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55章 算濟農桑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55章 算濟農桑

    955 章算濟農桑(至元四十四年秋的狀元法利民事)(至元四十四年秋?江南平江府與燕雲鄉野)

    平江府的稻田里,老農民王老實正扶著曲轅犁嘆氣。秋陽把稻穗曬得金黃,可他手里的犁卻 “不听話”—— 犁轅彎度太陡,拉著走時總往泥里陷,牛累得直喘,一畝地要比去年多耗半個時辰。旁邊的農戶們也紛紛抱怨“這犁還是老樣子,去年改了回,也沒見強!”“龍骨水車更糟,齒輪總卡殼,澆半畝地得歇三回!”

    這場景被路過的王恂看在眼里。他剛從雲州考察回來,本是要回中都復命,見農民們愁眉苦臉,便挽起長衫下擺,走進田里。王老實見是編《虎歷》的王狀元,忙停下犁“王狀元,您是讀書人,可懂這農具的苦?咱江南多泥田,這犁陷進去,牛遭罪,人也累!” 王恂蹲下身,摸著犁轅的弧度,又量了量犁鏵入土的深度,在心里默算“犁轅與地面夾角三十度,泥田阻力大,若調至四十五度,阻力能減三成。”

    他沒立刻說改良的話,只問王老實要了紙筆,畫下犁的模樣,標注出 “轅、鏵、梢” 各部位尺寸。周圍的農戶圍過來,有的說 “狀元也懂種地?”,有的懷疑 “紙上畫畫頂啥用”。王恂卻道“明日我帶改良的犁來,咱們試種半畝,若不好用,我賠您牛的草料錢!” 王老實雖半信半疑,還是點了頭 —— 他記得去年《虎歷》幫著避了霜災,覺得這狀元或許真有辦法。

    當晚,王恂在平江府的驛站里,翻出郭守敬送他的《算學要義》,里面記載著 “斜面受力測算”“幾何角度優化” 的方法。他對著犁的圖紙,用算籌演算原犁轅長六尺,夾角三十度,受力點在轅中,需牛力八十斤;若將轅長減為五尺,夾角調至四十五度,受力點後移三寸,牛力只需六十斤 —— 算到這里,他忍不住拍案“就是這個數!”

    王恂的算學本事,一半來自家學,一半得自郭守敬的點撥。父親在世時,就教他用算籌算田畝面積,後來編《虎歷》時,郭守敬又教他 “以幾何算節氣、以力學算器械”,說 “算學不是紙上談兵,是能幫百姓省力的真本事”。此刻他改良農具,正是把這些學問用在了實處。

    他讓人找來平江府最好的鐵匠周鐵山,遞上改良圖紙“周師傅,這犁轅要從六尺減到五尺,夾角按圖紙上的四十五度打,犁鏵的刃口要磨得更薄,卻不能脆 —— 我算過,這樣的厚度,既能入土深,又不易斷。” 周鐵山接過圖紙,看著上面密密麻麻的尺寸和算注,皺起眉“狀元爺,這角度差一點沒事吧?咱打鐵憑的是手感,不是算籌!”

    王恂沒反駁,只取來一塊木板,按圖紙畫好角度,用繩子吊著鉛錘演示“您看,四十五度時,鉛錘正好落在木板中點,這是最穩的角度;若差五度,鉛錘就偏了,犁就會往一邊歪。” 他還讓周鐵山用算籌算“一畝地按二百步算,原犁每步耗力八十斤,改良後六十斤,一畝就能省四千斤力,牛一天能多耕半畝地!” 周鐵山听著算得明白,終于點頭“我按您的圖紙來,明早給您成品!”

    改良龍骨水車時,王恂又遇到了齒輪咬合的問題。原來的水車齒輪是十齒,轉一圈提水半桶,農戶總說 “慢得像蝸牛”。他翻出《算學要義》里的 “齒輪傳動比” 公式,算得 “十二齒齒輪與八齒齒輪搭配,傳動比最合理,轉一圈能提水一桶”。他讓周鐵山改做齒輪,還在水車軸上刻了刻度,方便農戶調整轉速“按刻度調,晴天轉快些,雨天轉慢些,不浪費力氣。”

    郭守敬听說王恂用算學改農具,特意從大都寄來一本《農器算解》,里面有他早年測算的 “農具力學數據”。王恂收到後,對著數據核對自己的演算,發現 “犁鏵厚度” 算得稍有偏差,立刻讓人調整 —— 正是這份嚴謹,讓改良的農具少走了很多彎路。

    第二日清晨,周鐵山把改良後的曲轅犁送到田邊。犁轅是新打的榆木,泛著淺褐色,犁鏵磨得發亮,角度正好是王恂算的四十五度。王老實牽著自家的黃牛,猶豫著不敢試“這犁看著怪,別把牛累著!” 周圍的農戶也跟著議論,有的說 “要是犁壞了,還得重做”,有的說 “再等等,看別人試”。

    王恂沒勸,自己接過犁柄,對王老實道“您牽著牛,我來扶犁,若不好用,算我的。” 他扶著犁,讓牛慢慢走,犁鏵穩穩地切入泥田,沒像以前那樣陷進去,走得又快又穩。王老實愣了愣,忍不住道“牛好像不費勁了!” 走了五十步,王恂停下,讓王老實試試 —— 王老實扶著犁,只覺得手上的力道輕了不少,牛也走得更歡,臉上漸漸露出笑容。

    試種半畝地後,王老實掐著時辰算“比以前快了兩刻鐘!牛也沒喘得那麼厲害!” 周圍的農戶們都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問 “這犁咋改的”“能不能給俺家也打一個”。王恂笑著解釋“不是我改得好,是算學幫的忙 —— 算準了角度和尺寸,農具就好用了。” 他還把算籌拿出來,簡單教農戶們算 “自家的地該用多長的犁轅”,雖然農戶們沒全懂,卻都覺得 “算學是個好東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消息傳到平江府里正那里,里正立刻讓人統計需要改良犁的農戶,還請王恂去鄉學講課,教工匠們按圖紙打鐵。王恂在課上道“改良農具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東頭的田泥深,犁轅可以再短半尺;西頭的田泥淺,犁轅可以稍長 —— 都要按自家的地算。” 工匠們听著,紛紛點頭,周鐵山還特意做了 “角度模板”,方便打鐵時比對。

    半個月後,平江府已有三百多戶用上了改良曲轅犁。王老實家的牛一天能耕兩畝地,比以前多了一畝,他特意給王恂送了袋新收的稻子“王狀元,這是用您改的犁種的,比去年多收了半成,您得嘗嘗!” 王恂接過稻子,心里暖暖的 —— 這比任何功名都讓他踏實。

    江南的秋天雖不缺水,可稻田灌溉仍靠龍骨水車,農戶們總說 “水車轉得慢,澆完一畝地要半天”。王恂在田邊觀察了三日,發現水車的問題出在齒輪和踏板上原齒輪十齒,踏板間距一尺,人踩起來費勁,齒輪轉得也慢。

    他用算籌算 “齒輪傳動比”十齒齒輪轉一圈,帶動水車葉轉五圈,提水半桶;若換成十二齒齒輪,搭配八齒從動輪,傳動比變成 15:1,水車葉能轉七圈半,提水一桶。踏板間距也得改,從一尺調到一尺二,人踩起來更省力,每分鐘能多踩五次。

    周鐵山按圖紙做水車時,又犯了難“十二齒齒輪不好打,齒多了容易卡殼。” 王恂便教他 “斜齒咬合” 的法子,在齒輪齒面上刻出微小的斜面,減少摩擦“我算過,斜齒比直齒的咬合效率高兩成,不會卡殼。” 周鐵山試著打了一個,裝在水車上,果然轉得又快又順。

    試水車那天,農戶們圍著河邊看。王老實踩在踏板上,只覺得比以前輕了不少,水車葉轉得飛快,河水 “嘩嘩” 地流進田里。他踩了一刻鐘,澆了半畝地,比以前快了一倍,笑著道“這水車改得好!俺老婆子都能踩動!” 旁邊的農戶們都爭著要改水車,里正趕緊登記,怕晚了排不上隊。

    王恂還在水車旁立了塊木牌,上面寫著 “水車使用口訣”“晴天踩快(每分鐘二十次),雨天踩慢(每分鐘十五次);淺田少提(半桶),深田多提(一桶)”,都是按算學算出來的最優方案。農戶們照著口訣用,灌溉效率又提高了一成 —— 以前澆十畝地要一天,現在半天就能完成。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江南秋收,平江府的糧產讓所有人都驚喜。里正上報的統計冊上寫著改良曲轅犁和龍骨水車推廣後,稻田畝產從之前的兩石三斗,漲到了兩石六斗,增收一成三;旱地(種麥)畝產從一石八斗,漲到了兩石,增收一成一。

    王老實家種了五畝稻,收了十三石糧,比去年多了一石五斗。他把多余的糧換成布,給老伴做了件新衣裳,還去驛站給王恂送了封信,信里畫著稻穗和水車,歪歪扭扭地寫著 “謝狀元爺,糧夠吃了”。王恂收到信,把它貼在雙廷議事司的牆上,讓來議事的官員都看看 —— 這是算學惠民的最好證明。

    平江府知府把增收的消息報給中都,還附了王恂的《農具改良算解》,里面詳細記錄了每種農具的改良數據曲轅犁的角度、齒輪的齒數、踏板的間距,還有對應的增收比例。蕭虎看後,對耶律楚材道“王恂用算學幫百姓增收,比送我十車糧還管用 —— 這才是文狀元該做的事!”

    江南的商人也跟著受益。糧產多了,糧價穩了,運往中都的漕船比去年多了三成。波斯商人伊本在平江府買糧時,見農戶們用改良的農具收糧,忍不住問“你們的農具怎麼這麼好用?” 翻譯道“是咱們的狀元用算學改的,叫‘算學農具’!” 伊本听了,連連稱贊“你們的狀元,不僅懂文,還懂算,了不起!”

    王恂在江南的最後一天,農戶們圍著他,有的送糧,有的送菜,還有的送自己編的草席。王恂一一謝絕,只道“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真正該謝的,是幫你們打鐵的工匠,是幫你們統計的里正 —— 大家一起努力,日子才能越來越好。” 這話讓農戶們更感動,都覺得這狀元沒有架子,是真心幫百姓。

    江南增收的消息傳到燕雲時,燕雲里正張老栓正愁旱地種麥的事。燕雲多旱地,土壤硬,原有的犁鏵太鈍,入土淺,麥種長得不好;灌溉靠木桶挑水,效率低,農戶們總說 “江南有好農具,咱北境用不上”。

    張老栓把消息報給燕雲千戶,千戶又上報中都。蕭虎便讓王恂派人去燕雲,根據旱地情況改良農具。王恂選了自己的得力助手 —— 曾跟著郭守敬學過算學的書吏李平,叮囑他“燕雲土壤比江南硬三成,犁鏵要改尖,角度從四十五度調到五十度,才能入土深;灌溉不用水車,改用‘龍骨翻車’,適合旱地提水。”

    李平到燕雲後,先去田里取土樣,稱重、測硬度,用算籌算 “犁鏵入土所需力度”江南泥田硬度五十斤  平方寸,燕雲旱地硬度七十斤  平方寸,所以犁鏵要尖,角度要大,才能減少阻力。他讓燕雲的鐵匠把犁鏵改尖,刃口厚度從二分減到一分五,角度調到五十度,試種時果然入土深了,麥種能扎穩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改良龍骨翻車時,李平按燕雲的水井深度(三丈),算齒輪的轉速江南水井深兩丈,齒輪轉一圈提水一桶;燕雲水井深三丈,需把齒輪換成十五齒,轉一圈提水半桶,卻能提得更高,正好滿足旱地灌溉。張老栓試著用翻車提水,比以前挑水快了三倍,笑著道“這江南來的法子,改改也能用在咱北境!”

    燕雲的農戶們用上改良農具後,麥種長得比以前壯,來年春天的畝產預計能增收一成。張老栓特意給王恂寫了封信,說 “北境也能用上‘算學農具’了,謝謝狀元爺想著咱”—— 這封信,讓王恂更堅定了 “因地制宜改農具” 的想法。

    燕雲的農戶們不知道 “算學改良” 的說法,只知道這好農具是 “江南的王狀元想出來的”。有次張老栓在鄉學講課,說 “這改良農具的法子,是狀元爺用算學算出來的,咱得叫它‘狀元法’,讓後人都知道”—— 這話一傳開,“狀元法” 的名字就定了下來。

    農戶們互相教 “狀元法”“犁地時按五十度角,別歪了”“翻車齒輪要十五齒,多一齒少一齒都不行”。有的農戶還把 “狀元法” 的口訣刻在農具上,比如犁轅上刻 “五十度,入土深”,翻車軸上刻 “十五齒,提水高”,方便記。

    燕雲千戶把 “狀元法” 的效果報給中都,蕭虎听後笑道“百姓起的名字,比官方命名管用。‘狀元法’,既顯王恂的功勞,又讓百姓記得‘讀書能幫人’,好!” 他下旨“將‘狀元法’編入《農桑輯要》續編,發往各路府州縣,讓南北都能用上。”

    江南的農戶們听說北境叫 “狀元法”,也跟著叫,還加了句順口溜“狀元法,真好用,犁地快,澆水省,糧滿倉,日子紅。” 孩子們跟著唱,連不識字的老農都能背下來 —— 這簡單的順口溜,比任何文書都更能推廣 “狀元法”。

    王恂听說 “狀元法” 的名字,心里很感慨。他對李平道“這名字不是給我的,是給算學的,是給所有幫百姓做事的人的。” 他讓人把 “狀元法” 的改良數據、使用口訣整理成冊,免費發給農戶和工匠,還說 “以後誰有更好的改良法子,都能加進去,讓‘狀元法’越來越好用”。

    蕭虎推廣 “狀元法”,不只是為了增收,更有深層的權謀考量。科場剛懲弊,江南士子安心,可北境的蒙古千戶仍有 “漢法無用” 的想法;“狀元法” 在北境見效,正好讓蒙古千戶看到 “漢臣的算學能幫草原人種糧”,減少對漢法的抵觸。

    他讓耶律楚材在雙廷議事會上講 “狀元法” 的成效“江南增收一成三,燕雲預計增收一成,若推廣到草原邊緣的屯田區,能幫牧民多收糧,減少對漢地糧的依賴 —— 這比派兵護糧更省心。” 合丹王听後,主動道“我草原的屯田區也能用‘狀元法’,請王狀元派人去指導!” 蕭虎點頭,這正是他想看到的 —— 用民生實效拉近雙廷距離。

    耶律楚材還建議“讓王恂在中都設‘農具改良坊’,召集南北工匠,按‘狀元法’打造農具,再運往各地。” 蕭虎采納,還撥了專款,讓改良坊免費給貧困農戶送農具 —— 這既顯朝廷的惠民之心,又能更快推廣 “狀元法”。

    右廷農耕司的官員們也行動起來,把 “狀元法” 與《虎歷》結合,在歷書里標注 “何時改農具、何時試種”,比如 “清明後三日,改犁鏵、試種麥”,讓農戶們按歷書做事,更省心。盧明遠在農耕司負責此事,笑著道“以前百姓說歷書只記節氣,現在能記農具改良,更實用了!”

    推廣過程中,雙廷官員互相配合漢臣負責算學指導、工匠培訓,蒙古千戶負責組織農戶、場地,沒有再出現 “偏科” 的情況。耶律楚材在《雙廷議事錄》里寫道“‘狀元法’推廣,雙廷協作比之前多五成,民生為本,果然能聚人心。”

    王恂把改良農具的過程、數據、算學原理,整理成《農具算解》一書。全書分 “犁、車、鐮、鋤” 四卷,每卷都有 “原農具問題 — 算學分析 — 改良方案 — 實效驗證”,還配了圖紙,標注尺寸、角度、齒輪齒數,連農戶都能看懂。

    書里最特別的是 “算學入門” 部分,王恂用簡單的語言教農戶 “算自家地該用什麼農具”,比如 “一畝地長二百步、寬十步,用五尺犁轅正好;若地寬十五步,用五尺五寸犁轅”—— 沒有復雜的公式,只有實用的計算方法。

    郭守敬看了《農具算解》,忍不住贊道“你把高深的算學,變成了百姓能懂的法子,這才是‘算學惠民’的真意。” 他還在書里添了 “天文與農時結合” 的章節,比如 “根據節氣算農具使用時間”,讓《農具算解》更全面。

    《農具算解》印好後,蕭虎讓人免費發給各地鄉學、工匠坊,還說 “誰能按書里的方法改良出更好的農具,朝廷有賞”。有個江南工匠按書里的算學原理,改良了鐮刀,讓割稻效率提高兩成,朝廷真的給了他十兩銀子 —— 這激勵了更多人鑽研 “狀元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王恂把《農具算解》送給父親的舊友 —— 平江府的老儒沈知遠。沈知遠之前總說 “書生只會讀書,不懂種地”,看了書後,卻對王恂道“你用算學幫百姓,比讀一百遍《論語》都有用 —— 我之前錯了,讀書真能幫人。” 這話,讓王恂更堅定了 “以文濟世、以算惠民” 的初心。

    至元四十五年春,“狀元法” 在南北全面推廣。江南的稻田里,改良曲轅犁和龍骨水車隨處可見,畝產穩定在兩石六斗;燕雲的旱地,改良犁和龍骨翻車讓麥產增收一成;草原邊緣的屯田區,蒙古牧民用上改良農具,種的麥能自給自足,不用再從漢地調糧。

    雙廷的關系也因 “狀元法” 更融洽。蒙古千戶們不再說 “漢法無用”,反而主動請漢臣去指導農具改良;漢臣們也更了解北境的土地情況,改良農具時能因地制宜 —— 之前的 “南北差異”,變成了 “南北互濟”。

    蕭虎站在中都城頭,看著運糧的漕船從江南來,載著滿船的稻子;又看著北境來的驛馬,帶來麥產增收的消息,對李默道“‘狀元法’看似是改良農具,實則是用算學連南北、用民生聚民心 —— 這比任何權謀都管用。” 李默點頭“百姓有糧吃,雙廷自然合,這是最根本的治世之道。”

    王恂沒有因 “狀元法” 居功,反而更忙了。他又開始研究 “算學測算播種密度”,比如 “江南稻田每畝播麥種三斗,燕雲旱地每畝播麥種兩斗”,還要去各地指導農戶 —— 他知道,“算學惠民” 不是一勞永逸,要跟著百姓的需求,不斷改進。

    春日的江南田埂上,王老實牽著牛,扶著改良曲轅犁,哼著 “狀元法” 的順口溜;燕雲的旱地邊,張老栓踩著龍骨翻車,看著麥種破土而出 —— 這平凡的場景,正是大元治世最動人的模樣。而 “狀元法” 的名字,也像一粒種子,種在南北百姓的心里,讓他們知道讀書不是為了做官,是為了幫人;算學不是紙上談兵,是為了惠民 —— 這才是 “狀元” 二字最真的分量。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55章 算濟農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55章 算濟農桑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