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 章︰基輔開城至元三十八年冬?基輔城外)
至元三十八年臘月十二,第聶伯河南岸積雪盈尺,蕭虎在中軍帳敲定談判事宜。他選定 “雙使制”︰蒙古千戶帖木兒掌軍事威懾)與漢人文吏周顯掌文書條款)同赴基輔,臨行前蕭虎執令牌叮囑︰“底線有三 —— 獻城不屠、官吏留任、稅賦依元制,余者可商。” 帖木兒佩刀冷笑︰“若敢刁難,便踏平城牆!” 周顯卻取來羊皮地圖︰“基輔城有七門,需先確認哪門為獻城門,禮儀不可錯。” 帳外寒風卷著雪粒拍打氈簾,蕭虎望著對岸模糊的城影︰“備好兩版檄文,一版恩威並施,一版厲兵秣馬,看他們選哪條路。”
基輔城主府內,鮑里斯自請為談判代表,臨行前米哈伊爾擲來佩劍︰“若敢割地獻城,此劍便斬你首級!” 鮑里斯將劍推回︰“保全一城百姓,比虛名重要。” 他帶三名隨從踏著薄冰過河,見帖木兒帳前甲士環列,長矛如林,不禁攥緊袖中密信貴族聯名降書)。帖木兒劈頭便問︰“三日之內獻城,或兵臨城下,選其一。” 鮑里斯躬身答︰“願獻城,但求三事 —— 不擾教堂、不傷宗室、保留莊園。” 周顯在旁記錄,忽然抬頭︰“可,但需遣人質入我營,且守城兵卒需解甲繳械。” 鮑里斯額頭冒汗,知這是釜底抽薪之計。
談判進入第三日,焦點卡在 “稅賦繳納” 與 “駐軍數量”。鮑里斯堅持 “按舊例繳糧”,周顯卻拿出元廷《稅則》︰“需按丁口繳銀,每丁年繳半兩,商戶加繳三成。” 帖木兒拍案而起︰“我軍千里奔襲,豈容討價還價?” 鮑里斯急道︰“城中百姓剛遭饑荒,恐難承擔。” 此時蕭虎親至帳中,手指敲著案上的基輔戶籍冊︰“可緩征半年,但需以莊園為質。” 他瞥向鮑里斯︰“你等莊園佃戶三百余,折算稅銀足夠,若誠心歸降,便簽這份‘永佃契’,承認大汗主權。” 鮑里斯望著契書上的蒙漢雙語鈐印,終是咬牙畫押。
降書由周顯草擬,用厚韌的羊皮紙書寫,分蒙、漢、俄三欄。首行題 “基輔城主安德烈率貴族百戶降表”,正文列 “獻城納土、繳械歸降、遵行元制、納質入質” 四款,末尾預留貴族聯署處與蕭虎回批欄。工匠在文書邊緣燙金紋飾,綴以紅綢封印,卷軸兩端裝鎏金銅軸。鮑里斯初見降書時,見 “永世稱臣” 四字面色發白,周顯解釋︰“此乃元廷規制,大都接受高麗降書亦如此。” 安德烈最終用俄文簽名,鮑里斯等五名貴族依次畫押,羊皮紙吸了墨跡,在燭火下泛著暗光。
蕭虎命在基輔東門外設受降台︰高三丈,上鋪紅氈,台左立蒙古狼旗,台右樹漢軍紅旗,台前設香案供降書與城防圖)。規定獻城儀式流程︰辰時三刻城門開,貴族著素服捧降書出城,行三跪九叩禮;守軍舉白旗列陣,主將獻城門鑰匙;蕭虎親授 “安撫令”,宣布豁免前罪。安德烈對 “素服” 有異議,周顯引蒙古滅金時的受降先例︰“開封獻城時,金哀宗舊臣皆素服,此為儀軌。” 同時允諾︰“受降後可換常服,保留貴族冠帶。” 台側工匠正調試十二面銅鑼,待獻城時鳴鑼三響,宣告易主。
“刀槍入庫,需按‘三查三記’︰查數量、查成色、查暗記;記名冊、記編號、記封存地。” 漢人軍需官劉謙向基輔守軍宣讀規程,身後兵卒捧著木格賬簿,每欄標注 “兵器名、數量、原主”。守軍按隊列繳械︰長矛插成整齊的木架,弓箭解弦分類,刀劍入鞘後用麻繩捆扎,盾牌疊成三丈高的方垛。蒙古兵卒巴特爾帶著十名親兵查驗,見一士兵鞘中藏匕首,當即喝止︰“按令,私藏兵器者斬!” 安德烈忙求情︰“此乃護身用,非軍用。” 蕭虎聞訊傳令︰“凡藏械者杖二十,沒收兵器,既往不咎。” 至日暮,清點入庫兵器計長矛千二百支、弓箭八百副、盾牌三百面。
辰時三刻,基輔東門緩緩開啟,安德烈身著素色錦袍,雙手捧著瓖銅的城門鑰匙共七把,對應七門),率鮑里斯等貴族出城。受降台前,他按儀軌雙膝跪地,將鑰匙舉過頭頂︰“基輔城主安德烈,獻城歸順大汗。” 蕭虎端坐台案後,接過鑰匙時指尖觸到冰涼的銅柄,鑰匙串上刻著俄文 “城防” 字樣。他將鑰匙交給帖木兒︰“派兵駐守七門,換掛‘大元’門旗。” 隨即賜安德烈一杯酒︰“歸降後仍掌民事,需約束部眾,不得生亂。” 安德烈飲盡酒,酒杯擲地碎裂,這是蒙古受降的傳統儀式,象征 “破舊立新”。
周顯帶著三名書吏在城頭張貼告示,用蒙文、漢文、俄文書寫,墨跡摻了膠礬水防雨雪。告示列五條︰“一、軍卒不得擅入民宅,違者斬;二、商鋪三日內置業,免稅一月;三、工匠、醫者照常執業,官府優賞;四、教堂財產不動,教士可如常布道;五、舉報盜匪者賞銀五兩。” 帖木兒不解︰“為何許教堂留存?” 蕭虎道︰“大汗在大都亦容佛寺道觀,此乃‘因俗而治’。” 告示旁畫著簡筆畫︰軍卒擾民者被枷鎖鎖住,守法者獲賞糧袋,連不識字的孩童都看得明白,街頭很快傳開 “新主不害民” 的傳言。
蕭虎將基輔城分為七區,每區按 “十戶駐一兵” 派駐軍卒,共派三百兵,由漢人百戶張勇與蒙古百戶阿古拉共管。兵卒持 “駐兵令牌”刻編號與轄區),白日在街巷巡邏,夜間宿于指定空宅,嚴禁飲酒、勒索。張勇帶著士兵巡查時,見一蒙古兵拿百姓饅頭,當即按令鞭笞二十,通報全軍。商鋪老板伊凡起初關門閉戶,見兵卒幫老人推車、幫商販掃雪,次日便卸板營業,還掛出 “大元順民” 的木牌。周顯在城中心設 “訴訟點”,首日便受理兩起軍民糾紛,都按告示公正裁決。
蕭虎命打開基輔官倉,放出儲存的小麥與雜糧,按 “成人每日半升,孩童減半” 平價售賣,收銀兩用元廷 “至元寶鈔”,也收實物折算羊皮十張抵一兩銀)。漢人商隊王茂帶著駱駝隊入城,在市集設 “元鈔兌換點”,用鈔幣換當地布匹、皮毛,很快帶動市易復甦。鮑里斯擔心 “元鈔難用”,周顯卻出示大都發來的 “鈔法告示”︰“此鈔可在中原流通,納稅、購物皆可,三年後可到官庫兌換銀錠。” 五日後,基輔主街已恢復喧鬧,蒙漢兵卒與當地百姓擦肩而過,風雪中傳來商販的叫賣聲與孩童的嬉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