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老九真乃高人!”朱標恍然大悟,眼中閃過贊賞之光。
“哦?你發現了何玄機?”朱元璋好奇地問道。
“保費雖低,賠付卻高,看似不劃算,實則賠付幾率極低!”朱標一語中的。
保險盈利與否,關鍵在賠付幾率。
“你是說老九會反悔,不予賠付?”朱元璋誤解其意,以為賠付幾率低即老九可能不會賠償。
“非也!”朱標連忙解釋,“此乃人身意外保險,僅在意外、傷殘或死亡時賠付。
換言之,多數人一生無此意外,買此保險,只為心安。”
“那這部分人的錢,豈不白花了?”
“似乎有理!”朱元璋聞言,眼前一亮。
他信老九不會做虧本生意,但對其中道理不甚了了。
經朱標一番解釋,他頓時豁然開朗。
“故兒臣言,老九這招著實高明!”
“老九怎會想出如此精妙的主意?”
朱標又一次驚嘆。
“咱們是否也能仿效老九,開設個投保行?”
朱元璋突發奇想,若真如朱標所說,這保險定能大賺!
連朱元璋都不禁心動。
“父皇,這主意是老九想的,若要效仿,是否應先與老九商議?”
朱標苦笑提醒。
“倒也是,咱們做父母的,怎能搶兒子的生意!”
“那便先看看老九如何施展吧!”
朱元璋老臉微紅,故作鎮定地點頭。
“另外,錦衣衛奏報還提及發芽土豆不可食用。”
“沒想到發芽的土豆竟有毒!”
朱標翻閱奏折,發現此信息,一臉愕然。
“此事需廣為宣傳。
說到土豆,田里的土豆也可收獲了,今日無事,陪朕去收土豆!”
朱元璋大笑,土豆豐收令他心情愉悅。
老九說土豆畝產至少三千斤,西北甚至近五千斤!
起初他不信,但錦衣衛自漢中傳來的消息似乎證實了此事。
他今日欲親眼見證土豆的高產。
“父皇有此雅興,兒臣自當陪同。”
朱標欣然答應。
“王琛,去傳大本堂的學生和戶部官員,讓他們今日親手挖土豆!”
朱元璋走出御書房,對王琛吩咐。
土豆豐收後,自當推廣種植。
這批土豆,除自用外,其余皆作種子。
戶部需安排明年春耕時全部種下!
朱元璋曾在某地播種了一畝地,使用了四百斤土豆作為種子。
據傳,漢中府的消息稱,這些種子至少能產出十倍于自身的土豆。
因此,原本在大本堂學習的皇子皇孫們被朱元璋突然召至該地。
戶部的一眾官員也圍繞在朱元璋身旁,疑惑地盯著這片土豆田。
朱元璋聲稱,這一畝地的土豆產量至少可達三四千斤,這在他們听來簡直難以置信。
“別愣著了,都不信我的話是吧?那就動手挖,太陽落山前,把土豆全挖出來!”
朱元璋預料到戶部官員的懷疑,立刻下了命令。
官員和皇子皇孫們頓時愕然,原來朱元璋叫他們來是為了干農活。
但人多力量大,一畝地應該很快就能挖完。
然而,眾人很快發現,他們想錯了。
僅僅腳邊的一小塊地方,就挖出了十幾斤土豆。
土豆的產量密集得令人咋舌。
所有人頓時意識到,如果整畝地都是如此密集的產量,三四千斤絕非虛言。
更令他們驚訝的是,三四千斤土豆要在日落前全部挖完,這工作量巨大!
好在朱元璋並未打算真的讓他們勞累過度,他讓王琛安排了一批太監前來,負責稱重並運走挖出的土豆。
不久,三分之一的田地已挖完,初步統計的土豆重量已超過一千多斤。
朱元璋與朱標相視一笑,眼中滿是震撼與驚喜。
這產量果然驚人,至少是水稻和小麥畝產的六七倍!
土豆約三四月即可成熟一季,一年至少兩熟。
一畝地產量,幾近萬斤!
此等高產作物,令朱元璋與朱標大為震驚,戶部官員亦同感震撼。
昔日听聞朱元璋言及土豆畝產量三四千斤,官員們雖未反駁,內心卻存疑。
而今事實確鑿,他們心中的驚愕難以言表。
朱元璋望著眾官員,笑問︰“眾卿家,土豆產量已親眼目睹,朕欲將九成土豆交予你們,明春盡數播種,意下如何?”
官員們紛紛回應︰“陛下英明!”
“土豆高產,實乃百姓與大明之福!”
他們已品嘗過土豆,西北亦有售至應天府,但尋常百姓難得一見,因數量有限。
官員們多已嘗鮮,深知土豆做法多樣,煎炒烹炸皆可,甚至涼拌亦美味。
更重要的是,土豆耐饑,可作主食。
若大面積種植,大明何愁缺糧?
“此功歸老九,土豆乃其在漢中首種。”
“既知土豆重要,務必盡心竭力種植,不得懈怠!”
朱元璋先贊朱松,後對官員嚴詞警告。
官員們連連應承,豈敢在土豆種植上敷衍了事?
不久,一畝土豆盡挖,總產量四千三百斤。
這數字讓官員們再度震驚!
皇子皇孫們卻無動于衷,畢竟他們是自幼嬌養的貴族,怎會明白一畝地產出四千斤糧食的意義?
“你們這群小子,平時哪知百姓種田的艱辛!”
“今天就讓你們親身體驗一下!”
“從明年起,每位皇子皇孫每年都得參與農活,春耕秋收,一個都不能少!”
朱元璋望著他們滿不在乎的神情,怒氣沖沖。
結果顯而易見,皇子皇孫們一听每年要下地勞作,臉色驟變,如同遭遇大難。
但誰敢違抗或質疑朱元璋的命令?
“父皇,您也別跟他們較勁,他們從小到大哪吃過苦?”朱標在一旁苦笑勸解。
“正因從小沒吃過苦,才更要讓他們嘗嘗!”
“若非你身子骨不行,你以為你能逃得掉?”
朱元璋這回連朱標的情面也不顧了。
朱標聞言,也只能苦笑。
若非自己身體有恙,今天恐怕也難逃下地的命運吧?
漢中府,秋收已近尾聲,大豐收讓百姓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漢中城外,青陽觀,這座南宋遺留下來的道觀在當地小有名氣,規模不大,師徒加起來不過十余人。
一輛豪華馬車停在道觀門口,朱松與耿青下車。
朱松此行目的是與道長商議,組建一支趕尸隊。
近來商隊頻遭搶劫,百姓在山間勞作或采藥時也常遇險喪命,尸首的處理成了大問題,特別是運輸與保存方面。
朱松突發奇想,決定組建一支由道士構成的趕尸隊伍,並親自傳授趕尸術法給他們,以期為道觀增加香火收入。
他還計劃在各地建立趕尸客棧,為趕尸隊伍提供中途休息之所。
不久,朱松會見了青陽觀的長老。
長老听完朱松的計劃後,眼中閃過心動之色。
道觀的香火錢微薄,生活拮據,趕尸雖听起來不祥,但對道門而言是積陰德之舉,且能賺取額外香火錢,何樂而不為?
長老略作思考,便點頭答應。
這已是朱松接觸的第二家願意接此任務的道觀。
道士們平時也常為村民操辦白事,趕尸術將提升他們的專業性和收入。
然而,青陽觀人手有限,除留守人員外,最多只能分出三組趕尸。
趕尸需兩人配合,朱松對此表示理解。
“那就這麼定了!”朱松站起,望著略顯破敗的道觀,慷慨表示將撥款修繕,“本王會讓王府支持你們。”
老道士聞言,感激不盡。
離開青陽觀後,朱松又命耿青前往下一道觀。
耿青忍不住提議︰“殿下,此事何不交由他人辦理,何必親自奔波?”
“那絕對不行,此事唯有本王親自出面方能談妥!”
朱松搖頭,斷然拒絕。
眾多道觀中的道士,修為多淺薄,稍有能耐者也不過做做道場、看看風水罷了。
若讓他們執行趕尸任務,只要掌握趕尸之法,操作並無大礙。
但關鍵在于,耿青並不會這趕尸術,派他與道士們談判,無異于徒勞。
“日後這些道士定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戰事一起,陣亡將士需他們遠途運送歸來。”
“再說,讓你傳授他們趕尸法術,你可懂得?”
朱松緩緩言道。
這番話若被朱元璋听見,定會稱贊內行。
因國運系統推演中,朱元璋親眼目睹濮陽之戰時,朱松正是讓道士們用趕尸之法將陣亡將士送回漢中府的。
“這個……在下確實不會。”
耿青聞言,苦笑搖頭。
雖隨朱松多年,對道法略有涉獵,但術業有專攻,趕尸術對他來說確實勉為其難。
“那便罷了,別浪費時間,繼續前往下一家,雲順觀!”
朱松一笑,隨即吩咐。
主僕二人繼續向雲順觀進發。
分割線
有道是,寧惹鄉霸,不惹道士。
接連數日,朱松奔波于各道觀間,至第五日方返漢中府。
幸得奔波十數家小道觀,終組起一支兩百余人的趕尸隊伍。
若兩人一組,意味著各地可同時行動百組趕尸隊。
“松兒,此後不可再隨意出行。”
見朱松歸來,周貴妃神色凝重地叮囑。
“何事,母妃?”
朱松聞言一愣。
“你是否忘了時辰?徐家迎親隊伍即將自應天府啟程?”
“聞其將循水路,經長江至開縣,再赴漢中府。”
“你需時刻留意漢王妃的消息,以便安排迎親之人。
況且你大婚在即,總得有所籌備吧?婚服可曾試穿?”
周貴妃疲憊地對朱松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