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7 章︰技藝傳承至元四十年春?白虎城工匠坊)
白虎城工匠坊的鐵匠李鐵山對著一堆斷折的冰鎬唉聲嘆氣,這些在中原好用的工具到了貝加爾湖沿岸,總因寒凍脆裂損壞。“老法子不能帶進墳墓,” 他找到脫脫,呈上一疊樺樹皮手稿,“咱得把寒地能用的手藝都記下來,不然開春換了新人,又要走彎路。” 脫脫看著手稿上歪歪扭扭的農具圖樣,當即拍板︰“成立編錄局,你任總纂,漢蒙工匠都得把壓箱底的本事交出來。” 編錄局設在工匠坊東院,十間木屋分設 “冶鑄”“營造”“畜牧”“御寒” 四科,李鐵山每日帶著三個書記員穿梭其間,連吃飯都捧著記錄板。
《白虎城寒地技藝錄》采用 “圖文對照” 體例︰每頁左側畫工筆圖譜漢人畫師周顯執筆),右側用蒙漢雙語記工序。冶鑄科收錄 “防寒甲鍛造法”︰“鐵甲需經三火兩水,末火用松木燻烤三日,冷淬時加狼油,可耐零下三十度嚴寒”;營造科記 “冰磚築城術”︰“取正月冰磚,每塊一尺見方,砌築時縫抹羊脂黃泥,比夯土牆更抗風雪”。李鐵山對 “馴虎術” 格外上心,特意請使虎部落的巴彥口述,詳細記錄 “幼虎斷奶期用鹿肉摻草藥喂養”“冬季馴虎需每日暖棚靜養兩時辰” 等秘訣,巴彥摸著圖譜上的虎崽說︰“這般記下來,便是咱部落孩子忘了,翻開本子也能學。”
工匠坊門前的空地上搭起了 “祖師台”,台上供奉著各族工匠的祖師像︰漢人奉魯班,蒙古人奉 “鍛鐵聖祖”,使虎部落奉 “馴獸神母”。脫脫定下拜師禮規制︰學徒需備 “六禮”斧頭、鑿子、圍裙、布鞋、臘肉、米酒),先向祖師像三叩首,再向師父行 “敬茶禮”雙手捧茶過頂),最後立 “傳承契”寫明學徒期限、學成標準,師徒與保人三方畫押)。漢人工匠王木匠收蒙古少年阿古拉為徒,儀式上阿古拉按規矩磕得額頭通紅,王木匠扶起他時塞過一把親手磨的鑿子︰“這鑿子認手,你用心學,三年後我把看家的榫卯術傳你。”
編錄局同時擬定《師門十戒》,刻在青石板上立在祖師台旁︰“一戒私藏絕技,二戒敷衍教徒,三戒濫用技藝如造凶器害人),四戒恃技傲物,五戒跨行奪藝……” 其中 “保密戒” 最受關注︰“未得師父允,不得將核心技藝傳外人,違者斷其工具逐出工坊。” 使虎部落的馴虎師巴彥起初抵觸︰“部落絕技怎能外傳?” 脫脫帶他看工匠坊的鐵器︰“你看這鐵鍋,漢人沒藏著掖著,咱們才有熱飯吃;若你們的馴虎術能讓更多人學會,北境巡邏便更安全,這才是真傳承。” 巴彥沉思三日,終在戒律上按了手印。
學徒需經 “三考” 方能出師︰第一年考基礎如鐵匠辨鐵色、木匠量尺寸),第二年考應用打造指定工具),第三年考創新改良舊技藝)。考核由 “三司會審”︰師父評手藝,工匠坊總管查規矩,脫脫親自問應用。蒙古學徒帖木兒學鍛造,第一年因分不清 “生鐵”“熟鐵” 被打回重學,第二年他打造的冰鎬在測試中抗住了三十次重擊,李鐵山摸著鎬頭贊︰“火候到了,這鎬頭能過冬。” 考中者會得到 “匠牌”鐵制腰牌,刻姓名與技藝),掛在腰間走在街市上,連商戶都要高看一眼。
脫脫在工匠坊設 “創新簿”,誰有改良技藝都可登記,每月初五由評審團三名老工匠、兩名官員)評定。評審標準有三︰“是否省工、是否耐用、是否合寒地用”,達標者記入簿冊,優異者給予獎勵。漢農趙五改良了犁具,在犁尖加了三寸鐵齒,“凍土硬,普通犁鏵耕不動,加了鐵齒能深翻半寸”,評審團實地測試後,當場判為 “優”。使虎部落的少女阿古拉改了馴虎鞍,在鞍墊里加了狼毛夾層,“虎冬日常蹭癢,加狼毛能保暖還防磨”,雖未達 “優”,也得了 “良” 的評語,巴彥拍著她的肩笑道︰“女娃家心思細,比你阿爸強。”
獎勵按 “三等九級” 劃分︰下等獎糧食布匹如改良農具獎糧五石),中等獎銀錢工具如改良鍛造法獎銀十兩、好鐵二十斤),上等獎 “技藝牌匾”掛在工坊門前,免稅半年)。趙五的改良犁具得了中等獎,領銀錢時手抖個不停︰“這輩子沒想過種地的能得官銀。” 更風光的是李鐵山,他改良的 “三刃冰鑽” 獲上等獎,脫脫親題 “巧奪天工” 牌匾,掛在鐵匠鋪門楣,過往軍民都要駐足看一眼。這股創新風讓工匠坊熱鬧起來,每日都有人揣著新想法來登記,連掃地的雜役都琢磨著 “怎麼讓掃帚更抗凍”。
開春播種時,蒙古牧民的木犁在凍土上頻頻斷裂,漢農的鐵犁雖耐用,卻因太重不好搬運。脫脫索性在工匠坊設 “交流日”,每月十五各族工匠聚在一起切磋。蒙古木匠帖木兒發現漢人犁架的 “燕尾榫” 比部落的 “直榫” 結實,便纏著王木匠請教;王木匠則對蒙古人的 “皮毛鞣制術” 感興趣 —— 他們用狼糞煙燻皮毛,比漢地的硝石法更耐高寒。使虎部落的皮匠娜仁帶來鞣制的虎皮,柔軟如緞,漢人皮匠劉三摸了又摸︰“咱用皂角水總硬邦邦的,你這法子可得教教我。” 娜仁笑著比劃︰“不難,要在煙里燻七七四十九日,每日翻面……” 語言不通便靠手勢,一月後工坊里竟多了不少 “漢式榫卯的蒙古鞍”“蒙式鞣制的漢人皮衣”。
工匠們合作打造 “寒地巡邏車”︰漢人木工做車架用樺木,輕便抗凍),蒙古鐵匠打鐵輪加防滑齒),使虎部落縫車篷狼皮內里,防風保暖)。試車那日,巡邏車在雪地里行得又穩又快,比傳統雪橇省三成人力。更妙的是 “多用炊具”︰漢人鑄鍋形,蒙古人加支架可架在篝火上),使虎部落瓖皮套防燙手),一鍋能煮飯、燒水、烤肉,深受巡邏兵喜愛。李鐵山看著這些融合各族技藝的工具,在技藝錄上補寫道︰“單打獨斗難成事,合在一起能造寶。” 脫脫見交流成效顯著,便命每季度評選 “融合佳作”,獲獎者可參與大都的工匠評比。
白虎城決定舉辦 “寒地技藝節”,工匠坊總管周顯帶著人規劃展區︰“分‘衣食住行’四區,每區設‘演示台’‘評判席’‘民眾體驗處’。” 漢人展區備著打鐵表演、織布演示;蒙古展區要展示馬鞍制作、奶制品加工;使虎部落則準備馴虎技巧、皮毛鞣制。為吸引民眾參與,特意設 “猜技藝” 游戲︰展示改良工具的半成品,猜對用途者得小獎品鐵制小工具)。籌備時各族工匠暗暗較勁,王木匠熬夜做了個 “機關木虎”,上弦後能走能叫;巴彥則訓練幼虎鑽火圈,說要在節上 “露一手”。脫脫看著忙碌的工匠們笑道︰“這技藝節不光是展示,更是讓大家看看,合心合力,沒有過不去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