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777章 傷兵歸營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777章 傷兵歸營

    777 章︰傷兵歸營至元四十一年冬?虎首堡傷兵營)

    冬戰傷兵經半月急救止血、縫合、固定),轉入康復期。軍醫李大夫與修士伊萬分工協作︰李大夫專攻骨傷與凍傷,用 “針灸療法” 取合谷、足三里等穴緩解疼痛,對骨折士兵采用 “杉木夾板固定法”夾板裹棉布防壓傷,每日檢查松緊);伊萬則負責調理氣血,每日熬制 “黃 羊肉湯”羊肉切塊與黃 、枸杞同煮,加生姜去羶),早晚各服一碗。

    騎兵王五腿骨粉碎性骨折,李大夫為其復位時額頭冒汗,用七根夾板呈放射狀固定,叮囑︰“百日之內不可負重。” 伊萬每日幫他按摩傷肢肌肉從腳踝至大腿,防萎縮),還找來《傷科圖冊》手繪人體經絡圖)講解康復原理。兩月後王五竟能拄杖行走,他摸著夾板笑︰“李大夫的針、伊萬的湯,比神藥還靈!” 蕭虎巡查時見每人床頭掛 “康復進度牌”紅圈標換藥時間,藍線標活動強度),嘆道︰“治傷如治軍,需精細入微。”

    傷兵營推行 “漢蒙醫術結合法”︰蒙古 “放血排毒” 後用漢地 “生肌散”黃 、當歸研末,加蜂蜜調敷);漢醫 “夾板固定” 配合蒙古 “熱敷療法”羊毛氈浸熱水擰干熱敷)。步兵趙六左臂箭傷化膿,李大夫先用煮沸的布巾清創每日兩次,用烈酒消毒布巾),伊萬則采來草原蒲公英搗汁涂抹︰“這草能消炎,比烈酒溫和。” 半月後傷口結痂,趙六說︰“漢醫的規矩嚴,蒙古的草藥靈,合在一起最好。”

    藥圃專門種植傷科藥材︰黃 、當歸、蒲公英分區栽種,由修士負責澆灌施肥。李大夫帶學徒炮制藥材,教他們 “當歸切片要薄如紙,黃 需蜜炙”;伊萬則學習辨識草藥,在《草藥手記》中用俄文標注︰“蒲公英開黃花,葉有鋸齒,根可治瘡。” 兩人常因療法爭論,卻在救治傷兵時配合默契,士兵們笑︰“李大夫的針和伊萬的草,缺了誰都不行。”

    對失明傷殘兵,蕭虎請蒙古老牧人傳授 “編繩技藝”︰用羊毛、麻線編馬繩、韁繩,按粗細分等級粗繩供戰馬用,細繩供日常)。失明兵張小三初學時常扎手,老牧人教他 “憑觸覺辨線”︰“羊毛軟,麻線糙,捏準了就不會錯。” 工坊備著特制木架固定繩線),張三每日練習四個時辰,一月後編出的馬繩竟通過軍器坊驗收,拿到第一筆工錢時,他摸著銅錢落淚︰“俺還能掙錢養娘!”

    除編繩外,還訓練失明兵的听覺︰听馬蹄聲辨馬匹健康聲脆則健,聲沉則病),听風聲辨天氣呼嘯則風大,嗚咽則將雪)。蕭虎讓他們參與 “戰馬听診”,張三憑听覺指出一匹戰馬 “呼吸粗重”,獸醫檢查後果然發現肺部炎癥,贊道︰“你這耳朵比我的听診器還靈!” 失明兵們漸漸找回尊嚴,編繩時唱著軍歌︰“眼盲心不盲,編繩也守疆。”

    斷肢傷殘兵入 “學堂速成班”,補學文化課與記賬技能。周顯請漢文先生教他們 “數字大寫”壹貳參肆),教算盤 “加法口訣”;帖木兒則教蒙文記賬法,用 “○” 標數量,用 “△” 標入庫。步兵王二右臂截肢,用左手練字,起初筆桿常掉落,先生用布條將筆綁在他手上︰“慢慢來,左手也能寫好字。” 三月後他竟能獨立記錄糧倉出入,在《軍需賬冊》上寫下工整的 “收到燕麥十石”。

    周顯聯系商市商鋪︰“傷殘兵記賬,工錢由官府補三成,出錯由官府擔責。” 安德烈的馬具鋪率先雇佣王二,見他記賬清晰用蒙漢雙語標注),贊道︰“比我雇的賬房還仔細!” 王二每月領工錢後,都要請先生念賬冊︰“俺雖不能打仗,卻能讓軍糧賬目清清楚楚,這也是立功。” 斷肢兵們在筆墨間找到新價值,學堂里常傳出算盤聲與讀書聲。

    輕傷兵如箭傷未傷及筋骨者)轉入 “馴馬營”,跟著蒙古牧人學照料戰馬︰梳毛、喂料、釘蹄鐵、簡單療傷。騎兵李四左臂箭傷未愈,學 “單手馴馬”,牧人教他 “用口令代替韁繩”︰“‘吁’是停,‘駕’是行,聲音要沉。” 他每日天不亮就去馬廄,給戰馬刷毛時輕聲說話︰“老伙計,等我傷好,咱再一起沖鋒。” 一月後能獨立遛馬,牧人說︰“他對馬有感情,比老手還細心。”

    馴馬營設 “戰馬檔案”,記錄每匹馬的生日、傷病、喜好如有的馬愛啃鹽磚,有的馬怕驚雷),由輕傷兵負責更新。李四為一匹戰馬記錄︰“正月初五,左前蹄輕微跛行,敷草藥後好轉,喜吃燕麥。” 蕭虎查檔案時見記錄詳實,對帖木兒道︰“這些兵雖不能沖鋒,卻把戰馬養得膘肥體壯,也是大功。” 輕傷兵們說︰“馬是咱的兄弟,把它們照料好,就等于咱還在戰場。”

    蕭虎制定 “傷兵優撫令”︰每月發 “贍養糧” 三斗比普通兵卒多二斗),含青稞、燕麥、小米按六︰三 一比例搭配),由家屬憑 “優撫證” 到官倉領取。騎兵王五原家境貧寒,傷後每月領糧三斗,妻子趙氏說︰“以前全家吃兩頓稀粥,現在能頓頓吃干飯,孩子都長肉了。” 官倉設 “傷兵窗口”,優先發糧,避免家屬排隊受凍,趙氏每次領糧都夸︰“官倉的人見俺們客氣,糧米也篩得干淨。”

    對特別困難的傷兵家庭如孤兒寡母),額外發 “冬衣補貼”每年兩匹棉布)與 “取暖炭”每月一擔)。貧民出身的傷兵張小三母親患病,官府不僅發糧,還派醫士上門診治,小三感動道︰“俺流血不算啥,將軍連俺娘都照顧到,這輩子都跟黨走!” 贍養糧制度讓傷兵無後顧之憂,康復更安心。

    蕭虎設 “軍屬工坊”,組織傷兵妻子縫補軍衣、制作箭囊,按件計酬︰縫一件軍衣領工錢五文,做一個箭囊領八文。工坊備著針線、布料官府提供),趙氏原靠乞討度日,入工坊後每日縫三件軍衣,月領工錢四十文,買了棉花給孩子做棉襖,逢人便說︰“將軍給俺們一條活路,比親人還親。” 工坊設 “巧手獎”,每月評最快最好的縫工,獎布料一匹,趙氏因手藝好常獲獎。

    李大夫定期到工坊為軍屬檢查身體,順帶教她們 “簡易護理法”︰“孩子發燒用蔥白煮水喝,劃傷用艾草灰止血。” 發現營養不良的軍屬,立即發 “營養粥票”可在官倉領小米粥)。工坊管事由軍屬推選,漢人王氏與蒙古婦人烏蘭搭檔,兩人雖語言不通,卻能用手勢交流分工,工坊效率越來越高,軍衣縫補速度比以前快三成。

    傷兵子女入學享 “三免一補”︰免學費、免書本費、免筆墨費,每日供午餐青稞餅、菜湯)。王五兒子小虎原因家貧失學,入學後不僅能讀書,還每天吃到熱乎午餐,半年後長高半頭,回家背 “人之初” 給父親听,王五笑著流淚︰“俺兒子也能像貴族子弟一樣讀書了!” 學堂設 “傷兵子女班”,由經驗豐富的先生任教,進度稍慢也耐心輔導,小虎的漢文听寫從常錯到全對,先生贊他 “刻苦”。

    對孤兒傷兵子女,官府安排住校,派嬤嬤照料起居教洗衣、疊被)。步兵趙六犧牲後,其女小花住校,嬤嬤說她起初夜夜哭,現在能自己梳頭、讀書,還幫同學疊被子。蕭虎視察學堂時,小花獻上自己寫的 “守土” 二字,雖筆畫稚嫩,卻見真情,蕭虎當即賞她一塊點心︰“好好讀書,將來做女先生。” 子女優待讓傷兵更安心康復,說︰“孩子有盼頭,咱流血值!”

    蕭虎每周抽一日探視傷兵,帶些糖果、肉干分給大家,坐下來講自己的戰斗經歷︰“當年我在北疆作戰,見戰友斷了腿,哭著說活不成,如今他在白虎城開商鋪,娶了妻生了娃,日子紅火得很。” 他給骨折的王五按腿︰“別怕疼,我當年斷過肋骨,現在照樣騎馬。” 傷兵們听著故事,疼都忘了大半。

    帖木兒帶傷兵看虎營訓練,指著沖鋒的士兵說︰“你們雖不能沖鋒,卻為守城流血,全軍都敬你們。” 他讓新入伍的士兵向傷兵行禮︰“這些是你們的前輩,沒有他們流血,就沒有今天的安穩。” 傷兵李四說︰“將軍和千戶來看咱,不是可憐咱,是敬咱,這比啥藥都管用。” 將領探視讓傷兵感受到尊重,康復更有動力。

    正月底,首批康復歸營的十名傷兵舉行儀式,蕭虎親授 “守土勛章”銅制,刻虎頭與 “忠勇” 二字),宣布崗位安排︰王五因熟悉敵情,調至 “軍情處” 整理情報;張三馴馬有功,任 “戰馬照料官”;趙六識字,入 “軍需賬房”。蕭虎為他們佩勛章時說︰“你們雖不能再沖鋒,卻用另一種方式守土,這勛章比戰功章更重。”

    儀式上,全營士兵列隊敬禮,傷兵們拄杖或扶牆站立,淚水混著笑容。王五代表發言︰“咱雖瘸了腿,心還在戰場,定不負將軍信任!” 歸營後,王五在軍情處整理多瑙河布防圖,用紅筆標注敵軍動向,準確率極高;張三照料的戰馬膘肥體壯,在演練中表現最佳。蕭虎對眾將道︰“善待傷兵,就是保住軍心,軍心在,城就守得住。” 傷兵營的故事傳遍虎首堡,軍民都說︰“跟著將軍,流血不白流!”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777章 傷兵歸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777章 傷兵歸營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