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726章 糧儲管理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726章 糧儲管理

    726 章︰糧儲管理至元三十七年春?白虎城糧倉)

    至元三十七年春分,糧官李谷帶著水工劉河與老工匠王倉頭勘察新糧窖選址。按《農桑輯要》“窖宜高燥,避水泉” 的標準,他們在白虎城西北崗地地勢高于城中心三尺)測土壤︰“取土攥緊成團,落地即散為良土透氣性好),攥不散則含水分高,不可用。”

    劉河用 “試水法” 檢測地下水位︰挖三尺深坑,次日晨觀察滲水 —— 坑底濕痕不超一寸為合格。“此處距湖岸三里,地下水位低,且崗地坡度千分之二,雨水易排,” 他在地形圖上標注,“窖口朝東南,避西北寒風,減少潮氣侵入。” 王倉頭補充︰“需遠離車馬道防震動塌窖),距軍營半里便于守衛),這位置正合適。”

    最終選定的窖址立木牌標記 “丙字一號窖”,李谷在《糧窖冊》批注︰“至元三十七年三月,勘定糧窖五處,間距三丈,呈‘品’字形排列,便于分區管理,每窖預計儲糧千石。”

    糧窖施工按 “三鋪三築” 法進行︰底層鋪一尺厚青石板石板接縫灌鉛,防鼠患),石板上墊三層干草經硫磺燻過,防霉變),干草上撒一寸石灰吸濕)。王倉頭帶著工匠們夯實土層︰“窖壁需‘兩夯一拍’,每夯深三寸,拍至牆面光滑無裂縫,再涂‘防潮泥’黏土混合麻筋、桐油)。”

    窖體呈 “壇形”口小底大,直徑三丈,深三丈),窖口設 “雙蓋”—— 內層木蓋松木制作,刷防腐漆),外層土蓋覆三尺厚夯土,拍實後種沙棘,既隱蔽又固土)。“寒地糧窖需‘冬暖夏涼’,” 王倉頭向工匠演示,“夏季開窖通風需在清晨氣溫低),冬季封窖前燒艾草燻窖殺菌驅蟲),窖內溫度需保持在十度左右。”

    施工中發現一處窖壁滲水,王倉頭立即命人返工︰“鑿去濕泥,填干石灰,再重新抹灰,半點馬虎不得。” 他用 “試漏法” 檢驗︰窖內鋪油紙,澆水觀察,油紙無濕痕方為合格。歷時一月,五座糧窖完工,李谷點燃火把入窖檢查︰“火光穩定,無穿堂風,防潮達標。”

    新收的青稞需經 “三選三曬” 方可入窖︰先篩選去秕粒、雜質,再在陽光下晾曬三日每日翻曬三次,確保含水量低于一成五),最後用風車扇去輕麩。糧農們將合格青稞裝入 “雙耳陶罐”罐口直徑一尺,高兩尺,陶質細密無砂眼),裝至八分滿時用 “布塞 + 泥封” 封口 —— 布塞用麻布浸桐油),泥封用黏土混合石灰拍實後刷桐油)。

    “每罐貼標簽,注明‘至元三十七年春儲,產地北坡田’,” 李谷對糧吏們說,“罐底墊磚離地三寸,防潮氣),窖內按‘五行’排列每行十罐,間距一尺,便于通風檢查)。” 王倉頭補充儲存訣竅︰“青稞易生蟲,每十罐間放一捆干艾草驅蟲),每月開窖檢查時翻動艾草,保持藥效。”

    有次檢查發現一罐青稞微潮,李谷立即開封晾曬,問責糧吏︰“泥封有裂紋未及時修補,雖只潮半寸,若蔓延整窖受損,誰擔得起?” 他當即立下新規︰“每月檢查需輕敲陶罐,聲音清脆為干,沉悶為潮,潮罐立即處理。”

    燕麥因顆粒小、易通風,采用 “麻布袋裝 + 架儲” 法。麻布袋需經 “三煮三曬” 處理︰用沸水加艾草煮三次殺菌防蟲),陽光下曬干三次,袋口縫麻繩便于搬運)。每袋裝燕麥一百斤壓實後約佔袋容積的七成,留三成空間透氣),袋外刷白漆編號如 “甲字三袋”)。

    糧窖內架設 “木架儲糧”木架離地二尺,用松木制作,涂桐油防腐),麻袋堆疊不超過三層防壓碎、利通風)。李谷制定 “翻倉制度”︰每月初一翻倉,將底層麻袋移至上層,上層移至底層,翻倉時需抖動麻袋散去潮氣),檢查袋底有無蟲屎、霉變。

    “燕麥性喜干,最怕悶,” 老糧農趙老漢對年輕糧吏說,“去年有批燕麥堆五層,底層袋底都霉了,這架儲法雖費地方,但損耗能減三成。” 李谷采納他的建議,在架間掛 “濕度牌”用桑皮紙浸鹽水,受潮變重下垂),濕度超五成即開窖通風。

    李谷組建 “巡窖隊”,每日卯時入窖檢查,攜帶 “三件寶”︰溫度計竹筒裝酒精,標刻度)、濕度計鹽紙牌)、防蟲燈油燈加艾草,誘殺成蟲)。巡查記錄需填 “三況”︰糧溫超過十五度需通風)、糧色青黃鮮亮為好,發灰發暗為劣)、糧味清香為鮮,霉味為壞)。

    發現蟲害立即啟動 “分層處理”︰表層生蟲用 “燻殺法”窖內點艾草,封窖一日);中層生蟲用 “篩選法”搬出晾曬,風車除蟲);深層生蟲則整窖清理重新晾曬、消毒)。有次巡窖發現燕麥袋生 “麥蛾”,李谷當即停發該窖糧食,組織二十人突擊處理,三日內完成篩選消毒,損耗控制在百斤以內。

    為激勵盡責,李谷設 “無損耗獎”︰每月無蟲無霉的糧窖,負責糧吏獎青稞五斗。糧吏張三管理的乙字窖連續三月達標,他分享經驗︰“勤翻倉、細檢查,發現一點蟲跡就處理,比出了問題再返工省事。”

    白虎城軍糧按 “士兵月均一石”元代一石約合七十斤)調撥,由脫脫與李谷共同審批。每月初五,軍需官持 “領糧單”注明人數、軍種、期限)到糧倉,李谷核對 “軍籍冊”士兵姓名、職務),確認無誤後開 “放糧票”,分 “糙米”“精米”“干糧” 三類發放 —— 騎兵發精米便于攜帶),守城兵發糙米煮粥為主),巡邏兵發干糧青稞餅、肉干)。

    調撥實行 “雙簽制”︰軍需官與糧吏共同簽字,領糧士兵按手印,賬冊每日結清。脫脫抽查時發現某次領糧單人數與軍籍冊不符,立即問責︰“多領十石糧,需查明是否有虛報,軍糧乃守城根本,貪墨者斬!” 經查實是新兵登記延遲,李谷當即完善 “新兵補登制”,確保賬實相符。

    軍糧運輸用 “密封車”車廂鋪油紙,蓋氈布),由兵卒押送,沿途設 “驗糧點”檢查封條是否完好)。李谷在《軍糧冊》標注︰“至元三十七年四月,撥軍糧三百石,耗損率不足百分之一,創歷年最低。”

    民糧按 “平民月均五斗” 分配,優先保障老弱、工匠、學子。李谷在糧倉外設 “民糧點”,每月初十、二十五放糧,百姓持 “戶籍牌”漢蒙雙語,注明人口數)領取,每五戶為一組,互相擔保,防止冒領。“張三戶三人,月領一石五斗;李四戶五人,月領兩石五斗,” 糧吏按牌念名,百姓排隊領取,秩序井然。

    遇歉收月,啟動 “平糶制”︰糧倉按市價七成出售儲備糧,限定每戶購買量最多一石),防止富商囤積。使虎部落首領巴圖為部落老人領糧時說︰“往年冬春常斷糧,如今有平糶糧,老人孩子餓不著了。” 李谷特意為游牧民設 “賒糧制”︰可先領糧,秋收後用皮毛、藥材抵賬,需部落長老擔保。

    為確保公平,李谷派糧吏下鄉核查戶籍,發現一戶多牌者收回多余牌證,隱瞞人口者補登後再發糧。他對糧吏說︰“民糧連著民心,分不公則生怨,守糧倉先守公道。”

    李谷制定 “損耗上限”︰青稞儲存損耗不超百分之一,燕麥不超百分之一點五,超過部分由負責糧吏賠償。每月底 “盤倉核賬”︰實存糧 = 入庫糧  出庫糧  合理損耗,差額需說明原因,無合理原因則追責。

    盤倉時用 “標準量具”經軍器監校準的斗斛),三人一組復稱,記錄員當場寫 “盤倉單”,雙語對照,簽字畫押。有次盤倉發現青稞短少五石,糧吏王五稱 “可能是老鼠損耗”,李谷帶人檢查窖體,發現一處鼠洞,當即命人滅鼠、補洞,王五因未及時發現被罰俸一月。

    損耗數據每月公示用漢蒙雙語寫在糧倉外牆),接受軍民監督。百姓王大嬸看後說︰“損耗寫得明明白白,官府不欺咱,繳糧也甘心。” 這種透明制度減少了猜忌,糧稅收繳率逐年提高。

    糧倉專設 “備荒窖”單獨五座,標記 “荒” 字),儲存三年應急糧,按 “每年輪換三分之一” 原則更新陳糧平糶,新糧補入),確保糧食品質。備荒糧需經 “三重密封”︰罐口布塞、泥封、窖口鐵鎖,鑰匙由脫脫、李谷、王倉頭各執一把,三人同到方可開啟。

    啟用備荒糧需 “三報三批”︰先報白虎城主事官,再報北境都護府,最後報朝廷;緊急情況如暴雪封城、瘟疫)可先啟封後補報,但需在 “備荒糧冊” 注明原因、數量、責任人。至元三十七年春暴雪,道路中斷半月,脫脫召集三人啟封備荒糧五百石,李谷在冊中詳記︰“三月十七日啟封,用于救濟被困商隊與貧民,四月雪化後補倉。”

    備荒糧單獨記賬,每石糧食標 “入庫日期、儲存年限”,嚴禁挪用。有次軍需官請調備荒糧充軍糧,李谷堅決拒絕︰“備荒糧是救命糧,非到萬不得已不動,軍糧缺口可從下月調撥補,不能破這個例。”

    糧倉守衛實行 “軍兵 + 糧吏” 聯防︰外圍由五十名士兵巡邏每時辰換崗,持弓刀),內圍由十名糧吏值守負責門禁、登記),窖區設 “警鈴”繩連鈴鐺,觸動即響)。夜間照明用 “安全燈”油燈外罩鐵絲網,防火災),嚴禁攜帶火種入窖除燻窖時專人看管)。

    防火措施嚴格︰窖區外挖 “防火溝”寬三尺,深二尺,填沙土),備 “滅火具”水囊五十個、沙土筐二十個、滅火毯十條)。王倉頭每月組織消防演練︰“發現火情先斷糧道,再用沙土蓋滅寒地缺水,沙土更實用),嚴禁用水澆青稞會霉變)。”

    防盜重點在窖口︰鐵鎖每日檢查,鑰匙專人保管,換班時需交接 “鑰匙牌”刻專屬記號)。曾有盜糧賊挖洞潛入,觸發警鈴被擒,脫脫下令將賊示眾三日︰“糧倉乃白虎城命脈,盜糧與叛國同罪!” 嚴密的安防讓糧倉三年無重大失竊,成為北境糧儲的典範。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726章 糧儲管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726章 糧儲管理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