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章︰北境永固至元四十年春?白虎城)
清明剛過,白虎城文吏院的周顯正帶著兩名書吏核對著新造的戶籍冊。冊子用漢蒙雙語書寫,紅筆圈出的戶數讓他眉頭舒展︰“至元三十年建城時僅三百戶,如今已增至一千二百七十三戶,其中漢戶五百六十二,蒙古戶四百一十五,使虎部落三百九十六。” 蒙古文吏巴特爾用羊毫蘸墨在總冊上畫押,指尖劃過 “部落戶數三年增兩成” 的記錄︰“前歲遷來的二十戶牧民,今年都添了人口,該給他們分新草場了。”
核查時也遇爭執︰漢人李墨主張按 “屋舍計數”,巴特爾堅持 “帳篷亦算戶”,周顯取來元廷《戶籍條格》︰“大汗令‘有居所者皆為戶’,帳篷登記需注‘游牧隨季節遷徙’。” 他們帶著賬簿逐戶核對,見漢人王茂家已從 “夫妻二人” 添了 “三子一女”,蒙古百戶帖木兒家則新納了兩名歸附的牧民。周顯在戶冊空白處批注︰“戶數增則賦稅足,需按戶增配農具與糧種。” 三日後統計完畢,脫脫看著匯總冊笑道︰“人丁興旺,北境才立得住腳。”
白虎城市集的卯時鼓聲剛落,各族商人已忙著卸貨擺攤。東市的漢人王茂鋪開蜀錦,西市的蒙古牧民阿勒泰掛出狐皮,南市的使虎部落獵手巴圖則擺上冰湖捕撈的白魚。“綢緞換皮毛,一尺錦緞抵兩張狼皮!” 王茂用生硬的蒙古語吆喝,阿勒泰笑著比劃︰“加兩斤蜂蜜,我再多給張狐皮。” 不遠處的雜貨鋪前,漢人掌櫃用蒙語報價格,部落婦人用漢語討價還價,連孩童都能說幾句混雜的 “通語”。
市令周平帶著兵卒巡邏,見一家漢蒙合開的鐵匠鋪前擠滿人 —— 李鐵山的徒弟改良了 “凍土犁”,犁頭加寬兩寸,能破開三尺凍層。“這犁能讓青稞增產三成!” 蒙古農戶們爭相預訂,用糧食或皮毛預付定金。周平在市集日志上記下︰“今日成交綢緞三十匹、皮毛百張、農具五十件,無糾紛記錄。” 正午時分,市集炊煙裊裊,漢人賣餛飩的攤子旁,蒙古人的奶豆腐攤飄著奶香,各族食客混坐一桌,笑語聲蓋過了吆喝聲。
白虎城校場的凍土剛化凍,脫脫已帶著軍吏開始春季軍備核查。虎營騎兵列成十列,甲冑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 每副鎧甲都按新規加了 “寒地襯”內縫羊毛氈),馬鞍鋪著防滑鹿皮。“舉盾!” 脫脫一聲令下,士兵們舉起瓖鐵皮盾,盾面光潔如新,邊緣無一處卷邊。他隨機抽查弓兵,漢人射手張勇拉滿蒙古長弓,箭矢穿透百步外的皮靶,箭尾還掛著 “合格” 木牌。
最受矚目的是虎營的 “冰路防御演練”︰士兵們演示在結冰湖面列陣,用雪橇載著投石機快速移動,馴虎兵指揮猛虎匍匐掩護。觀摩的北境部落首領們臉色凝重,尤其是曾與白虎城敵對的部落代表,見虎營軍容嚴整,低聲議論︰“這般戰力,誰還敢來犯?” 脫脫故意讓使者近距離查看兵器庫︰寒光閃閃的刀槍、堆成山的箭簇、修補一新的投石機,每樣都貼著 “至元四十一年春檢修” 的標簽。
校場閱武剛結束,北境七部的使者便捧著貢品求見。最遠處的黠戛斯部落使者獻上 “三白之禮”︰白駝、白狐皮、白鹽,單膝跪地用蒙語說道︰“大汗神威,我部願歲歲納貢,永不犯邊。” 脫脫按禮儀受禮,卻盯著使者腰間的彎刀︰“去年你們部落有人盜掠驛站,如今該給個說法。” 使者忙解下彎刀獻上︰“盜者已斬,這刀請大人賜還部落,警示後人。”
使者們參觀白虎城後更顯敬畏︰見城牆加高五尺,烽火台增至十二座,連冰路都設了哨所。歸途時路過軍備庫,他們偷看到工匠正鍛造新弩,射程標注 “百步穿甲”。使虎部落的巴彥長老在旁冷笑︰“十年前他們還敢趁冬來犯,如今見了虎營的甲冑,連使者都不敢抬頭。” 脫脫听後對周顯道︰“威懾不是為了打仗,是為了讓他們不敢打仗。”
白虎城學堂的晨讀聲里,各族孩童正跟著先生念《通語課本》︰“日月、山水、車馬、刀槍……” 課本用蒙漢雙語對照,漢字旁注著蒙古字母。漢人先生李墨教發音,蒙古文書吏巴特爾糾正語調,部落孩子學得最快,三個月就能用通語打招呼。“阿古拉,這字念‘城’!” 漢人孩童王小丫指著課本,蒙古男孩阿古拉立刻用通語回應︰“我知道,白虎城的‘城’!”
市集的商人們更發明了 “手勢加通語” 的交易法︰伸出三指代表 “三匹布”,手掌放平表示 “夠了”,拍胸口意為 “誠信交易”。一次漢商與部落獵手因價格爭執,市令周平用通語調解︰“按市價,五張兔皮換一尺布,公平合理。” 兩人听完都點頭,交易順利完成。周顯在文吏院記錄︰“通語推行三年,糾紛減少七成,連老牧民都能說十句常用語。” 他特意編了《通語百句》,貼在驛站和哨所,供往來軍民學習。
至元四十一年春分,白虎城同時舉辦漢人的 “春社祭” 與蒙古的 “打草節”。漢人在社稷壇擺上五谷,蒙古在草原設敖包,使虎部落則帶來冰湖捕撈的頭魚獻祭。蕭虎與拔都共赴兩壇致祭︰先在漢壇行 “三獻禮”獻酒、獻帛、獻食),再到蒙古壇參與 “繞敖包” 儀式,部落長老巴彥則獻上 “祭湖詞”,用通語翻譯後眾人同听。
日常習俗的融合更細致︰漢人學蒙古人穿皮靴防寒,蒙古人學漢人用蒸籠蒸饅頭,部落則將漢人腌菜法改良成 “凍菜”冬季儲存蔬菜)。漢人主婦王氏向蒙古婦人學做奶豆腐,蒙古漢子阿勒泰向漢人老農學看節氣,連婚俗都折中 —— 漢人聘禮保留 “納征”,但改用皮毛代替金銀;蒙古婚儀簡化 “搶親”,改為 “男女同騎” 繞城一周。周顯在《民生志》中寫道︰“習俗不必強同,相融自會成風。”
白虎城的調解庭前立著 “永固盟約” 石碑,各族民眾爭執時都要先拜石碑。這日,蒙古牧民與漢人農戶因牧場邊界爭執,牧民說 “祖輩在此放牧”,農戶稱 “官府劃了界碑”。調解官周平請來雙方查看盟約副本︰“盟約載‘牧場以界碑為準,農田按戶籍劃分’,界碑在北,你牧場過界三丈了。” 牧民雖不服,但見石碑刻著相同條款,最終退讓︰“按盟約辦,我把羊群趕回去。”
更棘手的是部落內部糾紛︰巴圖與弟弟爭奪獵獲物,按部落舊俗 “強者得”,但盟約規定 “均分”。巴彥長老引用盟約︰“盟約說‘兄弟同心,部落才興’,哪能只看強弱?” 最終兩人平分獵物,還在石碑前立誓和好。脫脫對周顯道︰“盟約不是擺著看的,要讓百姓覺得,按盟約辦事比舊俗更公平。” 文吏院特意編了《盟約白話解》,用案例說明如何按盟約斷案,百姓爭相傳閱。
至元四十一年春寒,北境降了場晚雪,部落牧民的羊群凍死不少。漢人農戶自發送糧草︰王茂捐了五十石青稞,李鐵山送了十張羊皮。“去年旱災,你們送過水,” 王茂對牧民阿勒泰說,“都是白虎城人,該互相幫襯。” 蒙古千戶帖木兒也按盟約開倉放糧,部落長老巴彥則組織獵手冰湖捕魚分贈各族。
歸屬感在細微處顯現︰孩童們玩 “守城游戲”,無論漢蒙都爭著當 “白虎兵”;商戶記賬時在末尾添 “白虎城” 三字;連外鄉來的商人都以 “在白虎城經商” 為榮。周顯在文吏院做過調查,問 “你是哪里人”,九成回答 “白虎城人”,而非單說漢、蒙或部落。脫脫听後笑道︰“人心歸城,比城牆更堅固。”
白虎城議事廳的沙盤前,蕭虎用朱筆圈出城防擴建區域︰“北城加築馬面牆凸形城台),西城挖深護城河,冰路哨所增派十名弓箭手。” 蒙古千戶帖木兒提出異議︰“磚石需從黑石山運,冬季施工難。” 漢人 engineer 李墨獻策︰“可先備料,開春化凍後動工,用‘冰磚築牆法’—— 凍土摻石灰,凍結後比磚石還硬。”
會議爭論最烈的是 “是否修甕城”︰巴特爾主張修,認為能增強防御;周顯擔心耗費太大,建議先加固現有城牆。蕭虎最終拍板︰“甕城必修,但分兩期︰先修北門甕城,用今年貢賦結余;南門明年再修,從商稅中列支。” 他命人繪制圖紙,標注 “馬面牆高三丈,甕城寬十丈”,還特別注明 “每五十步設箭窗,可射冰路來敵”。拔都在旁補充︰“虎營需抽百人參與築城,既監工又學技藝。”
“光有城牆不夠,得有識字的人守城,” 蕭虎在文教會議上拍板,將白虎城學堂擴建三倍,增設 “算學”“輿地”“農技” 三科。拔都則提議設 “武學”,教各族子弟騎射與兵法︰“十歲以上男童,每年需學三月武藝。” 兩人爭執的是教材︰蕭虎主張用漢地《千字文》,拔都堅持加蒙古《必力克》訓誡語錄),最終折中編《白虎蒙漢課本》,各取一半內容。
學子選拔采用 “薦舉制”︰漢蒙文吏各薦三名,部落長老薦兩名,經考試錄取。漢人學子李書童因算術突出被薦,蒙古少年阿古拉善騎射入選,部落女孩巴婭雖為女子,但能背誦盟約全文破格錄取。開學那日,蕭虎親自授課︰“你們是白虎城的未來,既要會讀書,也要知守城。” 周顯在《藝文志》中記下︰“至元四十一年,學堂擴至百五十人,各族學子同桌共讀,此北境未有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