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752章 驛路西延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752章 驛路西延

    752 章︰驛路西延至元四十年秋?基輔至多瑙河)

    至元四十年秋,驛路監官趙勇領命組建西延勘測隊,隊員按 “三族搭配” 原則甄選︰漢人趙勇掌輿圖與器械曾參與白虎城驛路勘測),蒙古千戶帖木兒之子阿古拉帶三名草原向導熟水草與獸蹤),基輔獵戶瓦西里率兩名本地獵手識多瑙河支流地形)。出發前,趙勇將 “測地五器” 分裝︰銅制測地尺量距離)、磁石羅盤定方向)、皮囊水位計測沼澤深度)、樺皮記事筒記日志)、艾草火折子驅獸)。阿古拉初見水位計不屑︰“草原漢子憑馬蹄就能辨沼澤,用這勞什子?” 趙勇不語,次日行至 “爛泥灣”,水位計顯示 “水深三尺,淤泥半尺”,阿古拉的向導果然誤判,讓隊伍繞了三里路,此後他再不敢輕視漢地器械。

    勘測隊西行首月便遇 “三重險”。過第聶伯河支流 “青泥沼” 時,瓦西里發現水面浮草下暗藏深潭,急呼 “止步”—— 趙勇當即命人拋鉛錘測深,繩標顯示 “此處深五尺,方圓十丈皆軟泥”,遂在圖上畫紅圈標注 “繞行南三里硬地”。行至 “黑松林”,夜宿時遭狼群圍攻,阿古拉按草原古法燃艾草驅狼,趙勇則讓隊員搭 “樹哨”三人守樹上警戒),並在營地四周撒硫磺粉,狼群徘徊半宿終退去。最險是 “風口崖”,狂風卷石傷人,趙勇用麻繩將隊員連成長隊,貼著崖壁緩行,瓦西里在前開路,用砍刀劈出落腳石窩,當日僅行二十里,日志記 “風勢烈,人畜皆疲,需擇背風處扎營”。

    趙勇根據實測數據調整路線,定下 “三不離” 原則︰不離可飲水源每日行程終點必近泉眼或河流)、不離背風地形驛站需選凹地或山坳)、不離易守點位重要節點設烽燧,需視野開闊)。在 “枯骨灘” 選址時,阿古拉主張沿舊路近水源但多流沙),趙勇卻堅持北移三里︰“舊路雖近水,卻需過三段流沙,驛馬易陷;新路雖遠三里,卻是硬土,且有山梁可設烽燧。” 兩人爭執至深夜,瓦西里找來得勝寺老和尚證詞︰“枯骨灘舊路乃古戰場,地下埋尸多,雨季易塌陷。” 最終采用新路,趙勇在圖上標注 “烽燧設于山梁,可了望十里,驛站建于灘北凹地,距水源百步”。

    為防驛卒迷路,勘測隊沿途設 “三級路標”︰一級為 “界樁”石制,高五尺,刻驛站名與距離,每十里一根);二級為 “烽燧”夯土築,高丈二,白日懸旗,夜間燃火,每三十里一座);三級為 “草木標記”在岔路口種植耐旱的沙棘,在險段系紅綢布條)。趙勇親書《路標記》︰“石樁刻字明里程,烽燧傳信警安危,草木為記辨岔路。” 阿古拉在界樁頂加刻蒙古文 “方向箭”箭頭指向下一站),瓦西里則在烽燧旁埋 “避災罐”內裝干糧與水,供迷路者取用)。首段路標完成後,測試驛卒三日往返無錯,趙勇在驗收單上批 “可用”。

    驛站主體采用 “蒙漢合璧” 樣式︰牆體用 “夾心夯土”外夯黃土,內填干草,厚三尺防寒),屋頂覆三層茅草夾黏土防雪),門窗設 “雙層簾”外氈簾防風,內棉布簾保溫)。核心功能區分 “三屋一院”︰正屋為驛卒值守房設通炕,火道連三間,燒牛糞供暖),側屋為文書房牆瓖木板防潮,置鎖櫃存公文),雜屋為儲物間分糧、水、藥三區),院牆高丈五夯土築,設了望口)。趙勇特別設計 “地下儲糧窖”︰深三丈,直徑兩丈,底部鋪石板,中層墊干草,上層儲糧燕麥、青稞為主),窖口設透氣孔用銅網防鼠),經測試可儲糧三月不霉變,他在《營繕冊》記 “冬暖夏涼,堪為久儲”。

    每站按 “三月用量” 儲備物資,清單細化到 “每日每人”︰糧驛卒每人每日一升燕麥,驛馬每匹每日兩升豆餅)、水儲于陶缸,冬季埋半地下防凍)、燃料干牛糞三千斤,木炭五百斤,分堆存放避雨)、藥品凍瘡膏三十盒,止血粉二十包,艾草五十斤)、工具修馬掌鐵鉗、補帳篷針線、破冰斧三把)。趙勇親自核查首站儲備,見陶缸漏水,當即命人用桐油拌石灰補縫︰“冬季斷水即斷命,儲水容器不可有半點疏漏。” 他還規定 “月查制度”︰每月初五由驛卒與附近村長共同盤點,損耗超一成需說明緣由,虛報者杖二十。

    從蒙古軍卒與漢人驛卒中遴選二十名驛卒,進行三月專項培訓,核心學 “三技”︰雙語傳令蒙漢互譯日常用語與公文術語,編《驛路雙語手冊》)、應急急救凍傷用雪搓緩凍,外傷用艾草灰止血,馬匹蹄裂涂豬油)、騎射護衛需百步穿楊,能應對小股匪患)。趙勇請漢人醫官李忠教急救,阿古拉教騎射,每日晨練雙語對話︰“公文加急 —— 蒙語‘文書速遞’”“馬匹受傷 —— 蒙語‘馬傷不能行’”。年輕驛卒王硯之初學蒙語舌頭打結,阿古拉用草原諺語鼓勵︰“駿馬不是天生會跑,漢子不是天生會說,練百遍自然熟。” 三月考核後,十八人達標上崗,兩人留訓再考。

    趙勇從蒙古調 “鐵蹄馬”蹄質堅硬,耐寒  30c)與本地 “頓河馬”擅長途,耐粗飼)雜交,選育 “西驛馬”。馬廄設 “溫控槽”冬季槽下燒炭,保持槽溫 10c),飼料按 “四季配方”︰春喂 “催膘料”燕麥 + 豆餅 + 胡蘿卜),夏喂 “青飼料”苜蓿 + 玉米稈),秋喂 “儲能料”黑豆 + 麥麩),冬喂 “抗寒料”熱粥拌鹽 + 骨粉)。他還制定 “養馬十則”︰“晨遛需滿三刻,晚刷必淨汗泥,蹄鐵每月一換,病馬隔離診治”。首年選育三十匹,測試顯示可日行一百二十里,連續五日無明顯疲憊,趙勇在《驛馬考》中贊 “力速兼備,適西驛”。

    重要公文實行 “虎符雙驗” 制︰符分左右兩半左存虎首堡千戶所,右由信使攜帶),驛站核驗符紋、字號、鎏金虎紋完全相合,方可承接傳遞。文書封裝用 “三層防護”︰內裹油紙防水),中裹牛皮防撕),外綁紅綢標加急等級),封皮注明 “日行百里”“夜行八十”“風雪無阻” 三類等級。趙勇特制 “火漆印”分 “軍”“政”“密” 三種),對應不同拆閱權限︰“軍印需千戶以上拆閱,政印需稅課司以上拆閱,密印僅蕭將軍親拆”。信使李三攜帶蕭虎致多瑙河商隊的密令,憑虎符在七站無縫交接,比常規快三日抵達,商隊頭領見火漆完好,贊 “元廷驛制果然嚴明”。

    驛路沿線設 “三段聯防”︰基輔至枯骨灘由虎營兵值守十人為隊,配弓箭與絆馬索),枯骨灘至松林驛由蒙古騎兵巡邏擅長草原追剿),松林驛至多瑙河由本地獵戶協防瓦西里統領,熟悉山林地形)。趙勇與三方定 “聯防約”︰遇匪患鳴信號箭紅箭求救,藍箭示警),附近巡邏隊需半個時辰內馳援;捕獲盜匪後,贓物三成獎協防者,七成充公;驛路安全與獵戶賦稅減免掛鉤全年無劫案,減賦一成)。瓦西里帶獵戶在黑松林設伏,擒獲五名劫驛盜匪,搜出未拆公文,趙勇按約賞其狐皮十張,獵戶們皆感振奮,巡防愈發盡心。

    深秋時節,首段驛路竣工,趙勇站在多瑙河畔第一座驛站前,望著往來驛馬揚起的煙塵,將《西驛竣工圖》折入懷中。圖上密密麻麻的標注里,藏著漢地技藝與草原經驗的交融,更藏著西陲通聯的萬千細節 —— 這些夯土驛站與石制界樁,正沿著河流與草原,將元廷的政令與商旅的駝鈴,一同送往遙遠的西方。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752章 驛路西延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752章 驛路西延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