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 章︰稅賦定制至元三十九年春?虎首堡稅課司)
至元三十九年春季,虎首堡稅課司剛掛牌,漢人文吏張謙便帶著三名助手鑽進基輔城主府的舊賬房。滿架積塵的樺皮賬簿記載著舊制︰耕地按 “畝繳三升” 計稅不分肥瘦),商鋪按 “月繳銀一錢” 定額不論大小),作坊則 “年繳匠品十件”由領主隨意挑選)。張謙皺眉︰“這般計稅無差別,肥田與薄田繳同額,顯失公允。” 蒙古稅吏巴特爾帶來《蒙古稅法》竹簡︰“我朝行‘什一稅’,按產出取十分之一,更合情理。” 兩人蹲在賬堆里比對三月,張謙將差異匯成《稅制對比表》︰“基輔重定額,蒙古重比例;基輔收實物,蒙古可折銀。需取兩者之長。”
張謙請來了基輔老農伊萬與蒙古牧戶博爾術,帶著測土工具遍歷周邊耕地。伊萬用 “看土色、捏土塊、觀作物” 三法評等︰“黑油土是上田畝產五石),黃土是中田畝產三石),沙礫土是下田畝產一石)。” 博爾術補充︰“蒙古稅法按實際產出計稅,遇災可減,比定額靈活。” 最終定下 “分等什一制”︰上田繳十分之一五斗 \ 畝),中田繳十分之一三斗 \ 畝),下田繳十分之一一斗 \ 畝),另設 “休耕田”輪作閑置者)免稅三年。張謙在稅冊上畫三色標記︰紅筆標上田,黑筆標中田,藍筆標下田,每塊耕地旁都注著 “肥力評估人” 姓名,以備核查。
針對商鋪計稅爭議,張謙與基輔商會會長鮑里斯反復磋商。鮑里斯主張沿用舊制定額︰“小鋪本小利薄,按比例繳會虧。” 張謙卻帶他查賬︰“最大的綢緞鋪月利五兩,最小的雜貨鋪月利五錢,若都繳一錢,實則大戶佔便宜。” 最終定 “雙軌制”︰鋪面寬三丈以上者大鋪)按營業額十分之一計稅,三丈以下者小鋪)繳定額月銀五分),作坊則 “按雇工數計稅”每五人繳成品一件)。張謙特意在稅則後附 “特例”︰“鐵匠鋪、面包鋪等民生作坊,減征二成因關乎軍民生計)。” 鮑里斯看著新稅則,終于點頭︰“這般分等,倒也公道。”
“北境多以物易物,銀錢稀缺,需定折算標準。” 張謙召集商戶、牧民、工匠代表議事。谷物按 “一石麥抵銀一兩”本地主糧),雜糧粟、黍)按八折算;皮毛以 “狼皮一張抵銀五錢”,羊皮每張抵一錢;手工品中,鐵犁頭每具抵銀三錢,布匹每匹抵銀一兩。爭議最大的是蜂蜜 —— 基輔商戶說 “一斤蜜抵銀二錢”,蒙古牧民堅持 “一錢足矣”。張謙讓人取來去年商隊記錄︰“大都市價一斤蜜三錢,北境稍低,折中定二錢五厘。” 他將折算標準刻在木牌上,掛在稅課司門口,注明 “每季核對一次,隨市價微調”。
蕭虎在軍帳審閱《虎首堡稅則草案》,見張謙擬定 “耕地什一、商鋪什一、作坊什一”,提筆將作坊稅改為 “什一五”十分之一點五)。張謙不解︰“為何獨增作坊稅?” 蕭虎道︰“北境需鼓勵耕織,耕地商鋪輕稅,作坊稍重可抑奢侈品,促農具兵器生產。” 又在 “特殊稅目” 中添 “過境商稅”︰“第聶伯河商船按載貨量抽稅,每石抽五升,既增收入,又不擾本地民生。” 最終定案的稅則比基輔舊制平均低三成,張謙在序言中寫︰“取民有度,用之有節,方得民心。” 帖木兒看後笑道︰“少收稅卻能安民心,這筆賬算得值。”
張謙引入漢地 “四柱清冊” 記賬法︰“舊管上期結余)、新收本期征收)、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余)”,每欄用蒙漢雙語登記。稅冊分 “民戶冊”“商戶冊”“作坊冊” 三類,每冊首頁畫 “計稅流程圖”︰登記報數)→核驗查田 \ 查鋪)→計稅按標準算)→征收實物 \ 折算)→入賬記清冊)。蒙古文吏起初嫌繁瑣,張謙手把手教︰“每筆稅都要記‘納稅人、日期、數量、經辦人’,日後查賬有據可依。” 稅課司備了 “防篡改” 措施︰賬頁邊緣蓋騎縫章,每月由千戶府派人核對,發現涂改立即追責。
為防偷稅漏稅,張謙設 “三核對”︰納稅人自報數與稅吏核查數核對,稅冊記錄與實物入庫數核對,本月征收數與上月同比核對。百夫長需協助核驗本轄區稅目︰鮑里斯核對西城門商鋪,安德烈核對北鄉耕地,每旬向稅課司提交《核驗報告》。一次核查中,安德烈發現農戶伊萬少報三畝上田,當即上報,張謙卻先復查︰“確是少報,但伊萬家有重病老母,可記‘緩繳’,不追責。” 這般 “寬嚴相濟” 讓民心漸安,商戶王茂嘆︰“雖繳稅,卻繳得明明白白,比舊制強多了。”
稅課司檔案庫仿白虎城規制,建在地下三尺防潮濕),四壁嵌木板防蟲害),稅冊用 “防蛀紙”浸黃檗汁)抄寫,每年六月翻曬一次。存檔分 “正冊”永久保存)與 “副本”日常查閱),正冊鎖在樟木櫃,鑰匙由稅課司提領與千戶各執一把,需兩人同到才能開鎖。張謙制定《借閱規》︰“非公務不得借,借需登記,三日歸還,污損者杖二十。” 巴特爾曾想借商戶冊查舊識,被張謙拒絕︰“稅冊乃機密,私借違法。” 檔案庫牆角的通風口常年掛著艾草,帳冊間彌漫著淡淡的藥香。
稅課司招募了十名本地青年當助手,首要學 “三事”︰蒙漢雙語稅則、基本算術、驗物成色。漢人先生李墨教算術︰“一尺布抵銀一錢,三丈布便是三錢,不難算。” 蒙古稅吏教術語︰“‘什一’就是十取一,‘折算’就是換銀子。” 最頭疼的是驗成色 —— 青年們分不清上等羊毛與次等羊毛,張謙便編 “驗物口訣”︰“羊毛看粗細,皮毛看完整,鐵器看鋒刃,谷物看干濕。” 三個月後考核,能獨立計稅的有六人,張謙給他們佩 “稅吏助手” 木牌︰“持此牌可協助征稅,但不可單獨斷案。”
征收方式分兩種︰農戶耕地稅由百夫長帶隊上門征收秋收後統一繳),商鋪作坊稅在稅課司設 “納銀點”每月初五至初十繳納)。張謙與百夫長們約定 “三不原則”︰不勒索額外財物、不刁難遲繳戶三日內免罰)、不接受私贈哪怕一碗水)。鮑里斯首次帶隊收稅,商戶塞給他一把蜂蜜,他想起培訓時的規矩,婉拒道︰“稅課司有茶,不敢勞煩。” 安德烈收耕地稅時,給貧戶發 “緩繳單”︰“秋收後補繳,莫急。” 首個征稅月結束,張謙核對賬冊,入庫稅銀比預計多兩成,蕭虎贊︰“民心順,則稅易收。”
張謙在稅則中專列 “災異減免” 章︰“水旱蟲災致減產五成以上者,可申請全免;三成至五成者,減半;三成以下者,緩繳。” 申報需經 “四步”︰農戶 \ 商戶報百夫長→百夫長實地勘察附鄰里證言)→稅課司復核→千戶府審批重大災情報行省)。他讓人制作 “災情等級圖”︰“澇災看積水深度,旱災看禾苗枯槁度,蟲災看葉片缺損率。” 還備了 “代役抵稅” 選項︰“無力繳稅者,可服築路、修堡等勞役,一日抵稅五厘。” 安德烈在北鄉試點此法,貧戶伊萬服十日役便抵清欠稅,逢人便夸︰“新稅法有人情味。”
稅課司摸底排查時,發現基輔城有三十余戶 “特殊戶”︰孤寡老人、殘疾工匠、戰死軍屬。張謙擬《優撫條例》︰“孤老者全免,殘疾者減半,軍屬免三分之一。” 鮑里斯擔心有人冒領,張謙便設 “聯保制”︰“三戶鄰居聯保,謊報者同罰。” 他親自走訪最貧困的鞋匠彼得家 —— 彼得斷了右臂,靠左手縫鞋維生,張謙在他的稅冊上蓋 “免” 字章︰“你為軍屬修過軍靴,朝廷記著你的功。” 彼得老淚縱橫,非要塞一雙新鞋,張謙婉拒︰“依法免稅,是你的應得,不必謝。” 優撫名單每月公示,無人質疑,民心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