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855章 淮鹽密道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855章 淮鹽密道

    855 章淮鹽密道(白虎堂的經濟滲透)(至元四十三年?淮南至汴梁)

    李默在 “虎記茶行” 的賬房里翻著兩疊茶引 —— 南宋的朱印引與北境的虎紋引在燈光下重疊,竟在角落拼出個完整的 “商” 字。“這就是蕭將軍說的‘天意’。” 他對王硯冷笑,指尖點在虎紋引的騎縫處,“南境茶引只驗騎縫,不查背面;北境引則反之,若將兩引黏合,便是張能通南北的‘萬能引’。”

    三日前,他讓 “龍井隊” 用這法子試過一次淮南茶農的新茶先用南宋引運到盱眙,在渡口暗處換黏合引,再憑此進入蒙古境內,稅銀竟比正規流程少繳四成。“茶能通,鹽就能通,鐵就能通。” 李默在紙上畫出鏈條,“用淮南茶換北境池鹽,再用鹽換江南鐵器,最後運到汴梁軍器監 —— 這條鏈活了,南宋的筋骨就得被抽松。”

    臨安鹽商張萬第一次見到黏合茶引時,正蹲在清河坊的碼頭抽煙。他做的是 “影子生意”—— 官府專賣的淮鹽被他偷偷運到私鹽泛濫的淮南,再換回緊俏的蜀錦,可近來南宋查私鹽查得緊,船隊常被盤查。

    王硯遞給他一疊引紙“用這引運鹽,臨安府的稅卡只看騎縫,不看內容。” 張萬試了一趟,果然暢通無阻,半月就賺回往常半年的利。他揣著銀子找到李默,腰彎得像張弓“小人願入白虎堂,只求能長久用這引。” 李默卻扔給他本賬簿“先幫我運十船鹽去揚州,給你算三成利,做得好,再談入堂的事。”

    張萬不知道,他的貨船早已被盯上 —— 船底有個暗艙,能藏三十石鐵器,而他雇佣的舵工,正是白虎堂的 “碧螺隊” 成員。

    走私鏈分三段,各有專人負責,互不相知。淮南段由茶農老鄭管他用自家茶園作幌子,將茶裝在雙層竹簍里,下層藏著北境鹽,傍晚從後門運到蘆葦蕩的小船。“每船茶下埋三百斤鹽,夠二十戶人家吃半年。” 老鄭給茶簍編上暗號,青竹是鹽,黃竹是茶,李默派來的人只認竹色不認人。

    中間段歸張萬他的船隊在盱眙換乘,將鹽卸在北岸廢棄的窯廠,換成江南鐵器 —— 多是打農具的熟鐵,實則能回爐鑄箭頭。船工們唱著鹽歌掩蓋聲響“青竹竿,黃竹竿,過了淮河不翻船”,每唱三遍,就意味著有鐵器上船。

    汴梁段則由帖木兒的親衛接手,他們在黃河渡口用羊皮筏子接貨,直接送進軍器監後院,那里的賬房會用 “農具” 的名目入賬。“上個月收了五千斤鐵,夠造百門虎蹲炮。” 軍器監令在密報里寫道,字里行間沾著鐵屑。

    南宋轉運使陳耆卿在揚州碼頭摔了鞭子。他剛截獲一艘私鹽船,卻在船艙里只找到茶引 —— 鹽早已被轉移,船夫咬著牙說是 “運茶的空船”。“這是第三回了!” 陳耆卿對屬下怒吼,他知道私鹽背後有更大的網,卻抓不到線頭。

    他想出個法子讓沿江稅卡換 “暗記”—— 驗引時除了看騎縫,還要摸背面的 “火印”。可施行不到三日,新火印的樣式就出現在李默的案頭 —— 張萬的小舅子在轉運司當差,每晚都把當日的查驗暗號抄給 “碧螺隊”。

    陳耆卿不死心,又派親信偽裝成鹽販臥底。那人混進張萬的船隊,卻在第一晚就被識破 —— 他不知道走私者吃飯時只用左手拿碗,這是白虎堂定下的規矩。三日後,一具浮尸漂在長江上,手里還攥著半張鹽引。

    江南鐵器要運過長江,得先 “變臉”。臨安鐵匠鋪的王老鐵有門手藝將打造箭頭的熟鐵先打成犁鏵,到了北岸再回爐重造。“犁鏵的弧度改改,就是箭頭的形狀。” 他對來取貨的 “龍井隊” 成員說,鐵砧上的犁鏵閃著冷光,與軍器監的箭頭只差一道淬火工序。

    張萬的船隊運這些 “農具” 時,總帶著幾個穿粗布衫的 “農夫”。遇到盤查,農夫就掄起犁鏵表演耕地,鐵器上的泥土還帶著江南稻田的腥氣。有次南宋兵要劈開犁鏵檢查,被 “農夫” 一膀子撞開“這是俺們吃飯的家伙,劈了誰賠?” 吵吵鬧鬧間,船已過了稅卡。

    這些鐵器到了汴梁,軍器監的工匠會在夜里加班 —— 犁鏵退火後敲去多余的鐵,裝上木桿就是長矛,截斷了能做箭簇,三個月下來,竟攢出了五千副甲冑的料。

    張萬的船隊在揚州碼頭被另一伙私鹽販子截了。領頭的是本地豪強趙三,他眼紅張萬的生意,帶著人要搶黏合茶引的法子。“這引是白虎堂的,你動一個試試。” 張萬的舵工亮出腰間的虎紋佩,趙三卻嗤笑“北人的東西,在江南不好使!”

    雙方在碼頭打了起來,動靜驚動了揚州府衙。李默得知後,沒派兵相助,反而讓人給趙三送去五十石鹽“張萬的飯,也分你一口,但得听白虎堂的規矩。” 趙三成了外圍的外圍,他的船隊負責把鐵器從江南運到揚州,再由張萬轉運,利益分潤時,李默拿大頭,張萬與趙三各得兩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可趙三不知,他的賬房先生是王硯的遠房表弟,每筆交易都記在兩本賬上,一本給趙三看,一本送進 “虎記茶行”。

    蒙古境內的鹽池多在山西、陝西,運到淮南要走陸運,再轉水運。帖木兒在洛陽設了個 “鹽引局”,表面賣官鹽,實則給白虎堂發 “通行牌”—— 持牌者可在蒙古境內免稅運鹽,條件是回程必須帶江南鐵器。

    負責運鹽的蒙古百戶阿剌罕有個訣竅鹽袋里混裝些北境的皮毛,南宋稅卡見是 “正經商貨”,查得就松。“每袋鹽上縫根狐尾,這是蕭將軍定的暗號。” 他對趕車的漢人腳夫說,腳夫們只知有狐尾就能過關,卻不知這尾巴里藏著鹽的斤兩數。

    這些鹽到了淮南,比南宋官鹽便宜三成,很快搶佔了市場。茶農們用茶換鹽,不再向官府買,致使淮南鹽稅一月內暴跌五成,轉運司的賬冊上,赤字紅得刺眼。

    臨安府推官周良弼每月十五都會收到個茶盒,里面裝著北境的雪芽,底下卻壓著五十兩銀子。他的差事是 “督查茶鹽互市”,卻對張萬的船隊睜只眼閉只眼。“李默說了,只要你別礙事,這茶每月都有。” 送信的伙計輕聲道,周良弼捏著銀子,想起家里生病的老娘 —— 這點錢夠請三個月的名醫。

    他給張萬行過方便盤查前先讓小舅子去碼頭 “散步”,看見戴斗笠的人就咳嗽三聲,那是通知船隊 “有官差”。有次轉運司要突擊檢查,周良弼故意在宴會上拖住陳耆卿,等宴席散了,張萬的船早已駛出三十里。

    他不知道,李默早讓人錄下了他受賄的證據,藏在茶餅里 ——“這種官,用得著時是傘,用不著時就是刀。” 李默對王硯說,將記錄周良弼的賬頁折成了船形。

    陳耆卿終究查到了些線索。他在盱眙渡口的淤泥里挖出半張黏合茶引,認出背面的虎紋是蒙古工匠的手法。“北境人在操縱!” 他上奏理宗,請求嚴查所有持有雙引的商戶,可奏折遞上去,卻被史宅之壓了下來。

    史宅之的理由是 “證據不足,恐激化南北矛盾”,實則他的門生也在做茶葉生意,暗中用著黏合引。陳耆卿氣得拍桌子,卻只能加派士兵沿江巡邏,可查獲的違禁品多是些零散的鹽鐵,真正的大宗貨物早已通過暗線溜走。

    有個老捕快對他說“大人,這網太大,連衙門里都有網眼,怎麼查得淨?” 陳耆卿望著江面的霧,忽然覺得自己像在撈水里的月亮。

    至元四十三年,淮南的鐵器價格漲了三成,鐵匠鋪里的熟鐵被買空,連農具都成了稀罕物。軍器監的官員急得跳腳 —— 造樓船的鐵料斷了供,十艘新船只能停在船塢里。

    與此同時,汴梁軍器監的爐火卻越燒越旺。陳六帶著工匠們用江南鐵器鑄炮,虎蹲炮的射程從三百步加到了三百五十步。蕭虎撫摸著新炮的炮身,鐵上還帶著江南稻田的濕氣。“張萬送來的鐵,夠造百門炮。” 他對周顯道,“等這些炮架到虎頭船上,長江就不是天險了。”

    臨安的理宗還在看歲貢清單,上面寫著 “茶稅如常”,卻不知那些流動的茶引、鹽袋、鐵器,已在南宋的經濟軀體上蛀出了無數孔洞。當李默的賬房算出 “本月鐵器入汴梁五千石” 時,淮河的水正帶著江南的鐵屑,悄悄流向北方。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855章 淮鹽密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855章 淮鹽密道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