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64章 鞍載母訓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64章 鞍載母訓

    964 章鞍載母訓(至元四十四年秋的 “融” 字悟)(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雙廷議事司恩義閣)

    入秋後,蕭虎常于寅時(凌晨三點至五點)來恩義閣。閣內燭火長明,虎紋馬鞍靜置在楠木架上,左側是蕭母的儲草木牌,右側是虎紋婚書副本,三樣物件構成 “德政三角”,是他每日議事前必看的 “治世鏡”。

    他每次觀鞍,目光多停在臥虎護羊紋與七顆寶石上 —— 虎紋的溫順、寶石的象征,總讓他想起弘吉剌部的感恩。那日寅時,他像往常一樣伸手撫過鞍橋,指尖卻在靠近卷草紋的角落觸到細微刻痕,比其他紋路淺淡,若不細摸,幾乎察覺不到。“之前怎沒發現?” 蕭虎皺眉,讓侍從取來軟布,輕輕擦拭角落的積塵。

    燭火搖曳中,刻痕漸漸清晰 —— 是一行蒙古小字,比 “恩如樺木堅” 的字體小一半,筆畫卻更遒勁。蕭虎召來懂蒙古文的書吏,書吏俯身辨認片刻,聲音漸輕“將軍,這是‘漢地乳養’四字,譯意是‘以漢地方式乳養’。” 蕭虎的指尖頓住,心頭猛地一震 —— 母親的往事,突然如潮水般涌來。

    侍從李默在旁道“許是弘吉剌部工匠怕張揚,特意刻得淺些。” 蕭虎沒說話,只是讓書吏退下,獨自留在閣內,燭火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映在馬鞍的虎紋上,竟有了幾分溫情 —— 他從未想過,這馬鞍上,還藏著母親不願外人知曉的心事。

    至元二年的雪災,比弘吉剌部的災荒更烈。那時蕭母隨蕭虎的父親在燕雲戍邊,流民中有個漢地婦人,凍餓而亡前,將襁褓中的孤兒塞給蕭母,只留一句 “求夫人保他活”。孤兒不足周歲,嗷嗷待哺,蕭母身邊只有草原的羊奶,卻怕孤兒不適應,竟用自己的乳汁混合羊奶,每日親自乳養。

    蕭虎那時才十二歲,見母親總抱著 “漢人娃娃”,還曾鬧脾氣“他是漢人,咱們是草原人,為什麼要喂他?” 蕭母沒罵他,只是讓他摸孤兒凍得發紫的小手“虎兒你看,他冷,他餓,這跟草原的娃娃有什麼不一樣?人分草原漢地,可餓了要喂、冷了要暖,是一樣的。” 她還把孤兒取名 “小石頭”,說 “不管草原漢地的石頭,埋在土里都能生根”。

    小石頭長到三歲,蕭母送他去漢地鄉學,臨行前縫了件粗布襖,襖角繡著 “融” 字(漢地繡法)“你去學漢人的字,將來也學草原的騎射,別記著自己是哪的,記著要幫人。” 後來小石頭成了江南的小吏,還曾送過《江南農諺集》給蕭母,說 “沒忘夫人的喂飯恩”—— 這些事,蕭母從不願多提,只在私下對蕭虎說 “做人要像水,能融草原的冰,也能潤漢地的田”。

    弘吉剌部的老牧民或許是听蕭母救濟流民時提過 “乳養漢人孤兒”,才讓工匠帖木格刻上 “漢地乳養”。帖木格怕蕭母不願張揚,特意刻在角落,卻沒想到,這四字成了蕭虎悟 “融” 的鑰匙 —— 母親的 “融”,從不是朝堂上的大道理,是乳養孤兒時的一勺奶,是縫襖時的一個字。

    蕭虎再次伸手撫過 “漢地乳養”,指腹能感受到刻痕的深淺,像母親當年喂小石頭時的手溫。他想起母親臨終前,還握著他的手說 “雙廷共治,別想著誰壓誰,要想著誰幫誰”,那時他只懂 “治世要穩”,卻沒懂 “穩在融”。

    一滴淚突然落在馬鞍的綠松石上,淚珠沾著寶石的淡藍,像草原的晨露落在草葉上。蕭虎沒擦,任由第二滴淚落在 “漢地乳養” 的刻痕里,將細微的灰塵沖開,字跡更顯清晰。他俯身,額頭輕抵鞍橋,聲音沙啞“娘,兒子以前笨,沒懂您的‘融’,現在看見了,看見了……”

    侍從們都屏住呼吸,李默捧著帕子卻不敢上前 —— 他們從未見蕭將軍如此動情,不是戰場失利的挫敗,不是朝堂爭執的煩憂,是對母親教誨的遲來共鳴。耶律楚材聞訊趕來時,正見蕭虎指尖沾著淚,輕輕摩挲 “融” 字繡襖的記憶(他從蕭虎口中听過小石頭的襖),便悄悄退到閣外,讓他獨自與母親的 “遺訓” 對話。

    淚落盡時,蕭虎拿起軟布,仔細擦拭沾淚的寶石與刻痕,動作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輕“這鞍,不只是報恩的物,是娘教我‘融’的書。” 窗外的天漸漸亮了,晨光透過恩義閣的窗欞,照在馬鞍上,“漢地乳養” 的刻痕泛著微光,像母親溫和的目光。

    蕭虎召雙廷官員來恩義閣時,晨光已灑滿閣內。他指著馬鞍上的 “漢地乳養”,對眾人道“我母親當年乳養漢人孤兒,從不說‘要融誰’,只說‘要幫人’—— 這就是‘融’的真意不是草原融漢地,也不是漢地融草原,是草原的奶能喂漢地的娃,漢地的字能教草原的子,各保其根,互暖其寒。”

    合丹王看著刻痕,想起自己部落曾收養過草原流民的孤兒,道“蕭氏夫人說得對!咱們草原人收養孤兒,也不分是哪個部落的,餓了就喂,冷了就暖 —— 這就是‘融’!” 他之前對雙廷融合的抵觸,在 “乳養孤兒” 的小事前漸漸消解“以後左廷選千戶,也要選懂漢地農時的,像蕭氏夫人那樣,幫人不分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周顯也道“蕭氏夫人的‘融’,是治世的根本。江南的水渠,要草原的騎兵護;草原的牧群,要漢地的算學算飼料 —— 這不是誰沾誰的光,是一起把日子過好。” 他還提議“把‘漢地乳養’的故事寫進《雙廷治世錄》,讓官員們都知道,‘融’在日常,不在空談。”

    蕭虎點頭,拿起儲草木牌,與馬鞍並置“娘的儲草木牌教牧民‘儲草避寒’,‘漢地乳養’教咱們‘互暖避分’,這兩樣放在一起,就是大元的治世道。” 閣內的官員們不再分 “左廷右廷”,目光都聚焦在馬鞍與木牌上 —— 一件器物,一段往事,竟比十次議事都更能凝聚 “融” 的共識。

    蕭虎在閣內,還向官員們講起母親其他 “融” 的小事。有一年江南大旱,漢地農民來借糧,蕭母讓蕭虎把草原的青稞分一半,還教農民 “青稞混稻種,耐旱又高產”—— 後來江南真的種出了 “青稻”,農民們還送了稻穗給蕭母,說 “這是草原漢地一起長的糧”。

    還有一次,草原的鞣皮匠不懂漢地的皮革軟化法,蕭母特意從漢地請來工匠,讓兩撥人一起研究,最後創出 “柳汁鞣皮法”(草原柳樹枝汁 + 漢地草木灰),既柔軟又防水,後來成了虎衛營皮甲的鞣制方法。“娘說,” 蕭虎道,“好法子不分草原漢地,能幫人就是好法子 —— 這就是‘融’的實意。”

    蕭母還喜歡讓蕭虎學漢話時,用草原的事舉例。比如學 “仁” 字,蕭母就說 “像千戶護牧群”;學 “義” 字,就說 “像牧民不搶別人的草場”。她從不讓蕭虎死記硬背,而是讓他從日常里懂 —— 漢地的儒理,草原的《大扎撒》,根本上是一樣的,都是 “讓人好好活”。

    這些小事,蕭虎以前只當是母親的 “善舉”,現在才懂是 “治世的啟蒙”。合丹王听後,道“蕭氏夫人是真懂治世!咱們以前總想著‘草原的規矩’,卻忘了‘規矩的根本是幫人’。” 漢臣盧景裕也道“若早懂這些,雙廷的爭執能少很多。”

    蕭虎借 “鞍載母訓”,立刻推動三項 “融” 的舉措。第一,在虎都書院設 “融濟課”,讓蒙古子弟講草原護牧,漢地子弟講漢地農耕,互相教、互相學,比如巴特爾教漢地學生認草色,趙文教蒙古子弟算農時 —— 課程的教材,就是蕭母的 “乳養故事” 與 “儲草經驗”。

    第二,雙廷協調司設 “融和案”,專門處理 “跨地糾紛”。比如江南漢地農民與草原牧民爭水渠,官員不再只按 “農耕優先” 或 “牧群優先”,而是按 “蕭母法”—— 誰更需要就先給誰,再一起修新渠,既不耽誤農時,也不影響牧群。首案處理後,農民送了新米,牧民送了羊毛,都說 “這樣斷案,服”。

    第三,下令雙廷官員 “互學技能”左廷蒙古官員需學漢地算學基礎(能算農時、糧量),右廷漢臣需學草原騎射基礎(能辨牧群、識驛路),半年考核,不合格者去恩義閣 “觀鞍思訓”—— 蕭虎說“娘的‘融’不是嘴上說,是要會別人的活,懂別人的難。”

    這些舉措落地時,蕭虎總讓官員們先去恩義閣看馬鞍“看著‘漢地乳養’,就想起做人要軟一點,做事要融一點 —— 別想著贏,想著成。” 雙廷的矛盾,在 “小事融” 的實踐中,比之前少了四成,耶律楚材道“將軍這是借母訓,把‘融’刻進了雙廷的骨子里。”

    “漢地乳養” 的故事傳到弘吉剌部時,按陳那顏正在幫牧民修儲草棚。他听完使者的轉述,當即讓人在棚壁上刻 “漢地乳養” 的圖案 —— 蕭母抱著漢人孤兒喂奶,旁邊放著草原的羊奶罐與漢地的粗布襖。

    部落的牧民們也開始效仿有牧民收養了漢地流民的孩子,教他騎射;有漢地工匠來部落打鐵,牧民們教他認草色定牧時。按陳那顏還派使者送來了當年蕭母喂小石頭的 “羊奶罐”(粗陶制,非銀飾),說 “這罐跟馬鞍配,都是蕭氏夫人‘融’的證”。

    蕭虎把羊奶罐放在恩義閣,與馬鞍、木牌成 “三足”。他對官員們道“弘吉剌部的牧民沒讀過書,卻懂‘融’—— 因為娘的‘融’是喂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後來,其他草原部落(如兀良哈部)也開始收養跨地孤兒,送子弟學漢地技能,“融” 的理念,從中都恩義閣,擴散到了草原的每一頂牧帳。

    按陳那顏的使者還帶來一句話“蕭氏夫人的恩,像草原的風,吹到哪,哪就暖;她的‘融’,像草原的草,長到哪,哪就綠。” 蕭虎听後,笑著道“這是對娘最好的評價。”

    蕭虎推動 “融”,並非只講溫情,更有深層權謀。他知道,雙廷的根本矛盾是 “互不認法、互不體諒”,而蕭母的 “融” 是 “軟紐帶”—— 用乳養孤兒的小事,比硬推 “雙法互濟” 更易讓雙方接受蒙古那顏因 “草原重恩” 認同,漢臣因 “漢地重德” 認同,無人能反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他還借 “觀鞍思訓”,讓反對 “融” 的官員 “知恥後勇”。有左廷千戶不願學漢地算學,蕭虎讓他在恩義閣守鞍三日,每日講 “漢地乳養” 的故事,三日後千戶主動去學算學“蕭氏夫人能喂漢人娃,我學個算學算什麼?” 右廷有漢臣不願學騎射,守鞍後也主動去練“蕭氏夫人能融草原,我學騎射也該。”

    “融” 的舉措還成了 “治世考核” 的硬指標。官員若在 “融和案” 中處理不當,或 “互學技能” 不合格,不僅降等,還要去恩義閣抄錄 “漢地乳養” 的故事 —— 這比罰銀、貶官更有效,因為 “丟的是對蕭母訓的尊重”,沒人願擔 “不孝不德” 的名。

    耶律楚材道“將軍借蕭氏夫人的‘融’,把雙廷的‘硬對立’變成了‘軟互濟’,比任何權謀都高 —— 因為這‘融’里有恩,有德,有百姓的盼,沒人能拆。” 蕭虎道“娘說‘治世要暖’,暖了,根就穩了。”

    為讓 “融” 長久,蕭虎下旨將 “融和課”“融和案”“互學技能” 納入雙廷制度,編為《雙廷融濟章程》,與《虎榜章程》《虎歷》並列,每季度修訂,加入新的 “融” 案例(如弘吉剌部收養孤兒、江南水渠共治)。

    章程里特別寫了 “蕭母訓”“人無分草原漢地,治無分單法雙法,以恩融心,以行融事,此乃大元治世之基。” 還規定恩義閣為 “融濟教育基地”,虎榜取士的子弟需先在此觀鞍思訓三日,再入署任職 —— 確保 “融” 的理念代代傳。

    王恂編《虎歷》續編時,特意加了 “融濟注”,標注 “草原轉場可借漢地算學,漢地農耕可借草原護牧”,還把 “漢地乳養” 的故事作為 “治世例”,讓百姓也懂 “融” 的好處。柳清在《雙廷教化策》里,也將蕭母的 “融” 作為核心,說 “教化的根本,是讓草原懂漢地的暖,漢地懂草原的剛”。

    制度固化後,“融” 不再是蕭虎的個人意志,成了大元的治世傳統。雙廷議事時,官員們常說 “按蕭母的‘融’法來”,比說 “按雙廷制度來” 更自然 —— 這正是蕭虎想要的 “潤物無聲”。

    至元四十四年冬,恩義閣的訪客絡繹不絕虎榜子弟來觀鞍思訓,雙廷官員來查《融濟章程》,周邊使者來學 “融” 的理念,連江南的老農、草原的牧民,也會托人送來 “融” 的信物(如江南的稻穗、草原的羊毛),說 “要跟蕭氏夫人的鞍配”。

    蕭虎在年終議事時,指著馬鞍上的 “漢地乳養”,對雙廷官員道“娘教我‘融’字,二十年前我沒懂,今日方行。這‘融’不是丟了草原的剛,也不是沒了漢地的柔,是剛柔並濟,是雙地互暖 —— 大元的江山,要靠這‘融’來鑄,大元的百姓,要靠這‘融’來安。”

    合丹王起身道“蕭將軍說得對!以後左廷願跟右廷一起,把‘融’做下去,讓草原的馬能馱漢地的糧,漢地的渠能潤草原的草。” 周顯也道“右廷也願跟左廷一起,讓漢地的書能教草原的子,草原的騎射能護漢地的民。” 雙廷官員齊聲應諾,恩義閣的燭火,映著馬鞍上的虎紋與 “漢地乳養”,暖得像春天。

    冬日的中都,雪落無聲,恩義閣的窗上結著冰花,冰花里映著馬鞍的影子,像一幅 “融” 的畫。蕭虎獨自留在閣內,摸著 “漢地乳養”,輕聲道“娘,您看,您的‘融’,已經長在大元的土里了。” 窗外的雪,落在恩義閣的瓦上,也落在草原的牧帳、江南的稻田上 —— 那雪,也帶著 “融” 的溫度,將草原與漢地,融成了一片安穩的江山。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64章 鞍載母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64章 鞍載母訓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