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765章 基輔教堂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765章 基輔教堂

    765 章︰基輔教堂至元四十一年?基輔大教堂)

    基輔大教堂的晨禱從未如此喧鬧。保守派教士伊凡身著絳紅色法衣,高舉燙金拉丁語聖經,指斥譯經院的蒙文譯本︰“‘上帝’一詞在蒙文里被譯為‘騰格里’,這是將萬能的主等同于草原的偶像!” 他將蒙文聖經狠狠摔在聖壇前的鎏金十字架下,羊皮紙散落一地,墨跡在搖曳的燭火下暈開,沾了些許燭淚。革新派教士彼得慌忙撿起譯本,指腹撫過蒙文活字印刷的字跡反駁︰“牧民連拉丁字母都不識,難道要讓他們永遠听不懂福音?去年冬災,正是蒙文禱詞讓他們信了上帝的慈悲!” 兩派教士在耶穌受難像下爭執不休,連聖壇兩側的銀燭台都被撞得搖晃,燭火忽明忽暗,映得牆上聖像的影子如同活物。圍觀的漢人商王茂趕緊拉著伙計退到角落的石柱後︰“他們爭的是字兒,可別打起來砸了咱寄存在教堂的綢緞。” 蒙古牧戶巴特爾則盯著聖壇上的十字架,粗糙的手指摩挲著腰間的狼牙︰“管他叫啥名,能保佑牛羊平安過冬就中。”

    伊凡的背後站著基輔舊貴族,他們不滿教會與官府合作推行新稅,正想借教義之爭攪亂局勢。貴族安德烈在莊園密室里給伊凡塞了個沉甸甸的錢袋︰“只要把水攪渾,讓蕭將軍覺得教會是麻煩,他就不敢再插手教務,咱們莊園的‘什一稅’也能少繳些。” 伊凡掂著錢袋,銅 ins 硬幣)踫撞聲讓他底氣十足,次日便在信徒中散布流言︰“蒙文聖經是官府改的,里面藏著讓俄人歸順蒙古的咒符,你看這‘騰格里’二字,倒過來就是‘降蒙’!” 這話讓不少俄人信徒心生疑竇,有人開始抵制蒙文禮拜,甚至在教堂門口與前來祈禱的蒙古信徒推搡,蒙古婦人的羊皮襖都被扯破了一角。西里爾翻看伊凡最近的講經記錄,發現他十次布道有八次提及 “異教威脅”,筆尖在羊皮紙上劃出深深的刻痕,墨水洇透了三層紙。

    蕭虎接到西里爾的求助密信,並未踏入教堂評判教義對錯,而是在議事廳召來雙方代表。他指著案上並排放置的兩份文本,手指叩著桌面︰“我不懂聖經,但懂治理 —— 百姓听得懂的道理,才是能安民心的道理。” 陽光透過窗欞照在他身上,蒙文聖經的虎楮石封面折射出金光。“拉丁語聖經供教堂留存,算‘正統之本’;蒙文聖經給牧民用,算‘傳福音之器’,” 他拿起兩份經書疊在一起,“就像一把刀,鐵柄是本,刀刃是用,缺一不可。” 為平息怒火,他命譯經院重抄蒙文聖經,封面仍用原書的虎楮石瓖嵌,匠人特意將寶石打磨得更亮。伊凡見熟悉的虎楮石仍在,緊繃的下頜線稍緩。蕭虎最後補上一句,聲音不高卻帶著威嚴︰“誰再敢摔經卷,就按‘毀壞公物’治罪 —— 教堂的書,也是官府認可的書。” 這話既給了教會面子,又暗暗立了規矩。

    被摔碎的蒙文聖經由譯經院牽頭修復,漢人書生王硯負責補抄文字,他蒙文雖生澀,卻一筆一劃寫得工整,案頭擺著《蒙漢對照字典》,遇不確定的詞便翻查三次。蒙古文吏帖木兒逐字核對教義術語,在 “騰格里” 一詞旁用朱筆加注︰“即上帝,蒙古語稱呼,非草原偶像。” 俄人畫師安德烈則重繪插圖,他在天使翅膀的羽毛間隙添了些蒙古式卷草紋,又悄悄給聖母的披風加了圈銀邊,讓聖像在燭火下更顯莊嚴。修復後的聖經用樟木盒裝盛,盒蓋刻三語 “聖書同輝”,邊角包著銅皮防磨損。西里爾在交還儀式上用三語誦經,指尖撫過補抄的字跡︰“這聖經沾了漢人的墨、蒙古人的字、俄人的畫,倒成了基輔的寶貝。” 伊凡雖仍抿著唇,卻在觸摸到熟悉的虎楮石時,終是低頭說了句 “願上帝寬恕”,聲音輕得只有身邊的彼得听見。

    教堂鐘樓因去年雪災裂了道縫,每逢西北風便吱呀作響,如同老人咳嗽。蕭虎批了 “官助民修” 方案︰官府調三十根松木從白虎城驛運而來,每根都蓋著 “官木” 火印)、五十斤鐵釘軍器坊特供的 “三稜釘”,比普通釘牢三成);教會則動員信徒捐銀器,銀燭台、銀聖水盆熔化後鑄成鐵釘,神父在熔爐前祈禱 “願銀器化鐵,護佑鐘樓”。漢人木匠王二柱帶著徒弟們修屋頂,不用一根鐵釘,全靠 “燕尾榫” 技法讓木頭嚴絲合縫,他踩著腳手架拍著梁木喊︰“這法子在咱老家撐百年都不塌!” 畫師李青用漢地礦物顏料重繪鐘樓壁畫,將聖母的長袍下擺畫成蒙古式開襟,還悄悄在角落添了朵牡丹寓意富貴平安),花瓣用金粉勾勒,遠看像團溫暖的光。伊凡路過見了,剛要開口說 “異教花紋”,卻被底下信徒們的贊嘆堵了回去︰“這聖母看著比從前親切!” 他摸摸鼻子,轉身去檢查鐘繩了。

    新鐘鑄成那日,全基輔的人都涌到教堂廣場。鐘匠是俄人瓦西里,他按蕭虎的建議,在鐘體刻了三語銘文︰“至元四十一年秋,官民共修”,每個字母都鑿得深深的。試敲時,王二柱親自調整鐘錘重量︰“輕了聲悶傳不遠,重了易裂不長久,三成力正好。” 當鐘錘落下,鐘聲轟然響起,比從前洪亮三分,連多瑙河對岸的漁人都抬頭張望。西里爾站在鐘樓前祈禱,胸前的十字架隨鐘聲輕晃;漢人商隊在東市停下卸貨,伙計們抬頭數著鐘聲 “一、二、三”;蒙古牧戶在西市給馬梳毛,馬蹄踏在地上合著鐘點;俄人小販放下攤子合十,畫著十字。王茂笑著對伙計說︰“鐘聲能傳這麼遠,平安也能傳這麼遠。” 伊凡靠在鐘樓柱子上,听著鐘聲撞碎晨霧,緊繃的肩膀終于松弛下來。

    為防不同族群信徒爭執,蕭虎與西里爾商定 “分時禮拜制”︰辰時為漢人用漢語誦經,配漢地的木魚聲),午時為蒙古人用蒙語,誦經時配馬頭琴伴奏),申時為俄人用俄語,保留管風琴)。每月初一設 “共祭日”,三語輪換誦經,信徒可自由參加。教堂外立起丈高青石碑,刻《禮拜五禁》,周顯的筆跡剛勁有力︰“禁喧嘩、禁斗毆、禁帶兵器、禁強佔前排、禁非議他族儀式”,違者由教堂衛隊罰抄聖經一段,抄本需經三族教士共同蓋章才算數。首月執行時,有個蒙古壯漢想搶佔前排,被教堂衛隊的俄人隊長列陣攔住,隊長用生硬的蒙古語說︰“上帝面前,先後都是兄弟。” 壯漢摸摸頭,乖乖站到後排。此後禮拜再無混亂,連最急躁的蒙古牧戶都學會了在禱告時放輕腳步。

    首次共祭日,教堂點燃百盞油燈,琉璃燈盞折射出七彩光暈。漢蒙俄信徒按族群站成三列,卻自發在中間留出三尺寬的通道,像一條無形的紐帶。西里爾身著三語刺繡的法衣 —— 領口繡漢地雲紋,袖口繡蒙古卷草,下擺繡俄式幾何紋,先用拉丁語念禱詞,再由彼得譯成蒙語,王硯譯成漢語。當說到 “願基輔的莊稼豐收、牛羊興旺” 時,漢人農民、蒙古牧戶、俄人佃戶同時鞠躬,動作雖不齊,眼角的笑意卻一樣真誠。祭後分聖餐,漢人得麥餅仿漢地饅頭做法,暄軟易嚼),蒙古人得奶餅摻了酥油,奶香濃郁),俄人得黑麥餅按傳統配方加了蜂蜜),都是用教堂的面粉做的。王茂咬著溫熱的麥餅嘆︰“這餅里,有咱漢人的面,蒙古人的油,俄人的酵母,吃著比自家的還香!”

    周顯帶著吏員清查教會財產,列了厚厚的《教產清冊》,用漢蒙俄三語書寫︰耕地千畝其中兩百畝是近年開墾的黑土地,畝產比舊地高兩成)、商鋪十間出租給漢蒙俄商戶,租金用來修教堂)、銀器三十件多為信徒捐贈,最貴重的是個嵌寶石的十字架)。登記時用 “雙賬法”︰教會記俄文賬,官府記漢文賬,每筆財產都注明 “來源、用途、估值”,由雙方簽字畫押。清查中發現三間商鋪漏繳了半年稅,西里爾二話不說,打開庫房取出三匹綢緞抵稅 —— 那是信徒捐的,本想做新祭服。“教會更該守法,不然怎麼勸信徒繳稅?” 他對周顯說,指尖因緊張泛白。蕭虎命人將綢緞變賣,所得納入 “教堂助學款”,資助貧困信徒子弟讀書,賬冊公開貼在教堂門口的木板上,誰都能看。百姓見 “教會也繳稅”,對官府的稅政更信服了,秋收時繳稅比往年快了三天。

    教會繳納的稅銀被專款專用,周顯在教堂旁立了 “稅銀用途碑”,用紅漆標注每筆支出︰“十月初三,用教會稅銀修橋三丈從教堂到東市的石橋)”“十月十五,發棉衣五十件給孤寡老人,附領受人簽名)”。碑上還刻著領受人的名字,漢蒙俄三語都有,歪歪扭扭的字跡透著實在。俄人孤兒瓦夏領了件狐皮襖,是用稅銀買的,毛長柔軟,他逢人便拉著衣角炫耀︰“教堂的稅,給咱買了暖和!” 伊凡看著石碑上的記錄,又看看領棉衣的信徒們凍紅的臉上綻開的笑,終于對西里爾說︰“下次登記教產,我也來幫忙吧,我認得舊地的邊界。” 西里爾笑著拍他的肩,教堂的鐘聲恰好響起,洪亮而溫暖,在基輔的街巷間久久回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765章 基輔教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765章 基輔教堂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