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 章︰商市繁興至元四十年春?基輔商市)
基輔商市按 “族別聚類,商品分區” 原則重築,東市漢商區清一色青磚鋪地,檐下懸紅燈籠漢地商俗),三十間商鋪多售蜀錦織有牡丹紋)、松蘿茶用錫罐封裝)、景德鎮瓷器繪山水圖);西市蒙古商區鋪黃沙防馬蹄打滑),掛狼牙旗,主營沙狐皮鞣制得潔白柔軟)、牛角弓牛角層疊粘合)、奶豆腐用羊皮袋封裝);南市本地商區則保留俄式木構商鋪,售黑麥面包摻蜂蜜烤制)、銅制炊具刻幾何紋)、亞麻布原色未染)。三市間的通衢寬三丈,兩側設排水溝鋪鵝卵石防淤),每隔五十步立石樁拴馬用),樁頂刻蒙漢俄三語 “禁拴負重馬”。市坊入口的青石碑不僅刻交易時間,還嵌著官斗容十升)、官尺長三尺)的實物樣本,漢商王茂初到時用自帶量具比對,發現分毫不差,暗自點頭︰“官府立規矩,買賣才長久。”
市碑背面刻著《市坊十二禁》,筆跡剛勁,是周顯親筆所書。“一禁強買強賣” 後附小字︰“若商戶迫人交易,罰銀十兩,停業三日”;“二禁摻雜使假” 舉例︰“茶葉中摻樹葉者,沒收整批貨物”;“三禁欺行霸市” 特別注明︰“同族商戶不得聯手抬價,違者重罰”。碑側設 “公平秤”官府每月校準),由市卒輪流看管,買賣雙方有疑可當場復稱。一次蒙古牧戶巴特爾賣馬,稱 “五歲口良駒”,買主漢商李誠覺馬匹顯老,請市卒驗牙口,果然是七歲老馬,市令當即裁定巴特爾降價三成,他雖不情願,卻也只能按規矩辦,嘟囔著 “這石碑比草原長老還較真”。
虎首銀錠由大都銀匠監制,每錠重五兩誤差不超一錢),正面浮雕虎頭虎口餃 “信” 字),背面鏨蒙文 “至元寶錠”、漢文 “通行無阻”。兌換鋪掌櫃是漢人張平,原在白虎城錢莊任職,熟稔換算︰“一兩銀錠兌蒙古銀幣十枚每枚重三錢),兌基輔銅幣百文每文含銅七成),若用實物抵,五張狐皮、十斤蜂蜜皆可當一兩銀。” 首月兌換時,俄商安德烈抱來一壇黑麥酒,按 “十斤酒抵一兩銀” 換了半錠銀子,他掂著銀錠笑道︰“這老虎銀錠比皮毛好帶,不易受潮。” 王茂則用銀錠從蒙古商處換得三匹良馬,贊 “從前用綢緞換馬總怕虧,如今按銀價算,明明白白”。兌換鋪每日更新的比價牌前,總圍著算不清賬的商戶,張平耐心講解,一月後連老牧民都能熟練換算。
市令廳設三張案桌,漢人張平管 “度量糾紛”,蒙古人帖木兒理 “契約爭議”,俄人伊萬解 “語言誤會”,三人各持《市坊公約》抄本蒙漢俄三語對照)。漢商趙記綢緞鋪與基輔貴族夫人因 “錦緞成色” 爭執︰夫人稱 “實物比樣品差”,趙掌櫃辯 “燈光下看色不同”。伊萬請來三名繡娘當眾比對,確是樣品略好,張平按公約裁定︰“掌櫃補足一尺錦緞,夫人按原價付款”,雙方皆服。更棘手的是蒙古牧戶與俄商的 “皮毛等級” 之爭︰牧戶說 “這是上等沙狐皮”,俄商嫌 “尾尖有破洞”,帖木兒請來老皮匠用 “三看” 鑒定看毛色、摸厚薄、查完整度),最終認定為 “中等偏上”,折中定價,牧戶雖少賺些,卻對帖木兒拱手︰“你說得在理。” 公正裁決讓市令廳威信日增,兩月內糾紛調解成功率達九成。
東市蜀錦鋪前常圍滿基輔貴族女眷,王茂特意備了 “比色卡”各色錦緞樣本貼在木板上),貴族夫人卡佳用三張雪狐皮每張足有三尺長)換走一匹 “海棠紅” 錦緞,說是要做嫁女的披風。西市的沙棘果醬用草原沙棘果熬制,摻蜂蜜防腐)成了漢商最愛,李誠一次買十罐,計劃運回白虎城 “給茶館做佐茶小點”。南市的黑麥酒坊與蒙古馬具鋪相鄰,酒坊掌櫃每日用新釀的酒擦拭銅壺,酒香吸引馬幫駐足,巴特爾的馬具鋪則推出 “漢式馬鞍蒙式墊”木質鞍架配羊毛墊),漢商騎乘後贊 “既穩當又暖和”。中介牙人李四原是皮毛商,因通曉三語、善辨貨物優劣,成了市坊紅人,他促成一筆 “二十匹蜀錦換百張羊皮” 的交易,抽成半兩銀子,笑得合不攏嘴︰“這比自己跑商輕松多了。”
“半年免稅” 政策貼出三日,市坊便收到十七份開店申請。俄人伊萬的銀器鋪最具巧思︰他請漢人畫匠設計 “虎紋銀簪”簪頭刻小虎頭,簪身纏花紋),又保留俄式 “掐絲工藝” 做銀碗,開張首日便賣出五件。蒙古人巴特爾的馬具鋪主打 “耐用牌”︰馬鞍用樺木做架,外包厚牛皮,鉚釘全用銅制,漢商試坐後說 “比咱們的舊鞍穩當”,當即訂了十副。申請 “啟動貸” 的小商戶趙五用五兩銀貸開了雜貨鋪,賣針頭線腦、油鹽醬醋,他每日記賬︰“雖利薄,但人來客往,半年定能還清貸款。” 市令統計,新商鋪中漢商佔四成、蒙古商三成、本地商戶三成,各族互補,市坊日益熱鬧。
市坊牙人需通過 “三試”語言關、商品關、算數關)才能領 “牙人牌”,李四便是佼佼者。他能一眼辨出皮毛等級︰“這張狐皮脊背寬、毛針密,是上等貨”;也懂漢商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的規矩,幫蒙古牧戶與漢商討價還價時,總能找到雙方都接受的價位。一次俄商想換漢地松蘿茶,卻不知 “一兩茶抵多少銅幣”,李四算出 “一兩茶值百五十文,或兩斤蜂蜜”,還提醒俄商︰“新茶需用陶罐泡,我帶你去買便宜的。” 他促成交易後抽成一成,卻常幫小商戶免費通譯,說 “先攢人緣,再賺錢”。牙人群體的活躍,讓語言不通的交易也能順暢進行,兩月內跨族交易額佔總交易額的六成。
辰時開市鼓聲一響,王茂的綢緞鋪便掛出幌子,伙計忙著撢去錦緞上的浮塵;蒙古牧戶趕著馱貨的馬走進西市,馬蹄踏在黃沙上沙沙作響;南市面包坊飄出麥香,掌櫃將剛出爐的黑麥面包擺上木盤,熱氣騰騰。午時通衢上擠滿挑貨的腳夫、討價還價的商戶、看熱鬧的孩童,市坊角落的小吃攤賣羊肉湯、烤餅)坐滿食客,漢商與蒙古兵卒同桌吃飯,用生硬的對方語言交流。酉時閉市鼓聲敲過,商戶們到賬房結算,王茂核對著賬本上的 “狐皮十張、銀錠三兩”,笑著對伙計說︰“今天能給家里寄錢了。” 市卒開始巡邏,檢查門窗是否鎖好,月光下的市坊漸漸安靜,只留燈籠在風中搖曳。
半年免稅期結束,市令廳首次開征商稅,統計結果讓蕭虎驚喜︰月繳商稅達五十二兩銀,是初開市時的十倍。這些稅款除上繳虎首堡,還留三成用于市坊改善︰雇石匠鋪通衢石板每塊三尺見方,厚五寸),修排水溝加深至一尺,加寬至兩尺),增設路燈每十步一盞,用油燈照明)。商戶們見道路不再泥濘,夜間走市也安全,都贊 “這稅繳得值”。王茂的綢緞鋪月繳稅銀四兩,卻因生意好,淨利潤比在白虎城時還高,他笑著給賬房先生漲工錢︰“基輔商市紅火,咱們也沾光。” 稅課司的賬冊上,“商市繁興” 四字被周顯用朱筆圈注,作為治理成效的例證。
基輔商市的名聲順著驛路傳開,三個月後,連多瑙河畔的保加利亞商人都帶著葡萄酒、琥珀來交易。他們用琥珀換走蜀錦和茶葉,回去後逢人便說 “基輔有公正的市令,好用的老虎銀錠”。蕭虎听聞後,命人在市坊增設 “外商館”提供食宿,代收關稅),又放寬 “啟動貸” 範圍,允許外地商戶申請。王茂趁機聯合五家漢商,計劃開闢 “白虎城 — 基輔 — 多瑙河” 商路,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這里漢人、蒙古人、俄人做生意都按規矩來,比想象中安穩,待商路打通,咱家生意能再大十倍。” 市坊碑下的石縫里,不知何時被人插上了三支香漢俗)、系上了紅綢帶蒙古俗)、擺上了小面包俄俗),無聲祈禱著商市永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