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 章︰寒甲初鍛至元三十年冬?漠北軍器坊)
漠北軍器坊的銅鐘剛敲過卯時,偵察兵阿古拉便帶著北境風雪的寒氣闖入帳內。他解下凍成冰殼的披風,從懷中掏出用油布包裹的《極寒偵察報》,羊皮紙邊緣已被凍得發脆︰“啟稟將軍,克魯倫河以北連日暴雪,白日氣溫驟降至零下三十度,夜間更甚,牧馬口鼻皆結霜,士兵裸露皮膚觸甲即粘。”
報上附著手繪的風雪分布圖,用紅筆圈出 “冰裂區”“暴風雪帶” 等危險區域,旁邊注著小字︰“近三年北境雪線南移百里,往年此時雪深三尺,今歲已達五尺,車馬難行。” 軍器監令周顯捧著報告眉頭緊鎖 —— 元軍曾在至元二十七年北征因御寒不足折損千人,這份情報意味著必須重估軍備需求。
阿古拉補充︰“當地牧民說‘白毛風過,石頭凍裂’,去年有商隊在雪原迷路,全員凍斃,尸身僵硬如石。” 這番話讓帳內氣氛凝重,周顯立即在《軍備急報》上批注︰“北征成敗,御寒為要,甲冑、鞋襪、帳幕需全改良。” 這份急報將直接送往斡耳朵,擺在蕭虎與拔都的案頭。
蕭虎收到急報後,當日便召集軍器坊工匠與軍政首領議事。軍器坊內炭火旺盛,卻驅不散眾人臉上的寒意,案上擺著往年北征的凍傷記錄︰“至元二十七年,凍掉手指者三百余,凍斃戰馬兩千匹”“至元二十八年,甲冑凍結無法屈伸,士兵遇襲難拔刀”。
拔都指著記錄拍案︰“不能再讓弟兄們凍著打仗!” 蒙古千戶帖木兒提議︰“用厚毛氈裹甲,雖笨重卻保暖。” 漢匠首領李鐵牛卻搖頭︰“毛氈遇雪結冰更重,且不防刀箭,需內外兼顧。” 他展開草圖︰“內層用蜀錦絮暖,外層覆虎皮防護,既輕又暖,還能防刀劍。”
爭議焦點集中在材料來源︰蜀錦需從漢地轉運,耗時一月;虎皮需獵戶深入雪原捕獵,風險極高。蕭虎沉吟片刻︰“蜀錦走驛站加急,每匹賞銀五兩;虎皮由使虎部落供應,以鹽鐵交換,限半月交貨。” 他看向周顯︰“你督造,出問題唯你是問。” 軍令如山,軍器坊立即啟動 “寒甲趕制計劃”。
負責采辦蜀錦的是漢地商隊首領王敬,他接令後立即從大都調貨,蜀錦產自成都,以 “經緯細密、御寒透氣” 聞名,是皇室貢品,尋常軍器難得使用。王敬精選十二丈厚密蜀錦,每匹用防潮油紙包裹,裝入特制木箱,箱外刷紅漆標 “軍器急件”,憑蕭虎手令走 “八百里加急” 驛站。
驛站驛卒不敢怠慢,換馬不換人,每站交接時需驗錦的防潮情況,在《轉運冊》上簽字畫押。蜀錦途經漠南時遇暴雪,驛卒將木箱裹在羊皮襖內焐著,自己卻凍得嘴唇發紫︰“這錦是救命甲的里子,凍壞了北征弟兄要送命。” 這番話讓商隊眾人加快腳程,原本一月的路程,二十三日便抵漠北軍器坊。
周顯開箱驗錦,蜀錦在燭火下泛著柔光,縴維細密如蛛網,他取一角裹住冰塊,半個時辰冰未化︰“果然是好絮!” 他命工匠將蜀錦撕成絮狀,用桑蠶絲線捆扎成團,確保絮團不結塊︰“這絮要鋪三層,領口、袖口加厚,關節處留活動空隙。” 蜀錦的暖意,從千里之外的漢地,即將裹住北征士兵的身軀。
使虎部落首領巴圖接到虎皮訂單時,正帶領族人在雪原設陷阱。他精選十張三年生猛虎皮壯年虎皮毛厚實,防護性最佳),先按部落古法處理︰用鹿血浸泡三日去腥味,再用白堿水反復搓洗,去除皮毛內的油脂防日後發硬),最後用松木煙燻七日,使皮質柔韌防潮。
鞣制過程需部落婦女協作,她們用骨梳梳理虎毛,確保每根毛順滑不打結,手指被骨刺劃破也不在意︰“這虎皮要護漢蒙弟兄的命,不能馬虎。” 巴圖親自檢查每張皮的厚度,用手指按壓測試彈性︰“要能擋得住箭簇擦過,還得輕便,不能讓士兵抬不起胳膊。”
半月後,十張鞣制好的虎皮送至軍器坊,周顯用錐子測試︰針尖僅刺入半寸,確有防護作用。他對巴圖道︰“按約定,給你們二十石鹽、十口鐵鍋,以後每月需供應五張虎皮,優先采辦。” 巴圖撫著虎皮笑︰“部落的陷阱,以後專為軍器坊設,這買賣劃算。” 部落與軍器坊的協作,在寒甲鍛造中愈發緊密。
軍器坊鐵匠們圍著火爐鍛打甲片,寒甲外層需用 “柳葉甲”輕便靈活),甲片用晉地精鐵打造,經十二次鍛打,薄如紙片卻硬如磐石。鐵匠趙五掄錘如飛,火星濺在他滿是老繭的手上︰“這甲片要比尋常甲小一半,關節處用圓片,才好活動。” 他兒子小趙則負責給甲片鑽孔,確保穿繩牢固。
甲片打好後,需與虎皮結合︰先將虎皮裁剪成甲形,用魚鰾膠粘貼在厚帆布上,再將甲片按 “魚鱗狀” 縫在虎皮外層,甲片邊緣包銅邊防刮傷皮毛。周顯檢查首件樣品︰“甲片間距太密,活動會摩擦虎皮掉毛,疏半寸;銅邊要磨圓,免得割傷士兵。” 工匠們立即調整,在甲片間墊羊皮,既防摩擦又增保暖。
最難處理的是肩部與腰部的弧形甲,虎皮需隨弧度裁剪,甲片也要鍛造成弧形,鐵匠們用 “熱鍛冷定” 法︰將甲片燒紅後按木模彎曲,立即浸入冷水定型,確保弧度不變。周顯看著成型的甲身,虎皮金黃,甲片銀亮,忍不住贊嘆︰“這甲穿在身上,既是暖衣,又是盾牌。”
軍器坊角落,鞋匠李三正用虎骨使虎部落送來的虎骨邊角料)制作防滑鞋。他先將虎骨放入沸水煮三日,去除骨髓與油脂,再用鋸子鋸成半寸長的骨釘,釘頭磨成三稜形增強防滑),釘尾鑽孔穿麻繩。學徒小寶好奇︰“師傅,用牛骨不行嗎?非要虎骨?” 李三敲他腦袋︰“虎骨密度高,凍不裂,牛骨遇冷易脆,會斷。”
鞋底用三層牛皮疊加,納線時每寸縫八針比尋常布鞋密一倍),骨釘按 “前掌七釘、後跟五釘” 的布局嵌入,釘尖露出半寸,形成防滑齒。李三將鞋綁在木板上,在結冰的水缸上測試︰“滑行距離比普通布鞋短一半,陡坡上不打滑!” 他又在鞋內墊羊毛氈,鞋面縫上兔毛邊︰“腳暖了全身不冷,這鞋要讓士兵在冰上如走平地。”
鞋成後送拔都查驗,拔都穿著在結冰的演武場快走、跳躍,鞋釘牢牢抓冰,他笑道︰“李鞋匠,這鞋比草原的馬靴還穩!賞銀十兩,要趕制兩千雙,北征前務必完工。” 李三磕頭謝恩,回坊後連夜組織鞋匠趕制,骨釘敲擊聲與納線聲徹夜不息。
首批十套寒甲制成後,周顯選在雪夜進行實戰測試。十名士兵穿戴寒甲,在零下二十度的演武場完成 “騎射、刺殺、攀爬” 等科目,甲冑在雪地反光,虎皮與銀甲相映,宛如雪原猛虎。士兵張三射箭時發現︰“左臂甲片太緊,拉弓受限。” 周顯立即記在《測試冊》上︰“左臂甲片加寬三寸,關節處改用活頁連接。”
另一士兵李四攀爬冰牆後報告︰“腰部甲片摩擦後背,出汗後錦絮結塊。” 周顯命工匠在後背加縫棉布隔層︰“用透氣的麻布,讓汗能蒸發。” 測試持續三個時辰,士兵們鼻尖凍紅,卻無一人喊冷,甲內溫度比穿普通甲高近十度。“最冷的是手指,” 有士兵建議,“若能給手套加骨釘就更好。” 周顯當即采納,命李三加制防滑手套。
拔都與蕭虎親臨觀試,見士兵在雪地里動作靈活,箭無虛發,拔都撫甲贊道︰“這甲既能保命,又能殺敵,周監造有功!” 蕭虎卻指出︰“甲尾太短,後腰露風,需加長五寸,綴上虎皮裙。” 細節的打磨,讓寒甲從 “能用” 變成 “好用”,每處調整都凝結著士兵的實戰經驗。
寒甲需月產五百套,軍器坊按 “流水線” 分工︰甲片鍛造、蜀錦絮填、虎皮縫合、總裝調試四組並行,每組設工頭負責質量。鍛甲組趙五帶領鐵匠每日出甲片三千片,驗甲工用卡尺檢查厚度,不合格的立即回爐;絮填組婦女們每日絮蜀錦五十斤,確保每處厚度均勻;縫合組用魚鰾膠與絲線雙重固定虎皮與甲片,牢不可破。
物資調度由耶律鑄統籌,蜀錦不足時調漢地棉布補充外層仍用蜀錦,內層混棉),虎皮短缺則用豹皮替代防護性稍次但保暖相當),骨釘用盡時暫用牛角替代待虎骨補充後更換)。他每日巡查各坊,在《量產冊》上記錄進度︰“甲片合格率九成五,日產量達標,可如期完工。”
軍器坊外,運送材料的車馬絡繹不絕,驛卒、部落使者、工匠家屬交織成繁忙的景象。有老工匠對徒弟說︰“咱造的不是甲,是北征弟兄的命,更是漠北的安寧,半點不能差。” 這份責任感,讓寒甲的每片甲、每根線都飽含匠心。
北征誓師前三日,演武場開始布置︰旗桿豎起三丈高的黑狼旗與 “忠勇” 旗,壇前擺著祭天的牛、羊、馬三牲,寒甲按軍陣排列,甲冑在陽光下泛著冷光,虎皮甲在風中微動,宛如蟄伏的虎群。文吏們書寫誓師文,工匠們檢修禮器,士兵們擦拭寒甲,連馴虎都被梳洗干淨,系上紅綢,準備參與儀式。
拔都的親衛長帖木兒檢查祭品︰“三牲需用純色,牛要黑牛,羊要白羊,馬要白馬,祭天需心誠。” 蕭虎則命人在壇側立《北征誓師碑》,刻出征將領與士兵的名字︰“讓弟兄們知道,他們的功績會刻在碑上,流芳百世。” 壇下的士兵們互相整理寒甲,比試誰的甲更亮、誰的鞋釘更尖,士氣高漲如烈火。
誓師前夜,周顯最後查驗甲冑,見每套甲都按士兵身形調整妥當,骨釘鞋擺放整齊,他對軍器坊眾人道︰“明日誓師,這些甲要讓漠北知道,咱們的弟兄不是風雪能擋的!” 坊內燈火通明,映著工匠們疲憊卻自豪的臉。
至元三十年冬月初八,北征誓師大典在雪後初晴的演武場舉行。三萬士兵著寒甲列陣,虎皮甲在陽光下金光閃閃,骨釘鞋踏在雪地上無聲防滑效果顯著),馴虎列于陣前,虎嘯聲震雪原。拔都與蕭虎登壇,玄色朝服與銀甲寒衣相映,壇下軍民屏息以待。
蕭虎先讀誓師文︰“北境風雪寒,胡虜窺我疆,今攜寒甲銳,誓保北境安……” 聲音沉穩有力,傳入每個士兵耳中。拔都接過金刀直指北方︰“弟兄們,穿蕭公造的暖甲,踏李匠做的穩鞋,這北征必勝!破敵者賞牛羊千頭、良田百畝,戰死的入英雄冢,子孫免稅!” 士兵們舉刀高呼︰“必勝!必勝!” 聲浪驚起雪地里的飛鳥。
脫脫穿著特制的少年寒甲,站在拔都身側,他按蕭虎所教,將誓師文譯成蒙古語,確保每個部落士兵听懂。儀式最後,拔都與蕭虎共飲馬奶酒,酒灑雪地,寓意 “以血薦雪原”。寒甲列陣的軍容、震天的誓言、雪原的虎嘯,交織成北征前最壯闊的圖景 —— 這不僅是出征的儀式,更是漢蒙協作的宣言,權謀藏于甲冑的寒光中,安寧系于士兵的腳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