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728章 疫病治療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728章 疫病治療

    728 章︰疫病治療至元三十七年秋?白虎城)

    至元三十七年秋,貝加爾湖沿岸突降寒潮,白虎城軍營率先出現 “惡寒發熱、咳嗽流涕” 的病例。醫官李默帶著徒弟逐一診查,在《疫病日志》詳細記錄癥狀︰“士兵張三,廿五歲,辰時發病,體溫偏高按‘手感測溫法’︰額溫高于掌心),伴頭痛、無汗,與尋常風寒不同。” 他特別標注︰“此病傳染性強,同帳三人相繼發病,需警惕蔓延。”

    李默參照漢地醫書《傷寒論》與蒙古《療病方》,歸納寒地流感特征︰“起病急,惡寒重,無汗者易傳變;舌淡苔白,脈浮緊,屬‘寒邪束表’證。” 他制作 “癥狀識別圖”用木刻版畫展示典型癥狀),貼在軍營、市集、部落營地,教百姓自查︰“出現頭痛加惡寒,立即報醫官,不可拖延。”

    為確保監測準確,李默培訓 “疫病觀察員”每十戶選一人,各族均有代表),每日上報新增病例。使虎部落觀察員巴彥首次上報時緊張得語無倫次,李默耐心教他︰“記清發病時辰、癥狀、接觸過何人,這些比慌張更有用。” 這套早期識別體系為後續防控爭取了時間。

    確診首例聚集性病例後,脫脫當即下令設立 “隔離棚”,選址在白虎城西北郊地勢高、通風好,距居民區三里),用木柵欄圍起,設三層警戒︰外層兵卒值守禁止無關人員靠近),中層醫官診治,內層患者居住。棚內按 “病情輕重” 分區︰輕癥者住 “調養區”鋪氈墊,備火盆),重癥者住 “救治區”靠近醫官值班室,便于觀察)。

    隔離管理細則刻在木牌上︰患者衣物需單獨煮沸消毒用大鐵鍋煮半個時辰),排泄物需深埋距水源三丈外),出入隔離棚者需用 “艾草水” 洗手艾草煮水放溫)。醫官李默每日查房兩次,在《隔離日志》記錄︰“九月十二日,輕癥區五人退熱,重癥區兩人仍惡寒,調整用藥。”

    對拒絕隔離者,脫脫采取 “柔性強制”︰先由本族長老勸說,仍不從則由兵卒護送,隔離期間口糧照發,治愈後發 “康復證”可返回原居)。蒙古牧民帖木兒起初抗拒︰“小病不需隔離”,經千戶帖木兒勸說︰“隔離不是懲罰,是護你家人不被傳染”,最終配合入住。這種人性化管理減少了抵觸情緒。

    治療方案由李默與蒙古薩滿巴圖共同制定,形成 “草藥 + 理療” 的協同方案。李默按 “寒者熱之” 原則,開出 “麻黃湯加減方”︰麻黃三錢發汗解表)、桂枝二錢溫通經脈)、杏仁五錢止咳平喘),加本地防風貝加爾湖沿岸產,祛風效果強),每日一劑,水煎溫服。他特意叮囑︰“藥湯需趁熱喝,喝後蓋被發汗,汗出即停服。”

    薩滿巴圖則用 “蒸汽浴療法” 輔助︰在隔離棚旁搭 “汗蒸帳”氈帳內置火盆,燒松針、艾草),患者裸身入帳蒸一刻鐘以微汗為度),巴圖邊蒸邊念祝詞祈求安康,無超自然內容)。他解釋︰“松針驅寒,蒸汽通竅,與漢醫發汗道理相通。” 李默觀察發現,兩種療法結合後,退熱時間比單用草藥縮短一日。

    為驗證療效,他們記錄 “治療效果對照表”︰單用草藥組退熱平均需三日,草藥 + 蒸汽浴組平均兩日,數據證明協作的優勢。巴圖感慨︰“漢人草藥治根,我們蒸汽治表,合起來更快好。” 這種融合既尊重傳統,又注重實效,成為疫病防治的關鍵。

    治療需大量麻黃、桂枝、防風等藥材,李默帶著藥農隊沿貝加爾湖沿岸采集︰“防風生于沙坡,根粗者藥效佳;麻黃長在向陽坡,睫綠者未老。” 藥農們按 “采大留小” 原則挖掘,確保來年再生,采後立即陰干避免暴曬失效),分類裝入麻袋,標注采集日期與產地。

    漢地藥材由商隊緊急調運,脫脫命人開闢 “藥材專道”,商隊每五日送一次貨,優先保障隔離棚用藥。藥材入庫前需經李默檢驗︰“桂枝需去皮,麻黃需去根,防風需無霉變,不合格的退回重換。” 倉庫設 “防潮架”,藥材分層存放︰上層放易潮的草藥如杏仁,裝陶罐密封),下層放大宗藥材如麻黃,用麻袋裝)。

    針對可能的短缺,李默提前制備 “應急藥粉”︰將草藥烘干磨粉,按配方比例混合,裝入油紙袋,注明 “每袋配水一碗,熱服”。他對醫助說︰“寒地藥材運輸難,多備應急藥,斷藥時能救急。” 這套保障體系確保治療不間斷。

    脫脫推行 “全城清潔令”,按 “區域負責制” 劃分責任區︰漢人商戶負責市集街道,蒙古千戶負責軍營,使虎部落負責部落營地,每日辰時、申時各清掃一次。清掃標準明確︰垃圾需運至城外 “焚埋場”集中焚燒後深埋),污水需排入 “滲水井”井底鋪碎石過濾),不得隨意傾倒。

    重點場所強化消殺︰軍營帳篷每周用 “艾草煙燻” 一次傍晚閉帳,點燃艾草,次日開窗通風);市集攤位每日收市後用 “石灰水” 擦拭石灰與水比例 110);水井旁設 “取水規矩牌”︰“先洗手,後取水,井水需煮沸再喝”,由專人監督執行。

    衛生巡查由各族代表組成 “清潔隊”,持 “衛生牌” 檢查︰合格者貼綠牌,需整改者貼黃牌,屢不改者罰勞役清掃隔離棚)。漢人王嬸的攤位因污水亂倒被貼黃牌,次日立即整改︰“現在知道干淨能防病害,再不敢馬虎了。” 這些措施從源頭減少了病菌滋生。

    白虎城飲用水來自城外清溪與井水,脫脫下令 “凡飲用水必經處理”︰清溪取水點設 “過濾閘”竹筐裝砂石、木炭,水經兩層過濾),井水需 “煮沸一刻鐘”用沙漏計時),軍營、學堂、市集均設 “燒水點”配鐵鍋、柴火,專人負責)。

    “飲水監督員” 每時辰檢查燒水情況,在《飲水日志》記錄︰“九月十五日,市集燒水點柴火充足,井水煮沸達標;軍營三號井水質清澈,過濾閘無堵塞。” 發現未煮沸飲水的,立即倒掉重燒,並處負責人 “抄衛生要訣” 十遍。蒙古牧民起初不習慣喝熱水,經醫官講解︰“生水里有‘小蟲’微生物),喝了生病”,逐漸養成煮沸習慣。

    為備應急水源,城內挖 “儲水井” 兩口,井口加蓋上鎖,每周清理一次井底淤泥,確保斷水時能應急。水工劉河說︰“寒地水硬,煮沸既能殺菌,又能去水垢,一舉兩得。” 嚴格的飲水管理大幅降低了經水傳播疾病的風險。

    為擴大藥材來源,李默編《貝加爾草藥圖譜》,用木刻版畫展示防風、柴胡、黃芩等本地藥材的形態、生長環境、采收時間,附漢蒙雙語說明。他帶著圖譜到市集舉辦 “識藥會”︰“這是防風,葉子像羽毛,根能治風寒;那是柴胡,睫中空,治發熱效果好。”

    藥農培訓每周一次,李默教大家 “三看識別法”︰看葉子形狀防風葉互生,柴胡葉對生),看根睫顏色防風根黃白,黃芩根棕黃),聞氣味防風有清香,麻黃味辛辣)。使虎部落藥農巴圖學得快︰“我們以前只知能治病,現在懂了怎麼采、怎麼存,藥材賣得更好了。”

    采收後的藥材處理也有講究︰李默示範 “晾曬法”︰“防風需切片曬,柴胡整株曬,雨天用炭火烘干溫度不可過高,防藥效流失)。” 這些知識普及既保障了藥材供應,又增加了藥農收入。

    李默與文吏張謙合作編寫《寒地衛生要訣》,采用 “圖文並茂” 形式︰漢文蒙文對照,配木刻插圖,內容分 “防風寒”“勤清潔”“慎飲食” 三部分,每部分五條口訣,朗朗上口。如 “防風寒” 口訣︰“天涼添衣裳,睡前暖火炕,出汗莫迎風,睡前燙腳湯。”

    宣傳方式多樣︰學堂學子人手一冊,每日晨讀;市集立 “宣傳欄”木板刻要訣,配插圖),由識字者每日講解;部落營地由長老口頭傳授,用本族語言解釋。使虎部落長老用 “故事法” 講要訣︰“從前有戶人不愛洗手,全家生病;後來勤洗手,病就好了。” 這種本土化解讀讓百姓易懂易記。

    為檢驗效果,張謙隨機抽查︰“燒水要燒多久?” 蒙古孩童阿古拉立即回答︰“沙漏漏完,一刻鐘!” 漢人商販王茂也能背出清潔口訣,證明宣傳已深入人心。脫脫感慨︰“防病害,先防無知,這要訣比良藥還管用。”

    防疫物資實行 “統一調配、優先保障” 原則,脫脫成立 “防疫物資處”,由文吏張謙負責登記︰藥材、隔離棚用品、清潔工具等造冊入庫,按 “隔離棚>軍營>居民區” 的順序發放。李默申請增加麻黃用量,張謙兩時辰內調撥到位︰“醫官用藥優先,絕不耽擱。”

    物資短缺時啟動 “互助機制”︰漢人商戶捐出多余鐵鍋供燒水用,蒙古部落獻出自家氈布加固隔離棚,使虎部落提供草藥采集人力。脫脫對捐物者登記造冊︰“疫情過後,按捐物多少減免賦稅,或授予‘防疫義民’稱號。” 這種激勵讓物資調配更順暢。

    為防止囤積居奇,脫脫規定藥材、石灰等實行 “平價供應”,由官倉定價,嚴禁漲價。有商販試圖抬高艾草價格,被兵卒查獲,按 “哄抬物價” 罰沒貨物,張謙在市集公告︰“防疫物資關乎性命,敢亂漲價者嚴懲。” 確保資源公平分配。

    至元三十七年十月中旬,新增病例連續十日為零,脫脫宣布解除隔離,但仍保留 “防控慣性”︰隔離棚改為 “健康監測點”留觀可疑病例),清潔制度常態化每周一大掃,每日一小掃),藥材儲備保持三個月用量。醫官李默在《防疫總結》中寫道︰“本次疫病可控,得益于早發現、早隔離、中西醫結合、全城協作。”

    經驗總結會邀請各族代表參加,大家提出改進建議︰“隔離棚可加設通風窗”“要訣可配更多插圖”“藥材可提前種植儲備”。脫脫命人將建議整理成《白虎城防疫要則》,刻石碑立于市集︰“凡遇疫病,照此辦理,代代相傳。”

    疫病平息後,白虎城舉行 “安康宴”,各族百姓同席歡慶,醫官李默與薩滿巴圖共飲慶功酒,巴圖感慨︰“以前生病只知求神,現在懂了洗手、吃藥、隔離,這才是真的保平安。” 這場疫病不僅未引發動蕩,反而讓各族在協作中凝聚了共識,完善了城市治理體系。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728章 疫病治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728章 疫病治療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