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6 章儒堂蒙生(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左廷子弟習儒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右廷崇文學堂與北館蒙古那顏議事)
右廷崇文學堂的匾額剛掛上,蕭虎便在白虎殿召集群臣議事。案上攤著《雙廷人才冊》,蒙古子弟欄里多是 “善騎射、缺治世理” 的批注,漢地子弟欄則標著 “通儒術、少草原知”。蕭虎指著冊子道“雙廷共治,缺的是‘懂雙法’的人 —— 左廷子弟只知草原勇武,右廷子弟僅通漢地文治,若能讓蒙古子弟學儒、漢地子弟習騎,方能育出真治世才。”
耶律楚材立刻附和,遞上《儒術治世疏》“儒家‘仁政’與草原‘護民’相通,比如《論語》‘仁者愛人’,就是草原千戶護牧民、保草場;教蒙古子弟學儒,不是要改其根,是要補其治世之缺。” 周顯卻擔憂“蒙古那顏向來重武輕文,怕是不願送子弟入學。” 蕭虎早有盤算“我已讓人傳信北館,入學子弟將來優先入雙廷議事司 —— 利益所驅,他們會動心。”
消息傳到北館時,合丹王正與那顏們飲馬奶酒。听左右說 “入學可入雙廷議事司”,合丹王手指摩挲著腰間狼牙符,冷笑道“蕭將軍是想讓咱草原子弟學漢人的軟骨頭?” 阿勒泰卻放下酒碗“將軍,若子弟能得君心、入議事司,將來草原的事也能多些話語權,總比現在只守著牧場強。” 帖木兒沉默良久,道“先看看其他那顏怎麼動,再做決定。”
三日後,左廷千戶們的態度漸明巴圖主動提出送弟弟巴特爾入學(巴特爾年方十五,對漢學好奇),說 “學儒也能懂治世,沒什麼不好”;幾個中小千戶也願送子弟,想借入學攀附雙廷。合丹王見勢,最終松口“送帖木兒台去 —— 他前番科場舞弊被廢,若能學好儒術,或許能再得機會。” 蕭虎得知後,對李默道“第一步成了,接下來要看學堂怎麼教,讓他們覺得學儒是利,不是虧。”
崇文學堂的布置暗藏巧思。教室正中立著孔子畫像,兩側卻掛著草原 “護牧圖”(畫著千戶護羊群、定牧界的場景);課桌椅按 “蒙漢相間” 排列,蒙古子弟的座位旁放著小皮墊(草原習慣),漢地子弟的座位旁備著算籌(漢地工具),互不干涉卻顯和諧。
教材選用《論語》,卻由耶律楚材牽頭,加了蒙古文注釋“仁者愛人” 注 “如千戶護牧民、保草場,不讓羊餓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 “不奪他人草場,不搶他人羊群”—— 用草原熟悉的事解釋儒理,避免蒙古子弟覺得 “疏遠”。耶律楚材還特意刪去《論語》中 “夷狄之辨” 的章節,只留 “治世”“仁政” 相關內容,說 “學儒是學治世,不是學分別”。
師資選的是 “雙通” 之人主講儒術的是漢地老儒盧景裕(曾幫王恂編《虎歷》,懂草原事),輔教騎射的是蒙古百戶博羅(前番寫《射雕賦》的蒙古考生,通漢文)。蕭虎特意囑咐“盧老儒講課時多舉草原例,博羅教騎射時帶漢地子弟一起,別分彼此。”
課程安排也兼顧雙廷上午學《論語》(配蒙古文注釋),下午練騎射(蒙古子弟帶漢地子弟),傍晚加 “治世討論”—— 比如 “如何定牧界才合‘仁’”“怎樣收糧才顯‘義’”,讓子弟們結合自身經歷談,不搞單向灌輸。盧景裕還讓工匠做了 “儒術草原解” 木牌,刻著 “仁 護民、義 公平、禮 守規”,掛在教室牆上,方便子弟們記。
開學前一日,耶律楚材帶著盧景裕、博羅檢查學堂。見蒙古子弟的座位旁沒放皮墊,耶律楚材立刻讓人補上“細節不到位,子弟們坐不住,學不進去。” 盧景裕也調整了《論語》注釋,把 “君子不器” 注為 “草原勇士不只會射箭,還會護民;漢地書生不只會讀書,還會治世”—— 確保每一句儒理,都能讓蒙古子弟找到草原的對應處。
巴特爾接到入學消息時,正在騎射場練箭。巴圖拍著他的肩“去學堂不是讓你丟草原的本事,是讓你學漢人的治世理,將來幫著管雙廷事,比只當武士強。” 巴特爾攥著弓,眼楮亮了“學了儒術,能像王狀元那樣幫百姓嗎?” 巴圖點頭“能,還能幫草原定牧界、設互市,讓牧民日子更好。” 次日,巴特爾背著《論語》(蒙古文注釋版)和蒙古角弓,早早去了學堂。
帖木兒台卻滿肚子不滿。合丹王把他叫到府邸,沉聲道“你前番舞弊丟了資格,這次入學若學好,蕭將軍或許會給你機會;若學不好,以後就只能守著牧場過活。” 帖木兒台踢著地上的石子“學漢人的東西,會被其他那顏笑話!” 合丹王卻道“笑話算什麼?若能入雙廷議事司,將來草原的事你能說了算,比笑話值錢。” 帖木兒台雖不服,還是帶著不情願去了學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其他蒙古子弟的入學也各有緣由阿勒泰的兒子阿勒赤,是因 “想跟巴特爾一起練騎射”;中小千戶的子弟,則多是 “父母想讓他們得君心”。入學當日,學堂外擠滿了送子弟的蒙古那顏,有的叮囑 “別丟草原的臉”,有的囑咐 “多學真本事”,漢地百姓路過,見蒙古子弟背著《論語》,都好奇地張望 —— 這是中都第一次有這麼多蒙古子弟學儒,新奇又讓人期待。
盧景裕在學堂門口迎接,見帖木兒台一臉不情願,便遞給他一塊 “儒術草原解” 木牌“這上面的‘仁 護民’,跟你合丹王叔護草原是一個理,不是丟臉的事。” 帖木兒台接過木牌,瞥了眼上面的蒙古文,沒說話,卻把木牌揣進了懷里。巴特爾則主動跟漢地學生打招呼“我叫巴特爾,會騎射,以後下午可以教你們!” 漢地學生們笑著應下,氣氛漸漸熱絡。
上午的《論語》課,盧景裕講 “仁者愛人”。他指著牆上的草原 “護牧圖”“你們看,千戶不讓牧民的羊餓死,就是‘仁’;就像漢地官員不讓農民的糧歉收,也是‘仁’—— 草原和漢地的‘仁’,是一樣的。” 巴特爾听得認真,還舉手問“那我幫牧民修羊圈,也是‘仁’嗎?” 盧景裕點頭“是,這就是‘仁者愛人’的真意。”
帖木兒台卻在下面走神,手里把玩著狼牙符,時不時瞥一眼窗外的騎射場。盧景裕察覺後,沒批評,反而問“帖木兒台,你覺得草原的‘勇’是什麼?” 帖木兒台立刻坐直“是拉滿弓、射大雕,是護牧場!” 盧景裕笑道“《論語》里說‘勇者不懼’,不是不怕死,是不怕為護民吃苦 —— 你護牧場是勇,若能再學治世,幫更多牧民,是更大的勇。” 帖木兒台愣了愣,手里的狼牙符停住了。
下午的騎射課,博羅帶著子弟們去騎射場。巴特爾拉滿蒙古角弓,一箭射中靶心,漢地學生們齊聲叫好;阿勒赤也不甘示弱,射中靶心旁的紅圈。博羅笑著道“你們騎射好,漢地子弟儒術好,互相學,將來都是治世才。” 他讓蒙古子弟教漢地學生拉弓,漢地學生教蒙古子弟認《論語》生字,騎射場里的笑聲蓋過了之前的隔閡。
傍晚的治世討論,主題是 “如何定牧界”。帖木兒台想起前番幫合丹王定牧界的事,忍不住道“定牧界要公平,不能搶別人的草場 —— 這是不是‘義’?” 盧景裕點頭“是‘義’,《論語》說‘義者宜也’,就是該做的事,公平定牧界就是該做的事。” 巴特爾也道“還要幫牧民修水渠,讓草場長得好 —— 這是‘仁’。” 漢地學生們紛紛贊同,說 “漢地定田界也要公平、修水利”,討論從 “各說各的” 變成了 “互相認同”。
放學時,巴特爾主動跟帖木兒台走在一起“哥,學儒術也挺有意思,不是軟骨頭。” 帖木兒台沒反駁,只是摸了摸懷里的木牌 —— 上面的 “仁 護民”,好像真的跟草原的理沒什麼不一樣。
合丹王在北館召集那顏議事,剛提到 “子弟入學”,就拍了桌子“蕭將軍這是想讓咱草原子弟忘本!學那些‘之乎者也’,能護得了草場嗎?” 帖木兒(左廷官員)卻道“將軍,昨日我去學堂看,子弟們下午還練騎射,沒丟草原本事;再說,蕭將軍說了,學好的子弟能入雙廷議事司,將來草原的事也能多些話語權。”
阿勒泰放下酒碗,道“我覺得阿勒赤說得對,學儒術能懂治世,比如《論語》的‘公平’,定牧界時用得上;而且,若子弟能得君心,將來咱草原也能多得些好處,比如借漢地的糧、鐵。” 幾個中小千戶也附和“是啊,以前咱只靠勇武,總跟右廷爭;若子弟懂儒術,能跟漢臣說上話,辦事也方便。”
合丹王臉色稍緩,卻仍嘴硬“就算能得好處,也不能丟了草原的根!” 正說著,帖木兒台的隨從來報“帖木兒台少爺今日在學堂討論‘定牧界’,被盧老儒夸了,說他懂‘義’。” 合丹王的手指頓了頓,沒再罵,只是道“讓他好好學,別給草原丟臉。” 眾人心里都明白,合丹王的不滿,已被 “得認可、有機會” 的念頭壓了下去。
北館外,幾個那顏私下議論。一個千戶道“合丹王嘴上不滿,心里怕是也盼著帖木兒台得君心;咱們送子弟去,也是想沾光。” 另一個千戶道“以前覺得學儒是漢人的事,現在才知,能幫著治世、得君心,學什麼都值。” 這些話被路過的李默听到,回去稟報蕭虎“那顏們雖有不滿,可看著子弟能得好處,態度已軟了。” 蕭虎笑道“只要他們覺得‘學儒有用’,這事就成了一半。”
幾日後的《論語》課,盧景裕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問蒙古子弟“若別人搶你們的草場,你們願意嗎?” 子弟們齊聲答“不願意!” 盧景裕道“那你們也別搶別人的草場,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漢地農民不願別人搶他們的糧,跟你們不願別人搶草場是一個理。” 巴特爾立刻道“我之前幫牧民調解過草場糾紛,就是這麼說的!” 帖木兒台也想起前番科場舞弊的事,臉微微發紅 —— 他之前總想靠特權,沒想著 “公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騎射課上,漢地學生趙文弱,拉弓總拉不滿。巴特爾主動過去,教他 “用腰腹發力,不是靠胳膊”—— 這是巴圖教他的草原射法。趙文感激道“謝謝你,我教你認《論語》里的‘勇’字吧,這個字跟草原的勇很像。” 兩人互相教學,成了好朋友。阿勒赤也幫漢地學生修弓箭,漢地學生幫他改《論語》的蒙古文注釋,課堂外的互動,比課堂上更顯融合。
帖木兒台也漸漸轉變。一次討論 “如何護糧”,他說“去年江南糧運到草原,路上丟了不少,若按《論語》‘信’字,讓驛卒守信用,別私吞,糧就不會丟。” 盧景裕贊道“說得好!‘信’就是守規矩,草原的《大扎撒》講‘偷盜罰牛’,跟漢地的‘信’是一個理。” 帖木兒台听了,心里竟有些得意 —— 這是他第一次因學儒術被夸。
耶律楚材偶爾來學堂听課,見蒙古子弟能用草原的事解釋儒理,漢地子弟能跟著練騎射,笑著對盧景裕道“你這‘雙向適配’教得好,沒讓儒術成了‘外來物’,反而成了‘共通理’。” 盧景裕道“都是按將軍的意思,學儒不是要改他們的根,是要讓他們多些治世的本事。”
蕭虎常借 “巡查學堂” 之名,觀察子弟們的學習情況。一次,他看到巴特爾教漢地學生騎射,動作標準,還耐心講解,便走上前,拍著他的肩“好樣的!既沒丟草原的本事,又懂幫人 —— 將來定是雙廷的好人才。” 巴特爾听了,練得更起勁,回去還跟巴圖說“蕭將軍夸我了,說我能當治世才!”
見帖木兒台學習漸認真,蕭虎特意在學堂召見他,遞給他一本《論語》(蒙古文注釋版)“你前番科場犯錯,若能學好儒術,懂‘仁’‘義’‘信’,將來仍有機會入雙廷議事司,幫合丹王叔管草原事。” 帖木兒台接過書,躬身道“謝將軍,我一定好好學!” 蕭虎的激勵,讓他徹底沒了抵觸 —— 他知道,這是他重拾機會的唯一辦法。
蕭虎還讓李默把子弟們的學習情況,定期報給北館的那顏們“巴特爾幫漢地學生練騎射,獲盧老儒贊”“帖木兒台討論‘護糧’,得耶律楚材認可”。合丹王看到帖木兒台的名字,雖沒明說,卻讓人給帖木兒台送了新的皮袍;阿勒泰見阿勒赤進步快,也送了他一把新的蒙古角弓 —— 那顏們的態度,在 “子弟得認可” 中悄然轉變。
一次雙廷議事,蕭虎特意提了學堂的事“左廷子弟學儒,右廷子弟習騎,將來雙廷議事,就不會再因‘不懂彼此’爭執 —— 這才是治世的長遠計。” 合丹王听了,沒再反對,反而道“若子弟真能成治世才,草原也願支持。” 耶律楚材在旁道“這就是將軍的深意,用學堂連雙廷,比用刀槍更管用。”
阿勒赤在學堂的騎射課上,教漢地學生射中靶心,被蕭虎看到,當場賞了他一塊銀錠(非銀飾,草原常用賞賜)。阿勒泰接到消息,立刻去學堂看兒子,見阿勒赤正跟漢地學生一起讀《論語》,笑著道“你做得好,比只在草原練箭強 —— 以後有機會,爹再送你弟弟來。” 回去後,阿勒泰還在北館說“學儒真能得君心,咱們別再抵觸了。”
合丹王的態度轉變更明顯。帖木兒台把學堂討論的 “定牧界新策”(結合《論語》“公平” 與草原《大扎撒》)講給合丹王听,合丹王听後,拍著他的肩“這策比之前的好,既公平,又護草原 —— 看來學儒真有用。” 他還讓人給學堂送了十匹壯馬,說 “給子弟們練騎射用”—— 這是蒙古那顏第一次主動支持學堂。
其他那顏見狀,也紛紛行動有的送羊皮(給子弟做坐墊),有的派武士去學堂教騎射,有的甚至請漢地老儒去北館,給自家子弟補儒術。北館的氛圍漸漸變了,以前討論 “學儒丟本”,現在多是 “子弟學了什麼、得了什麼夸”,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少,羨慕 “得君心” 的話越來越多。
周顯看到這變化,對蕭虎道“將軍這步棋走得妙,用學堂讓那顏們看到好處,比強推儒術管用多了。” 蕭虎道“治世不能只靠強壓,要讓他們覺得‘學儒對自己好、對草原好’,才會真心支持。” 此時的崇文學堂,已不再是 “漢地學堂”,成了雙廷子弟 “互學互長” 的地方,蒙古那顏的支持,讓學堂的根基更穩。
秋日的一個清晨,巴特爾在學堂外遇到一個漢地老農,正愁麥種不夠。巴特爾想起《論語》“仁者愛人”,便回去跟巴圖說“哥,老農麥種不夠,咱們草原的互市有多余的麥種,能不能送些給他?” 巴圖點頭,讓他帶了兩石麥種送去。老農感激道“你這蒙古小哥,學了儒術,心真好!” 巴特爾笑著道“這是《論語》教的,要幫人。”
帖木兒台也用儒術解決了草原的事。合丹王的牧場與鄰近千戶的牧場因邊界爭執,帖木兒台道“《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咱們按《大扎撒》定界,再互相讓三尺,既公平,又不傷和氣 —— 這就是‘禮’。” 合丹王采納後,爭執果然平息,千戶還特意來道謝“帖木兒台少爺學了儒術,就是不一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學堂的漢地學生也受蒙古子弟影響,開始學草原事。趙文跟著巴特爾去草原,見牧民修羊圈,主動幫忙,還學了 “如何看草色定轉場時間”。回去後,他在治世討論中說“草原和漢地的事,其實能通 —— 修羊圈和修水渠,都是幫百姓。” 盧景裕听了,贊道“你們現在懂‘雙廷共治’的真意了。”
蕭虎得知這些事後,對耶律楚材道“學堂沒白辦,子弟們已懂‘互相幫、共辦事’,這就是我要的治世才。” 耶律楚材道“將來這些子弟入雙廷議事司,定能幫著調和雙廷,比咱們現在費力協調管用多了。” 此時的崇文學堂,已不僅是學儒的地方,成了雙廷治世理念萌芽的土壤。
崇文學堂已有二十余名蒙古子弟、三十余名漢地子弟,形成了 “蒙漢互學、文武兼修” 的氛圍。蕭虎下旨,將學堂定為 “雙廷子弟學堂”,每年選拔左廷子弟入學,右廷子弟也需習騎射、懂草原事 —— 這成了大元的定例,為後續雙廷培養了大批 “懂雙法” 的人才。
蒙古那顏們徹底沒了不滿,反而以 “子弟入學” 為榮。合丹王在北館說“帖木兒台學了儒術,將來能入雙廷議事司,比只當武士強;你們有子弟的,都送去學,別落後。” 阿勒泰更是讓兩個兒子都入了學,說 “得君心、懂治世,才是草原的長遠計”。
王恂編《虎歷》續編時,特意加了 “學堂習儒” 的內容,標注 “蒙古子弟學儒、漢地子弟習騎,皆為治世”,還把巴特爾、帖木兒台的事寫進去,作為 “互學互長” 的例子。郭守敬看後,道“這學堂的事,比歷法更能連雙廷 —— 將來百姓都會知道,大元的治世,是雙廷一起學、一起辦的。”
冬日的崇文學堂,蒙古子弟與漢地子弟圍在一起,讀《論語》、練騎射、議治世,笑聲在寒風中格外響亮。蕭虎站在學堂外,看著這一幕,對李默道“你看,用學堂育人才,用儒術連人心,比任何權謀都管用。” 李默點頭“將來這些子弟長大了,雙廷自然能合,大元的治世也能長遠。”
而學堂的孔子畫像與草原 “護牧圖”,在冬日的陽光下相映,像兩盞燈,照亮了雙廷共治的路 —— 蒙古子弟學儒,不是丟了草原的根,是給草原的根添了治世的枝;漢地子弟習騎,不是忘了漢地的本,是給漢地的本加了勇武的葉。這種 “互濟而非替代” 的成長,正是大元治世最該有的模樣,也為後續的雙廷融合,埋下了最堅實的伏筆。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