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28章 汴京降臣北徙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28章 汴京降臣北徙

    928 章汴京降臣北徙(至元四十四年夏的中都安置)(至元四十四年夏?大都懷宋坊與白虎殿)

    汴京城西的漕運碼頭,三十艘官船正加載行李。原南宋戶部侍郎陳祖仁捧著祖父傳下的《資治通鑒》,指尖在 “靖康之變” 的書頁上反復摩挲 —— 這艘船將載著他與其他十七名降官,沿黃河、通惠河直抵大都。船舷邊,虎衛營士兵按蕭虎的命令清點物品書畫古籍放行,兵器甲冑沒收,連硯台都要敲敲是否藏著密信。

    “陳大人,這箱《九域圖志》(南宋疆域圖)怕是帶不走,” 士兵指著封條,“上頭有令,輿圖需由兵部核驗。” 陳祖仁苦笑一聲,讓僕人取出幾卷自己的詩稿替代 —— 他知道,這是新朝在提防 “南人懷土”。同船的前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後未得重用)則盯著水面“此去大都,是籠中鳥換個大點的籠子罷了。”

    行至河間府時,岸邊忽有騎馬人高喊 “陳侍郎留步”,遞上一封蠟丸。陳祖仁趁士兵不注意捏碎蠟丸,見紙上寫著 “臨安密令伺機刺探北廷虛實”,當即揉成紙團塞進茶盞 —— 他在降表上簽字那日,就已決定 “不涉兵戈”。入夜,他望著艙外的月亮,忽然對呂文煥道“听說大都的月亮,和汴梁的一般圓。”

    大都南城的一片空地上,周顯正帶著工匠丈量地界。這里原是蒙古勛貴的牧場,如今要闢出 “懷宋坊” 安置降官 —— 坊牆按汴梁舊制砌成青色,門樓卻用蒙古包式的圓頂,門楣上暫懸 “南人居所” 的木牌,透著刻意的折中。

    “陳大人看這布局如何?” 周顯指著圖紙,“東頭設學館,西頭置市肆,中間留著建祠堂 —— 供奉你們的先祖,朝廷撥款。” 陳祖仁注意到,坊牆的地基比周圍民居高兩尺,卻比北館(蒙古貴族聚居區)低三尺“周大人是在教我們‘知進退’。” 呂文煥則盯著坊外的街道,那里有三條路可通白虎殿,卻都要經過虎衛營的崗哨 —— 這是監視,也是 “保護”。

    開工那日,帖木兒帶著騎兵在旁觀望,馬蹄踏過未干的石灰線“給南人這麼好的地界,不怕他們聚眾鬧事?” 周顯讓人遞上坊內戶籍冊“每家都有北人僕役‘協助起居’,實為眼線。” 帖木兒冷笑一聲,策馬離去時丟下句“若出亂子,我先斬你的人頭。”

    懷宋坊的第一縷炊煙升起時,陳祖仁正在整理書房。他特意將《資治通鑒》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擺著新朝頒的《至元寶鈔》—— 這是做給監視者看的 “歸順姿態”。後院里,僕人正按他的吩咐種菊花(南宋士大夫的雅好),卻被 “北人僕役” 老張提醒“大都風大,得搭蒙古式的防風障。” 陳祖仁點頭“就依你。”

    呂文煥的宅院則透著軍伍氣廊下掛著弓箭(無箭頭),牆上貼著手繪的《襄陽城防圖》(已抹去防御細節)。他每日清晨都要在院中練拳,虎衛營的崗哨遠遠看著,見他出拳時總在最後一式收力,便在密報里寫 “呂某無反意”。有日老張送來羊肉,他忽然問“蕭將軍還記得襄陽城頭的血戰嗎?” 老張答“將軍說,記得的人,才懂得太平可貴。”

    最年輕的降官、前太學博士林景熙,卻在夜里用針尖在《論語》的注疏里刻字 —— 他在記錄北廷的朝會見聞。這些字需用松煙墨涂抹才顯形,被他藏在硯台底下。他對妻子道“我若死了,就把這硯台送回溫州老家。”

    坊門落成那日,蕭虎的儀仗從朱雀大街駛來。陳祖仁率降官在門口跪迎,見蕭虎的馬靴踩過青石板,靴底的泥還是新朝社稷壇的黃土 —— 這是在暗示 “你們已入我疆土”。蕭虎不看眾人,先抬頭打量門樓“‘南人居所’太俗,改‘懷宋坊’如何?” 陳祖仁叩首“謝將軍體恤故國情思。”

    賜匾儀式在坊內祠堂舉行。蕭虎展開周顯題寫的 “兼容並蓄” 匾額,筆鋒渾厚,卻在 “容” 字的寶蓋頭下多了一點“這一點,是提醒諸位 —— 懷宋可以,不可負元。” 陳祖仁剛要接匾,蕭虎忽然問“陳侍郎覺得,本朝與南宋相比,缺些什麼?” 陳祖仁心頭一緊,答“缺《農桑輯要》(元代農書)那樣的實務之書,不缺詩詞歌賦。” 蕭虎笑了“明日到崇文館任職,編修新的《農桑志》。”

    呂文煥被單獨召見時,蕭虎遞給他一幅《大都城防圖》“你看這西北角,是不是像襄陽的甕城?” 呂文煥細看,見圖上標著 “呂文煥督建” 字樣,當即明白 —— 這是要他用舊 expertise(專長)效力。他慨然道“臣願領命,若有差池,甘受斧鉞。”

    合丹王在北館設宴,酒過三巡便拍著桌子罵“讓南人住得比咱們還近皇城,蕭將軍是老糊涂了!” 帖木兒把玩著酒杯“陳祖仁編農書,呂文煥修城牆,都是些雜役 —— 真正的兵權、財權還在咱們手里。” 他已讓人在懷宋坊周圍買了十間鋪面,全租給蒙古商人“盯著他們,讓他們知道誰是主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個年輕那顏偷偷放了把火,燒了坊外的草料堆,想嫁禍降官 “私藏火種”。李默的細作卻拍下他縱火的身影,蕭虎看後只讓虎衛營 “嚴查”,最終以 “蒙古孩童玩火” 結案,罰那顏俸銀百兩 —— 既敲打了勛貴,又給降官遞了台階。陳祖仁得知後,讓僕人給虎衛營送了箱汴梁特產的杏脯,附紙條“多謝解圍。”

    林景熙的密信終究沒送出去。李默的人在他妻子回娘家時搜出硯台,蕭虎卻讓人把硯台送還,只在背面刻了個 “元” 字。林景熙見後,當夜便將刻滿密文的《論語》燒了 —— 那火焰映著他的臉,一半是羞愧,一半是解脫。

    呂文煥則與陳祖仁起了爭執。因修城牆需調用江南工匠,呂文煥主張 “用舊部”,陳祖仁卻道“新朝猜忌南人,不如薦北匠 —— 我已與工部尚書說妥。” 兩人在祠堂吵到深夜,呂文煥摔碎茶碗“你這是忘了襄陽死難的弟兄!” 陳祖仁冷笑“不忘又如何?能讓他們活過來?” 爭吵聲被老張听去,次日就出現在李默的密報上。

    坊門開後,南貨鋪子漸漸多起來。陳祖仁的僕人開了家 “汴梁筆墨鋪”,蒙古勛貴的子弟常來買紙 —— 他們覺得南紙比北紙細膩。有日,帖木兒的兒子買了支湖筆,陳祖仁親自為他蘸墨“這筆需用溫水泡開,就像南人到北地,得慢慢適應。” 少年似懂非懂,卻記住了 “陳侍郎的筆好用”。

    呂文煥則常去坊外的茶館,听說書人講 “蕭將軍破襄陽”。有次听到 “呂文煥獻城降敵”,他猛地拍桌,卻見鄰座的蒙古騎兵遞過酒碗“若不是呂將軍,我早死在襄陽城下了。” 呂文煥接過酒,一飲而盡 —— 酒是馬奶酒,烈得燒心。

    林景熙的妻子開了家繡坊,專繡江南山水。有個蒙古婦人來定做 “西湖圖” 屏風,指著畫里的斷橋問“這橋斷了,怎麼過?” 林妻笑道“北地的橋是直的,南地的橋是彎的 —— 走法不同,總能過。” 這話傳到周顯耳中,他對蕭虎道“百姓比官員懂‘兼容’。”

    懷宋坊祠堂的神主牌位成了難題。陳祖仁主張供奉宋高宗(南宋開國皇帝),呂文煥堅持加祀岳飛,林景熙則想添上文天祥 —— 三方爭執不下,最後周顯來調停“供奉歷代先賢即可,不涉帝王將相如,” 他指著祠堂的橫梁,“這梁是北地的松木,柱是南地的楠木,合在一起才撐得起屋頂。”

    祭祀當日,蕭虎派耶律楚材前來觀禮。見陳祖仁讀祝文時,將 “大宋” 二字讀得極輕,“新朝” 二字讀得極重,耶律楚材在回程時對蕭虎道“他們在學‘移風易俗’。” 蕭虎卻盯著祠堂的香爐“香是南香,爐是北爐 —— 只要煙往一處飄,就好。”

    帖木兒本想帶人砸祠堂,被蕭虎按住“讓他們拜祖宗,才不會惦記著造反。” 他讓人送去一尊青銅鼎(元代禮器),放在神主前“告訴他們,新朝允許懷舊,但不能忘了誰在給他們飯吃。”

    臨安派來的密使混在商隊里,夜里翻牆進入懷宋坊,找到林景熙 —— 他不知林景熙已燒毀密信。“史大人(史繩祖)讓你設法盜出大都城防圖,” 密使遞上毒藥,“事敗則自盡,保全家族。” 林景熙假意應承,轉身就報了官。

    虎衛營在坊外設伏,卻故意放走密使 —— 李默要讓他帶回 “降官已被同化” 的假消息。蕭虎看著密使的背影,對陳祖仁道“你若想寫信勸史繩祖歸降,朕允你用官驛傳遞。” 陳祖仁提筆時,手腕微顫,最終寫下“江南秋澇,望早定民心。” 沒有勸降,卻句句是勸降。

    呂文煥得知此事,對陳祖仁道“你我終是南人,他們信不過。” 陳祖仁指著窗外的坊門“可這門,是他們親手為我們開的。”

    秋至時,懷宋坊的菊花開了。蕭虎再次親臨,見陳祖仁在學館教蒙古子弟讀《論語》,呂文煥在城頭與北匠討論城磚尺寸,林景熙的妻子正教蒙古婦人繡荷花 —— 他對周顯道“把‘兼容並蓄’的匾額換個地方,掛在白虎殿的偏廳。”

    周顯不解,蕭虎卻指著坊內的孩子們“他們在這兒出生,說的是帶南音的北語,吃的是摻著奶酥的米飯 —— 等他們長大,就不會再問‘是宋人還是元人’。” 李默的密報此時送到,上面寫著 “臨安再無密使北上,懷宋坊無異常”。

    陳祖仁站在門樓邊,望著夕陽把 “懷宋坊” 的影子拉得很長,一直鋪到白虎殿的方向。他忽然明白,這 “懷宋” 二字,既是讓他們懷念過去,也是讓他們看清 —— 過去已如落日,而腳下的土地,才是余生要扎根的地方。

    坊外的馬奶酒香與坊內的桂花糕甜,在晚風里混在一起,成了大都獨有的氣息。就像那些北遷的南人,帶著各自的記憶,在新朝的土壤里,慢慢長出了共存的根。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28章 汴京降臣北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28章 汴京降臣北徙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