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 章︰節慶融合至元三十六年冬?白虎城)
至元三十六年冬至前十日,白虎城開始籌備冬獵節。脫脫與蒙古千戶帖木兒、使虎部落首領巴圖共商圍獵方案,在沙盤上劃定獵區︰“東至松濤谷,西至冰封河,南至界碑嶺,北至雪原,分三隊合圍,漢兵居東,蒙古騎居西,使虎部落居中驅獸。”
籌備細節按 “各族所長” 分配︰漢人獵戶負責制作 “圍獵網”麻繩編織,網眼三尺見方,邊緣綴銅鈴),蒙古牧戶準備 “獵馬”挑選耐寒的蒙古馬,馬蹄裹防滑皮),使虎部落檢修 “馴虎裝備”皮質虎鞍、指揮哨)。軍需官趙勇清點物資︰“需備箭矢三千支、獵犬二十只、御寒氈帳十頂,每隊配軍醫一名,傷藥金瘡藥、防凍膏)各十斤。”
巴圖帶著馴虎師檢查虎群狀態︰“每只虎需戴‘識別牌’木牌刻編號與馴虎師名),獵前喂半飽,既保活力又不貪食誤事。” 漢人獵戶王大叔則教年輕獵手辨認獸跡︰“雪地上的梅花印是鹿,掌印帶爪痕是熊,追蹤時順風向,別驚了獵物。” 各族在籌備中各司其職,圍獵的序幕悄然拉開。
冬獵首日清晨,獵場中央設 “祭台”—— 漢地式石案供五谷、酒饌),蒙古式火盆焚柏枝、酥油),使虎部落式虎骨圖騰刻部落紋飾)。儀式由漢儒李夫子、蒙古薩滿、使虎部落長老共同主持,按 “三獻禮” 流程進行。
李夫子先誦《獵祭文》︰“維冬至日,風調雪順,白虎城眾,圍獵雪原,祈山神護佑,獲豐而不傷生……” 蒙古薩滿則持鼓吟唱︰“騰格里賜獵場,蒼狼引路徑,獵者心誠,獸自歸順……” 使虎部落長老巴圖上前,將虎骨佩飾輕觸圖騰︰“虎魂引路,獵不傷孕,獲不忘本。”
祭禮高潮時,三族代表共舉 “同心酒”—— 漢人獻米酒,蒙古獻馬奶酒,使虎部落獻野果酒,酒液混合後分飲,象征 “血脈相融”。圍觀的孩童們不懂深意,卻被儀式的莊重感染,漢人小丫握緊蒙古伙伴阿古拉的手︰“祭完山神,咱們就能看到大老虎追鹿啦!”
祭禮畢,圍獵正式開始。三隊按預定路線推進︰蒙古騎兵持 “套馬桿” 沿西側雪原包抄利用馬術優勢圍趕),使虎部落馴虎師帶五只猛虎居中 “驅獸”虎嘯震懾,將獵物趕向預設區域),漢人獵手持弓弩在東側松濤谷設伏利用地形隱蔽射擊)。
“圍獵如戰陣,需听信號行事,” 帖木兒對騎兵們說,“見紅旗舉則收網,鳴號角則合圍,不可擅自追擊。” 巴圖則用 “虎哨” 指揮︰短哨示前進,長哨示停留,連哨示轉向,猛虎聞聲而動,將一群黃羊驅向谷口。漢人獵手張弓搭箭,王大叔提醒︰“射前看清楚,孕羊、幼羊不可射,這是規矩。”
正午時分,首獲頗豐︰黃羊二十只、野豬三頭、野兔五十只。各族獵手在臨時營地匯合,蒙古騎兵獻最肥的黃羊,使虎部落獻最大的野豬,漢人獵手獻最鮮的野兔,按 “見者有份” 原則分配,無人爭搶,默契天成。
冬獵間隙,市集廣場舉行 “器物互贈” 活動,各族百姓帶著手工藝品聚集。漢人繡娘李嫂帶來 “虎紋刺繡”—— 用紅絲線在藍緞上繡虎形,虎身綴漢地雲紋,“這虎紋是跟使虎部落學的,雲紋是咱漢人的,送給巴圖首領的夫人。”
蒙古銀匠帖木兒之子阿古拉捧出 “銀飾馬鞍”—— 鞍頭刻蒙古卷草紋,鞍橋嵌漢地玉石,“這玉石是上次貿易換來的,打磨了三個月,送給漢人騎兵隊長,保他騎馬穩當。” 使虎部落骨雕師巴雅爾則帶來 “獸骨佩飾”—— 用鹿骨雕刻,一面是部落狩獵圖,一面是漢地 “福” 字,“送給學堂的李夫子,祝他教出好學子。”
互贈有 “三不送” 規矩︰不送破損器物,不送單數漢俗雙數吉),不送異種獸骨尊重禁忌)。脫脫收到的是三方合制的 “同心盒”—— 漢人制木盒,蒙古包銀邊,使虎部落刻虎紋,內裝三族泥土,他感慨︰“器物會舊,心意長存,這才是最好的禮物。”
競技活動的重頭戲是雪地賽馬,各族共同制定規則︰賽道長五里沿雪原平緩處),設三處 “檢查點”插漢蒙雙語旗);參賽選手不限族別,漢人用步兵戰馬,蒙古用草原快馬,使虎部落用馴鹿特殊賽道);評判由三族長老組成,設 “速度獎”“穩進獎”“協作獎”。
賽前三日,賽道由兵卒與牧民共同修整︰清除積雪露出半尺厚硬雪層,防滑),檢查冰面敲碎薄冰區,設警示樁),搭建觀禮台漢式遮陽棚配蒙古氈簾,保暖防風)。漢人騎兵趙武調試馬鞍︰“雪地賽馬需收短馬鐙,重心放低,這是跟蒙古騎手學的。” 蒙古騎手阿古拉則幫他調整韁繩︰“你們的馬性子穩,保持節奏就能贏。”
使虎部落的馴鹿選手巴圖之子小巴圖最緊張,他的馴鹿 “雪蹄” 剛換過掌墊裹防滑毛皮),“爹說馴鹿跑不過馬,但咱們比的是穩,不是快。” 這種對規則的尊重,讓競技少了火藥味,多了人情味。
賽馬當日,雪原賽道旁擠滿觀眾。漢人趙武與蒙古阿古拉並駕齊驅,趙武的馬雖慢但穩,阿古拉的馬快卻易打滑,兩人不時互相提醒︰“前面有冰!”“收韁繩!” 賽程過半,趙武幫阿古拉扶正歪掉的馬鞍,阿古拉則示意趙武抄近道,協作精神贏得掌聲。
使鹿組的小巴圖雖落在後面,卻始終保持馴鹿隊形,每過檢查點都按規矩行禮,長老評道︰“穩如泰山,這是使虎部落的本色。” 最終 “速度獎” 歸蒙古騎手,“穩進獎” 歸漢人騎兵,“協作獎” 由兩人共得,脫脫頒獎時說︰“贏者可敬,助者更可敬,這才是白虎城的競技。”
賽後,各族選手交流技巧︰漢人學蒙古的 “雪地控馬術”,蒙古學漢人的 “耐力調節法”,使虎部落則教大家 “馴鹿溝通語”,賽場變成了技藝交流的平台。
冬獵慶宴在白虎城大帳舉行,宴席按 “分餐制 + 共享制” 安排︰每人一份 “私膳”漢地熱湯面、蒙古奶豆腐、使虎部落烤肉),中央設 “共享席”烤全羊、炖鹿肉、漢式糕點),兼顧各族飲食習慣。
漢人廚娘王大嬸與蒙古廚役其其格合作備菜︰王大嬸教其其格做 “酸菜炖豬肉”加蒙古辣椒提味),其其格教王大嬸做 “奶酒炖羊肉”用漢地料酒去羶)。使虎部落則帶來 “烤虎肉”非真虎,用野豬肉仿制,涂虎骨粉調味),巴圖解釋︰“這是部落傳統,象征虎神賜福,大家放心吃。”
宴席器物也融合特色︰漢地瓷碗盛湯,蒙古銀碗盛奶,使虎部落木碗盛肉,筷子與刀叉並置,無人強迫使用哪種餐具,自在隨心。脫脫巡視廚房時笑道︰“菜香里有漢蒙味,這才是團圓宴。”
開宴前,脫脫先致祝酒詞漢蒙雙語)︰“今日冬獵豐收,各族同心,當敬天地、敬祖先、敬彼此!” 按習俗,漢人用酒杯淺酌,蒙古用銀碗暢飲,使虎部落用木碗抿飲,互不勉強。
敬酒環節體現巧思︰漢人用 “雙手舉杯” 禮,蒙古用 “無名指蘸酒祭天” 禮,使虎部落用 “輕叩碗沿” 禮,各族都學對方的禮儀向長者敬酒。李夫子向巴圖敬酒時,用剛學的蒙古語說︰“巴圖首領,狩獵順利!” 巴圖則用漢文回︰“李夫子,教書辛苦!” 引來滿堂歡笑。
宴席中無人勸酒,吃飽喝足可隨時離席,孩童們在帳外嬉戲,大人則圍坐聊天,漢人談農耕,蒙古談放牧,使虎部落談狩獵,話題雖異,卻都離不開 “白虎城” 這個共同的家。
夜幕降臨,城外空地支起三堆篝火漢、蒙古、使虎部落各一堆),火堆間拉繩索,掛滿各族飾品︰漢地燈籠、蒙古狼牙、使虎部落獸骨。文吏張謙帶著學子們寫 “祈福牌”,漢人寫 “風調雨順”,蒙古寫 “人畜興旺”,使虎部落畫 “虎形符”,全掛在繩上。
篝火燃料精心準備︰漢地用松木火旺),蒙古用牛糞火久),使虎部落用樺木火香),三堆火燃得一樣旺。巴圖的女兒其其格教大家跳 “馴虎舞”,漢人王小丫教大家唱 “豐收歌”,蒙古阿古拉教大家彈 “馬頭琴”,準備工作變成了歡樂的預演。
脫脫望著忙碌的人群說︰“篝火能驅寒,人心能聚暖,這火要年年燒下去。”
篝火升起,各族百姓圍坐,李夫子與帖木兒帶著學子們唱新編《白虎城謠》。歌謠分三段︰首段漢文,唱 “城如磐石,界碑永固”;中段蒙文,唱 “牧歌唱晚,炊煙相連”;末段合唱,用簡單的詞匯重復 “同心、同樂、同守”。
漢人唱時,蒙古人用蒙語和;蒙古人唱時,漢人用漢語隨,使虎部落雖多不識詞,卻跟著節奏拍手,巴圖用部落語言即興加入︰“虎嘯雪原,守護家園!” 歌聲越唱越響,連不懂歌詞的孩童也跟著哼唱。
夜深時,篝火漸弱,歌聲漸輕,各族百姓互相道別,漢人邀蒙古來家喝熱茶,蒙古邀漢人去帳中喝奶酒,使虎部落則邀大家明日同去看馴虎。這個冬夜,節慶的融合讓白虎城的寒冷不再刺骨,人心的溫暖勝過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