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章︰西陲穩固至元三十九年清明後?虎首堡議事廳)
清明剛過,帖木兒親率親兵測試烽燧聯動。他在虎首堡主堡升起 “黑煙信號”代表敵軍襲擾),命人計時。第一座烽燧距主堡十里)在兩刻鐘後響應,黑煙直沖雲霄;半個時辰內,十二座烽燧全線傳訊,最遠的 “野狼谷烽燧” 也如期冒煙。測試中卻發現 “黑風口烽燧” 信號微弱 —— 守卒稱 “風大吹散煙霧”。帖木兒當即命人改造︰“烽燧頂加鐵皮風障,煙筒加高五尺,確保十里外可見。” 漢人百戶張勇補充︰“可加‘鳴鑼配合’,煙起則鑼響,雙信號更穩妥。” 三日後二次測試,信號傳遞誤差縮至一刻鐘內,帖木兒在防務冊上批注︰“聯動有效,但需每月演練一次。”
議事廳內攤開基輔周邊防務圖,蕭虎用朱筆圈出三處 “險地”︰野狼谷谷深林密易藏伏兵)、黑風口狹窄通道難展開)、河畔渡口春季冰融後無屏障)。帖木兒主張 “增兵駐守”,周顯卻持不同意見︰“增兵需耗糧,不如築防御工事。” 最終定 “三策”︰野狼谷設 “暗哨台”隱蔽于樹梢,可監視谷口),黑風口築 “鹿角障”交錯排列帶刺松木,阻騎兵沖鋒),河畔渡口造 “浮橋寨”可拆卸木橋,夜間收橋防偷襲)。張勇領命監工,在野狼谷暗哨台加裝 “繩梯收放裝置”,確保哨卒遇襲可快速撤離,半月後工事完工,帖木兒巡查時贊︰“這般布置,便是小股敵軍也討不到好。”
周顯捧著厚厚的考績冊走進議事廳,冊中按 “三善” 分類︰“一善” 為治安盜匪案件數量),“二善” 為賦稅征收完成率),“三善” 為民心民眾投訴量)。每善分上中下三等,綜合評定等級。鮑里斯的冊頁上記︰“盜匪案較上月降五成一善中),賦稅收九成五二善上),投訴三件皆涉催繳過急三善下)。” 安德烈則是︰“盜匪案降三成一善下),賦稅收八成二善中),零投訴三善上)。” 周顯解釋︰“鮑里斯強于治政,卻失于嚴苛;安德烈寬和得民心,卻欠執行力。” 蕭虎在冊末批︰“考績非為貶斥,乃查漏補缺,需令二人互學。”
考績結果公示三日後,虎首堡校場舉行獎懲儀式。鮑里斯因賦稅征收優異獲 “賞糧二十石”,卻被蕭虎當眾誡勉︰“民心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催繳需留余地。” 安德烈雖賦稅不足,卻因民心安定獲 “護民綢”漢地特產綢緞,可制官服),蕭虎勉勵︰“寬和是長,然賦稅乃軍餉之源,需學鮑里斯的嚴整。” 對兩名瀆職百夫長擅離職守者),則按軍律杖二十,降為輔兵。帖木兒原想為同鄉說情,見蕭虎神色堅定便作罷,散場後對周顯道︰“這般賞罰,兵卒才知何為當為,何為不當為。”
蕭虎定下 “雙月會晤” 制︰每月初一,行省派周顯與西蒙主教在教堂偏廳議事。首次會晤便議及教堂修繕 —— 西蒙請求資助修復鐘樓去年冬雪壓損),周顯當場核查︰“需青磚五百塊、松木十根,可從堡內料場調撥,但需登記用途,完工後行省派吏查驗。” 西蒙應允並遞上《宗教活動報備表》︰“下月復活節,擬在城外舉行彌撒,約三百人參與。” 周顯批注︰“需派三名兵卒維持秩序,不得攜帶兵器入會場。” 會晤後立 “議事簿”,記 “所議事項、解決方案、完成時限”,雙方簽字為證。西蒙離席時撫胸行禮︰“這般規矩,令神事與民事不相擾。”
教堂修繕動工後,周顯按約定調撥物資,卻發現本地工匠不會漢地 “起脊” 技法鐘樓需尖頂防雪)。他當即從堡內調派兩名漢人木匠︰“帶徒弟教技法,工錢由行省支付。” 木匠王福在工地演示 “人字架搭建”︰“先立主柱,再釘斜梁,每尺需用三枚鐵釘釘牢。” 本地工匠起初抵觸,見王福僅三日便搭起穩固框架,漸漸信服。西蒙每日巡查,見木料皆為無蟲蛀的松木,青磚稜角分明,對周顯嘆︰“行省資助不摻私弊,實乃信實之舉。” 鐘樓竣工那日,周顯驗查後在驗收單上畫押︰“用料合格,工藝合規,準予結算。”
李墨帶著漢、蒙、俄三族吏員在稅課司核賬,案上堆著三月商稅賬冊︰“漢商王茂繳茶稅五石,蒙古部落繳皮毛稅二十張,本地商戶繳糧稅三十石……” 核驗采 “交叉法”︰漢人吏員核漢字賬,蒙古吏員核蒙文賬,本地吏員核俄文賬,再匯總比對。發現 “皮毛稅折算誤差”蒙古賬記 “每張折糧二斗”,漢文賬記 “二斗五升”),李墨立即查《白虎城稅例》︰“羊皮每張標準折糧二斗三升,當取中更正。” 三族吏員共同在更正處蓋章,確保賬冊 “三語一致,數字無差”。最終統計顯示,開年三月商稅較去年同期增長四成,李墨在呈文上寫︰“商路通而稅賦足,西陲漸豐。”
議事廳內,蕭虎與將領們審議商稅分配︰“六成充軍餉防兵變),二成購糧儲備荒年),一成修驛路保商通),一成助民生修水井、補橋梁)。” 帖木兒質疑︰“軍餉為何佔比最高?” 蕭虎翻出軍冊︰“虎首堡駐軍千人,每月需糧五十石、草料百擔,欠餉則軍心不穩。” 周顯補充︰“民生投入雖少,卻可解民眾急難,如上月修的三眼水井,已讓城西百姓不必再走遠路取水。” 分配方案公示在稅課司外牆,用三語寫清 “收入多少、用在何處、剩余多少”,商戶王茂看後點頭︰“稅繳得明白,花得清楚,便無怨言。”
蕭虎提出 “留鎮人選” 時,議事廳內一片寂靜。他力薦拔都之子帖木兒與千戶同名,為示區分稱 “小帖木兒”)︰“其隨父征戰五年,熟軍務;去年隨周顯學民政三月,識稅律。” 帖木兒千戶)皺眉︰“他年僅二十,恐難服眾。” 蕭虎早有準備,命人取來小帖木兒的《議事錄》︰“上月處理商戶糾紛,他既依律罰違規者,又免貧戶欠稅,剛柔相濟。” 周顯亦證︰“其學漢文三月便能讀賬冊,可見用心。” 最終議定︰小帖木兒任 “留守萬戶”,帖木兒千戶)輔軍事,周顯輔民政,“重大事需三人聯署方可行”。
蕭虎定下返朝日期︰清明後十日動身,率五百精銳含虎營核心戰力)返白虎城,留五百兵卒歸小帖木兒統領。交接文書堆滿半張案幾︰防務圖標注烽燧、險地)、稅冊記商戶、稅額)、官吏名冊注品行、能力),每卷都由蕭虎親批 “交接要點”。臨行前夜,他召小帖木兒、帖木兒、周顯至帳中︰“小帖木兒主決斷,帖木兒掌兵權,周顯理民事,三人需如鼎足,缺一不可。” 他將虎首堡令牌分為三枚各刻 “虎”“首”“堡”),合則為完整令牌︰“遇急事需三人同持令牌方能調兵。” 次日清晨,虎首堡外旌旗獵獵,蕭虎勒馬回望,堡門上新掛的 “西陲永固” 匾額在朝陽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