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 章︰驛站拓通至元三十九年?基輔至白虎城)
至元三十九年,蕭虎組建 “驛路勘察隊”,以蒙古千戶帖木兒為正使熟草原地貌),漢人工匠李墨為副使精輿圖測繪),另選十名 “雙能卒”既會騎射又識文字)。出發前,帖木兒帶著三名蒙古向導勘察水草︰“草原驛站,先看馬能不能吃飽。” 李墨則背著測繩與羅盤︰“還得看地勢,坡度超過三成的地方不能建站,雨季易滑坡。” 兩人約定 “每日三會”︰卯時議路線,午時記地形,酉時繪草圖。首月行至 “野狼谷”,帖木兒憑經驗繞開暗藏沼澤的 “亮灘”,李墨則在圖上標注 “此處積水三尺,繞行三里為妥”,互補的勘察讓路線誤差控制在十里內。
勘察隊定下 “百里一站,五十里一鋪” 的規制,站點需滿足 “三有”︰有可飲泉水需測水質,含堿量高者棄用)、有背風坡地防冬季寒風)、有可樵采林木供燃料)。在 “黑風口” 選址時起爭議︰帖木兒選山坳避風但取水遠),李墨選河畔近水但風大)。爭執三日,李墨用皮囊運水試驗︰“山坳取水往返需一個時辰,遇風雪更難;河畔可築防風牆,三日便能完工。” 最終采用 “河畔築牆” 方案,李墨設計 “ 形防風牆”用夯土築成,高丈二),既擋風又近水源。全線共選十二站,每站在輿圖上用紅筆圈注 “站名、水源、草料儲量”。
站房建設按 “冬暖夏涼” 原則︰牆體用 “夾心土坯”外土坯、內填干草,防寒),屋頂覆茅草厚三尺,摻黏土防雪),室內設 “通炕”火道貫穿三間房,燒牛糞即可取暖)。每站配 “三屋一院”︰正屋驛卒值守與文書存放)、側屋商旅暫歇)、雜屋儲糧與工具),外圍築木柵欄高丈五,設了望口)。漢人木匠張誠改良炕灶︰“灶門設在屋外,煙從地下走,屋里不嗆人。” 首座驛站 “基輔第一站” 建成時,帖木兒摸了摸暖炕︰“這般暖和,冬天凍不死驛卒了。” 站房門口掛木牌,用蒙漢雙語寫 “站內備馬五匹,草料三日量”。
每站需儲備 “四季草料”︰夏季割青草曬干儲于通風草棚),秋季收燕麥秸稈壓實成垛防霉變),冬季備干牛糞替代燃料)。帖木兒從蒙古部落征調 “牧馬人” 專司草料︰“每站需儲干草二十垛每垛千斤),燕麥五石,不夠者罰俸。” 漢人驛丞周平創新 “青貯法”︰將鮮草切碎,分層壓實于地窖,撒鹽防爛,開春後仍能保持青綠。在 “野狼谷站” 檢查時,帖木兒戳開草垛︰“草干且無霉味,這般儲備,馬開春掉膘能少三成。” 每站設 “草料賬”,每月盤點,損耗超一成需說明緣由。
驛卒選 “兩類人”︰蒙古騎手擅草原辨向、馴烈馬)、漢人驛卒擅文書登記、算術記賬),每站配十人六蒙四漢)。蒙古騎手巴特爾精于 “星象導航”,能在無地標處辨方向︰“北極星指北,三星連線指東,錯不了。” 漢人驛卒劉振擅長 “文書速記”,公文過目即能復述,周顯贊他 “百字文書,三遍可背”。訓練時設 “雙語課”︰蒙古人學漢話常用詞“文書”“加急”),漢人學蒙古語地名。一次演練中,巴特爾用生硬漢話報信︰“黑風口,有匪!” 劉振立即記錄,兩人配合無縫,帖木兒道︰“這般才叫合用。”
傳遞分三級︰“特急”用虎符為憑,限送軍情,驛馬換騎不換人,單日行三百里)、“急遞”用朱漆木牌,送政務文書,單日二百里)、“常遞”用青漆牌,送普通公文與物資,單日一百五十里)。特急文書封裝在 “防水皮囊”內裹油紙),由兩名驛卒護送,驛站需提前備好換乘馬匹。一次蕭虎的軍情文書用虎符加急,從基輔到白虎城僅用五日,比常規快了三日。物資運輸需 “雙單制”︰始發站開 “運單”記品類數量),接收站簽 “回單”注明完好度),兩單核對無誤才入庫。驛丞周平強調︰“丟一文書杖二十,損一批物資賠半價。”
驛馬選蒙古矮腳馬耐粗飼、擅長途),每站備五匹三用兩備),馬蹄必釘 “防滑鐵掌”鐵掌帶尖刺,雪地不易滑)。驛卒裝備有 “五件套”︰羊皮防寒衣領口縫狼毛)、銅制水囊防凍裂)、短柄彎刀防野獸)、火石袋取火)、路引牌注明身份)。李墨給驛馬設計 “暖馬衣”用氈子縫制,雨天罩油布),帖木兒起初不屑︰“馬耐寒,不用這般金貴。” 試過半月後改口︰“穿暖馬衣,馬每日能多走二十里。” 每站設 “馬醫箱”,備草藥治腹瀉、外傷),由漢人獸醫定期巡查。
驛站安全實行 “分段負責制”︰基輔至黑風口由基輔百夫長鮑里斯率隊巡邏,黑風口至白虎城由白虎城千戶脫脫派兵。巡邏兵卒 “十人為隊”,帶獵犬嗅匪跡)、弓箭防襲)、銅鑼遇襲鳴警)。在 “黃沙崗” 曾遇馬匪,漢人百戶張勇按 “三策” 應對︰先鳴鑼示警驛站可提前防備),再列 “箭陣” 威懾不求全殲求拖延),最後派快馬報就近驛站。此戰雖傷兩卒,但保住了加急文書,蕭虎賞張勇 “護驛銀” 五兩,並令每站增設 “烽火台”與巡邏隊信號聯動)。
為防草原匪患,帖木兒與沿途蒙古部落定 “聯防約”︰部落派獵手協防每站配兩名),驛站按月給 “協防糧”每月三石);遇匪情部落需通報,驛站則優先收購部落皮毛。在 “鷹愁澗”,牧民巴圖發現匪蹤後,立即騎馬報驛站,驛卒得以提前轉移文書,事後巴圖獲賞 “布兩匹”。周顯將聯防協議刻在木牌上,立于每站門口︰“部落助防,驛站護商,互利共存。” 此法推行後,匪患減少七成,商旅漸多,驛站旁竟自發形成小市集。
至元三十九年,首封從白虎城到基輔的公文經新驛路抵達,驛卒劉振捧著密封文書跑進基輔驛站,羊皮衣上結滿冰碴。慶典在驛站前舉行︰蕭虎親自拆封公文是脫脫報白虎城秋收豐稔),帖木兒用蒙語宣讀,周顯用漢語釋義,圍觀軍民齊聲歡呼。蕭虎命人在站房立 “通驛碑”,刻 “至元三十九年冬,基輔至白虎城驛路通,全程千二百里,十二站,歷八月而成”。碑旁埋 “通驛信物”︰驛馬馬蹄鐵一枚、急遞文書一份、蒙漢雙語路引一張。帖木兒望著碑石道︰“路通了,人心就通了。” 寒風中,驛站的炊煙與遠處的馬蹄聲交織成北境新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