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 章︰冰融預警至元四十一年冬?多瑙河沿岸)
臘月廿五起,水工劉河每日辰時率隊測多瑙河冰情,隊員各持 “測冰三件套”︰測冰錘鐵制帶刻度,錘落冰面听回聲辨虛實)、融水尺量冰面化水深度)、記事板實時記錄數據)。他站在北岸冰面,呵著白氣叮囑︰“測冰要選三處 —— 主航道、淺灘、近岸,數據才準。” 錘擊冰面的 “咚咚” 聲里,听出冰層從臘月的三尺降至二尺五寸,午後冰面浮現 “融水紋”網狀細縫,化水沿縫滲透),在《冰情日志》批注︰“每日融冰寸許,正午化水最多,子夜復凍。”
隊員王二在淺灘發現冰下冒泡,劉河立即俯身細察︰“這是活水頂冰,開春必是此處先融。” 命人插木桿標記,桿頂系紅綢示危險區)。返回駐地後,他將數據繪成 “冰厚變化曲線”,貼在營房牆上,紅線每日下移,如倒計時般提醒眾人︰“離浮冰出現不遠了。” 蕭虎巡查時見日志字跡工整,贊︰“水文如兵情,細節藏凶險。”
正月初二午後,劉河在北岸巡查時,腳踩冰面突然傳來 “ 嚓” 脆響,他俯身細看,一道橫向裂縫如銀蛇蜿蜒,長逾百丈,寬寸許,能看見冰下暗流涌動。“快插紅旗!” 他急喊,隊員們立即將帶鈴鐺的紅旗插在裂縫兩端,每五十步插一面,風過鈴響警示往來人畜。劉河用步量裂縫長度,在記事板畫簡圖︰“裂縫呈‘人’字形,主縫深不見底,支縫向農田延伸。”
趕回官署報信時,他靴子已滲冰水,凍得腳掌發麻,仍堅持呈上《險情報告》︰“此處冰層承壓已達極限,開春必先潰裂。” 蕭虎見報告標注 “裂縫距河堤僅三十丈”,當即命親兵帶五十人赴現場︰“在裂縫處堆石牆標記,嚴禁人畜靠近,每日增測三次。” 劉河補充︰“需派木工備木板,萬一裂縫擴大可臨時鋪橋。” 當晚,裂縫區便立起 “禁行” 木牌,夜巡兵卒每時辰巡查一次,確保無意外。
正月初三,蕭虎調集五百人加固河堤,士兵、輔兵與民夫混編分組,采用 “凍土施工法”。劉河先帶人用 “冰 ” 鑿開三尺凍層,火星濺在冰碴上 啪響,再以 “撞桿” 將三丈長松木樁砸入凍土每五尺一根,樁頂齊平)。尤里家丁與漢軍兵卒同抬夯錘,喊著漢蒙混搭的號子︰“夯土實喲!河堤固喲!保家園喲!” 夯錘起落間,凍土被砸得密不透風,劉河用腳踹木樁︰“需入土兩丈才穩,開春融凍不歪斜。”
樁間填碎石與 “石灰夯土”黃土摻石灰水拌勻,防凍裂),劉河持 “水平儀”木制槽形容器,注水測坡度)校準︰“河堤需北高南低,坡度一寸,讓融水順流歸河,不淹農田。” 正午日暖,凍土微化,他命人趁此時機加緊夯土︰“此刻土黏,夯得更實。” 民夫張老漢揮汗笑道︰“往年冰融總淹地,今年有這河堤,踏實!” 半月後築成三尺高護堤,頂寬丈余可容車馬,劉河在堤頂插 “完工旗” 時,指尖凍裂仍難掩笑意。
加固河堤時,漢軍帶來的 “夯土技巧” 與本地 “凍土經驗” 交融︰漢軍教民夫 “三夯法”輕夯勻、重夯實、復夯平),民夫則教士兵 “辨土色”黑土滲水快需多摻石灰,黃土黏性大需晾半干)。尤里家丁初時抬夯不得法,漢軍老兵李四示範︰“抬要齊,落要狠,腳要穩。” 幾番練習後,兩隊配合默契,夯錘起落如一體。
劉河見俄婦卡佳帶著孩童送熱粥,粥桶裹著羊皮保溫,笑道︰“孩子們也來監工?” 卡佳指河堤︰“男人築堤,女人送飯,這是咱的家。” 孩童們幫著撿拾散落的碎石,雖凍得鼻尖通紅,仍樂此不疲。蕭虎巡查時見此景,命伙房每日加送兩鍋姜湯︰“軍民同心,堤才真固。” 安德烈路過工地,見木樁不夠,當即命商隊卸下運貨的松木︰“先用我的,算捐給河堤。”
參照白虎城防汛經驗,周顯與劉河劃定 “三級疏散區”︰距河一里內為 “必遷區”含二十戶農家、三座漁棚,正月底前遷完),一里至二里為 “預警區”五十戶,備雪橇、干糧待遷),二里外為 “安全區”設十座安置棚,每棚容二十人)。在各區邊界插木牌,用漢蒙俄三語寫 “必遷”“預警”“安全”,牌頂掛不同顏色燈籠紅為險,黃為警,綠為安)。
周顯帶人在遷移路線旁設 “便民點”︰飲水站儲煮沸的雪水,陶缸蓋麻布防塵)、暖棚砌火炕,備草藥防風寒)、物資處登記每戶人口,發御寒毯)。他對必遷區居民說︰“官府給安置棚鋪干草,配鐵鍋,遷過去有熱飯吃。” 漁民老瓦舍不得漁棚,周顯指著冰裂︰“棚子沒了能再搭,人沒了可回不來。” 老瓦終點頭︰“听官府的,保命要緊。”
正月初十,周顯組織 “汛情撤離演練”,以 “連續急敲銅鑼” 為信號。寅時三刻,銅鑼聲劃破晨霧,必遷區居民按 “戶為單位,十戶一隊” 集結,每戶攜細軟被褥、干糧、常用藥),由士兵引導沿紅繩標記路線轉移。俄婦卡佳扶著瞎眼婆婆,士兵張三幫她背行李,笑道︰“跟著紅繩走,錯不了。” 婆婆摸著紅繩念叨︰“這繩比路標還準。”
演練中,有孩童貪玩掉隊,巡隊兵卒發現後立即帶回,周顯在總結時強調︰“每隊設‘隊尾’,專看老弱孩童,一個都不能少。” 安置棚內,伙房已備好熱粥,民夫們鋪干草、燒火炕,老瓦喝著粥贊︰“比家里還暖和,演練跟真的一樣。” 周顯記錄演練缺陷︰“雪橇數量不足,需再備十輛。” 當日便命木工趕制,確保每戶有雪橇可用。
軍器坊接令趕制 “防汛三件套”︰麻袋千條用粗麻布縫制,袋口縫麻繩方便捆扎)、木筏二十艘松木板釘制,每艘配木槳兩支、救生繩一條)、急救箱三十個內裝艾草、止血粉、夾板、麻布)。坊主按 “先急後緩” 排工期︰“先做麻袋,再趕木筏,急救箱最後收尾。” 工匠們晝夜開工,縫麻袋的婦人手指磨出繭,仍念叨︰“多縫一個,河堤就多一分險。”
周顯帶人清點儲備︰沙土堆距河堤半里,標 “防汛專用”)、麻繩每捆五十丈,浸桐油防朽)、防饑餅青稞面摻鹽烤制,每袋十個,可存月余)、御寒毯羊毛與麻混紡,厚實保暖)。他特別檢查急救箱,見每箱都有 “用藥說明”漢蒙俄三語),贊︰“想得周全。” 安德烈捐出商鋪囤積的麻繩︰“商市靠河堤護著,我豈能旁觀?” 周顯在《物資冊》記下︰“安德烈捐麻繩二十捆,折銀五兩。”
防汛物資按 “就近就便” 原則存放︰麻袋與沙土堆在一起隨用隨裝),木筏系在河堤木樁上充氣羊皮囊備用),急救箱分放暖棚與安置點貼 “急救” 紅標)。每處物資點設 “看守員”,掛 “取用登記冊”,注明 “領用人、數量、用途”,周顯每日抽查︰“不可私用,不可浪費,防汛如打仗,物資即彈藥。”
發現有麻袋被鼠咬,立即命人移至高處,墊木板防潮,並重罰看守員︰“一點疏忽,潰堤時就缺一個沙袋。” 對易損物資如急救箱,規定 “每三日檢查一次”,確保藥品干燥、夾板完好。劉河查看木筏時,建議在筏底涂松油︰“防滲水,延長使用壽命。” 軍器坊照做,木筏浮力果然更穩,蕭虎贊︰“細節保平安。”
在河堤設五處 “冰情觀察哨”,每哨駐兵三人,配望遠鏡、銅鑼、信號旗綠、黃、紅三色),制定《值守規程》︰每時辰觀察一次,冰面穩定舉綠旗,裂縫擴大舉黃旗,潰堤危險舉紅旗;夜間無旗則用烽火一火示常,二火示警,三火示危)。哨長李三經驗豐富,教新兵識別 “潰堤前兆”︰“冰面突冒氣泡,水流聲變急,即是險情信號。”
正月廿八午後,北岸觀察哨發現裂縫擴大半寸,立即舉黃旗,敲鑼兩響示二級預警)。信號沿哨卡接力傳遞,半個時辰傳至虎首堡,蕭虎當即增派三十人馳援,命劉河帶人鋪木板加固裂縫區。李三在哨卡日志記︰“黃旗舉至酉時,援軍到後換綠旗,裂縫暫穩。” 夜間值守時,他點起馬燈,燈光在冰面映出光暈,與烽火台的火光遙相呼應,構成晝夜監測網。
為確保汛情信息暢通,建立 “哨卡 — 烽燧 — 官署” 三級傳遞鏈︰哨卡發現險情,先敲鑼示警周邊,再發信號給最近烽燧;烽燧接信號後,燃烽火傳至虎首堡;官署接報即調兵遣將,全過程不超一個時辰。蕭虎在演練時檢驗聯動效率︰“從哨卡舉旗到官署接報,需控制在半個時辰內。”
正月底某夜,西風驟起,北岸哨卡冰面異響,李三果斷舉黃旗敲鑼,烽燧見信號立即燃烽火兩堆,示二級預警)。蕭虎接報披衣起身,命帖木兒帶騎兵馳援,自己親赴官署調物資,半個時辰後援軍已抵達裂縫區。劉河檢查後贊︰“聯動及時,裂縫尚未擴大。” 蕭虎在《防汛考績》批注︰“哨卡與烽燧協作無間,記一功。” 冰融期的多瑙河沿岸,因這張預警網而暗流涌動卻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