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 章︰正教論道至元四十一年秋?基輔大教堂)
教堂側廳的檀香是從漢地運來的沉香,煙氣在晨光中裊裊上升,與窗外斜射的陽光交織成淡金色的網。周顯捧著泛黃的《論語》,指尖撫過 “樊遲問仁” 篇的批注,對西里爾道︰“孔聖言‘仁者愛人’,是說待人如待己,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慈之,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 西里爾摩挲著銀質十字架,引聖經回應︰“我主亦言‘愛人如己’,不僅愛親友鄰人,即便仇敵受困,亦當予飲水充饑,這‘愛’無親疏之別。” 兩人就 “愛有差等” 與 “博愛無別” 辯至午時,蕭虎忽然指著窗外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橡樹︰“根扎土中時或有爭執,枝葉卻同沐陽光共抗風雪。思想亦然,不必同源,卻可同懷善意。” 周顯撫須大笑,將茶盞與西里爾的銀杯輕輕一踫︰“將軍此言,勝讀十年書!” 三人當即約定,每月初一在側廳舉行 “論道會”,邀漢蒙俄各族儒生、教士共參。
譯經院的燭火連續三月徹夜不熄,周顯與教士伊萬伏案逐字推敲。周顯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時,特意在蒙文旁注︰“此與草原古訓‘不奪鄰畜,不欺孤幼’相通,皆為處世之德”;伊萬譯聖經 “愛人如己” 為漢文,在頁邊畫小像 —— 左側孔子撫琴,右側耶穌布道,注 “二者皆勸人向善,如日月同輝”。譯稿每頁左側漢文,右側蒙俄文,重要字句用朱筆圈出,蕭虎審閱時在空白處批注︰“只注善意相通,不強行比附上帝與孔聖,留各自本源,免生紛擾。” 教堂將譯稿用羊皮紙抄錄十冊,分贈各族賢達,西里爾在序中寫道︰“文字如舟,載善意渡江河,舟雖異,所渡之善則同。” 漢儒李夫子讀罷聖經譯稿,對弟子嘆︰“雖信仰有別,其勸人向善之心,與孔孟無二。”
中秋當日的虎首堡,城內城外兩處歡騰。漢人聚居的東市搭起賞月台,朱紅欄桿圍起十二張方桌,擺著漢地月餅酥皮內裹棗泥)、蒙古奶餅、俄式蜜餞,周顯與漢蒙官員舉杯賞月,吟 “但願人長久”;教堂廣場則鋪著鮮草,信徒們捧著今年收獲的最大麥穗、最圓南瓜,西里爾身著金色法衣主持感恩禮,用三語祈福︰“願上帝賜福各族,歲歲豐收。” 蕭虎先赴賞月台,再轉至教堂廣場,西里爾贈他 “豐收面包”黑麥粉制,嵌葡萄干與核桃,烤得外焦里軟),他回贈 “十字月餅”漢匠特制,餅皮印虎紋,內餡摻俄式蜂蜜)。俄人安娜第一次咬月餅,蜂蜜餡流到指尖,她舔著手指笑︰“比基輔的蜂蜜蛋糕還甜,這樣的節日該年年過!”
漢人移民在城郊山坡設祭祖台,擺著先人牌位與瓜果,焚香祭拜,卻引得教士伊凡帶人前來︰“聖經禁拜偶像,你們這是背離正教!” 雙方爭執推搡,牌位險些被踫倒。蕭虎聞訊趕來,見祭祖台上只有木牌無雕像),老族長正念祭文︰“追思先人養育恩,不忘祖訓勤耕作。” 他當即召集雙方︰“漢人祭祖是念親恩,非偶像崇拜,正如你們追思聖徒,皆是感恩之心。” 最終劃定城東三里為 “祭祖區”,立青石碑刻三語︰“漢人祭祖之地,依俗行禮,不燃明火,不擾鄰里;他人不得擅入干涉。” 老族長代表漢人承諾︰“改用松柏枝替代明火,以瓜果代牲畜獻祭。” 伊凡見儀式確無偶像,又有官府立碑,只得作罷,臨行前嘟囔︰“下不為例。”
新教士就職需過 “三重關”︰查籍貫有無通敵記錄,需部落首領擔保)、驗學識背誦聖經核心章節,解釋 “愛人如己” 含義)、問品行由兩位任職十年以上的老教士聯名擔保)。通過後在官府 “宗教備案簿” 登記︰姓名、年齡、駐所、職責,畫師當場繪其畫像貼于冊中。蕭虎親自主持授職儀式,對新教士彼得說︰“你既為教士,當行醫救人、勸人向善,不得干預軍政、私收民財。教會可依教規革職,官府可按國法治罪,二者並行不悖。” 彼得躬身接過 “神職令牌”銅制,正面刻十字,背面刻虎紋),以手按聖經宣誓︰“謹守本分,不負信任。” 此後他在城郊搭棚行醫,用漢地草藥與正教療法結合,救活患急病的俄人孤兒瓦夏,民眾湊錢做 “仁心教士” 木牌送他,劉倉在《民政日志》記︰“彼得教士實心為民,可嘉。”
每月初一的論道會從三人擴至二十余人,漢儒、蒙古薩滿、正教教士圍坐教堂側廳,議題從教義擴至 “治邊”“救災”。周顯講漢地 “荒年開倉放糧,災後減免賦稅” 的經驗,西里爾談正教 “信徒互助,共渡難關” 的傳統,蒙古薩滿說 “草原逐水草遷徙避災,鄰里共飲一井水” 的智慧。一次論 “如何止盜”,漢儒提 “嚴刑峻法,盜一錢杖二十”,教士主 “說教明善,勸其改邪歸正”,薩滿言 “部落連坐,一戶盜牛羊,全族受牽連”。蕭虎听後總結︰“需法、教、俗並用 —— 立法明禁,說教明善,依俗懲戒,三者合一才周全。” 論道會記錄編成《多元論要》,供軍政官參考,帖木兒讀至 “救災篇”,對蕭虎說︰“把漢地開倉、草原互助結合,今年冬災定能應對。”
西里爾推行 “三語布道制” 後,教堂 attendance出席)日漸增多。辰時漢語布道,周顯常去旁听,教士用 “孔聖言仁” 解釋聖經教義;午時蒙語布道,巴特爾帶著牧民來听,教士講 “不可偷鄰人羊” 時,特意用蒙古諺語 “草原之狼偷羊終餓死,草原之鹿互助終得食” 類比;申時俄語布道,伊凡結合本地習俗,用 “種麥需除草,人心需去惡” 講解教義。蒙古牧戶帖木兒听蒙語布道後,主動歸還曾借而未還的漢商糧食︰“教士說‘愛人如己’,我不該欠賬不還。” 漢商王茂听漢語布道,減了欠賬者的利息︰“听了道理,就得照著做才安心。”
雙語典籍在民間悄悄流傳,漢儒李夫子的學生抄錄聖經譯稿,在 “愛人如己” 旁注 “與《論語》‘仁’同”;俄人畫師安德烈臨摹《論語》譯稿,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刻在畫板背面自勉;蒙古驛卒巴圖背會蒙文版 “三人行必有我師”,遇爭執時常說︰“孔聖說要學別人好處,別總記仇。” 教堂與儒學館合開 “識字班”,教各族孩童讀寫雙語典籍選段,漢人孩童小明用蒙語寫 “友善”,俄人孩童安娜用漢文寫 “感恩”,老師將作業貼在牆上,引來路人圍觀贊嘆︰“孩子們寫的字不一樣,意思卻都是好的。”
中秋與豐收節的融合越來越自然。漢匠學做 “十字月餅”傳統月餅上印小十字),俄人主婦學做 “桂花蜜餅”漢式酥皮,填俄式蜂蜜隻果餡)。教堂感恩禮上,信徒除獻麥穗,還會擺漢地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漢人賞月宴上,除月餅外,也會端上俄式酸黃瓜解月餅甜膩)。蕭虎的家宴更熱鬧︰漢妻做的棗泥月餅、蒙古側妃烤的羊排、西里爾送的豐收面包擺了滿滿一桌,他給孩子們分食物時笑︰“各族美食聚一桌,才是真正的團圓飯。” 這種融合非官府強推,卻如水入渠般自然,周顯嘆︰“民心向暖,習俗自會相融。”
一年後,基輔各族相處日漸融洽。漢人醫生王大夫為俄人治病時,會請彼得教士在旁祈禱安病人心);俄人鐵匠為蒙古人打馬掌,會按蒙古喜好加防滑刺雪地不易打滑);蒙古牧戶給漢人送羊奶,會避開祭祖時段尊重習俗)。一次三族共修驛路,漢人挖土用漢地鐵鍬)、蒙古運石用草原駝隊)、俄人鋪板用本地松木),三語混著喊號子,效率比單族勞作快三成。蕭虎巡路時見此景,對周顯與西里爾說︰“論道、互譯、共慶,終是要讓民心相通,如今看來,初見成效了。” 此時教堂鐘聲與東市笛聲恰好同時響起,在秋日晴空里交織成和諧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