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 章︰糧儲核驗至元四十一年秋?虎首堡糧倉)
秋收後的谷糧經驛路運抵虎首堡,糧倉主事劉倉帶著三名倉吏在倉前空場設核驗台,台案上擺著牙咬試濕的谷粒、篩雜質的竹篩、數飽滿度的木盤,這是他獨創的 “三驗法”。漢農張老漢押運的三十車青稞剛到,劉倉隨手抓一把谷粒,放入口中輕咬 —— 多數谷粒脆響崩裂,卻有三粒微微粘牙。“潮了,” 他吐出谷殼,指著糧車底部,“你這車廂漏雨,底層糧食吸了潮氣,得晾曬三日。” 張老漢急得搓手︰“劉主事通融通融,家里還等著領運費呢!” 劉倉卻板著臉命人卸糧︰“潮糧入倉三日必霉,壞了整倉糧食,十個你也賠不起。” 張老漢只得帶著伙計在曬谷場支起木架,將青稞攤成半尺厚,白日用木耙翻曬,夜間蓋草席防露水,三日後復檢,谷粒咬起來清脆如碎玉,才獲準入倉。
驗質時劉倉有套 “四等分類法”︰一等青稞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咬之脆響)供軍糧;二等青稞稍顯癟粒,色澤淺黃)供官吏;三等青稞帶少量雜質,需篩撿)供平民;等外青稞蟲蛀或霉變)立即銷毀,絕不入倉。他教倉吏 “三看三摸”︰看谷尖尖銳者為新糧)、看谷臍白色者為優)、看整體色澤均勻者為好);摸干濕滑爽者為干)、摸硬度堅實者為飽)、摸重量同容積重者為優)。有批燕麥混了三成草籽,劉倉當即命人用 “雙層篩”粗篩去草桿,細篩去草籽)重篩,篩出的草籽收集起來喂馬,他常說︰“谷是金,草是土,金土不分,倉就成了草窩。” 篩完的燕麥裝袋時,他還要抽查三袋,確保雜質不超一成。
虎首堡糧倉按 “上中下” 三層分區,每層高丈余,用松木樓板隔開。上層儲青稞最耐存),用 “雙耳陶罐” 盛裝,罐口墊麻紙,封以石灰泥防潮氣侵入),每罐貼 “儲糧簽”記數量、日期、經手人);中層儲燕麥戰馬飼料),用粗麻袋裝每袋五十斤),袋口系紅繩示 “馬料”),離地二尺架木架隔地面潮氣);下層儲黑麥供平民),用榆木箱子裝,箱底鋪三寸厚石灰吸濕),箱蓋留透氣縫蒙細紗防鼠)。劉倉每日辰時巡查,持 “探糧桿”竹制長桿,末端裝銅勺)插入糧堆取樣,上層青稞每月翻倉一次倒罐換氣),中層燕麥每半月通風一次打開倉窗兩時辰),下層黑麥每周檢查一次看箱底石灰是否結塊)。發現中層有袋燕麥生蟲,立即移至 “燻殺房”,用艾草與硫磺混合煙燻三日,蟲尸篩淨後才歸位。
每區糧堆旁掛 “儲糧木牌”,用漢蒙雙語書寫︰“青稞,至元四十一年八月入倉,三百石,經手劉倉、張老漢”,木牌涂桐油防蛀,系在顯眼處。糧倉門旁掛《倉房值守簿》,倉卒每時辰登記 “溫度、濕度、異常動靜”,劉倉每日酉時批閱,遇 “倉溫偏高” 立即批注 “明日開窗通風”。他還發明 “糧堆編號法”︰東一倉為 “青 a”青稞 a 區),中二倉為 “燕 b”燕麥 b 區),西三倉為 “黑 c”黑麥 c 區),編號與賬冊一一對應。一次蕭虎巡倉,隨意指一袋燕麥問來歷,劉倉立即報出 “燕 b 區,七月十二日入倉,押運官巴特爾,驗質吏李忠”,查賬冊果然分毫不差,蕭虎贊︰“倉有章法,糧就有根基。”
劉倉采用漢地 “四柱清冊法” 記賬,賬簿用麻紙裝訂,每頁分四欄︰“舊管”上月庫存)、“新收”本月入庫)、“開除”本月出庫)、“實在”本月庫存),每欄數字需用漢文大寫防涂改),旁注蒙文。每筆賬目需 “三方簽字”︰入庫由押運官與倉吏簽,出庫由領糧官與倉吏簽,月末對賬時三方共核。秋分對賬時,燕麥 “實在” 比賬上少三石,劉倉當即封存賬簿,率倉吏逐袋過秤,發現是西側第三排麻袋有破口漏糧約三石)。他按《倉律》杖責看守倉卒二十︰“一尺破口,漏的是糧;一寸疏忽,壞的是規矩。” 隨後命人將所有麻袋縫補加固,破口處加縫三層粗線,袋底涂桐油防磨損)。
劉倉在倉門貼《損耗定規》︰“青稞儲存月耗不得超百分之一,燕麥不得超百分之二,黑麥不得超百分之一點五,屬自然損耗;超耗者,按超量三成賠補。” 定規源于他三年的記錄︰“青稞干硬,損耗最少;燕麥性軟,易蟲蛀;黑麥面細,易受潮。” 秋收後入庫的青稞經三月儲存,損耗二石在定規內),劉倉在賬冊注 “自然風干,準予核銷”;而有次領糧官多領五斗未登記,他查出後不僅追回糧食,還將領糧官姓名記 “過失簿”,報蕭虎處置。他對倉吏說︰“損耗如流水,堵不住就成災,定規就是堤壩,半點不能松。” 每月末,他會將損耗量刻在倉前石碑上,讓所有人都看得見。
按蕭虎令,糧倉實行 “軍七民三” 調撥︰七成糧食供軍需士兵口糧、戰馬飼料),三成供民用平民救濟、工匠口糧)。士兵月糧一石︰青稞六斗做主食)、燕麥四斗做粥),由各營領糧官持 “軍糧令”銅制令牌)領取,需登記《軍糧領用簿》記人數、日期、數量);平民救濟糧每月每戶五斗黑麥為主),持 “救濟牌”木牌,刻戶名、人口數)領取,領糧時需畫押漢人按指印,蒙古人畫十字,俄人畫圈)。發糧日,糧倉前分兩隊︰士兵隊列整齊甲冑鮮明),平民排隊有序老弱在前),劉倉親自掌秤,用 “官斗”工部監制,斗口平整,每斗十斤)稱量,斗口必須抹平,“冒尖一粒就多,缺角一粒就少”。有平民王二想多領稱 “小兒未上戶口”),劉倉指著救濟牌︰“牌上三口人,就領三口糧,添丁先報官,規矩不能破。”
發糧實行 “雙賬核對”︰倉吏記《發放賬》漢文,記領糧人、數量、日期),領糧人記《實收賬》本族文字,記領糧數、簽字),雙方賬冊每日核對,無誤後共同封存。士兵領糧時,領糧官需在《發放賬》蓋營印,平民領糧後需將救濟牌交倉吏暫存下次領糧時取回)。一次蒙古百夫長領馬料,賬冊記 “五十袋”,實收卻少兩袋,劉倉當即停發後續糧食,帶雙方逐袋清點,發現是領糧士兵私下藏了兩袋想換酒喝)。他按《軍法》上報蕭虎,士兵被杖責,百夫長被罰俸,劉倉在賬冊批注︰“雙賬如雙眼,一眼不明,就會看走眼。” 此後領糧時,他必派兩名倉吏監發,一人記賬,一人點數。
糧倉養 “捕鼠貓” 十只,皆是本地狸貓耐寒且凶猛),由倉卒老郭專職喂養︰每日辰時喂魚干增強夜視能力),酉時喂雜糧防貓偷糧),貓舍設在倉角鋪干草,冬暖夏涼)。貓頸系銅鈴走動時響,驚鼠),鈴上刻編號“倉貓一” 至 “倉貓十”),老郭每日記錄 “捕鼠數”,捕鼠多的貓加喂羊肝。除了貓兵,還設 “草藥屏障”︰倉門掛艾草束驅鼠),糧堆旁放蒼術包防蛀),牆角撒硫磺粉防蛇蟲),每月初一更換一次草藥。漢醫李大夫還特制 “驅蟲藥”青蒿、薄荷、苦楝皮曬干磨粉),用紗布包好埋入糧堆,劉倉試過效果︰“撒藥的糧堆,三個月無蟲蛀,比單用艾草強。” 有次倉貓三誤食毒鼠,老郭急得團團轉,李大夫用甘草汁灌救,才保住貓命,此後滅鼠改用 “活套”不投毒)。
蕭虎每季度親查糧倉,按 “儲糧完好率、賬實符合率、損耗控制率” 評定功過。劉倉因連續半年 “三率” 全優,獲賞銀二十兩、綢緞兩匹,蕭虎在《軍政考績冊》記︰“倉廩實,則軍心定,劉倉當記首功。” 倉卒王四因看守疏忽致燕麥受潮,被罰抄《倉律》十遍,月俸減半;老郭因養貓捕鼠有功,許其兒子入倉當學徒。劉倉將賞銀分半給倉吏們︰“糧儲好,是眾人的功,不是我一人的。” 他還在糧倉設 “勸善榜”,記錄各倉吏的功過︰“張三篩糧仔細,李四巡倉勤勉”,過錯則記 “過失簿”,季度匯總報官府。這種獎懲分明讓倉吏們個個盡心,秋末核驗時,虎首堡糧倉損耗率僅千分之三,創歷年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