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徐妙錦與徐妙雲姐妹倆正聊得火熱,徐妙錦還打算帶姐姐參觀漢王府。
朱松對此無異議。
“錦姨,我們也要去!”
朱高煦與朱高燧兄弟倆也加入其中。
“娘和錦姨多年未見,正在敘舊,你們湊什麼熱鬧?”
朱高熾頭痛不已,連忙訓斥兄弟倆,頗有幾分大哥的威嚴。
“我們都不是小孩子了,去漢王府看看而已,錦姨和娘聊她們的,我們自己逛自己的。”
朱高煦對朱高熾的建議不以為然,嘴角微撇。
“無妨,就在隔壁,想去便一同前去看看吧。”
“待父皇歸來,再遣人去尋姐夫便是。”
徐妙錦搶在徐妙雲前頭,對朱高煦一行人說道。
朱高熾一听,自是也要同行,畢竟他不放心朱高煦和朱高燧這兩個搗蛋鬼,在漢王府里惹出笑話。
作為兄長,他為兩個弟弟操碎了心。
“算上我一個。
九哥,帶我們逛逛你的漢王府如何?”
“听說你那王府里盡是些新奇玩意兒!”
朱權也湊近朱松,笑著說道。
“好,今日無事。”
“你們就別打擾娘親敘舊了,隨九皇叔去吧。”
朱松笑著點頭,招呼朱高熾三兄弟。
一行人很快便到了隔壁的漢王府。
一進門,王府內的細節就讓朱權與朱高熾等人驚嘆不已,尤其是那透明玻璃的門窗,更是讓他們震驚。
“四哥,這東西叫玻璃?如此通透!”
朱權好奇地撫摸著玻璃窗問道。
“不過是些常見的小玩意,不久之後,玻璃就會在大明普及,價格親民,百姓也能用得起。”
朱松笑道。
“九皇叔,這似乎不合規矩吧?”
“上好的琉璃制品,百姓哪能擁有?更別提如此通透的玻璃了。”
“如此神奇之物,為何不禁止,僅限皇家使用?”
朱高熾聞言,滿臉困惑。
封建王朝等級分明,百姓、官員權貴與皇家所用之物,界限清晰。
有些東西,只有特定階層可用,否則便是僭越。
而這些規矩,自然由掌權者制定。
在朱高熾的認知中,如玻璃般珍貴之物,理應專屬上層權貴乃至皇室享用。
朱松竟提議將其普及至大明全境,惠及平民百姓,這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
朱高熾的疑惑情有可原。
“你的書都白念了嗎?”
話音未落,一個深沉的聲音突然響起。
眾人神色微變,轉首望去,只見朱元璋攜朱�、朱柏等藩王步入。
“兒臣孫兒)參見父皇皇爺爺)!”
眾人連忙向朱元璋行禮。
“免禮。
朱高熾,你剛才所言何意?為何百姓不可用玻璃?”
朱元璋擺手示意免禮,隨即向朱高熾質問道。
往昔,朱元璋或許也會認為此類珍品應有限度,非人人可得。
但自上次穿越至六百年後的現代,他的觀念悄然生變。
尤其是玻璃,在現代社會中極為普遍,家家戶戶皆有,並無特別。
如今的朱元璋,眼界已大不相同,怎會再用舊觀念審視此事?
“這……”
朱高熾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答。
他怎會知曉其中緣由?
這難道不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嗎?
禮法制度豈可違背?
他不解朱元璋為何動怒,且似有支持朱松之意。
朱高熾三兄弟皆驚愕不已。
老朱家團圓之時,燕王朱棣再遭重擊
眾人對朱元璋因朱高熾關于玻璃的言論而動怒感到意外。
唯朱松與隨侍朱元璋左右的蔣 知曉其中關竅。
如今的朱元璋,目光已不局限于玻璃這類無關緊要之物。
他更為關注的是工業與科技的發展。
他迫切期待朱松能盡快將未來之物全部呈現。
朱松強調,若大明仍墨守成規,遵循舊制,工業與科技發展終將受限。
封建束縛正是阻礙工業與科技前行的最大絆腳石,這也是朱松對儒生不以為然的原因。
朱元璋同樣持有此見。
儒家所倡“飽暖思”,即民眾溫飽後追求享樂的言論,在他眼中已不適用。
因為他已親眼目睹六百年後的現代文明。
再審視這些陳規陋習,就連朱元璋也覺荒謬至極。
人的視野決定了其高度。
時代局限性曾束縛朱元璋,但國運系統、朱松的改革及此次穿越,極大地拓寬了他的視野。
因此,當听聞朱高熾發表封建言論時,他大為惱火。
“父皇,佷兒只是隨口一提,請勿介意。”朱松適時出面緩和氣氛。
朱元璋見朱松開口,稍愣片刻,隨即意識到自己反應過激。
往昔,自己或許也會持此見解。
“罷了。
記住,祖宗之規,善者從之,不善者棄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朕亦出身貧寒,方有今日。”
“人不可忘本,必須將百姓置于心中!”
“此語不僅針對你們幾個孫子,同樣對你們所有人!”
朱元璋無奈嘆息,正色告誡在場藩王及朱高熾三兄弟。
眾人連忙應允。
不久,得知消息的燕王朱棣也匆匆趕至漢王府。
望著眾多兒子齊聚一堂,朱元璋心中滿是喜悅。
年關將至,哪位老人不期盼兒孫環繞膝下?
朱標,晚宴前夕匆匆抵達漢王府,因朝中事務繁忙,他乘火車匆匆趕來,恰趕飯點抵達漢中。
“此番能歸家共度新春,皆需感激老九!”晚宴上,朱元璋突如其來的話語,令在場皇子皇孫面面相覷,不解其意。
“既已歸來,便在西北多留幾日,元宵後再啟程。”朱元璋笑道,“元宵佳節,我帶你們看樣好東西!”
他並未多言,眾人卻因此更加好奇,尤其是朱松與朱標之外的皇親,紛紛揣測所謂“好東西”究竟為何。
莫非老九又有新創舉?老爺子此番召集眾人歸京,莫非就為了這神秘之物?
盡管心存疑惑,卻無人敢貿然發問。
既然老爺子已發話,待到元宵自會揭曉!
除夕前夕,漢中軍的工作如火如荼。
據秦武統計,報名參軍者眾多,已逾二十萬,但符合條件且通過考核者僅兩萬有余。
按朱松之意,欲組建三萬水師,恐怕需延至年後方能完成招募。
藩王們亦關注此事,尤其是與朱松交好的朱權、朱�、朱柏等人,紛紛詢問詳情。
得知僅招三萬,且設重重條件與考核,眾人皆感驚訝。
漢中軍如此招兵,標準之高,前所未見!
再者,三萬兵力在他們眼中,委實顯得微薄!
朝廷水軍本就存在,盡管朝廷對此不甚重視,但大明水軍總數也有二十余萬,剔除虛報人數與缺乏戰力的,能戰之士少說也有十萬之眾吧?
三萬兵馬,在多數人看來,確顯寒磣!
皆因漢中軍的選拔門檻極高,報名者雖逾二十萬,最終入選者不過一成!
十選一的標準!
這在朝廷軍中,簡直是匪夷所思之事!
若依漢中軍的標準篩選,朝廷的百萬大軍,怕是要剔除數十萬,能留存幾何都成疑問!
對此,朱松並未多做解釋,任由藩王們自行揣測!
除夕之日,朝廷亦開始休假。
除各部衙門必要值守人員外,其余官員皆享七日假期,正月初七重啟公務。
忙碌一年的朱標,也終于得以小憩數日。
此年,對眾多藩王而言,定是畢生難忘!
眾人未曾料到,過年竟能如此有趣,如此熱鬧!
朱松安排的煙花表演、戲曲、舞台劇及相聲小品等節目,皆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大型舞台魔術,更是讓藩王們大呼過癮!
漢中府的年味,相較于大明其他地方,濃厚至極!
家家戶戶皆裝飾一新,鞭炮煙火不絕于耳!
如今,漢中亦有專門工廠生產銷售煙花,價格親民!
更不必說漢中府百姓的收入,普遍高出其他地區數倍!
漫步漢中街頭,所見皆是一派繁榮景象!
這番景象,對藩王們而言,心中無觸動,實難可能!
藩王們皆羨朱松,同時也思索,何以朱松能將封地治理至此!
朱松的那些奇特物品與技術源自何處?
親近朱松的幾位藩王略知一二,聞其設有專門研究院,專攻此類奇物。
其余藩王則滿心好奇,如燕王朱棣更是心生煩惱。
在朱松面前,朱棣已屢遭挫敗,但親臨漢中府後,方覺往昔打擊微不足道。
“父親,聞九皇叔于漢中府建研究院,漢中軍的精銳火器與奇物皆出于此!”
朱高煦探得諸多消息,急于向朱棣邀功。
“勿需你多言,父親豈會不知?”
朱高熾聞此,心生不悅,對朱高煦厲聲斥責。
朱棣面色愈發陰沉。
他憤懣不已,為何朱松麾下能人輩出?
“父親既已知曉,何不設法挖幾位過來?”
朱高煦提議道。
朱棣听後更加抑郁。
他何嘗不想,但豈敢輕舉妄動?
此事一旦敗露,後果不堪設想。
“讓你讀書,你卻偏要放牛!你腦子怎麼想的?”
朱高熾無奈地看著朱高煦,搖頭嘆息。
“罷了,人家有本事是人家的事。
從今往後,我們的根基在漠北!你們還是多費心思,考慮如何治理好漠北吧!”
朱棣心煩意亂,對三兄弟一番呵斥後,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