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 章︰雙虎會商至元四十二年?虎首堡暖閣)
暮春的虎首堡外,多瑙河融水匯成的溪流泛著粼粼波光。拔都的西征軍抵達時,甲冑上的冰碴尚未褪盡,馬蹄踏過青石板的聲響震得城磚發顫。五千騎兵列成三隊︰前隊是欽察衛拔都的嫡系),甲冑瓖銅,旗幡繪著蒼狼白鹿;中隊是波蘭戰俘約千余人),頸系麻繩,衣履破爛卻眼神倔強;後隊是工匠營攜帶著西式鍛爐、車床),由蒙古兵卒監押,推著滿載鐵器的木車。
蕭虎率將校在城門相迎,見拔都身披黑貂裘,腰懸金柄彎刀,馬鞍上掛著一顆首級後來才知是波蘭貴族的),便知這位堂兄打了場硬仗。“六哥遠征三月,辛苦了。” 蕭虎拱手時,注意到拔都靴底沾著多瑙河的黑泥 —— 那是歐洲腹地的土壤,與基輔的黃土截然不同。拔都大笑,拍他肩膀的力道讓蕭虎踉蹌了半步︰“你守得好城!我在波蘭都听說,虎首堡的銀錠比大汗的還管用。” 話里帶刺,卻透著親近。
暖閣內,拔都指著戰俘名冊︰“這八百波蘭兵,要麼編為‘死士營’攻城時當炮灰),要麼分給貴族做奴。” 名冊上用蒙文標注著戰俘的技能︰“鐵匠三十、木匠五十、石匠二十……” 蕭虎指尖點在 “鐵匠” 二字上︰“六哥,蒙古鐵騎缺的是好甲,這些人留著鍛鐵,比填護城河有用。”
拔都挑眉︰“你又要搞那套‘不屠而用’?” 蕭虎命人抬來一件西式鎧甲 —— 甲片薄如蟬翼,卻能擋箭矢,正是工匠營連夜仿制的。“這是波蘭鐵匠的手藝,若讓他們教漢軍鍛甲,不出半年,我軍甲冑能精三成。” 他話鋒一轉,“至于普通戰俘,可編入屯田隊,給糧不給械,三年後若安分,便賜‘流民籍’。” 拔都盯著他看了半晌,忽然撕下半頁名冊︰“鐵匠歸你,其余按我說的辦 —— 總得讓歐洲人知道,反抗的下場。”
拔都從懷中取出一柄長劍,劍鞘瓖著紅寶石,劍身刻著拉丁文。“這是波蘭國王的佩劍,送你。” 他拔劍時,寒光映得暖閣燭火都暗了暗,“歐洲人的劍,比咱們的彎刀沉,卻能破重甲。” 蕭虎接過劍,掂量著比蒙古彎刀重近一斤,忽然揮劍斬斷案上的銅燭台 —— 切口平整,果然鋒利。
“好劍。” 蕭虎贊道,卻轉身取來自己的佩刀蒙古式,刀身彎曲),“但在多瑙河冰原,還是這刀順手。” 他演示著馬背劈砍的動作,“彎刀貼鞍,出刀快,適合騎兵對沖。” 拔都笑了︰“你是說,我的西征不如你的守城?” 蕭虎將長劍掛在暖閣牆上,與自己的彎刀並列︰“劍有劍的用處,刀有刀的章法,就像六哥拓地,我守土,缺一不可。” 這幾句對話,暗藏著對西征與防務的不同理解。
“你那‘三不屠’令,在桑多梅日城救了百十個教士工匠,卻讓前鋒官質疑我軍威。” 拔都呷著馬奶酒,語氣帶著不滿,“蒙古人打仗,靠的是‘投降免死,抵抗屠城’,你破了規矩。” 蕭虎早有準備,遞上《桑多梅日城收獲冊》︰“此城歸順後,獻糧五百石,鐵匠二十,比屠城所得多三倍。若殺了工匠,誰給咱們修攻城器械?”
帖木兒在旁幫腔︰“教士在歐洲威望高,留著他們,能勸降不少小城。” 拔都卻拍了桌子︰“去年在萊格尼察,咱們屠了城,後來沿途諸城望風而降!威懾比什麼都管用!” 蕭虎不急不躁︰“六哥請看,這是基輔商市的賬冊 —— 歐洲商人听說咱們不屠工匠,都敢來交易了,每月能多賺百兩銀。” 他將賬冊推過去,“短期看,屠城顯威;長遠看,得人得財,才是真贏。” 暖閣內的炭火 啪作響,兩人的影子在牆上忽明忽暗,像在角力。
拔都攤開西征地圖︰“波蘭以西的土地,按大汗令,歸我兀魯思;但俘虜中的貴族子弟,得給我做質子。” 蕭虎卻指著基輔周邊︰“工匠歸我,是說好的;但從波蘭掠來的織布機,得分我一半 —— 基輔商市正缺這東西。” 兩人討價還價,像在分獵物的牧民。
“土地入行省版圖可以,但稅賦得三七分 —— 我七你三,畢竟我出的兵多。” 拔都寸步不讓。蕭虎笑了︰“六哥忘了,糧草是我供應的?若無基輔的青稞,西征軍撐不過正月。依我看,稅賦五五,但工匠的口糧得由行省出。” 最終各讓一步︰人口貴族歸拔都,平民歸行省)、工匠鐵匠歸蕭虎,木匠歸拔都)、土地稅六四分成)。文書官記錄時,筆尖都在發顫 —— 這紙上的每一筆,都關系著數萬人的命運。
拔都用紅筆在地圖上圈出匈牙利︰“此地盛產良馬,若拿下,西征軍能擴編三成。” 他計劃秋收後便出兵,“趁歐洲人還沒反應過來,一路打到多瑙河下游。” 蕭虎卻用黑筆在基輔周邊畫了個圈︰“六哥請看,這幾處烽燧年久失修,波蘭殘部還在山林作亂,若此時西進,後院必起火。”
他取來《糧儲冊》︰“今年春耕受了雪災,糧只夠支半年,若再打仗,怕要向大汗請援 —— 那時候,汗廷的人就要來指手畫腳了。” 拔都的手指在匈牙利的位置敲了敲︰“你總是太穩。” 蕭虎反問︰“當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若不是先穩了蒙古草原,怎能放心?” 兩人盯著地圖,紅黑兩色的筆跡交織,像兩條互不相讓的蛇。
“大汗的信使上個月來,催咱們送戰俘去大都。” 拔都忽然壓低聲音,“我把最桀驁的那批送了去,剩下的留著有用。” 蕭虎點頭 —— 他早听說忽必烈對拔都的西征勢力心存忌憚,故意用 “調戰俘” 來削弱其力量。“我也讓周顯送了些虎頭銀錠去,說是‘商稅盈余’,實則打點信使。” 蕭虎補充,“汗廷的人,見錢眼開。”
拔都冷笑︰“大汗總想著讓咱們像旭烈兀那樣听話,卻忘了,這基輔的土地,是咱們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蕭虎將暖閣的窗縫掩緊︰“六哥放心,軍政印在我手里,征兵、收稅都得經我,汗廷想插手也難。”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警惕 —— 他們可以內部爭執,卻絕不能讓汗廷鑽了空子。
拔都從懷中取出一枚虎符,符身刻著 “西征軍左部”︰“這是大汗賜的,我掌西征軍調遣。” 蕭虎則取出虎首堡的軍政印銀制,印文為蒙漢雙語)︰“堡內防務、民政,歸我管。” 按規矩,遇大事需 “符印相合”—— 拔都要調堡內糧草,需蕭虎用印;蕭虎要動西征軍,需拔都的虎符。
“但有一條,” 拔都盯著他,“若歐洲人反撲,我的虎符可直接調堡內騎兵。” 蕭虎答︰“若基輔遇襲,我的印也能征調西征軍輔兵。” 他們在案上擺了個沙盤,用石子代表兵力︰西征軍主力五萬)駐波蘭邊境,虎首堡守軍三萬)分守諸城,中間留著一萬 “機動隊”,歸兩人共同節制。這微妙的平衡,像走鋼絲,既防內患,又備外憂。
暖閣外,帖木兒與拔都的親信那顏阿合馬在廊下等候。“將軍與拔都大人談得如何?” 帖木兒遞過一碗熱茶,阿合馬卻不接︰“你家將軍太‘軟’,若依拔都大人,早把波蘭踏平了。” 帖木兒笑答︰“硬打易,守成難,阿合馬大人不妨看看,明年此時,基輔的鐵產量能翻幾番。”
另一邊,周顯正與拔都的文書官核對稅冊,故意算錯一筆賬︰“這三成稅,該是三百五十兩,不是三百。” 文書官剛要爭執,周顯低聲道︰“蕭將軍說,給拔都大人的那部分,多算五十兩無妨 —— 都是自家人。” 這些細微的互動,像水面下的暗流,維系著雙虎並立的微妙格局。
深夜的暖閣,只剩蕭虎與拔都兩人。拔都喝著馬奶酒,蕭虎泡了龍井茶,兩種氣味在空氣中交織。“說真的,若不是你守著基輔,我西征難安。” 拔都忽然道,“去年冬天糧道被劫,若不是你及時補上,我軍怕是要凍餓而回。” 蕭虎舉杯︰“六哥若不西征,歐洲人怎知蒙古的厲害?基輔的商路,也借了六哥的威。”
他們不再談戰略,只說些少年時在漠北的往事 —— 拔都曾教蕭虎射獵,蕭虎曾幫拔都修補馬鞍。“秋收後,我先派三千人幫你加固烽燧。” 拔都承諾。蕭虎答︰“我讓工匠營給你打五百副新甲。” 窗外,月光照在暖閣頂的琉璃瓦上,反射出冷光。這對既合作又制衡的堂兄弟,在分歧與共識的交織中,為基輔的未來,定下了新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