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70章 十里送親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70章 十里送親

    970 章十里送親(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虎符玉佩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南門外驛路與送親隊伍)

    中都蕭府的庭院里,送親物資正被有序裝車。耶律楚材與周顯並肩核查清單,清單上 “隨行人員” 一欄標注得格外細致左廷派合丹王親信巴特爾(懂草原騎射,護隊伍安全),右廷派漢臣盧景裕(熟漢地禮儀,掌送親禮節),虎衛營選二十名精銳(扮成侍從,暗護薩仁),另有五名工部工匠(攜《虎歷》續編與農具,備臨安推行雙法之需)—— 這是雙廷協作的典型配置,既顯對送親的重視,又暗合 “軍事護行、文治隨行” 的治世邏輯。

    “工匠需帶足‘雙廷農耕工具’,” 周顯指著清單道,“臨安剛推雙法,農具短缺,咱們送親順帶送工具,既實用又顯誠意。” 耶律楚材補充“巴特爾需跟虎衛營協調,沿途驛路要提前打招呼,確保隊伍通行無阻 —— 蕭將軍親送十里,不能出任何差錯。” 兩人的討論,將 “送親禮儀” 與 “治世鋪墊” 緊密綁定,無一句空談。

    蕭府內,薩仁帖木爾(蕭玉)正試穿送親服飾 —— 深青色錦袍(非新制卻漿洗得潔淨),腰間系銅帶(綴著合丹王此前賜的 “薩仁帖木爾” 木牌),頭上梳著草原女子的 “垂鬟髻”,插著一支桃木簪(非銀飾)。“姑娘,這袍子的暗袋可放虎符玉佩,” 楚蘭幫她整理衣襟,“蕭將軍說,玉佩要貼身帶,不能離身。” 薩仁摸著衣襟的暗袋,點頭道“我知道,這不僅是嫁妝,是爺爺的信任。”

    送親前一日,雙廷官員齊聚蕭府,合丹王送來草原的 “馬奶酒囊”(牛皮制,飾卷草紋)“薩仁,這酒囊是弘吉剌部按陳那顏送的,喝一口能暖身子,也記著草原的情。” 周顯則遞上一本《論語》批注版“這是右廷儒臣的心血,里面有‘治世注’,姑娘在臨安遇困惑,可翻書找答案。” 雙廷的禮物,一草原一漢地,既顯尊重,又暗傳遞 “雙法互濟” 的期望。

    蕭虎最後核查隊伍時,重點看了虎衛營的裝備“你們的短刀要藏好,別露鋒芒,咱們是送親,不是打仗。” 他還特意叮囑盧景裕“到了臨安,按漢地禮儀與南宋宗室對接,別失了元廷的體面,也別讓人家覺得咱們傲慢。” 籌備的每一處細節,都藏著蕭虎的權謀 —— 送親不僅是聯姻,是元廷治世理念的 “移動展示”。

    工部玉作坊里,老玉匠陸松正對著一塊和田玉發呆。這是蕭虎特意從西域運來的 “青白玉”(元代貴族常用玉種),質地溫潤,適合雕刻。蕭虎的要求很明確“玉佩正面刻虎紋(草原權力象征),背面刻‘治世’二字(漢地理念),內嵌半片微型虎符(銅制,與此前婚書虎符同源),要做到‘玉藏符、符顯權’。”

    陸松先用細筆在玉上畫樣正面的虎紋為 “臥虎護禾”(虎身環繞禾苗,象征護農耕),虎目用赤金瓖嵌(顯威嚴);背面的 “治世” 二字用漢地 “隸書”,筆畫間刻細淺的卷草紋(草原元素),微型虎符嵌在 “治” 字下方,僅指甲蓋大小,需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虎紋細節。“這樣的設計,既顯草原的剛,又顯漢地的柔,” 陸松對徒弟道,“蕭將軍要的不是普通玉佩,是‘雙法權力的濃縮’。”

    制作過程中,最難點是 “嵌符”。陸松先在玉上鑽細孔,將微型虎符(銅制,表面鍍銀防氧化)嵌入,再用玉粉混合骨膠填補縫隙,打磨至與玉面平齊。“這符不能掉,也不能顯突兀,” 他邊打磨邊說,“蕭將軍說‘見玉佩如見我’,這符就是‘蕭將軍的影子’,必須扎實。” 徒弟們輪流幫忙,用細砂紙一點點磨,確保玉面光滑,符紋隱約可見。

    玉佩完工後,陸松用絲布擦拭,青白玉泛著柔光,虎紋的赤金虎目與背面的 “治世” 二字相映成趣,微型虎符藏在玉中,不細看根本發現不了。“這玉佩,既有草原的虎威,又有漢地的文氣,” 陸松嘆道,“蕭將軍的心思,比這玉還細。” 他將玉佩放在錦盒里,盒內鋪著紅綢(漢地喜慶色),外用牛皮包裹(草原保護方式),雙法融合的設計,從玉料到包裝一脈相承。

    蕭虎來取玉佩時,指尖撫過玉面“臥虎護禾刻得好,符嵌得也牢。” 他讓陸松演示 “符的用法”將玉佩對著光,轉動角度,能看到微型虎符的紋路與婚書虎符吻合。“很好,” 蕭虎道,“這玉佩薩仁帶著,在臨安遇大事,出示虎符,元廷在臨安的人都會听她調遣。” 陸松躬身道“願這玉佩能幫姑娘安臨安,幫將軍安天下。”

    送親當日清晨,蕭虎起得格外早。他換上一身 “雙廷常服”—— 外袍為草原皮制(飾簡化虎紋),內襯為漢地絲綢(青色,顯莊重),腰間系著完整的虎符(與玉佩虎符同源),手里拿著薩仁小時候玩的小木劍(此前送過一把,此為成對的另一把)。“今日送薩仁,既是爺爺送孫女,也是蕭將軍送元廷的‘治世使者’,” 他對著銅鏡道,“不能馬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親送十里,並非單純的親情。按元代禮制,宗室送親通常由親王或重臣代送,親送十里是 “極高規格”,意在向雙廷與南宋傳遞信號元廷重視與南宋宗室的聯姻,更重視江南的治世。耶律楚材道“將軍親送,能讓雙廷官員更認同‘南北協作’,也能讓南宋宗室不敢輕視薩仁 —— 這是‘以禮顯權’的高招。”

    出發前,蕭虎召來薩仁,將錦盒遞給她“這是虎符玉佩,正面的臥虎護禾,是爺爺對你的期望 —— 護臨安百姓,像虎護禾苗;背面的‘治世’二字,是元廷的理念,你要記著,去臨安不是享福,是幫爺爺推治世。” 薩仁接過錦盒,打開見玉佩溫潤,淚水突然落下“爺爺,我會記住您的話,也會護好自己,不讓您擔心。”

    蕭虎幫她將玉佩系在腰間(藏在錦袍暗袋里),道“這玉佩里有半片虎符,跟婚書里的虎符是一對,見玉佩如見我,臨安的元廷眼線(楚蘭、老周)都會听你調遣,遇到斷不了的大事,可憑玉佩做決定,不用事事請示。” 這番話,既顯親情的牽掛,又賦實權的信任 —— 薩仁不再是單純的 “和親女子”,是元廷在臨安的 “治世代表”。

    合丹王見蕭虎親送,笑道“將軍對薩仁的重視,比草原的太陽還暖!有您這句話,薩仁在臨安定能站穩腳跟。” 蕭虎道“不是我重視薩仁,是重視江南的百姓 —— 薩仁能幫他們,我就該送她。” 親情與權謀,在這一刻自然交融,無半分刻意。

    薩仁站在送親隊伍前,看著身後的車馬(載著農具、典籍、嫁妝),又摸了摸腰間的虎符玉佩,心態已與初去臨安時截然不同。那時她只是 “探虛實的使者”,如今卻成了 “推治世的紐帶”—— 這種轉變,源于蕭虎的囑托,也源于對江南百姓的牽掛。

    出發前,薩仁去恩義閣看了虎紋馬鞍與婚書副本。楚蘭陪在旁,道“姑娘,蕭將軍讓您帶的《雙廷治世錄》,里面有江南水利的案例,到了臨安可參考。” 薩仁翻到 “平江府水渠” 的章節,想起北上途中看到的農田,道“我去臨安,不只是為了聯姻,是要讓南宋宗室看看,元廷的治世能讓百姓吃飽,這比什麼都重要。”

    她還特意去見了沈阿婆(織錦老匠)。沈阿婆送她一塊小織錦(上面織著 “禾苗”)“姑娘,這織錦跟虎紋錦緞是一套,禾苗代表百姓,你帶著它,就像帶著江南的百姓,別讓他們再餓肚子。” 薩仁接過織錦,道“阿婆放心,我會的。” 使命認知的深化,讓薩仁的眼神里少了少女的青澀,多了治世者的堅定。

    送親隊伍出發時,薩仁回頭看了看中都的城門,想起爺爺教她騎射的場景,想起合丹王賜蒙名的木牌,想起楚蘭的陪伴 —— 這些記憶,都成了她的 “底氣”。“楚蘭,” 她對侍女道,“到了臨安,咱們先幫著推雙法農耕,糧荒解了,百姓才會信咱們。” 楚蘭點頭“姑娘去哪,屬下就去哪,幫姑娘一起推治世。”

    薩仁的使命,不再是 “被動執行”,而是 “主動擔當”。她在馬車上翻看《雙廷治世錄》,在 “流民安置” 章節寫批注“臨安流民多,可先設臨時安置點,給半畝地,教種早熟稻。” 這些批注,後來成了她在臨安推治世的 “初步方案”—— 從 “探虛實” 到 “擔治世”,薩仁的成長,是蕭虎送親最想看到的 “成果”。

    送親隊伍共五十人,看似普通,實則暗藏 “明暗雙線”。明線為 “禮儀與文治”盧景裕掌禮儀,巴特爾護安全,工匠攜農具與典籍,負責與南宋宗室對接、展示元廷治世實力;暗線為 “情報與應急”楚蘭(白虎堂舊部)為核心,虎衛營精銳為支撐,老周(臨安細作)提前聯絡,負責傳遞情報、應對突發情況。

    明線的 “文治展示” 很細致工匠們帶著改良的 “雙廷犁”(草原犁架 + 漢地犁頭,適合江南水田),《虎歷》續編用桑皮紙印刷,封面印 “親如一家” 四字(與婚書呼應);盧景裕還準備了 “中都治世畫冊”(手繪中都農田、驛站、書院場景),計劃到臨安後送給南宋宗室,直觀展示元廷治世成效。

    暗線的 “情報協同” 更隱蔽楚蘭的小本子上記著臨安細作的聯絡暗號(如 “周記木行取紙”),虎衛營精銳的腰間藏著 “煙信”(應急信號),老周已提前在臨安驛館備好 “安全屋”(若遇危險可暫避)。“咱們的暗線,要跟明線配合,” 楚蘭對虎衛營隊長阿古拉道,“明線展示誠意,暗線保安全,缺一不可。”

    隊伍的行進路線也經精心設計從中都南門出發,沿驛路南下,途經燕雲屯田區、揚州驛站(元廷治世成效顯著之地),讓薩仁沿途觀察民生,也讓南宋護送官(史宅之派來的)看到元廷的治世實力。“揚州驛站的流民安置點,姑娘可以去看看,” 盧景裕道,“那里的農戶多是江南流民,能跟姑娘說些臨安的真實情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隊伍的物資分配也藏著巧思明面上的嫁妝(衣物、織錦)放在顯眼處,暗線的情報工具(暗號本、煙信)藏在農具箱、典籍夾里,南宋護送官就算檢查,也只會關注 “貴重物品”,不會留意普通農具與書籍。這種 “明疏暗密” 的布局,是蕭虎 “務實權謀” 的體現 —— 不搞虛張聲勢,只做扎實準備。

    中都南門外的驛路,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送親隊伍列成長隊,薩仁騎在一匹白馬上(蕭虎特意選的溫順母馬),蕭虎步行在馬旁,兩人並肩前行,身後是雙廷官員與虎衛營士兵,場面莊重卻不張揚。

    “薩仁,到了臨安,跟南宋宗室打交道,要‘柔中帶剛’,” 蕭虎邊走邊說,“他們若願推雙法,咱們就幫他們;若不願,你可憑虎符玉佩調動眼線,先保百姓安全。” 薩仁點頭“爺爺,我記住了,百姓比宗室的面子重要。” 蕭虎笑著摸了摸她的桃木簪“我的孫女長大了,懂治世的根了。”

    沿途的百姓聞訊趕來,站在驛路兩側觀看。有中都老農送了一袋新收的粟米“姑娘,這米給你帶在路上吃,也讓臨安的百姓嘗嘗中都的糧,知道元廷能讓大家吃飽。” 薩仁接過米袋,道“謝謝爺爺,我會帶到臨安,讓他們知道中都百姓的心意。” 百姓的熱情,讓送親多了 “民心基礎”,不再是單純的政治聯姻。

    走到十里亭(元代送親常用送別點),蕭虎停下腳步,從懷里拿出小木劍(與薩仁腰間的成對)“這把劍你帶著,跟之前那把一樣,能防身,也能記著,爺爺永遠在你身後。” 薩仁接過劍,淚水又落下“爺爺,您回去吧,我會常給您捎信,告訴您臨安的情況。” 蕭虎幫她把劍系在腰間,道“信里別只說好事,遇到難處也跟爺爺說,爺爺幫你想辦法。”

    雙廷官員在亭旁行禮“恭送薩仁姑娘,恭送蕭將軍!” 合丹王走上前,拍了拍薩仁的馬背“薩仁帖木爾,草原的風會護著你,遇到事別慌,按草原的規矩,該斷就斷!” 周顯也道“姑娘若需漢地典籍或農官,可隨時傳信,右廷會立刻派人送過去。” 十里送親的場景,既有親情的溫暖,又有權力的傳遞,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藏著元廷對江南治世的期許。

    蕭虎在十里亭,最後一次叮囑薩仁 “玉佩的用法”“這玉佩里的半片虎符,跟爺爺腰間的虎符是一對,你在臨安遇到三種情況,可憑玉佩斷事一是南宋宗室阻撓推雙法,你可調動楚蘭與老周,聯合支持治世的官員(如趙孟)推進;二是糧道受阻,你可憑玉佩讓元廷驛路優先運糧援臨安;三是遇到徐黨挑釁,你可出示玉佩,表明元廷的態度,他們不敢輕易動你。”

    薩仁摸著玉佩,問“爺爺,若南宋宗室問起玉佩的權力,我該怎麼說?” 蕭虎道“你就說‘這是元廷對江南治世的重視,玉佩代表蕭將軍的信任,願與宗室共推治世,保百姓平安’—— 既不說‘授權’,也不說‘管控’,用‘共推’的名義,讓他們容易接受。” 這種 “模糊權力邊界、明確治世目標” 的話術,是蕭虎的權謀智慧 —— 不激化矛盾,卻能確保薩仁的話語權。

    楚蘭在旁補充“姑娘,玉佩的微型虎符只有在特定光線下才顯形,平時不用露出來,避免引起南宋宗室的警惕。若需調遣我們,只需說‘取爺爺送的木梳’(暗號,指玉佩),我們就懂了。” 薩仁點頭,將玉佩往暗袋里塞了塞 —— 她知道,這玉佩的權力不是 “炫耀的資本”,是 “推治世的工具”,需慎用、巧用。

    蕭虎還特意交代“玉佩不能給任何人看,包括南宋宗室,除非萬不得已。你是元廷的代表,也是宗室的媳婦,要在‘代表’與‘媳婦’之間找平衡 —— 用治世成效贏信任,比用權力壓人更有效。” 薩仁道“爺爺,我明白,就像您教我的‘融’字,權力也要‘融’在治世里,才管用。”

    送親隊伍繼續南下,薩仁在馬背上回頭,見蕭虎仍站在十里亭,身影在薄霧中漸漸變小。她握緊腰間的玉佩,心里默念“爺爺,我不會讓您失望,也不會讓江南百姓失望。” 虎符玉佩的權力,在這一刻,轉化為薩仁的治世決心 —— 不是冰冷的指令,是溫暖的信任與責任。

    送親隊伍離開後,雙廷官員在十里亭議論紛紛。合丹王對耶律楚材道“蕭將軍親送十里,還賜虎符玉佩,可見對江南治世的重視 —— 左廷會按將軍的指令,護好燕雲的糧道,給臨安送糧援。” 他還提議“讓弘吉剌部送些草原的羊到臨安,給薩仁姑娘補身子,也顯草原的情。”

    周顯則對盧景裕道“到了臨安,你要多幫薩仁姑娘推雙法,把中都的農耕經驗教給南宋百姓 —— 右廷已備好農官,隨時可派過去。” 他還擔心“徐黨可能會給薩仁找麻煩,你要跟楚蘭配合,保護好姑娘,也保護好治世的種子。” 盧景裕躬身“大人放心,屬下定不辱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耶律楚材看著送親隊伍遠去的方向,道“今日的送親,是元廷治世的‘活教材’—— 雙廷協作送親,薩仁帶治世工具與權力信物,南宋若識時務,江南可安;若不識,咱們也有準備。” 他還對蕭虎道“將軍這步棋,既走了親情,又走了權謀,高!” 蕭虎道“我只是做了該做的,治世的關鍵,還是看百姓認不認可。”

    虎都書院的子弟們也來送行,博羅(蒙古士子)道“薩仁姑娘帶著虎符玉佩,就像帶著元廷的治世理念,到了臨安定能幫百姓!” 柳清(漢地士子)道“咱們要在書院好好學雙法,將來也去江南,幫姑娘一起推治世。” 子弟們的熱情,顯露出雙廷年輕一代對 “南北協作” 的認同 —— 送親的影響,已從朝堂延伸到民間。

    蕭虎最後離開十里亭時,對隨行的李默道“傳旨給燕雲的虎衛營,讓他們按布防圖調整,護好驛路;再傳旨給王恂,讓他加快修訂《江南安撫策》,等薩仁的消息,隨時準備推行。” 送親不是結束,是元廷江南治世的 “新開始”,每一位官員的反應,都在為這 “開始” 添磚加瓦。

    送親隊伍途經燕雲屯田區時,薩仁讓馬車停下,下車查看。田里的農民正按《虎歷》農時插秧,田埂上立著 “水利合作社” 的木牌,蒙古千戶與漢地農官一起巡視,不時交流農耕技巧。“這就是爺爺說的‘雙法農耕’,” 薩仁對楚蘭道,“農民有地種,有官教,日子就能好。”

    在揚州驛站,薩仁見到了流民安置點的農戶。農戶張老漢是江南流民,去年遷到揚州,分到半畝地,學了 “稻麥輪作”,今年已有收成。“姑娘,元廷的官教咱們種糧,還幫咱們蓋房子,” 張老漢道,“若臨安也這樣,咱們流民就不用逃荒了。” 薩仁拿出《雙廷治世錄》,翻到 “流民安置” 章節,道“張爺爺,我到了臨安,就推這樣的法子,讓你們能回家。”

    沿途的驛站也讓薩仁印象深刻驛站的驛卒有蒙古人也有漢人,蒙古驛卒負責養馬,漢地驛卒負責登記,分工明確;驛站內的牆上貼著《虎榜章程》,往來的商人、牧民、士子有序歇腳,沒有之前南宋驛站的混亂。“中都的驛站真規整,” 薩仁對盧景裕道,“臨安的驛站若也這樣,百姓出行就方便了。”

    隊伍還遇到一支元廷糧隊,正往江南送糧援。糧隊隊長告訴薩仁“這是蕭將軍批的糧,要送到平江府,幫那里的百姓渡荒。” 薩仁看著糧車上的 “親如一家” 旗號,道“爺爺說‘治世先治糧’,真是沒錯。” 民生觀察的每一處細節,都讓薩仁更堅定 “推雙法” 的決心 —— 元廷的治世能在中都、燕雲見效,在臨安也一定能。

    南宋護送官李福(史宅之親信)看著這一切,對隨從道“元廷的治世,比咱們想的實在 —— 薩仁姑娘帶著這些經驗去臨安,或許真能解糧荒。” 隨從道“史相公讓咱們盯著姑娘,現在看來,不用盯,姑娘是來幫臨安的。” 送親途中的民生展示,悄然改變了南宋官員對元廷的認知,為後續治世協作埋下伏筆。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送親隊伍抵達臨安。薩仁按蕭虎的叮囑,先與南宋宗室對接,展示中都治世畫冊,送上農具與典籍;再憑虎符玉佩聯絡楚蘭、老周,開始籌備雙法農耕試點 —— 送親的 “治世使命”,從這一刻正式落地。

    蕭虎親送十里與虎符玉佩的影響,很快顯現元廷雙廷更團結,左廷主動增派糧隊支援臨安,右廷派農官南下;南宋宗室內部,支持推雙法的人增多,趙孟主動協助薩仁設 “雙廷協作司”,史宅之也不再阻撓糧道疏通;臨安百姓看到元廷送糧、派農官,逃荒的人漸漸返回,開始耕種。

    虎符玉佩的 “權力” 也得到體現徐黨曾想阻撓流民安置,薩仁出示玉佩(暗示元廷支持),趙孟與元廷農官配合,最終順利設安置點;臨安糧道受阻時,薩仁憑玉佩調動元廷驛路,快速運糧,解了燃眉之急。“這玉佩,真的‘見如蕭將軍’,” 薩仁對楚蘭道,“爺爺的信任,沒白費。”

    中都方面,蕭虎將 “送親治世” 的經驗編入《雙廷議事錄》“送親非僅聯姻,需攜治世之法、賦實權之信,讓使者成為治世紐帶,讓對方見使者如見元廷,方能事半功倍。” 後來元廷與高麗、西夏的交往中,多次借鑒 “送親攜治世工具、賜權力信物” 的模式,皆取得良好效果。

    至元四十五年春,臨安的雙法農耕初見成效,流民減少,糧倉儲糧增加。薩仁給蕭虎捎信,信里附了一張臨安農田的畫(農民插秧,旁有 “雙廷協作” 木牌),寫道“爺爺,臨安的禾苗長起來了,百姓笑了,您送的玉佩,我一直帶在身邊,沒讓您失望。” 蕭虎看著信,想起十里送親的場景,笑著道“我的薩仁,真的成了治世的好使者。”

    這場至元四十四年秋的送親,最終超越了 “聯姻” 的本身意義,成為元廷與南宋殘余政權 “治世協作” 的紐帶 —— 蕭虎的親送與虎符玉佩的授權,不僅賦予薩仁權力,更傳遞了元廷 “以民為本、雙法互濟” 的治世理念,為江南的徹底安穩,鋪就了最溫暖也最堅實的一步。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70章 十里送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70章 十里送親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