廷與徐黨,只為掌控權力,而非真心為百姓;徐黨的激進,雖出于主戰,卻無實力支撐,只會加劇內耗;宗室的軟弱,讓南宋失去了最後的凝聚力。臨安的暗流,看似是 “薩仁的生存斗爭”,實則是南宋殘余政權內部腐朽的縮影。
薩仁站在西暖閣的窗前,看著臨安街頭忙碌的百姓(準備秋收),摸著腰間的虎符玉佩,道“爺爺,臨安的暗流暫時平息了,但我知道,這只是開始 —— 南宋的內耗,會讓他們越來越弱,元廷的治世,遲早會鋪滿江南。” 楚蘭道“姑娘,咱們現在有百姓支持,有史宅之的暗護,不用再怕徐黨了。” 薩仁搖頭“我怕的不是徐黨,是南宋的內耗 —— 若他們一直斗下去,百姓會受苦,治世也難推進。”
臨安的暗流雖息,南宋的命運卻已注定 —— 內耗的種子早已埋下,薩仁的雙法農耕,只是延緩了衰落的速度,卻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至元四十四年秋的這場宮牆斗爭,不僅是薩仁的生存之戰,更是南宋殘余政權走向滅亡的 “縮影”,為後續元廷統一江南,埋下了必然的伏筆。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