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 章︰國書驚駕“叔佷” 稱謂的朝堂震動)至元四十二年秋?臨安紫宸殿)
紫宸殿的盤龍柱上纏著新換的黃綢,殿角的青銅鶴香爐飄著龍涎香,卻壓不住空氣中的緊繃。宋理宗端坐在九龍寶座上,冕旒上的珍珠隨著呼吸輕晃 —— 三日前剛收到淮東急報,稱蒙古 “虎賁互市隊” 已抵北關,今日特召集群臣議事。階下按 “文武分列”︰文官以右丞相史彌遠為首,紫袍玉帶;武官列著殿前司都指揮使,甲葉上的金漆在晨光中發亮。
“北使阿古拉已在殿外候著。” 內侍尖細的嗓音劃破寂靜。理宗捏著案上的玉圭,指腹蹭過圭面的 “受命于天” 刻紋,忽然問︰“那虎紋瓷器,真如傳言般刻著蒙古字?” 史彌遠出列躬身︰“確有其事,釉色仿官窯,卻在虎楮處點了北地鈷料,透著股張揚氣。” 話音未落,殿外傳來甲士唱喏,阿古拉捧著國書穩步而入。
阿古拉身著 “互市官服”—— 外罩漢式錦袍,內襯蒙古皮甲,腰間懸著虎紋腰牌,與殿內的朱紅地毯形成刺目的對比。他按宋廷禮儀躬身,將國書舉過頭頂,內侍接過時,指尖觸到卷軸的鮫綃封面,竟繡著暗金色的虎首紋與南宋的龍紋制式相近,卻更顯凌厲)。
理宗示意展開,內侍雙手擎著卷軸,黃麻紙鋪展的瞬間,滿殿目光聚焦其上。國書以蒙漢雙語書寫,墨色沉郁,筆力遒勁,開篇 “大元虎首堡都元帥蕭虎,致書大宋皇帝賢佷” 一行字,像根針戳破了殿內的肅穆。理宗的臉色由白轉青,左手猛地攥緊,案上的玉杯 “當啷” 一聲撞在描金漆盤上。
“賢佷?” 理宗的聲音像淬了冰,猛地抬手掃過案幾 —— 那只成色極佳的和田玉杯去年交趾貢品)劃出一道弧線,在丹墀上摔得粉碎,玉屑濺到阿古拉的靴尖。“他蕭虎算什麼東西!” 皇帝猛地站起,冕旒珍珠劇烈晃動,“一介蒙古鷹犬,敢與朕論輩分?傳旨!將這狂悖之徒打入天牢,互市隊盡數驅逐!”
殿前司都指揮使應聲出列︰“臣請率禁軍查封北關貨棧,奪回虎紋瓷,以振國威!” 階下武將齊聲附和,甲葉踫撞聲震得梁上燕巢簌簌落塵。阿古拉卻始終躬身,袍角沾著玉屑,聲音平穩如舊︰“陛下息怒。我家將軍臨行前有囑︰‘稱謂乃虛,和睦為實。若陛下不喜 “叔佷”,改稱 “兄弟” 亦可,只求南北軍民少受刀兵之苦。’” 他這話不卑不亢,既給了台階,又暗露蕭虎的底線。
史彌遠在玉杯碎裂時便已蹙眉,此刻見皇帝盛怒,忙出列叩首︰“陛下息雷霆之怒!” 他花白的胡須在胸前顫動,“蕭虎稱‘叔’,固然無禮,卻也顯其無意稱帝 —— 若他真要僭越,何不直稱‘朕’?” 這話如冷水澆在火上,理宗的怒氣稍斂,卻仍喘著粗氣︰“難道要朕受此屈辱?”
“非為屈辱,實為邊防。” 史彌遠叩首更深,“淮東軍糧僅夠三月,襄陽新築的城垣尚未完工。蕭虎若真動怒,揮師南下,我朝如何抵擋?” 他抬手指向殿外,“江南百姓剛緩過一口氣,若再起戰事,流離失所者何止千萬?虎紋瓷可收,稱謂可改,只要蕭虎能鎮住北境,不讓蒙古鐵騎南踏,這虛名之爭,又算得了什麼?” 文官們紛紛附議,稱 “丞相所言極是”。
主戰派的兵部尚書卻冷笑︰“史相這是長他人志氣!蕭虎狼子野心,今日稱‘叔’,明日便要稱‘父’,若一味退讓,國將不國!” 他這話戳中理宗的痛處,皇帝重新攥緊拳頭。史彌遠卻不急不緩地反問︰“尚書可有良策退敵?是願親率禁軍守淮河,還是能即刻籌來百萬石軍糧?” 兵部尚書頓時語塞 —— 他昨夜剛收到家信,稱淮東糧倉已空,連禁軍都在摻糠為食。
阿古拉冷眼旁觀這場爭論,忽然從懷中取出第二份國書︰“我家將軍早知陛下可能不悅,備了另一份,稱‘大宋皇帝陛下’,未及輩分。” 他將國書呈上,內侍展開,果然稱謂恭敬。史彌遠趁機道︰“陛下請看,蕭虎並非執意羞辱,不過是試探罷了。可暫收此份國書,允其互市,再派密使去淮河,明言‘稱謂之事,容後再議’,既保了體面,又留了轉圜。”
理宗盯著兩份國書,殿內鴉雀無聲,只有香爐里的香灰簌簌落下。他忽然彎腰拾起一塊玉杯碎片,指尖被劃破,血珠滴在明黃的龍袍上。“就依史相所言。” 皇帝的聲音透著疲憊,“將另一份國書留下,虎紋瓷…… 暫存左藏庫。” 阿古拉躬身應 “諾”,退出殿外時,听見身後史彌遠低聲勸皇帝︰“虎可鎮邊,亦能噬人,此刻當以安撫為上。” 秋風從殿門灌入,卷起地上的玉屑,像一場無聲的嘲諷。
阿古拉退出紫宸殿,被引至 “會同館” 歇息 —— 這處招待外使的館驛四周,明里暗里站著二十余名禁軍,腰間佩刀的鞘口都朝著客館門。他剛坐下,便有 “侍役” 進來添茶,目光卻在他腰間的虎紋腰牌上打轉。阿古拉假裝解腰帶,順勢用蒙文在茶盞底劃了個 “監” 字,對同來的張誠使個眼色。
入夜後,張誠借口 “買筆墨” 出門,見街角的燈籠忽明忽滅 —— 那是宋廷密探的暗號。他拐進一家紙鋪,掌櫃遞紙時悄聲道︰“史相有話,今夜三更,後門見。” 張誠點頭,瞥見掌櫃袖口露出半截禁軍腰牌顯是喬裝)。回館時,見阿古拉正對著燭火 “擦拭” 虎紋腰牌,實則用針在牌後的布帛上刺字︰“宋廷內部不和,史彌遠主和,兵部尚書主戰。” 燭淚滴在牌上,虎紋的瞳孔處泛出藍光,像在暗夜中窺伺。
史彌遠回府時,轎簾被夜風掀起,望見自家門楣上的 “端明殿學士” 匾額在月光下泛白。他屏退左右,只留心腹幕僚余天錫入書房 —— 案上攤著兩份國書的抄本,旁邊堆著淮東軍報,最上面一份寫著 “盱眙糧倉僅剩三千石”。
“蕭虎這步棋,看似無禮,實則精明。” 史彌遠用銀簪罕見地未避物飾,因是私宅)挑亮燈芯,“稱‘叔’是試探我朝底線,備另一份國書是留轉圜余地。他要的不是名分,是互市的實利,是讓陛下默認他在北境的權勢。” 余天錫不解︰“那為何還要暗繪城防圖?” 史彌遠冷笑︰“既是互市,也是示威 —— 告訴我們,他想打,隨時能摸到臨安城牆。” 他提筆寫了張紙條︰“準互市,但需派‘市舶司’官吏同往,名為驗貨,實為監視。” 折成細條塞進蠟丸,“送與張誠,讓他轉稟阿古拉,就說這是‘朝廷的誠意’。”
理宗在御書房翻著《資治通鑒》,卻一個字也看不進去。案上的玉杯碎片已被內侍掃走,但空氣中似乎還飄著玉屑的冷香。他忽然問侍立的內侍︰“史相年輕時,是不是也像今日這般,凡事都講‘務實’?” 內侍答︰“老奴听說,相爺當年在淮東做通判時,為籌軍糧,曾變賣過祖傳玉佩。”
理宗摩挲著案上的龍紋鎮紙,鎮紙是用和田玉雕琢的,與摔碎的玉杯同出一礦。“他總說‘虎可鎮邊’,可虎若反噬呢?” 皇帝望著窗外的梧桐葉,葉片被秋風吹得簌簌落,“蕭虎若真有龍盤虎踞之志,今日的‘叔佷’稱謂,便是他日的‘君臣’伏筆。” 他取過紙筆,寫下 “密查史彌遠與北使往來” 八字,折好塞進袖中 —— 他可以容忍史彌遠主和,卻不能容忍權臣私通外使。燭火在字上跳動,像在掂量這份猜忌的分量。
兵部尚書鄭清之在府中召集三名心腹將領,廳內未點明燈,只燃著兩支蠟燭,將人影投在牆上,像晃動的鬼影。他拍著案上的《臨安城防圖》比阿古拉能繪的詳細百倍)︰“史彌遠老糊涂了!互市就是引狼入室,那虎紋瓷器里藏的是什麼,還用說嗎?”
一名將領起身︰“末將願帶五百精兵,今夜突襲會同館,搜出他們的繪圖紙,看史相還怎麼辯!” 鄭清之搖頭︰“不妥,會給蕭虎南下的借口。” 他指著圖上的 “北關碼頭”︰“明日互市隊要運瓷入官庫,你帶人設‘抽檢’,故意打碎幾箱虎紋瓷 —— 就說‘瓷器有裂,恐辱聖听’,既能折其銳氣,又能拖延時日,等我們調兵遣將。” 燭火映著他的臉,皺紋里都是狠勁︰“蕭虎想在臨安撒野,得先問問我手中的刀答應不答應。”
三更的梆子聲傳到秦淮河畔,張誠按約從會同館後門溜出,被一艘烏篷船接走。船行至河心,史彌遠的幕僚余天錫從艙內走出,手里拎著個食盒︰“史相賜的江南點心,嘗嘗?” 打開食盒,底層鋪著油紙,紙上用米湯寫著 “軍糧可從浙西調,需北境配合延緩蒙古征兵”—— 這是史彌遠想借互市隊傳遞給蕭虎的密信。
張誠用醋蘸著手指,在紙上輕抹,米湯字漸漸顯形。他忽然指著河面︰“大人看,那邊漂著個燈籠。” 余天錫望去,果然見一只羊皮燈在水面起伏,燈籠上畫著箭鏃兵部密探的記號)。張誠低聲道︰“我家將軍說,若宋廷有誠意,可先放歸去年俘獲的三名宋將,以示互信。” 余天錫點頭,將食盒推給他︰“點心帶回,讓阿古拉大人嘗嘗鮮。” 船靠岸時,張誠瞥見暗處有黑影閃過,知道今夜的對話,早已落入第三雙眼楮 —— 這場國書引發的風波,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