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5 章︰暗繪城防賬房先生的隱秘差事)至元四十二年秋?臨安城)
北關驛館的廂房里,阿古拉正用炭筆在紙上勾勒臨安城輪廓 —— 這是根據入城時的記憶畫的初稿,城牆的拐角處還留著空白。“賬房” 們圍站四周,解下偽裝用的算盤、賬簿,露出藏在夾層的麻紙與炭筆。張誠指著圖紙道︰“按蕭將軍的吩咐,分三路︰李三去西湖,他善畫;王二混市井,懂方言;我去官窯,那邊離皇城最近。”
阿古拉從行囊里取出三枚 “應急哨”銅制,吹聲似夜梟)︰“午時在‘清河坊’茶樓匯合,遇險情就吹哨。記住,只記防御工事,莫管百姓起居,免得露破綻。” 他特別叮囑李三︰“畫舫上多是官眷,說話要帶江南口音,就說‘祖籍平江府,來臨安尋親’。” 眾人將炭筆藏入竹制筆管,賬簿里夾好空白麻紙,各自散去時,驛館的老卒正提著銅壺添茶,誰也沒留意這些 “賬房” 的靴底沾著不同方向的泥痕。
李三租了艘烏篷畫舫,船頭擺著畫架與顏料,裝作寫生的落魄畫師。船行至西湖西北角,孤山的輪廓在晨霧中漸顯 —— 那里林木茂密,隱約可見灰黑色的營帳頂。他調顏料時,眼角余光數著營門的衛兵︰“四人一組,持長槍,甲冑是‘步人甲’南宋禁軍標配),每隔一刻鐘換崗。”
畫舫靠近時,有禁軍喝問︰“船上何人?” 李三用平江方言答︰“畫畫的,想畫孤山的秋景。” 他故意將畫筆掉在艙內,彎腰撿拾時,迅速記下營區布局︰“主營在山腰,東西各有了望塔,塔上有旗手,似用旗語傳遞信號。” 待畫舫駛過,他立即在 “山水圖” 的留白處速描︰用淡墨點標營帳,朱砂筆勾出崗哨位置,連衛兵換崗的路線都用虛線標出。畫完將紙卷好,藏在畫軸空心處,外面仍罩著山水畫卷。
王二挑了家靠近太廟的 “老紹興酒肆”,小二剛擦淨的八仙桌上還留著酒漬。他點了盤茴香豆、一壺黃酒,鄰桌三個穿褪色戰袍的老兵正聊得熱絡。“要說這皇城的門道,你們懂個啥?” 留絡腮胡的老兵呷口酒,“我在殿前司當差時,見過太廟西牆有塊松動的青石板,掀開就是密道,直通內城的‘拱宸門’。”
王二假裝倒酒,耳朵卻豎得筆直。另個獨眼老兵接話︰“去年暴雨沖垮了太廟一角,搶修時我親眼見密道里有石階,寬得能過兩匹馬。” 王二插言︰“密道這麼重要,就沒人看守?” 絡腮胡老兵笑他︰“傻小子,看守的都穿便衣,腰里揣著‘金魚符’,見人靠近就盤查。” 他借著醉意比劃︰“從密道到拱宸門,快走也就一炷香功夫,當年高宗爺逃難就走的這兒。” 王二趁結賬時,將這些話記在煙盒內層的糙紙上,字跡被酒液洇得有些模糊,卻字字關鍵。
張誠以 “北地瓷商想學制釉” 為由,求見官窯監工。監工是個精瘦的中年人,帶他參觀坯房時,眼楮始終盯著他的手 —— 生怕這北地人偷學技藝。張誠裝作對拉坯機感興趣,問東問西,目光卻越過坯房的矮牆,望見西北方向的皇城角樓︰“那樓真高,怕是能望到錢塘江?” 監工哼了聲︰“別瞎看,那是‘鎮安樓’,禁軍日夜守著,鳥都飛不過去。”
趁監工去催匠人,張誠借口 “解手” 溜出坯房,繞到窯廠後山那里堆著廢棄的窯磚)。鎮安樓的全貌赫然在目︰樓高三層,每層有箭窗,頂層飄著 “殿前司” 的黃旗,樓基用條石砌成,牆角有暗渠似是排水,亦可能藏兵)。他默記尺寸︰“樓寬約五丈,箭窗每層十二個,樓下有衛兵十人,持弩箭。” 返途時故意踩翻窯磚,發出聲響,監工罵罵咧咧趕來,他賠笑︰“腳滑,對不住。” 沒人發現他藏在袖中的麻紙,已畫下角樓的側視圖。
午時的清河坊茶樓人聲鼎沸,李三的畫軸、王二的煙盒、張誠的袖紙在茶案下悄然交換。阿古拉展開三張草圖,用茶杯壓住邊角︰“孤山的了望塔與鎮安樓的旗手,該是聯動的 —— 旗語能快速傳信。” 張誠指著角樓圖︰“暗渠寬約三尺,若從官窯挖地道,怕是能通到樓底。” 王二補充︰“密道若真通拱宸門,敵軍一旦從太廟突破,皇城就危險了。”
他們將情報分類︰“防御工事”營帳、角樓、崗哨)、“通訊方式”旗語、換崗頻率)、“隱秘通道”密道、暗渠),用蒙文標注在一張整紙上。阿古拉突然發現︰“鎮安樓的黃旗上午飄向東南,孤山的旗手就調整了站位,這定是風向信號。” 李三立即在圖上補畫風向箭頭,張誠則估算出 “從官窯到角樓的直線距離”,換算成蒙古弓的射程。茶客們只當這伙人在算賬目,誰也不知他們正拼接臨安城防的 “致命弱點”。
回到驛館,阿古拉取來蕭虎特制的 “密寫藥水”用烏梅汁調的,遇火顯字)。他將匯總的情報縮成小字,寫在《論語》“為政篇” 的空白處︰“孤山營︰步人甲三百,了望塔二;鎮安樓︰弩兵二十,暗渠通皇城;太廟密道︰可容二騎並行。” 每個地名旁都畫個小符號︰營寨用△,塔樓用□,密道用曲線。
寫罷將《論語》放回書篋,上面還堆著《商路雜記》《算經》,看起來就像尋常商人的讀物。張誠用蜂蠟將書篋縫隙封死,笑道︰“就算被搜,也只當是讀書人帶的典籍。” 阿古拉摸著書脊︰“這比瓷瓶夾層穩妥,誰會翻孔聖人的書?” 窗外的夕陽照在書頁上,“子曰︰為政以德” 的字樣旁,一行淡紅色的蒙文小字正慢慢隱去,待火烤才會重現。
阿古拉找到常往返南北的 “貨郎陳”,他的獨輪車上堆滿臨安的胭脂、甦繡,正要啟程回盱眙。“陳大哥,幫個忙。” 阿古拉遞過二兩銀子,“家母信佛,讓我帶本《論語》回去,路上怕損壞,勞您捎到盱眙‘恆昌貨棧’,那里有人接。” 貨郎陳掂掂銀子,見是本舊書,爽快答應︰“放心,保準送到。”
他沒注意阿古拉在書篋底部墊了層油紙防潮濕),更不知自己成了傳遞軍情的 “信使”。出發前夜,貨郎陳在碼頭喝酒,有宋兵盤查行囊,翻到《論語》時皺眉︰“一個貨郎帶這書?” 貨郎陳笑︰“北地來的商人托帶的,說是老太太要念。” 兵卒隨手扔回︰“酸儒的東西,晦氣。” 獨輪車吱呀上路時,《論語》在書篋里靜靜躺著,像塊不起眼的石頭,裹著能震動臨安的秘密。
官窯監工夜里盤點,忽然想起張誠的反常︰“那北地人看鎮安樓的眼神,不像看風景。” 他連夜報給 “皇城司”南宋特務機構),兩個便衣探員立即去清河坊查訪。“見過個北地口音的賬房嗎?” 探員問茶樓小二,小二搖頭︰“只記得有個畫舫上的畫師,說平江府話,畫了孤山。”
探員趕到西湖畫舫碼頭,李三早已離開,船主說︰“那畫師租船時,總問孤山的軍營是不是‘岳家軍舊營’南宋人對禁軍的尊稱)。” 消息傳回皇城司,統領皺眉︰“這群人不像正經商人,盯緊他們的驛館。” 此時阿古拉等人已將情報送出,正坐在驛館整理 “賬目”,窗外的老槐樹後,一雙眼楮正盯著他們的窗紙 —— 上面映著算盤的影子,卻不知這影子下藏著更危險的勾當。
三日後,《論語》送到盱眙恆昌貨棧,掌櫃用燭火烘烤書頁,淡紅色的蒙文小字漸漸浮現。他抄錄後,將情報快馬送抵虎首堡。蕭虎展開圖紙,周顯在旁用比例尺換算︰“鎮安樓的箭窗高度,正好能射到官窯方向,若攻城,需先炸毀此樓。” 帖木兒指著密道標注︰“從太廟突入最省事,只是密道入口怕是有機關。”
蕭虎指尖點在孤山營︰“這里的步人甲是精銳,需用‘回回炮’壓制了望塔,斷其通訊。” 他忽然笑︰“宋廷以為把禁軍藏在西湖邊安全,卻不知山水擋不住有心人。” 周顯提醒︰“這些情報只夠初步判斷,真要南下,還需更細的城防圖。” 蕭虎將圖紙折好,藏入虎紋瓷瓶的夾層 —— 這正是互市隊帶往臨安的那批瓷器,如今成了傳遞軍情的 “暗使”。
臨安皇城司雖未抓到實證,卻加強了盤查︰北關碼頭的貨棧多了便衣探員,西湖畫舫需登記乘客身份,連官窯的匠人都要按手印領工牌。李三再去畫舫時,被衛兵搜出畫軸,見里面確是山水圖,才放行卻仍警告︰“不準再畫孤山。”
阿古拉等人察覺風聲緊,提前結束 “互市”,帶著剩余的虎紋瓷離開臨安。臨行前,張誠最後望了眼皇城方向︰鎮安樓的黃旗仍在飄動,只是旗手換了新面孔。他不知道,自己畫的角樓圖此刻正攤在蕭虎案上,而宋理宗也在紫宸殿怒斥︰“嚴查北來商人,絕不能讓他們窺我城防!” 淮河兩岸的風,因這些藏在畫筆與賬簿里的秘密,漸漸變得凜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