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734章 貢賦制度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734章 貢賦制度

    734 章︰貢賦制度至元三十九年夏?白虎城稅政司)

    稅政司的木架上掛滿了各式量具,斛、斗、秤桿在日光下泛著木質光澤。漢主事周顯正與蒙古司稅帖木兒核對折算冊︰“狐皮按成色分三等,一等狐皮每張折青稞五斗,二等三斗,三等只能折一斗半。” 帖木兒手指劃過羊皮帳冊,粗糲的指腹磨過 “鐵制品折算” 欄︰“鐵匠鋪的犁頭每具折大麥一石,箭頭十支折雜糧二斗,這數得讓李鐵山過目。” 牆角堆著待驗的實物樣本,上等狼皮鋪在木板上,毛色油亮,周顯用紅筆在旁批注︰“至元三十九年夏,一等狼皮比價較去年漲一成,因北境皮毛商隊增多。” 折算標準用蒙漢雙語寫在桑皮紙上,貼在稅政司門口的木板上,供民眾隨時查看。

    富戶巴特爾的管家來繳貢賦,捧著三張狐皮想按一等折算,周顯翻看皮毛內側︰“這張尾尖有破損,得降為二等。” 管家急得冒汗,塞來一小袋銀角子,被周顯推開︰“稅政司的秤稱的是良心,不是銀角子。” 帖木兒在旁用蒙語呵斥︰“巴特爾是部落首領,更該遵規矩!” 最終按兩等一劣折算,管家悻悻離去時,周顯已在冊子上記下︰“七月初三,巴特爾家繳狐皮三,折青稞一石一斗。”

    “戶等不清,賦稅就不公,” 脫脫在稅政司訓話時敲著桌案,“要按‘三等九甲’重新核定,富戶多繳,貧戶少繳,絕不能讓老實人吃虧。” 他派周顯帶文吏下鄉,帖木兒率兵卒護衛,每到一戶便登記 “田畝、牲畜、器物” 三項。蒙古牧民帖木格家有羊五十只、牛十頭,被定為 “中戶三甲”;漢人農戶王小二家只有三畝薄田、一頭老驢,評為 “下戶一甲”。

    核定中查出富戶劉德隱瞞了二十畝良田,他家糧倉里的青稞堆得冒尖,卻只報十畝。周顯讓人丈量田畝時,劉德偷偷塞給帖木兒一匹綢緞,帖木兒假意收下,轉身就交給脫脫。脫脫下令︰“劉德隱匿田產,升為‘上戶一甲’,加倍征收,再罰勞役一月。” 此事傳開後,再無人敢瞞報,農戶們見文吏核實時都主動打開糧倉︰“我們家就這點糧,您盡管看。” 戶等名冊用樺樹皮制成三份,一份存稅政司,一份報白虎城軍帳,一份由各村寨保存。

    稅政司按季節制定征收表︰春季三月)收牲畜稅牧民繳幼畜),夏季六月)收糧食稅農戶繳新麥),秋季九月)收皮毛稅獵戶繳獸皮),冬季十二月)收器物稅工匠繳鐵器)。每到征期前半月,文吏便帶著 “催繳牌” 下鄉,牌上用紅漆寫著繳賦時限與地點。中戶李木匠七月才繳夏季糧,周顯上門查看,見他家正給學堂趕制課桌,便道︰“工匠支差可緩繳,但得寫欠條,秋收後補。” 李木匠感激地寫了欠條,按了手印︰“絕不拖欠。”

    征收時設 “三驗” 程序︰驗戶等冊、驗實物成色、驗折算數量,三項無誤才在 “完賦冊” 上蓋印。帖木兒發明 “流動收稅點”,用馬車拉著量具到偏遠村寨,牧民們不用跑遠路,在帳篷外就能繳賦。七月驕陽下,流動稅車停在草原上,蒙古婦人端來酸奶,漢人文吏核對著羊只數量,帳冊上的墨跡很快被風吹干。

    稅政司外牆上釘著五塊大木板,每月初一更換 “收支公示冊”,用蒙漢雙語書寫,左邊記收入某村某戶繳糧多少、某部落繳皮毛多少),右邊記支出城防用糧、學堂用度等)。周顯特意讓識字的文吏每日在旁講解,有牧民問︰“為何學堂支銀比驛站多?” 文吏指著冊子︰“學堂養著三十個先生,每月要支糧一石,驛站是按里程撥銀,上月只支了五兩。”

    公示冊用樺樹皮制作,防水耐曬,每筆收支都有經手人簽字。一次有人發現 “城防支出” 與實際領用不符,周顯立即核查,查出庫吏多報了十匹麻布,當即追回並杖責二十,在公示冊上補記 “七月糾錯︰庫吏冒領麻布十匹,已追回”。百姓見稅政司認賬改錯,都道︰“這般公開,咱繳的糧心里有數了。” 月底收賬時,帖木兒總會對著公示冊核對庫房實物,確保分毫不差。

    脫脫從各村寨選了十名 “耆老代表”,有蒙古部落的長老,也有漢人里的鄉紳,每月初五到稅政司查賬。耆老們可查庫房實物、看收稅記錄,甚至能盤問庫吏。蒙古長老巴圖最認真,每次都帶著算盤,逐筆核對收支,發現學堂領用的筆墨比上月多,便問周顯︰“是不是先生多了?” 周顯笑著解釋︰“新招了五個蒙文先生,筆墨自然要多些。” 巴圖算盤打得 啪響,算清後點頭︰“賬對得上。”

    有次耆老們發現富戶張三的繳賦記錄與實際不符,周顯立即帶人復查,原來是文吏寫錯了數字,當即更正並罰俸一月。巴圖在查稅冊上用蒙文寫道︰“七月查賬,收支相符,民心安定。” 這些查稅記錄與公示冊一起保存,成了稅政司的 “清白證”。百姓見耆老們較真,都說︰“有這般監督,稅吏想動手腳也難。”

    “天有不測風雲,災年賦稅不能硬收,” 脫脫定下規矩,凡遇雪災、旱災,農戶可申請減免,由稅政司官員下鄉勘察。七月初貝加爾湖沿岸遭冰雹,十多戶農田受損,周顯與帖木兒帶著老農去查看,只見青稞穗被砸落一地,王小二蹲在田埂上抹淚︰“今年怕是連種子都收不回。” 周顯讓人丈量受災面積,帖木兒用蒙語安慰︰“官府不會讓你們餓肚子。”

    勘察要 “三看”︰看田畝受損比例、看存糧多少、看家庭勞力。對 “全損無存糧” 的定為 “全免”,“半損有存糧” 的定為 “半免”,勘察結果要讓農戶、耆老、官員三方簽字。王小二家被定為全免,他捧著減免文書激動得發抖︰“去年繳不起稅差點賣兒,今年官府真是體恤咱!” 帖木兒在旁記錄︰“七月雹災,減免農戶十三戶,全免七戶,半免六戶。”

    災年減免需走 “四步流程”︰農戶寫申請不會寫字可請人代筆)、村耆老擔保、稅政司勘察、脫脫審批。申請上要畫押按手印,寫清 “受災原因、損失程度、家庭人口”。漢人農戶李秀蓮丈夫重病,無力繳糧,她請人寫了申請,耆老擔保時說︰“她家確實困難,男人臥床半年了。” 周顯勘察後附了 “屬實” 的評語,脫脫三日便批了 “半免”。

    減免文書用漢文和蒙文各寫一份,農戶留一份當憑證,稅政司存一份備案。有戶人家偽造災情申請減免,被耆老識破,周顯在其申請上批 “欺瞞官府”,罰繳雙倍賦稅。自此申請減免者都不敢造假,文書流轉順暢,最快三日可批復,最慢也不超過半月。帖木兒說︰“規矩定死了,誰也鑽不了空子。”

    稅政司庫房分 “軍糧區” 和 “民用區”,軍糧區的青稞袋上都印著 “虎” 字,專供城防。每月初五,城防千戶會來領糧,帶著 “領糧牌” 和花名冊,按 “每人每日一升” 的標準領取。百戶張勇領糧時總要多問一句︰“下月巡邏兵加了十人,糧夠嗎?” 庫吏指著賬本︰“上月收了中戶繳的糧,夠支三個月。”

    城牆修繕用的木料、鐵器也從貢賦中列支,李鐵山領鐵器時要在 “領用冊” 上簽字,注明 “修西城牆用鐵釘二十斤、鐵杴五把”。一次領的鐵杴淬火不足,李鐵山退回庫房︰“這杴挖凍土會斷,得重鍛。” 帖木兒立即核查,發現是鐵匠偷工減料,當即罰其重鍛並扣發當月工錢。城防支出每月都在公示冊詳細列明,百姓見繳的糧變成了堅固的城牆,都道︰“這糧繳得值。”

    “學堂是養人才的地方,不能缺了錢糧,” 脫脫在議事時拍板,每月從貢賦中撥 “學堂專款”︰先生月俸糧一石、布二匹,課本用的紙張、筆墨按學生數撥付。漢先生王夫子教蒙漢雙語,領到俸祿時總要數一數︰“比在中原教書還準時。” 蒙古先生巴圖教算學,他的課本是用樺樹皮做的,上面用炭筆寫著算術題,都是周顯從貢賦紙張里特批的。

    學堂支用要造 “明細冊”,學生人數、課本數量、先生俸祿都記在冊上,由耆老代表核查。有次發現多領了十刀紙,周顯追查後發現是文吏算錯了學生數,當即追回並補記說明。百姓見孩子能免費上學,先生們衣食無憂,都願按時繳賦,有家長說︰“咱繳的糧能讓娃識字,將來不受欺負。”

    沿湖驛站的補給全靠貢賦支出,每月由驛丞憑 “驛路牌” 到稅政司領糧、草料和藥品。驛丞趙勇領糧時要核對︰“狼山站需馬料三石、驛卒口糧五斗,貝加爾站要防凍藥膏十盒。” 庫吏按單發貨,每種物資都要登記 “領用人、數量、用途”。一次狼山站驛馬病死兩匹,趙勇申請多領馬料,周顯核查後批了︰“新補的驛馬得加料,下月多支一石。”

    驛站支出也在公示冊列明,有商戶見驛站支糧合理,說︰“咱商隊走驛路安全,多虧驛站兵卒巡邏,這糧繳得情願。” 年底盤點時,帖木兒對著賬本算︰“全年貢賦支城防三成、學堂兩成、驛站兩成,結余三成備荒,正好。” 脫脫在旁批注︰“量入為出,這才是長久之道。” 帳外的風雪拍打著窗欞,稅政司的燈火卻亮到深夜,映著滿架的賬冊和量具,在寒夜里透著安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734章 貢賦制度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734章 貢賦制度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