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895章 虎印巡境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895章 虎印巡境

    895 章虎印巡境(蕭虎的權威宣示)(至元四十三年夏末?江淮諸州)

    虎都府衙的晨露還未曦干,蕭虎已立于階前。周顯雙手捧著錦盒,盒中是青銅鑄就的虎鈕大印 —— 印面方五寸,虎鈕高寸半,虎首微揚,獠牙外露,印文 “總領江淮兵馬事” 七個篆字深嵌銅面,經朱砂浸染,透著沉沉的威嚴。

    “印箱要墊三層錦緞,” 蕭虎指尖撫過虎鈕的紋路,那里的鬃毛刻得根根分明,“沿途州縣的接印案,需用梨花木打造,案腳要雕成虎爪形。” 周顯低頭應是,心里清楚,這趟巡境不是看風景,是讓江淮的土地都記住這枚虎印的分量。

    隨行的虎衛營已整隊完畢,三百騎士的甲冑在晨光里泛著冷光。蕭虎翻身上馬時,印箱由兩名親兵抬著,緊隨其後。“第一站揚州,” 他勒住韁繩,“告訴孟珙,讓歸義營和蒙古兵一起出城迎印 —— 不分漢蒙,皆要跪拜。” 馬蹄踏過青石板的聲響,像在敲打著江淮的脈搏。

    揚州城外的接印台搭在虎頭鍘旁,鍘身的猛虎噬羊紋被擦拭得發亮,與印箱的錦盒形成刺目的對照。孟珙率漢蒙官吏列成兩排,見蕭虎的馬隊出現,率先單膝跪地,身後的人群像被風吹倒的麥浪,“嘩啦” 一聲矮了半截。

    “抬印。” 蕭虎的聲音不大,卻壓過了江風。兩名親兵將印箱捧上梨花木案,開箱的瞬間,陽光落在虎印上,銅綠與朱砂交輝,竟讓人不敢直視。“江淮諸州,” 蕭虎按著印面,緩緩道,“此後軍政要務,皆憑此印決斷;若有違法亂紀者,虎頭鍘便是歸宿。” 他特意將印面往鍘刀方向傾了傾,仿佛要讓青銅的寒氣滲入鐵鍘。

    歸義營里有個原南宋老兵,曾見過理宗的玉璽,此刻望著虎印上的獠牙,忽然打了個寒顫 —— 那不是紋飾,是能咬碎骨頭的威懾。孟珙眼角的余光瞥見這一幕,悄悄攥緊了拳頭 —— 他獻鍘時只想到表忠,卻沒料到蕭虎會將權與法捆得如此之緊。

    揚州府衙前的空地上,擠滿了聞訊而來的百姓。蕭虎站在臨時搭起的高台上,周顯展開黃綢布告,由通事用江淮方言宣讀“凡歸農耕作之民,本年秋稅全免,明年夏稅減半;墾荒者,永免徭役。”

    人群里的劉老漢(從劉家村逃來的里正)扯了扯衣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個月孟珙送的救濟糧還在米缸里,此刻竟又免了賦稅。有個穿補丁衣裳的婦人怯生生問“官爺,真…… 真不要稅?” 蕭虎听見了,從台上走下來,指著她籃子里的菜苗“你種的是什麼?” “油菜。” 婦人慌忙回答。“好好種,” 蕭虎道,“秋收時,我派人來看。” 婦人愣在原地,直到旁人提醒 “快謝恩”,才撲通跪下。

    孟珙在旁看著,忽然明白蕭虎為何要親自巡境 —— 官文上的 “免稅” 是墨字,當面說的 “免稅” 才是人心。他讓人把布告刻成石碑,立在城門口,碑石的一角,特意留了塊空白,周顯說,那是給 “高產農戶” 留的位置。

    揚州城外的屯墾區,新翻的土地散發著泥土味。蕭虎踩著田埂,查看剛插下的晚稻秧苗,褲腳沾了泥也不在意。“行距再寬三寸,通風好,少生蟲。” 他對田邊的老農說,那手法竟比農戶還熟練 —— 沒人知道,他少年時在漠南放過牧,也跟著漢人佃戶學過耕種。

    有個叫王二的農戶,把荒灘改成水田,畝產比旁人多兩石。蕭虎讓人量了產量,又查看了他的農具(改良過的曲轅犁),當即道“王二的名字,刻在勸農碑首位。” 王二黝黑的臉漲得通紅,手里的鋤頭 “當啷” 掉在田里 —— 他原是南宋的逃兵,如今竟能把名字刻在官府的碑上。

    蕭虎看著田埂上插的木牌(寫著 “蒙古軍屯”“歸義營屯”“民屯”),對孟珙道“軍屯的糧草,優先接濟民屯;民屯的余糧,可抵軍賦。” 他要的不是一塊高產田,是讓江淮的百姓看到,跟著他種莊稼,比跟著南宋打仗更實在。

    巡境至楚州時,城門未開,卻從城上垂下一個錦盒。周顯打開一看,是楚州知府的降表,上面蓋著州府大印,還有知府的指印(按得極深,像是用了全身力氣)。“知府說,” 城上的小吏喊,“願獻城歸降,只求保全百姓。”

    蕭虎讓人把降表揣進印箱,與虎印放在一起。“告訴知府,” 他對通事道,“開城門,我不進州衙,就在城外看看他的屯田。” 楚州的城門緩緩打開,百姓夾道而站,沒人歡呼,也沒人唾罵,只是默默地看著那枚虎印從眼前經過。

    當晚,楚州知府來見蕭虎,呈上戶籍冊和賦稅賬。蕭虎翻到 “軍戶” 一頁,見有三百多戶原南宋禁軍家屬,便在賬上畫了個圈“這些人,編入民屯,免三年賦。” 知府愣了愣,忽然明白,降表是給朝廷看的,這圈才是給百姓看的。

    泗州的接印儀式上,蒙古千戶阿古拉按草原禮節,單膝跪地時右手按刀;漢官知州李嵩則是三叩九拜,額頭幾乎貼地。蕭虎將虎印放在案上,先對阿古拉道“你的士兵,不可再搶農戶的牛。” 又對李嵩道“你的賬冊,少報了兩成稅,補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兩人臉色都變了。阿古拉沒想到蕭虎連搶牛的事都知道(是白虎堂的細作報的);李嵩更沒想到,他私藏的賦稅,竟被當面點破。蕭虎拿起虎印,在降表上蓋了個印,朱砂紅得刺眼“阿古拉,罰俸三月;李嵩,補稅之後,留任。” 他要讓蒙古人知道 “法不徇私”,讓漢人知道 “降者有留”。

    儀式結束後,李嵩偷偷問周顯“蕭將軍怎知賬冊有假?” 周顯指了指印箱“虎印能鎮兵,也能鎮賬。” 李嵩望著那枚虎印,忽然覺得,這銅疙瘩比南宋的玉璽更可怕 —— 它看得清田畝,也算得清人心。

    滁州知州表面迎印,暗地里卻與南宋密使聯絡。蕭虎住進州衙的當晚,就收到白虎堂的密報知州的書房里藏著理宗的手諭(“堅守待援”)。

    蕭虎沒動他,只是在查看滁州的糧倉時,故意說“這倉里的糧,夠滁州百姓吃半年 —— 若要打仗,夠吃三個月嗎?” 知州的臉瞬間白了。蕭虎又道“你的兒子在臨安太學讀書吧?我已讓人送去十匹綢緞,說是你給的。” 知州撲通跪下,從靴筒里掏出理宗的手諭,雙手奉上 —— 他知道,這枚虎印不僅能鎮土地,還能鎮遠方的家人。

    當晚,滁州的降表也進了印箱。蕭虎看著案上的五州降表(楚州、泗州、滁州、濠州、和州),對周顯道“最難降的不是城,是心里的念想。” 他讓人把降表連夜送回虎豹閣,每一份都標上 “自願獻降”。

    回到揚州時,勸農碑已刻好。王二的名字排在第一,後面跟著七八個農戶,有蒙古軍戶的家屬,也有歸義營的士兵。蕭虎親自為石碑揭幕,碑前的石台上,擺著新收的稻穗、棉花、豆子 —— 都是屯田里種出來的。

    百姓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劉老漢擠到前排,摸著碑上的名字,忽然老淚縱橫。他想起劉家村空蕩的曬谷場,若不是跟著來揚州,此刻怕是還在逃難。有個書生在旁寫詩,最後一句是 “禾苗青于舊,虎印重于金”,被周顯看見,讓人抄了貼在碑旁。

    孟珙站在人群後,看著那些撫摸石碑的手(有老繭的農人手,有握筆的書生手,有持劍的士兵手),忽然明白蕭虎為何要花力氣立這碑 —— 虎頭鍘能讓人怕,勸農碑能讓人留,這才是真正的 “總領江淮”。

    夜宿揚州行營,蕭虎讓周顯把印箱放在榻前。月光透過窗欞,照在虎印上,虎鈕的影子像只真老虎,趴在地上。“五州降表,” 蕭虎道,“楚州是怕兵,泗州是想留,滁州是被拿住了把柄。” 周顯點頭“真正心服的,怕是只有獻糧的農戶。”

    “足夠了。” 蕭虎摩挲著印面,“臨安收到消息,定會罵這些知州是叛徒。可百姓只會想,叛徒治下,能吃飽飯。” 他想起忽必烈的密令(“三年為期”),嘴角勾起冷笑 —— 汗廷要的是土地,他要的是人心,兩者不沖突,卻也不同路。

    周顯忽然道“虎豹閣的秘檔庫,該添新冊了。” 蕭虎嗯了一聲,目光落在印箱角落的降表上 —— 那些紙頁上的墨跡,正在月光下慢慢變干,像要滲進江淮的泥土里。

    巡境結束,返回虎都時,印箱重了不少 —— 除了五州降表,還有各地的戶籍冊、屯田圖、商戶賬。蕭虎讓人把勸農碑的拓片貼在虎豹閣外,與降表牆遙遙相對。

    剛入虎都,就見帖木兒在城門口候著,手里拿著一份急報“忽必烈汗又遣使來,問江淮何時安定。” 蕭虎揚了揚印箱“把這些降表和勸農碑拓片給他看。” 他知道,汗廷要的是 “安定” 的證明,這些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晚,蕭虎在白虎殿檢視虎印,發現虎鈕的獠牙上沾了點泥土(從揚州田埂上帶的)。他沒擦掉,反而讓人取來江淮的地圖,在楚州、泗州、滁州的位置,各按了個朱砂印 —— 像猛虎在自己的領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爪痕。

    這場巡境,沒有刀光劍影,卻比打贏一場仗更有殺傷力。虎印走過的江淮,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心卻已悄悄變了 —— 當南宋還在爭論 “割地與否” 時,蕭虎已用一枚銅印、一塊石碑、幾畝良田,在江淮的百姓心里,種下了新的念想。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895章 虎印巡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895章 虎印巡境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