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 章︰生態平衡至元三十九年冬?貝加爾湖流域)
貝加爾湖沿岸的蒙古獵戶們正圍在白虎城衙門外,手中的獵叉與弓箭在寒風中泛著冷光。“往年冬獵能捕三十只黃羊,今年憑啥只許捕十只?” 獵戶頭領巴圖攥著拳頭質問,他身後的年輕人紛紛附和。漢人稅政官周顯站在石階上,展開一卷樺樹皮文書︰“脫脫大人有令,冬獵需‘取雌留雄、取大留小’,黃羊每帳限捕十只, 子限五只,孕獸與幼崽禁獵。” 他指著文書上的蒙漢雙語條文,“去年冬獵後,開春黃羊群少了三成,再這樣下去,不出三年就要獵絕了。” 巴圖沉默半晌,想起年少時漫山遍野的黃羊,終是松了拳頭︰“可部落過冬要皮毛換糧……” 周顯早有準備︰“按規矩捕獵的,官府每只黃羊多補半斗青稞。” 人群中響起議論聲,最終巴圖接過官府發的 “獵捕令牌”,令牌上刻著限額數字,這是白虎城首個成文獵規。
脫脫從虎營抽調二十名兵卒,與使虎部落選出的十名老獵手組成 “獵場巡查隊”,每日沿湖岸巡邏。巡查隊配備 “驗獸刀”檢查獵物是否為孕獸)與 “計數牌”記錄各部落捕獵數量),漢人百戶張勇與部落老獵手帖木兒共掌令牌,見獵隊必查令牌與獵物。一日查獲蒙古獵戶阿勒泰捕獵的三只母黃羊,阿勒泰辯稱 “風雪大沒看清”,帖木兒掰開母羊腹腔,指著未成形的幼崽厲聲道︰“老規矩都懂,這是故意違令!” 按規條當罰沒全部獵物,張勇卻酌情處理︰“初犯罰沒一半,再犯加倍,若拿幼崽來,連獵弓都要收了。” 阿勒泰紅著臉認罰,此後巡查隊再遇捕獵者,個個都主動出示獵物接受檢查。
白虎城木工營的漢人木匠李鐵山正帶著學徒們給新伐的木材蓋章,每根木料上都烙著 “冬伐”“一尺五寸” 的印記。“不是啥樹都能砍,” 李鐵山敲著一棵碗口粗的樟子松,“沿湖三十步內的樹禁伐,砍一棵得栽兩棵,樹干直徑不滿一尺五寸的也不準動。” 使虎部落的薩滿長老那日松拄著松木杖走來,他身後跟著部落子弟,每人手里都捧著樹苗。“薩滿說砍樹傷山神,” 那日松用生硬的漢話說,“部落願幫著栽樹,樟子松、白樺都行,這些樹能固住湖岸的土。” 李鐵山眼楮一亮,當即與長老約定︰木工營每伐一棵樹,部落便負責栽兩棵,由巡查隊檢查成活率,成活率不達八成,木工營當月木料減半。
沒過半月,巡查隊就在北岸發現一片被亂伐的樹林,二十余棵幼松被砍倒,樹樁上還留著斧痕。帖木兒認出這是自己部落的獵場範圍,氣得渾身發抖,拉著張勇直奔部落營地。正撞見幾個年輕人在削松木做雪橇,地上堆著新鮮的松木片。“誰讓你們砍幼樹的?” 帖木兒奪過斧頭扔在地上,為首的年輕人訥訥道︰“雪大沒柴燒……” 脫脫聞訊趕來時,部落首領正按族規要鞭撻犯錯者。脫脫攔住他︰“罰鞭撻不如罰栽樹,讓他們每人栽五十棵松苗,每日澆水看護,直到成活為止。” 他看向圍觀的部落民眾,“樹活了,你們的柴薪才不會斷;樹沒了,湖岸塌了,誰都沒好日子過。” 首領低頭應諾,那幾個年輕人從此成了護林員,每日在栽樹區巡邏。
白虎城西門外,漢人郎成王醫官正指揮兵卒挖沉澱池,寒風中他裹著厚棉襖,手里比劃著圖紙︰“這池分三層,第一層鋪碎石,第二層填細沙,第三層蓋干草,污水流進去,泥沙沉底,清水再流進湖里。” 軍帳與民居的污水原是直接排入湖灣,開春後湖水發綠,魚群都躲得遠遠的。王醫官查了醫書,又請教貝加爾湖的老漁民,才想出這簡易沉澱法。蒙古兵卒起初嫌麻煩,說 “湖水大得很,髒水添不了啥”,王醫官卻舀來一碗沉澱後的清水,又舀來一碗湖灣污水︰“你們看,這清水能澆菜,這髒水連牲口都不喝。” 三日後沉澱池建成,污水經三層過濾後果然清澈許多,王醫官又在池邊插木牌︰“禁倒糞污,違者罰挑水十擔。” 有個士兵圖省事亂倒污水,被巡邏兵逮住,只得乖乖挑水贖罪。
脫脫將沉澱池按 “五戶一池” 分給周邊軍民管護,漢人負責清理碎石層半月一次),蒙古兵卒負責更換細沙一月一次),使虎部落負責晾曬干草保持過濾層干燥)。王醫官編了 “護池歌” 教給眾人︰“碎石鋪底要壓實,細沙蓋勻不漏縫,干草常曬防發霉,清水入湖魚歡騰。” 漢人農戶張大娘每日都去看自家負責的沉澱池,見有落葉就及時清理,她說︰“湖水干淨了,洗的衣裳都沒怪味,孫子喝了湖水也不鬧肚子了。” 蒙古兵卒巴特爾則發明了 “沙量計”,用竹筒量沙層厚度,不夠了就及時添補,他拍著沉澱池笑道︰“這法子比老薩滿跳祈福舞管用。”
貝加爾湖的冰層剛結厚,漢人漁戶張老漢就帶著兒子鑿冰下網,他的漁網網眼比別家大許多,“這是王醫官讓改的,只捕斤半以上的白魚,小魚苗能漏出去。” 同時,文吏周顯正帶著兩個學徒在湖邊記錄,他們手里拿著 “物種冊”,上面畫著海豹、白魚、細鱗魚的圖樣。“張老爹,今兒捕到的白魚有多少?” 周顯高聲問,張老漢點數著漁獲︰“大的十二條,小的都放回去了,海豹最近少見,上回見還是上月初三。” 周顯在冊子上記下︰“至元三十九年冬月初五,白魚捕獲量較上月增三成,海豹僅見一次,約五只。” 這些記錄每旬匯總,若發現某物種數量銳減,就會報脫脫定奪是否設禁漁期。張老漢摸著冊子上的海豹圖︰“這些生靈得護著,咱子孫才能有魚吃。”
使虎部落的孩子們圍在薩滿那日松身邊,听他講海豹的傳說︰“海豹是湖神的使者,守護著湖水的清澈,誰要是傷害幼崽,湖神就會發怒。” 可近來總有人偷偷捕獵海豹取皮,連幼崽都不放過。脫脫得知後,結合部落傳說下了禁令︰“海豹全年禁獵,發現捕獵者,罰沒全部家產,還要在界碑前跪罰三日。” 他讓張老漢帶著懂海豹習性的漁民,在海豹聚集的冰洞旁插起木牌,牌上畫著海豹母子圖案,用蒙漢雙語寫著 “禁獵”。那日松還帶著薩滿們在冰洞旁舉行儀式,撒下青稞酒祈福。一月後,巡邏兵發現冰洞旁的海豹多了起來,連帶著白魚也更肥美了,漁戶們都說︰“還是听官府和薩滿的沒錯。”
脫脫在白虎城議事廳召集漢官、蒙古千戶與部落首領,桌上攤著厚厚的記錄冊,里面是半年來的獵規、護林令、禁漁條。“這些規矩得寫成盟約,讓各族都認,都守,” 脫脫用手指敲著冊子,“周顯,你牽頭,用蒙漢雙語寫,要寫得明白好懂。” 周顯熬了三夜,寫出《護湖盟約》初稿,共十二條︰“冬獵取大留小,伐木必栽新苗,污水必經沉澱,海豹白魚禁獵……” 首領們逐條商議,蒙古千戶建議加 “獵獲物共享” 一條富戶多余獵物需接濟貧戶),部落首領要求加 “祭湖儀式” 一款每季首月舉行,增強敬畏心),脫脫都一一采納,最終定稿的盟約用樺木版雕刻,蒙漢文字並排,邊角刻著湖浪圖案。
冬至那日,貝加爾湖畔的界碑前擠滿了人,漢官、蒙古兵卒、部落民眾穿著節日盛裝,手里捧著松枝與青稞。脫脫親手將《護湖盟約》的樺木版立在界碑旁,周顯高聲宣讀盟約條文,每讀完一條,眾人便齊聲應 “諾”。宣誓時,漢人行拱手禮,蒙古人行撫胸禮,部落民眾則跪地磕頭,異口同聲念誦︰“護我湖水,育我生靈,違此盟約,天地共罰。” 宣誓畢,脫脫與首領們共同栽下一排樟子松,松苗上系著紅綢帶,在寒風中微微顫動。張老漢看著湖面上嬉戲的白鳥,對身邊的巴圖說︰“咱守著這湖,湖也會守著咱,子孫後代都能有口飯吃。” 巴圖用力點頭,將剛捕的大草魚放回湖中,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閃著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