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27章 遠使來朝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27章 遠使來朝

    927 章遠使來朝(至元四十四年夏的邦交儀軌)(至元四十四年夏?大都會同館與白虎殿)

    大都城南的盧溝橋,兩名千戶帶著虎衛營士兵查驗通關文牒。高麗使者金允文的隊伍打著 “海東屬國” 的旗號,馱隊里三十口樟木箱用銅鎖封著,最上面的箱子貼著朱批“謹獻瑞玉六事”。緊隨其後的波斯商隊更惹眼,駝鈴叮咚里混著阿拉伯語的吆喝,首領伊本?白圖泰的羊皮地圖上,“汗八里”(大都)被圈了三重紅圈。

    “高麗人要先見禮部,” 千戶按蕭虎的吩咐道,“波斯人去會同館,商貨抽分三成 —— 按至元新定的《市舶法》。” 金允文的副使悄悄塞給千戶一袋人參,被擋了回來“大都不興這個,按規矩走。” 伊本則讓隨從展開一匹波斯錦,笑道“這是給蕭將軍的見面禮,不算商貨。”

    通關時最費周折的是高麗的 “虎形玉器”—— 按律,玉器需經欽天監驗看是否 “僭越”。金允文特意解釋“玉虎無爪,以示臣服。” 驗官摸了摸玉虎的足掌,果然光滑無稜,這才放行。

    會同館被分為東、西兩院東院住高麗使團,院牆上掛著《大元混一圖》的摹本,金允文每日對著圖上的 “耽羅島”(濟州島)發呆 —— 那是高麗去年割讓給元朝的 “牧馬地”。西院住波斯人,伊本讓隨從把《世界疆域志》鋪在地上,用朱砂在 “蒙古汗國” 與 “波斯伊爾汗國” 之間畫了條商道。

    夜里,李默派去的細作混在館驛雜役中。東院的伙夫听見金允文對副使說“蕭將軍若肯歸還耽羅島,可許歲貢增至三萬石。” 西院的馬夫則看到伊本用蠟丸封了封信,上面畫著新月標記 —— 那是伊爾汗國的密信格式。這些細節當晚就出現在李默呈給蕭虎的密報上,附言“高麗求地,波斯探勢,皆有私心。”

    帖木兒主張將使者混居,“讓他們互相監視”;周顯卻堅持 “分而治之”,“高麗是屬國,波斯是客商,規矩不能亂”。蕭虎最終拍板“東院用漢式餐食,西院備胡餅乳酪 —— 先讓他們認清朝廷的分寸。”

    會同館的燭火亮至三更。金允文親自開箱驗看貢品玉雕的白虎擺件趴在錦墊上,玉質雖通透,卻刻意將虎目雕得半闔 —— 副使低聲道“漢人說‘虎目半闔為順服’,蕭將軍必懂這層意思。” 另有一箱裝著高麗紙,每張紙上都用漢隸寫著 “臣國歲輸谷物事”,墨跡濃淡均勻,顯是飽學之士所書。

    伊本的商隊則在清點 “非貢品”兩箱嵌寶石的銅燈台(實為伊爾汗國的天文儀器)、十匹金線織成的 “撒答剌欺” 錦(元廷專供的西域織物),最隱秘的是個銀制星盤,盤底刻著波斯文的 “經度測算圖”。“蕭將軍要的是西域商路,” 他對翻譯說,“這些比黃金有用。”

    虎衛營士兵在館外巡邏,甲葉踫撞聲驚飛了檐下的夜鷺。金允文望著白虎殿的方向,忽然對副使道“明日殿上,蒙古人與漢人若有爭執,咱們只磕頭便是。” 伊本則讓隨從熟記《元典章》里的 “外商互市條款”—— 他知道,禮儀之外,真正的博弈在貿易協定里。

    白虎殿的銅鐘敲過七響,金允文捧著玉虎在前,伊本捧著星盤在後,按 “先屬國後遠商” 的次序入殿。金允文走到丹墀下,依禮部事先教的儀軌先行高麗禮 “再拜稽首”(雙手觸地,額頭點掌),再改漢禮 “三跪九叩”。當額頭觸到金磚時,他聞到磚縫里的龍涎香 —— 那是蒙古貴族燻殿用的香料,與高麗王室用的沉水香截然不同。

    伊本的行禮更顯局促。他按西域禮俗彎腰撫胸時,被通事(翻譯)低聲提醒“需叩首至地。” 他身後的商人們慌忙效仿,錦袍下擺掃過地面的灰塵,露出靴底的波斯花紋。蕭虎坐在狼虎交椅上,目光先落在玉虎上“此玉產自何山?” 金允文答“咸鏡道之玉山,石質與中原昆岡同脈。” 蕭虎笑了“既同脈,便是一家。”

    輪到伊本獻星盤,他特意道“此盤可測大都與報達(巴格達)的時差,商隊按此趕路,可省半月行程。” 帖木兒在旁哼了聲“商人只知算路程,不知算君臣名分。” 伊本立刻補了句“臣在報達听聞,大汗的疆土比太陽照到的還廣。” 這話讓蒙古那顏們臉色緩和不少。

    賜宴時的爭執起于 “商路稅”。伊本提出“願以每年五百匹撒答剌欺錦為貢,求大都至波斯的商路免稅。” 周顯當即反駁“《市舶法》規定‘外貨抽分三成’,豈能因一商隊破例?” 帖木兒卻道“西域錦能做陛下的御袍,免點稅何妨?” 兩人爭執間,蕭虎讓耶律楚材查賬“去年波斯商隊納稅折合白銀三千兩,五百匹錦只值兩千兩 —— 伊本,你這是虧本買賣?”

    伊本忙道“另有西域良馬五十匹,已在城外牧場,皆是日行千里的種馬。” 這才讓蕭虎點頭“稅減一成,但若發現夾帶私鹽、鐵器,按律治罪。” 金允文趁機奏請“高麗願增貢五萬石谷物,求還耽羅島牧馬。” 帖木兒拍案“島已設千戶所,豈能還?” 蕭虎卻道“谷物增至八萬石,可許高麗牧民入島放牧 —— 但千戶所不動。” 金允文咬了咬牙,叩首應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席間,李默注意到伊本的翻譯總往周顯那邊瞟,席間借更衣之機,虎衛營果然在茅房逮到兩人密談 —— 翻譯竟是江南士族安插的細作,想從波斯人口中套取蒙古軍情。李默讓人將他拖至會同館後院杖斃,對外只說 “突發惡疾”。

    午後的白虎殿參觀,成了使者們最震撼的時刻。金允文站在 “虎嘯山林” 的梁柱下,仰頭看見虎爪的雕痕深達寸許,木紋里還嵌著金粉 —— 副使低聲道“這比咱們景福宮的龍紋更顯威烈。” 當看到殿基九尺高的銘文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時,他忽然想起高麗王的囑咐“見此等規制,便知天命所在。”

    伊本對建築更敏感。他用手指量著殿柱的周長“比報達的哈里發宮粗兩掌。” 看到青銅虎首時,正值黃昏,火珠噴出的煙氣被夕陽染成金紅,虎首的陰影投在地上,竟像要撲過來一般。“東方的宮殿會‘呼吸’,” 他對隨從道,“這不是磚石築的,是權力築的。” 翻譯剛想解釋 “虎噴烈焰” 的機關原理,被李默的人用眼色制止 —— 機密不能外泄。

    最讓使者們心驚的是殿角的 “萬國圖”高麗被標為 “遼東屬郡”,波斯被劃入 “西域行省”。金允文的指節捏得發白,伊本卻摸著胡須笑了 —— 在他看來,被納入此圖,恰是貿易合法化的憑證。

    金允文微服逛西市時,撞見兩家相鄰的店鋪蒙古人的皮貨鋪掛著整張熊皮,漢人綢緞莊擺著蜀錦,伙計們用生硬的對方語言討價還價。他在茶館听見說書人講 “蕭將軍破襄陽”,滿堂喝彩里竟有高麗口音 —— 問了才知,是去年歸附的高麗降卒。

    伊本則對 “市舶司的秤” 更感興趣。他看著官吏用漢式桿秤稱波斯香料,又用蒙古衡器(以 “石” 為單位)換算,賬冊上同時記著漢文與回鶻文。“這里的人用兩種尺子量世界,” 他在日記里寫,“卻比只認一種尺子的國度更富有。” 他買了個漢式羅盤,發現盤面刻著 “地支”,背面卻標著波斯文的 “方位詞”—— 竟是工匠特意為外商改的。

    兩人在鐘鼓樓偶遇,金允文用漢話問“先生看大都能久存否?” 伊本指著往來的駝隊與漕船“商路在,城就在。” 這話被暗處的觀星使記在輿情冊上,評語是“外使已窺大都根基。”

    深夜的會同館,金允文收到高麗王的密信“若蕭將軍有南征之意,可獻舟師五百艘。” 他正對著地圖標水軍布防,忽聞西院傳來爭吵 —— 伊本的商隊里,兩個隨從為 “是否向蒙古人透露伊爾汗國的內亂” 打了起來。金允文讓副使去探听,帶回的消息是“波斯人怕蒙古趁機西征,想聯姻求和。”

    李默的人借送夜宵潛入西院,在伊本的枕下搜出半張地圖波斯與印度的邊境被畫了紅圈,旁注 “戰馬補給線”。而東院的樟木箱夾層里,藏著高麗與日本的貿易協定 —— 金允文此行,竟是想借元朝的勢壓服日本。這些情報連夜送到蕭虎案頭,他在地圖紅圈旁批“秋高馬肥時,遣使者回訪伊爾汗國。” 又在貿易協定上畫了叉“高麗不得私通海外。”

    帖木兒主張扣留波斯使者“西域人狡詐,不如殺了奪其商隊。” 蕭虎卻道“殺一個使者,堵一條商路 —— 你要戰馬還是要一時之快?” 這話讓帖木兒啞口無言。

    臨別前的賜宴設在北館,蕭虎給金允文的回禮是 “農具百副”—— 周顯特意選了曲轅犁,“讓高麗人知道,朝廷重農耕,不重征戰”。給伊本的回禮則是 “市舶司令牌”,憑此可在泉州、廣州免稅通關,令牌背面刻著白虎紋,與虎衛營的腰牌同款。

    金允文辭行時,蕭虎忽然問“高麗的《三國史記》,何時能送一部來?” 金允文一愣,隨即叩首“臣歸國後即刻抄錄,明年歲貢時奉上。” 他明白,這是要高麗認祖歸宗 ——《三國史記》里記著高麗與中原的宗藩淵源。

    伊本則在辭行時獻上一封伊爾汗的國書,用波斯文寫著 “願世世稱臣,共護絲綢之路”。蕭虎讓耶律楚材譯成蒙古文,特意讓漢臣們傳閱“看看,外邦都知‘臣屬’二字的分量。” 周顯卻注意到,國書里沒提 “稱子”(屬國君主對宗主國的自稱),這是波斯人留的後手 —— 他悄悄在蕭虎耳邊提醒“需遣使去伊爾汗國,明確定位。”

    金允文的隊伍行至遼陽行省,副使忽然病倒,臨終前對金允文道“白虎殿的玉虎,臣摸過,玉里有血絲 —— 那是用活人血浸過的鎮邪玉。” 金允文一驚,隨即明白這是元朝故意傳的謠言,想讓高麗人敬畏。他在奏報里添了句“元廷威德如白虎,噬逆護順。” 高麗王見後,立刻下令停建與日本的貿易港。

    伊本的商隊在河西走廊遇到沙塵暴,嵌寶石的銅燈台被埋在沙里,唯有星盤被他緊緊抱在懷里。抵達報達後,他在伊爾汗面前詳述大都的繁華“白虎殿的梁柱比城堡還粗,漢人官吏算稅比波斯智者還精,蒙古騎兵的箭能射穿三疊鎖子甲。” 伊爾汗听後,當即決定派王子入質大都 —— 這正是蕭虎想要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

    李默站在城頭望著商隊遠去的塵煙,手里捏著伊本掉落的一片錦緞。蕭虎走來道“外國使者就像面鏡子,照得出大都的強弱。” 李默點頭“更照得出人心 —— 高麗怕咱們,波斯敬咱們,這就夠了。” 風掠過白虎殿的銅鈴,鈴聲里混著駝鈴的余韻,像在為這座新城的邦交史,刻下第一筆注腳。

    會同館的樟木箱已空,只有地上的玉屑和錦絲還未掃淨,被往來的腳步碾進磚縫 —— 就像這些遠道而來的異域印記,終將與大都的泥土融為一體。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27章 遠使來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27章 遠使來朝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