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章︰邊境烽煙至元四十一年春?多瑙河北岸)
遠哨李武換上欽察牧民服飾羊皮襖、尖頂帽),藏身多瑙河北岸的蘆葦叢中,懷中揣著 “三物”︰明礬水密寫用)、牛角弓自衛)、羊糞餅偽裝牧民身份)。首日他見欽察婦女反常地將皮袍翻曬平日只在秋季晾曬),男子則聚集在鐵匠鋪,火星從氈房縫隙濺出,叮叮當當的鍛打聲晝夜不停。次日發現羊群被驅往內陸山谷遠離河岸水草豐美處),且每群只留老弱看守,青壯年不見蹤影。第三日黎明,他冒險靠近首領脫脫木兒的牙帳,見帳外豎起黑狼旗欽察最高集結信號),帳內傳出 “七日南下” 的呼喝,當即用明礬水在羊皮內側記錄,字痕隱現,需火烤方能顯形。
李武趁夜色撤離,剛出蘆葦叢便撞見兩名欽察巡邏兵持彎刀、騎劣馬)。他伏在沙丘後屏息,待巡邏兵靠近突然射出鳴鏑警示己方),翻身躍上備用馬狂奔。追兵箭矢如蝗,一支射中他左肩穿透羊皮襖,箭頭入肉半寸),他咬牙拔出箭頭,用隨身攜帶的艾草灰止血,撕下衣襟包扎。奔至中途烽燧時已失血眩暈,他敲響烽燧銅鈴三短一長,示急報),被烽卒扶入哨所。火烤羊皮後,“五千騎、三日飲馬、狼旗” 等字跡顯現,李武口述細節時幾度昏迷,臨終前攥著烽卒的手︰“告訴將軍,欽察人…… 要來了。” 這份染血的情報由驛馬加急送抵虎首堡,蕭虎見血跡斑斑的羊皮,當即召集軍議。
蕭虎在中軍帳鋪開《多瑙河防務圖》,圖上用朱砂標出欽察可能的進軍路線。帖木兒按劍請戰︰“當趁其未集結,率虎營騎兵直搗牙帳!” 老將周顯搖頭︰“欽察部落散布草原,打草驚蛇反致其合兵,不如以守待攻。” 蕭虎手指多瑙河南岸的 “蘆葦蕩” 與 “黑石峽”︰“此處可設伏,但需堅壁清野斷其補給。” 他采納折中方案︰正面以虎首堡為核心布三道防線堡外壕溝、中間拒馬、堡內弓弩),左翼派三百騎兵襲擾其牧場燒其草料),右翼令使虎部落馴虎伏于蘆葦蕩專攻戰馬)。帖木兒雖未得先鋒之職,仍領命︰“願率左翼騎兵,定燒光欽察人的冬草!”
軍器坊接到 “三日備齊戰具” 的命令,鐵匠們晝夜打鐵,火星映紅了作坊屋頂。拒馬樁用三年生松木堅硬不易折),樁頂削尖後裹鐵皮淬火至青白色,增強穿透力),底部裝鐵環可串聯成陣),共制三百具,每具標注 “承重三千斤”。火油彈由漢人匠戶改良︰亞麻布縫成三寸見方的袋,內裝硫磺、硝石與松脂比例 321),袋口系引信浸過桐油,易燃耐風)。弓兵營則將弓弦用羊油浸泡後陰干增強抗寒韌性),箭矢加裝 “倒鉤”射入後難拔出)。蕭虎親查器械,用腳踹拒馬樁︰“需再加固橫木,防被戰馬撞開。” 匠戶們當即在樁身加兩道橫木,用鐵釘釘牢。
使虎部落首領巴特爾帶著二十只馴虎潛入蘆葦蕩,每只虎由兩名獵手牽引虎頸系紅綢,以示友軍),潛伏在距河岸半里的茂密處。蕭虎特別叮囑︰“待敵軍過半,听‘三響鑼’再放虎,先驚其前軍,再斷其後路。” 步兵則在蘆葦中挖 “陷馬坑”深三尺,寬五尺,上覆草皮偽裝),坑底插尖木削尖的松木,涂糞便防感染)。帖木兒率騎兵隱蔽于側翼沙丘後,約定 “見虎嘯則沖鋒”。為防誤傷,虎營士兵左臂系白布條,馴虎頸間紅綢在風中微動,與蘆葦的青黃形成鮮明對比,巴特爾撫摸虎頭低語︰“明日便看你的了,老伙計。”
次日辰時,欽察騎兵果然沿多瑙河南下,先鋒阿合馬輕敵冒進,見河岸無兵便揮師疾進。待前軍五百騎進入蘆葦蕩,蕭虎在了望台敲響銅鑼三短一長),蘆葦中突然站起密密麻麻的步兵,三百具拒馬樁瞬間連成屏障。緊接著二十只馴虎咆哮著沖出,虎嘯震得欽察戰馬人立而起,騎手紛紛墜馬。埋伏的弓弩手齊射火箭箭頭裹油布點燃),蘆葦叢頓時燃起烈火,欽察前軍大亂。帖木兒見狀揮旗,騎兵從側翼沖殺,他挺槍直取阿合馬,兩馬相交三回合便將其挑于馬下。此役從觸發到收兵僅半個時辰,殲敵三百余,繳獲戰馬五十匹,蕭虎命將阿合馬首級懸于烽燧,旁書 “犯境者如此”。
蕭虎下令多瑙河沿岸三十里內 “空村”︰百姓帶干糧、衣物、農具撤往虎首堡,牲畜由蒙古兵卒分批護送至內陸牧場每五十頭派十名騎兵護衛)。漢人鄉紳王顯帶著民夫拆除橋梁用斧頭砍斷橋樁,再投巨石砸毀橋墩),在路面挖壕溝寬三尺,深兩尺,間隔五尺)。對遲疑的欽察降民,周顯親自勸說︰“你們留在村中,必被脫脫木兒裹挾參戰,入堡則由官府供給口糧,戰後可返家。” 降民首領巴圖見漢人兵卒幫老弱扛行李,終點頭同意。三日內共轉移百姓八百余戶,牲畜兩千余頭,臨走時王顯命人在空村糧倉內藏火油敵若取糧則引火焚燒),水井投生石灰水面浮起白沫,示不可飲)。
沿多瑙河原有烽燧基礎上新增十座,每座高丈五夯土築成,頂部設了望台),配備 “三色煙料”︰狼糞黑煙濃,抗風)、硫磺黃煙烈,醒目)、艾草白煙淡,示平安)。信號規定詳盡︰一煙單點黑煙)示 “發現敵軍”,二煙黑煙 + 黃煙)示 “敵軍逼近”,三煙三股黑煙)示 “敵軍攻城”,夜間則用火光一火對應一煙)。烽燧間距離十里確保視線可及),每燧配五名烽卒兩人了望,三人備煙料),備有 “信號箭”危急時射向鄰燧)。一次欽察游騎襲擾左翼,烽卒即刻燃兩煙,駐堡騎兵半個時辰便馳援而至,游騎見勢不妙逃竄,蕭虎贊 “烽燧如眼,反應神速”。
帖木兒率左翼騎兵執行 “燒荒擾敵” 任務,趁夜突襲欽察牧場,點燃其囤積的干草火光沖天,映紅半邊天),繳獲未及轉移的羊群三百只。同時,蕭虎命驛卒與騎兵協同保護糧道︰驛路每隔二十里設騎兵哨卡五騎一組,持望遠鏡了望),運糧隊用 “雙車並行” 陣型兩車相連,防被沖散),車上插 “糧” 字旗示非軍陣)。糧官趙五創新 “偽裝糧車”︰部分車上裝沙土,真糧車混在其中,遇襲時棄沙土車誘敵,真糧車趁機撤退。此法果然奏效,欽察游騎劫走三車沙土,糧隊安全抵堡,趙五在《糧運記》中寫 “虛虛實實,敵難捉摸”。
蕭虎將戰況奏報抄錄兩份,一份由驛路 “雙信使” 護送持虎符,乘快馬,沿驛路晝夜兼程),另一份派死士經 “密道” 傳送穿密林,繞山路,用暗號聯絡沿途哨所)。驛路信使李三與王七約定 “交替前行”︰李三先出發,王七滯後十里,遇襲則後者改道。密道死士張勇攜帶密信藏于空心竹杖),晝伏夜行,用 “投石問路” 法探虛實。奏報中蕭虎詳述戰況︰“殲敵三百,烽燧穩固,但需增兵五百守黑石峽。” 忽必烈閱信後急調漠北騎兵馳援,批文用紅筆寫 “蕭虎相機行事,不必事事請奏”。半月後兩封奏報先後抵京,印證軍情無誤,樞密院贊 “北境烽燧聯動,信使忠勇,可為邊軍範例”。
多瑙河畔的烽煙尚未散盡,虎首堡的守軍已嚴陣以待。蕭虎站在堡牆了望台,望著遠處草原盡頭的塵煙,手中緊握李武那份染血的情報,指尖在 “五日飲馬三次” 的字跡上摩挲 —— 他知道,真正的大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