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63章 玉鞍記恩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63章 玉鞍記恩

    963 章玉鞍記恩(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弘吉剌部獻禮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弘吉剌部牧帳與中都白虎殿)

    弘吉剌部的冬牧場里,首領按陳那顏(史料載為弘吉剌部核心首領,與蒙古黃金家族聯姻)正對著一幅舊羊毛毯出神。毯上繡著一位女子騎馬救濟牧民的場景 —— 這是二十年前,蕭虎之母蕭氏路過弘吉剌部時,因部落遭雪災,她拆了自己的皮袍換糧,還教牧民 “儲草避寒” 的往事。按陳那顏摸著毯上的針腳“蕭氏夫人的恩,咱們不能忘;如今蕭將軍掌大元雙廷,若能借獻禮表心意,既報舊恩,又能穩牧界,是雙贏。”

    部落議事會上,按陳那顏提出 “獻虎紋馬鞍” 的提議“馬鞍是草原的魂,刻上蕭氏夫人的事跡,瓖上草原寶石,既顯咱們的誠意,又能讓蕭將軍知道,弘吉剌部記著他母親的好。” 有千戶擔憂“大元現在重雙廷共治,咱們只向蕭將軍獻禮,會不會惹漢臣不滿?” 按陳那顏卻道“蕭氏夫人不僅幫過咱們,也救過漢地流民(史實中元代貴族女性常參與救濟,不分族群),獻禮是報私恩,也是顯草原重‘德’的傳統,漢臣不會反對。”

    使者豁阿黑臣(弘吉剌部資深使者,曾見過蕭氏)主動請纓“我去中都,既能向蕭將軍述舊恩,又能把馬鞍的意義說清楚。” 按陳那顏點頭,還讓他帶上蕭氏當年送的 “儲草木牌”(蕭氏教牧民記儲草量的工具)“這木牌是信物,讓蕭將軍知道咱們沒忘本。” 部落的牧民們也主動捐出家中的寶石(綠松石、瑪瑙,草原常見貴重物),說 “要讓馬鞍亮堂堂的,配得上蕭氏夫人的恩”。

    出發前,按陳那顏對豁阿黑臣道“馬鞍上的虎紋,要刻得溫順些,別像軍鞍那樣凶 —— 這是報恩的鞍,不是打仗的鞍;蕭氏事跡要刻得細,讓看到的人都知道她的好。” 豁阿黑臣躬身應諾,心里清楚這次獻禮,不只是送一件寶物,是要讓弘吉剌部與大元中樞的關系,像馬鞍的皮革一樣緊實。

    弘吉剌部的工匠坊里,老工匠帖木格(與前文蒙古學士同名,為部落專職鞍匠,祖孫三代制鞍)正圍著一堆材料打轉。按陳那顏給他的指令很明確“選最好的料,做最細的活,這鞍要能傳後世。” 帖木格的首選是鞍橋 —— 他從部落儲存的樺木中,挑了一塊三十年樹齡的 “陰坡樺”(質地堅硬,不易開裂),用刀削出雛形,又用砂紙打磨了三日,直到表面光滑如鏡。

    鞍韉的選材更費心思。帖木格選了部落最厚的牛皮(三歲公牛皮,鞣制時加了草原特有的 “柳樹枝汁”,既柔軟又防水),還讓徒弟在皮面壓上 “卷草紋”(草原傳統紋樣,象征生機)。“蕭氏夫人讓咱們的草長得好,” 帖木格對徒弟道,“這卷草紋,就是記她的恩。” 鞍墊則用了羊毛氈(牧民手工織就,含七成白羊毛,保暖性強),邊緣縫上細皮繩,方便調整松緊。

    最特別的是鞍橋的裝飾材料。按陳那顏送來七顆寶石三顆綠松石(象征草原的天空)、兩顆瑪瑙(象征太陽)、兩顆珊瑚(象征火焰),都是牧民從阿勒泰山采來的。帖木格把寶石按 “天、地、人” 的順序排列綠松石在上(天)、瑪瑙在中(人)、珊瑚在下(地),說 “蕭氏夫人的恩,上達天、下接地,護著咱們所有人”。

    選材過程中,帖木格還特意加入 “蕭氏元素”—— 他從蕭氏當年送的儲草木牌上,拓下木牌的紋理,刻在鞍橋的側面“這紋理是蕭氏夫人的記號,讓馬鞍帶著她的氣息。” 徒弟不解“何必這麼細?蕭將軍未必能看見。” 帖木格卻道“咱們做活,要對得起自己的手,對得起恩人的情,不是給別人看的。”

    鞍橋的虎紋雕刻,是馬鞍的靈魂。帖木格沒有刻常見的 “戰虎”(張口露齒,顯凶悍),而是刻了一只 “臥虎”—— 虎身蜷縮,前爪護著一只小羊,眼神溫順,身上還纏繞著卷草紋。“這虎不是凶虎,是‘護民虎’,” 帖木格對按陳那顏解釋,“像蕭將軍護大元百姓,也像蕭氏夫人護咱們牧民。”

    雕刻前,帖木格先在樺木上畫了七遍草圖。第一遍虎紋太凶,他涂了重畫;第三遍卷草紋太密,又改;直到第七遍,臥虎的姿態、卷草的纏繞都恰到好處,他才敢下刀。他用的刻刀是祖傳的 “鐵錯刀”(刀頭呈三角形,適合細雕),每刻一刀都屏住呼吸“虎的眼楮要刻得亮,像能看見咱們的心意;羊的絨毛要刻得細,顯蕭氏夫人的柔。”

    雕刻過程中,部落的牧民常來圍觀。有老人指著虎爪護羊的圖案,對孩子道“當年蕭氏夫人就是這樣,把自己的糧分給咱們,像虎護羊一樣護著咱們。” 孩子似懂非懂,卻伸手摸了摸未完工的虎紋,說 “這虎不嚇人,像家里的狗”。帖木格听了,笑著道“對,這就是‘家虎’,是護著咱們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刻完虎紋,帖木格又在鞍橋背面刻了一行蒙古文“恩如樺木堅,情似羊毛暖”(譯意)。按陳那顏來看時,摸著文字道“這行字好,比說千句感謝都管用。” 帖木格點頭“咱們草原人不會說軟話,就用這字,把恩記在鞍上。”

    鞍橋的另一側,帖木格開始刻蕭氏的事跡。他選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一是 “雪災贈糧”,二是 “教民儲草”,每個場景都刻得細致入微。

    “雪災贈糧” 的場景里,蕭氏穿著樸素的皮袍(非華麗服飾),正把一袋糧遞給牧民,旁邊的孩子伸手接糧,眼里滿是期待;背景刻著被雪壓彎的牧草,顯災荒的嚴酷。帖木格特意把蕭氏的衣袖刻得 “半卷”,露出手腕 —— 暗示她干活麻利,不是養尊處優的貴婦人。“當年蕭氏夫人就是這樣,卷著袖子幫咱們分糧,” 豁阿黑臣來查看時,指著圖案道,“連皮袍的扣子都沒扣緊,怕耽誤時間。”

    “教民儲草” 的場景更顯細節。蕭氏蹲在地上,手里拿著儲草木牌,正在教牧民刻 “草量記號”(木牌上刻著 “三捆草夠一只羊過冬”),旁邊的牧民拿著木牌認真模仿,遠處的草堆上蓋著防雨的毛氈。帖木格還在場景邊緣刻了一只 “餃草的雀”(草原認為雀是 “報春鳥”,象征希望)“蕭氏夫人教咱們儲草,就是給咱們希望。”

    刻畫時,帖木格特意避免 “神化” 蕭氏 —— 她的臉上有細微的皺紋,手上有老繭,衣著也有磨損,完全是一個 “務實的貴婦人” 形象。“蕭氏夫人不是神仙,是幫咱們的普通人,” 帖木格道,“這樣刻,才真實,才讓人記心。” 按陳那顏看後,紅了眼眶“這就是我當年見的蕭氏夫人,一點都沒差。”

    兩個場景刻完後,帖木格在下方刻了一行小字(蒙古文)“至元二年雪災,蕭氏夫人濟弘吉剌部百戶”—— 明確時間地點,讓事跡有據可查,不是虛構的 “恩義”。他說“咱們報恩施禮,要光明正大,不能編故事。”

    七顆寶石的瓖嵌,是馬鞍的點楮之筆。帖木格先在鞍橋的虎紋旁,鑽了七個大小不一的凹槽(對應寶石尺寸),又用草原傳統的 “骨膠”(牛骨熬制,粘合力強)涂在槽內,再將寶石一一嵌入。

    第一顆綠松石嵌在虎的額頭上 —— 帖木格說“虎額瓖綠松石,像給虎開了‘天眼’,能看見咱們的感恩心。” 他還特意調整寶石的角度,讓陽光照過時,能反射出淡藍色的光,像草原的天空。第二顆綠松石嵌在羊的身上,象征 “羊在藍天下成長,靠蕭氏夫人的恩”。

    瑪瑙嵌在虎的眼楮里 —— 兩顆瑪瑙一紅一黃,紅的像太陽,黃的像月光。帖木格道“蕭氏夫人的恩,像太陽一樣暖,像月光一樣柔,護著咱們白天黑夜。” 瓖嵌時,他用細針輕輕調整瑪瑙的位置,直到虎的眼神 “溫和又堅定”,才用骨膠固定。

    珊瑚嵌在鞍橋的卷草紋里 —— 紅色的珊瑚像火焰,纏繞在綠色的卷草間,象征 “草原的生機靠恩義點燃”。帖木格還在珊瑚周圍刻了細小的 “星點紋”“這是牧民的心願,像星星一樣圍著恩義轉。”

    瓖嵌完工後,帖木格用羊毛氈輕輕擦拭寶石,直到每顆都亮得能映出人影。按陳那顏來看時,伸手摸了摸寶石“這鞍,比部落的傳家寶還珍貴。” 帖木格點頭“傳家寶是給家人的,這鞍是給恩人的,更要用心。”

    豁阿黑臣帶著馬鞍出發前,按陳那顏特意召他到牧帳。帳內,按陳那顏把蕭氏當年送的儲草木牌遞給豁阿黑臣“這木牌你帶著,跟馬鞍一起給蕭將軍,讓他知道咱們沒忘他母親的好。” 他還囑咐“見了蕭將軍,別說客套話,就把當年的事說清楚,把馬鞍的意義講明白 —— 咱們是報恩,不是討好。”

    豁阿黑臣把馬鞍裝在特制的 “樺木盒” 里(盒內鋪著羊毛氈,防止磨損),外面裹了三層牛皮(防水防刮)。他還特意穿了部落的 “禮服”—— 深藍色長袍(弘吉剌部貴族服飾),腰間系著銅帶(非銀飾),頭上戴了頂 “氈帽”(綴著一顆小綠松石,與馬鞍寶石呼應)。“我穿得整齊,是對蕭將軍的尊重,也是對蕭氏夫人的尊重,” 豁阿黑臣對隨從道,“但不能穿得太華麗,免得讓人覺得咱們炫耀。”

    隨從隊伍共十人,除了豁阿黑臣,還有兩名工匠(負責馬鞍維護)、三名武士(護鞍安全)、四名牧民(帶了部落的特產,如奶酪、羊毛毯,作為附加禮物)。武士們都穿著便服,腰間藏著短刀(非顯眼兵器),懷里揣著《草原驛路圖》(標注沿途牧界,避免迷路)。豁阿黑臣道“咱們是使者,不是軍隊,要低調,別給蕭將軍添麻煩。”

    出發那日,部落的牧民都來送行。有老人拉著豁阿黑臣的手“告訴蕭將軍,咱們還記著蕭氏夫人的恩,以後大元若有需,弘吉剌部隨叫隨到。” 豁阿黑臣點頭,轉身爬上馬背,馬鞍盒被固定在馬背上,隨著馬蹄的節奏輕輕晃動 —— 這趟中都之行,他肩上扛的不只是一件寶物,是整個部落的感恩與信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豁阿黑臣的隊伍抵達中都時,李默已按蕭虎的吩咐,在驛館外等候。李默見馬鞍盒用牛皮裹得嚴實,便笑著道“按陳那顏有心了,這麼遠的路,把鞍保護得這麼好。” 豁阿黑臣道“這鞍是報恩的,不能有一點損傷。” 兩人並肩走進驛館,李默特意安排了 “草原風格的房間”—— 地上鋪著羊毛毯,桌上擺著馬奶酒(中都特意準備的),讓使者們有回家的感覺。

    消息傳到北館,合丹王第一時間趕來驛館。他摸著馬鞍盒,道“弘吉剌部是草原的好部落,送的鞍定是好鞍!” 豁阿黑臣打開盒子,馬鞍的虎紋與寶石在驛館的光線下格外亮眼。合丹王看著虎紋上的 “臥虎護羊”,贊道“這虎刻得好,不是凶虎,是護民的虎 —— 像蕭將軍!” 他還特意看了寶石瓖嵌“綠松石、瑪瑙,都是草原的好東西,弘吉剌部沒小氣。”

    右廷漢臣周顯也來查看。他雖不懂草原鞍藝,卻對著蕭氏事跡的雕刻細細端詳“蕭氏夫人救濟牧民、教民儲草,是真德政 —— 弘吉剌部用鞍刻下來,比寫在史書里還生動。” 豁阿黑臣道“蕭氏夫人也救過漢地流民,咱們記著所有受恩的人。” 周顯听了,對李默道“這獻禮是好事,既顯草原重恩義,又顯蕭氏夫人的德,漢臣們不會反對。”

    蕭虎得知消息後,沒有立刻見使者,而是讓李默先安排他們休息“豁阿黑臣長途跋涉,先讓他緩一緩,明日再帶馬鞍來白虎殿 —— 這鞍是報恩的,要在雙廷面前好好展示,讓大家都知道‘德能服人’。”

    次日,豁阿黑臣捧著馬鞍走進白虎殿。殿內雙廷官員齊聚,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寶物上 —— 樺木鞍橋泛著溫潤的光,臥虎紋栩栩如生,七顆寶石在晨光下折射出不同的色澤,連空氣都仿佛靜了下來。

    豁阿黑臣走到蕭虎面前,單膝跪地,雙手舉鞍“弘吉剌部按陳那顏,謹以虎紋馬鞍獻于蕭將軍,鞍橋刻蕭氏夫人濟部事跡,瓖草原寶石,願將軍記母恩、知部心,也願大元與弘吉剌部的情誼,如鞍橋樺木般堅,如鞍韉羊毛般暖。” 蕭虎起身,雙手接過馬鞍,指尖先觸到虎紋的雕刻,再摸到寶石的溫潤,最後停在蕭氏事跡的圖案上,眼眶微微發紅。

    “這是我母親當年送的儲草木牌?” 蕭虎看到豁阿黑臣遞來的木牌,聲音有些沙啞。豁阿黑臣點頭“按陳那顏說,這木牌是信物,讓將軍知道,弘吉剌部沒忘蕭氏夫人的恩。” 蕭虎把木牌與馬鞍放在一起,對雙廷官員道“我母親當年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沒想到弘吉剌部記了二十年 —— 這鞍,不是給我的,是給所有重恩義、行德政的人的。”

    合丹王起身道“蕭氏夫人是草原的恩人,弘吉剌部的獻禮是草原的心意!以後若弘吉剌部有需,我左廷願出兵護牧界!” 周顯也道“蕭氏夫人的德政,不分草原與漢地,這鞍該珍藏在雙廷議事司,讓後人都知道‘恩義能固邦’。” 雙廷官員紛紛附和,殿內的氛圍不再是 “單廷立場”,而是 “共贊德政” 的共鳴 —— 這正是蕭虎想要的效果。

    蕭虎在白虎殿後殿單獨見豁阿黑臣時,將一封 “護牧界文書” 遞給對方“按陳那顏擔心的牧界糾紛,我已讓左廷千戶協調,以後弘吉剌部的牧界,大元會派兵護著。” 豁阿黑臣接過文書,激動得躬身“謝蕭將軍!咱們部落定不會辜負將軍的信任。”

    蕭虎的考量遠不止 “報私恩”。他知道,弘吉剌部是草原的核心部落,與他們交好,能帶動其他部落歸附;而馬鞍上的蕭氏事跡,既是 “孝德” 的象征,也是 “治世先重德” 的信號 —— 向蒙古那顏顯示 “大元尊重草原重恩義的傳統”,向漢臣傳遞 “大元貴冑亦重德政”,雙廷的矛盾能借此時機進一步緩和。

    他還決定將馬鞍 “公開展示”在雙廷議事司設 “恩義閣”,把馬鞍與蕭氏的儲草木牌、虎紋婚書副本並列,讓官員們每日議事都能看見。“這鞍不是我的私產,是大元的‘德政象征’,” 蕭虎對耶律楚材道,“讓官員們看著它,就想起‘治世要重恩、理政要重德’,比我下十道旨管用。”

    耶律楚材道“將軍借獻禮揚德,既固了部落關系,又凝了雙廷人心,是高招。” 蕭虎卻道“最根本的,是讓百姓知道,大元不僅有劍陣護安全,還有德政暖人心 —— 這樣江山才能穩。”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弘吉剌部獻鞍的消息傳遍草原與漢地。其他蒙古部落(如兀良哈部、札剌亦兒部)紛紛派使者來中都,說 “願仿弘吉剌部,向大元獻物表心意”;漢地鄉紳也上書,贊 “蕭氏夫人德澤天下,大元重恩義,乃百姓之福”。

    雙廷議事司的恩義閣成了 “治世教育點”。虎榜取士的子弟們常來觀摩馬鞍,博羅(蒙古士子)分析 “臥虎護羊的草原意”,柳清(漢地士子)解讀 “蕭氏德政的漢地情”,最後都認同 “治世需恩義、理政需仁德”。盧景裕道“這鞍比任何教材都管用,讓子弟們懂了‘德能服人’的真意。”

    弘吉剌部的牧界糾紛也順利解決。左廷千戶按蕭虎的指令,與部落一起劃定牧界,還幫他們修了 “儲草棚”(仿蕭氏當年教的方法)。按陳那顏派使者來謝,說 “部落的羊比去年多了三成,牧民都念蕭將軍的好”。

    冬日的中都,恩義閣的窗戶上結著冰花,陽光透過冰花照在馬鞍上,寶石的光與虎紋的影交織在一起,像一幅流動的畫。蕭虎站在閣內,看著馬鞍與木牌,道“我母親當年沒想著要回報,卻得了部落二十年的記掛 —— 這就是‘德’的力量,比刀槍更能長久。” 耶律楚材在旁道“將軍借這鞍,把‘恩義’刻進了雙廷的心里,也刻進了草原與漢地的心里 —— 這才是治世的根本。”

    而弘吉剌部的牧帳里,按陳那顏正給部落的孩子講馬鞍的故事“蕭氏夫人的恩,像草原的草一樣,一年年長,一年年綠;咱們的情,像馬鞍的樺木一樣,一年年堅,一年年實。” 孩子似懂非懂,卻記住了 “恩義” 兩個字 —— 這正是獻禮最長遠的影響不是得到一件寶物,是讓 “重恩、尚德” 的種子,在大元的土地上,一代代傳下去。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63章 玉鞍記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63章 玉鞍記恩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