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693章 雪嶺忠魂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693章 雪嶺忠魂

    693 章︰雪嶺忠魂至元二十九年春?斡耳朵英雄冢)

    斡耳朵東側的英雄冢覆著新培的黃土,封土堆高丈二,按蒙古 “英雄七尺” 的葬俗再加五尺,以彰完顏雪 “救主之功”。冢頂呈圓形,周匝用克魯倫河青石壘砌矮牆,牆縫嵌著糯米灰漿 —— 這是漢地 “固冢” 技法,防雨雪侵蝕。封土上覆蓋著三層氈毯,氈面繡忍冬花紋,由士兵每日更換,確保無積雪、無塵土,這是蕭虎特批的 “夫人級” 禮遇,在英雄冢中獨此一份。

    冢前的祭台用整塊黑石打造,長三尺、寬二尺,台面刻凹槽引流雨水,槽沿鏨刻纏枝紋。每日辰時,甲士會在此擺放祭品︰一碗馬奶酒蒙古禮)、一碟麥餅漢地俗)、一束新鮮忍冬完顏雪生前最愛)。祭台左側立著焚香爐,牧民獻的哈達、士兵敬的酒壇灰燼都在此焚燒,青煙裊裊,與遠處的斡耳朵帳頂炊煙交織,仿佛逝者仍在人間。

    按元代《功臣葬儀》,非宗室女子不得入英雄冢,蕭虎為此專門上奏大都︰“完顏氏以死護疆,功同宗室,” 忽必烈的批復很快傳來︰“特批‘護國夫人’稱號,準入英雄冢,享四時祭祀。” 這道聖旨被刻在木牌上,掛在冢前的松木桿上,黃綢包裹,風吹不損,既是榮譽證明,也是對質疑者的回應。

    完顏雪的墓碑取自克魯倫河深處的青石,石質堅硬,呈青灰色,經工匠三十日打磨,石面光滑如鏡,可映人影。碑高八尺,寬三尺,厚一尺,碑頂刻 “螭首”元代功臣碑標準紋飾),碑座雕 “龜趺”取 “千年不腐” 之意),這是按漢地 “碑刻九制” 打造,卻在細節處融入草原元素 —— 龜趺背甲刻著蒙古包紋樣,顯漢蒙合璧之制。

    碑文由耶律鑄撰寫,用漢蒙雙語刻就。漢文在上,隸書工整︰“護國夫人完顏氏,遼東人,少習醫,隨蕭公守漠北。至元二十九年春,于慶功宴代飲毒酒,忠勇救主,魂護漠北。” 蒙文在下,用回鶻式蒙古文書寫,字句與漢文一一對應,由精通雙語的書記官核對三遍,確保無歧義。蕭虎親自審定碑文,刪去 “義妹” 等私稱,只留 “忠勇救主” 等公論,顯官方紀功之正。

    刻碑工匠是軍器坊的老手,每字深三分,筆畫邊緣鑿出細槽,填入赤銅絲,經風雪打磨後,銅絲泛出紅光,與青石相映,格外醒目。“夫人的功績要讓後人看清,” 蕭虎對工匠說,“哪怕再過百年,這字也得清晰。” 碑成之日,舉行了簡單的揭碑禮,蕭虎率甲士、牧民代表行三叩禮,蒙古長調與漢地哀歌交織,雪嶺上的風都似帶著嗚咽。

    葬禮後的第三個清晨,甲士發現英雄冢前跪著位老牧民,羊皮襖上沾著雪霜,手里捧著半袋炒米。見蕭虎過來,老牧民慌忙起身,膝頭的雪簌簌掉落︰“大人,俺是東邊牧村的巴圖,” 他將炒米放在祭台,“去年冬,俺孫兒凍得腿都紫了,是夫人帶著草藥來,守了三夜才救活。” 說著從懷里掏出塊干硬的草藥餅,“這是夫人給的凍瘡藥,俺一直留著,如今獻在這兒,讓她知道孩子好好的。”

    消息傳開後,牧民們紛紛趕來祭拜。扎著紅頭繩的小姑娘獻上親手編的忍冬花環,放牧的漢子帶來最肥的羊肉烤熟後擺在祭台),連牙牙學語的孩童都被母親抱著,在碑前磕三個響頭。他們不懂 “護國夫人” 的封號,只知 “救過咱性命的完顏姑娘” 睡在了這里。蕭虎命甲士不要阻攔,只在冢周設木欄,“讓牧民盡盡心,” 他對帖木兒說,“民心比金石還重。”

    祭台旁的石頭上,漸漸被牧民刻滿了細小的符號 —— 蒙古文的 “謝”、漢文的 “安”,還有畫的小羊、草藥,都是樸素的感恩。甲士想清理,被蕭虎攔住︰“這是民心碑,” 比任何銘文都珍貴。雪融後,冢周長出成片的忍冬苗,牧民說這是 “夫人顯靈”,自發輪流澆水,到初夏時,青藤爬滿石牆,黃蕊綻放,成了雪嶺上最亮眼的顏色。

    守衛英雄冢的士兵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崗換班時,必須給冢頂的忍冬花環換新花。花環用新鮮忍冬枝編就,枝上要帶含苞的花蕾,這是周顯特意交代的︰“夫人說過,含苞的花有生氣。” 士兵們每日天不亮就去河谷采花,哪怕雪深及膝,也要找到最飽滿的花枝,編得歪歪扭扭的,卻透著一股子認真。

    騎兵營的老兵常帶著新兵來祭拜,指著碑文講完顏雪替飲毒酒的故事︰“那天慶功宴,我就在帳外站崗,見夫人奪酒杯時,手都沒抖一下。” 新兵們听得眼楮發紅,紛紛往祭台放自己的戰利品 —— 射殺的狼耳、繳獲的箭頭,“夫人,這是咱們守疆的憑證,您看著,絕不讓敵人過克魯倫河!” 這些樸素的誓言,在雪嶺上回蕩,成了比軍規更有力的約束。

    蕭虎偶爾會在巡營後來到冢前,站在碑旁不說話,只盯著 “忠勇救主” 四個字出神。有次恰逢士兵換花環,一個年輕甲士手笨,編了三次都散了,急得直冒汗。蕭虎走過去,接過花枝示範︰“忍冬枝有韌性,要像編馬鞍繩那樣,三股交錯。” 他的大手雖常年握刀,編起花環卻穩當,甲士們看得發愣 —— 原來將軍也有這樣細膩的一面。

    老牧民巴圖的故事傳開後,蕭虎命人在英雄冢側建 “護民亭”。亭用松木搭建,四柱三間,頂覆黑瓦防雪壓塌),亭內砌石台,台上供著完顏雪的《漠北草藥圖譜》抄本 —— 由耶律鑄組織醫官謄抄,分 “凍傷”“箭傷”“毒草識別” 三卷,每卷附插圖,用朱砂標注草藥形態,牧民可按圖索驥,自行采藥。

    石台上還放著兩本 “抄錄簿”,牧民可在此抄寫醫方,也可記錄 “受助事”—— 誰用圖譜治好了病,就寫下日期、病癥、用藥,由亭長由甲士兼任)核對蓋章。第一筆記錄就是巴圖的︰“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初七,孫兒凍瘡復發,按圖采忍冬煮水,三日愈。” 字跡歪歪扭扭,卻透著真切的感激。

    護民亭的梁上懸著銅鈴,風吹鈴響,聲傳三里。蕭虎說︰“這鈴聲像夫人在提醒咱們,守疆不光要靠刀槍,還得護著牧民。” 他命醫官每月來亭中坐診三日,免費施藥,藥錢從鎮北司軍費中列支。消息傳到其他牧村,連百里外的人都趕來抄書、問診,護民亭很快成了斡耳朵最熱鬧的地方,完顏雪的仁心,以另一種方式活在漠北。

    周顯帶著工匠在護民亭前鑄造銅鶴,這是蕭虎的主意︰“完顏夫人喜鶴,說鶴有仁心,能辨毒草。” 銅鶴高六尺,展翅欲飛狀,鶴嘴餃藥囊,囊口刻 “護民” 二字,鶴足踏蓮花座漢地意象),座底刻蒙古文 “長生”草原祝福),又是一處漢蒙合璧的匠心之作。

    鑄造用的是軍器坊的廢銅料,經十二次熔煉去雜質,銅液純度達九成。工匠先做蠟模,鶴的羽毛、藥囊的褶皺都雕得栩栩如生,再覆泥燒成陶範,最後澆鑄 —— 這是漢地 “失蠟法”,周顯特意讓蒙古工匠旁觀學習︰“好手藝不分漢蒙,都得傳下去。” 銅鶴鑄成那日,金光閃閃,與英雄冢的青石碑相映,成了雪嶺上的一道奇景。

    蕭虎親自為銅鶴揭幕,撫摸鶴嘴的藥囊︰“你生前帶藥救民,如今銅鶴餃囊,替你繼續護著他們。” 牧民們圍著銅鶴轉,有的摸鶴翅,有的拜鶴足,都說 “這鶴有靈性”。後來真有牧民說,夜里見銅鶴嘴發光,照著河谷的草藥,仿佛在指引方向 —— 這傳說越傳越廣,護民亭的香火也越發旺盛。

    拔都的長子脫脫奉父命來斡耳朵慰問,特意備了祭禮前往英雄冢。他帶來的是三匹白駝草原最高規格祭品)、一柄羅斯銀刀象征 “斬毒護忠”)、一壇西域葡萄酒仿慶功宴的酒,卻換了無毒的佳釀)。祭拜時按蒙古禮︰先繞冢三圈,再將駝毛纏在碑上,最後敬酒灑地,動作莊重,絲毫不敢怠慢。

    “家父說,完顏夫人是草原的英雄,” 脫脫對蕭虎說,他的漢語帶著生澀,卻字字真誠,“若非夫人舍命,盟約難成,西征難行。” 他獻上帶來的羅斯琥珀,琥珀呈血紅色,通透無雜質︰“這是羅斯最珍貴的寶石,能安神闢邪,願夫人在天安寧。” 蕭虎接過琥珀,命人嵌在墓碑頂端,陽光透過琥珀,在雪地上映出七彩光暈,美得令人屏息。

    脫脫在護民亭抄了一頁凍傷藥方,說要帶回西征軍︰“漠北也有凍傷,這方子有用。” 他還在 “受助事” 簿上寫下︰“術赤部脫脫,受夫人醫方之惠,當銘記護民之責。” 這既是敬意,也是拔都陣營對蕭虎的表態 —— 認可完顏雪的功績,也認可蕭虎的治理。同盟的溫情,在後輩的祭拜中悄然延續。

    《漠北草藥圖譜》的抄本很快傳遍周邊牧村,甚至有西域商隊重金求購。蕭虎命通西司刻印百本,分送各驛站、軍營,規定 “凡持本圖譜治病者,驛站需提供食宿便利”。圖譜中 “醉馬草識別” 一章尤其重要,配圖詳細標注其 “披針形葉、睫生細毛” 的特征,旁注 “誤食者,速灌甘草汁”,救了不少誤采毒草的牧民。

    有次克魯倫河汛,十余名牧民被困孤島,靠圖譜識別可食水草,撐到救援到來。他們獲救後專程到英雄冢謝恩,在碑上刻下 “再生之恩” 四個大字。醫官們也按圖譜改良藥方,將忍冬與當歸配伍,治箭傷的效果比從前好三成 —— 完顏雪的智慧,實實在在地融入了漠北的軍民生活。

    蕭虎偶爾會翻看 “受助事” 簿,看到密密麻麻的記錄,常想起完顏雪在燈下抄書的模樣︰她總說 “醫書比刀槍更能安民心”,當時他還笑她 “婦人之仁”,如今才懂,刀槍能守疆,醫書能守心,兩者缺一不可。他在簿子扉頁寫下︰“醫者仁心,忠者仁魂,二者同歸,皆為漠北安寧。”

    琥珀嵌碑後,“英雄冢顯靈” 的傳說開始流傳。有牧民說,月夜見碑前站著穿青布裙的女子,在教孩童認草藥;有士兵說,銅鶴夜里會發出鶴鳴,嚇跑靠近的野狼;更有人說,七彩光暈是夫人在笑,夸他們守疆守得好。這些傳說虛實難辨,卻讓牧民和士兵對英雄冢多了份敬畏,連調皮的孩童都不敢在冢旁喧嘩。

    蕭虎听聞這些傳說,從不制止,只對耶律鑄說︰“民心需要寄托,就讓她活在傳說里吧。” 他命人在冢周種滿忍冬,春來時繁花似錦,遠遠望去,像一片金色的雲。牧民用忍冬編花環,士兵用忍冬纏刀柄,連斡耳朵的旗幟上都繡了忍冬紋 —— 完顏雪最愛的花,成了漠北的精神符號。

    有次乃馬真後的舊部余孽想破壞英雄冢,剛靠近就被巡邏的牧民發現,群起而攻之,打得他們落荒而逃。“誰敢動夫人的冢,就是動我們的命!” 牧民們舉著鋤頭、木棍守在冢前,比甲士還堅決。蕭虎看到這一幕,終于明白︰真正的防線不在帳外的甲士,而在民心 —— 完顏雪用生命換來的民心,比任何城牆都堅固。

    蕭虎上奏忽必烈,請求將完顏雪的事跡編入《功臣傳》。奏折中寫道︰“夫人以醫護民,以死護盟,其忠可勵將士,其仁可安牧民,宜載史冊,永傳漠北。” 忽必烈批復 “準奏”,並賜 “忠勇護漠” 匾額,懸于護民亭中,匾額用紫檀木打造,金字瓖邊,與銅鶴、石碑相映,更顯莊重。

    英雄冢的祭祀被納入斡耳朵的典儀,每月初一、十五,蕭虎率文武官員祭拜,士兵列隊行禮,牧民代表獻哈達,形成固定制度。耶律鑄將這些儀式寫入《斡耳朵典儀》,規定 “祭品需新鮮、祭拜需虔誠、護冢需盡心”,讓紀念不再流于形式,而成了凝聚人心的制度保障。

    雪嶺的風依舊凜冽,但英雄冢前的忍冬花歲歲綻放,護民亭的銅鈴日日作響,完顏雪的故事在牧民口中代代相傳。蕭虎站在碑前,望著琥珀折射的光暈,仿佛又听到她的聲音︰“義兄,守好這漠北。” 他握緊腰間的刀,刀柄纏著忍冬藤 —— 這一次,他懂了,守疆不僅是守住土地,更是守住像完顏雪這樣的忠魂用生命換來的安寧。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693章 雪嶺忠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693章 雪嶺忠魂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