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宣講之詞,皆由耿青事先囑咐,旨在全力推廣投保行。
自進軍營以來,周通身上漸漸顯現出了軍人的氣質。
他日常在耿青麾下效力,耿青亦有意栽培,諸多事務皆交由他處理。
“無論身故還是傷殘,皆有賠償!”
“每月僅需繳納三十文,若遇意外失去肢體,亦可獲賠五十兩!”
周通提高嗓音,賣力宣傳。
聞此,民眾紛紛議論起來。
漢王朱松在漢中府的信譽極高,加之如此優厚的賠償條件,不少人開始心動。
漢王府中,周貴妃得知朱松設立投保行,推出人身意外保險,且賠付金額巨大,震驚之余,連忙找上朱松。
“松兒,你這保險賠付是否過高?”
“你就不擔心虧損嗎?”
面對焦急的周貴妃,朱松耐心解釋道︰
“初期定有虧損,但唯有如此,方能樹立投保行之信譽!”
“明知虧損仍要為之?你竟要用錢來買信譽?”
周貴妃滿臉驚異。
“正是如此!”
“母妃試想,意外身故者雖眾,但與漢中府乃至整個西北的人口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
“一旦民眾知曉,投保後遇意外,投保行必賠,即便虧損亦在所不惜,投保行的信譽豈不立增?”
“屆時,願投保此人身意外險者,豈不愈發眾多?”
“難道投保之人還盼著自己遭遇意外不成?”
朱松一番話,讓周貴妃一時無語。
思索片刻朱松的話語後,她頓時領悟了其中的玄機!
她認為會賠錢,只因保費與賠付金額相差懸殊!
卻未曾考慮投保人數這一基礎!
譬如說,若有萬人投保,每人每月三十文,總計便是三千兩銀子!
一人死亡賠付一百兩,這三千兩足夠賠付三十人!
難道一萬人中會死三十人?
這太過離奇!
盡管關外商隊常有死傷,但數量終歸有限!
況且,未死者每月繳納的三十文,皆是純利潤!
下月你還會繼續投保嗎?
那又是三十文進賬!
一年累積,便是三百六十文,閏年更是三百九十文!
除去自然老死病亡,意外傷亡者每年能有幾多?
投保人數一旦眾多,所獲利潤……
念及此,周貴妃不禁倒抽一口冷氣,望向朱松的眼神中滿是震驚!
這孩子的腦筋究竟如何構造?
竟能想出這等賺錢之法?
“母妃這下安心了?”
“兒臣明白,起初投保的百姓或許不多,多為行商之人!”
“不論是否虧本,即便初期略有損失,兒臣也希望真有意外發生時,能有更多人持保單前來索賠!”
“因為每一次賠付,都是投保行的廣告,相信保險價值的百姓,定會日益增多!”
“投保人數達到一定規模,便不再有虧本之憂,反而能讓兒臣賺得更多!”
朱松深知母親聰慧,自己的解釋定能讓她豁然開朗!
“那你賺得這些錢財,打算如何處置?”
周貴妃追問道。
“自然用于漢中府的發展!”
“兒臣在漢中府所做種種,母妃不是都已親眼目睹了嗎?”
“孩兒從不做虧本生意,經商只為盈利。”
“但孩兒賺得的錢財,大多還是用于造福百姓與漢中府。”
朱松一臉誠懇地說明。
“松兒,是娘錯怪你了,娘真是多慮了。”
周貴妃聞言,方知自己誤解了朱松。
“母妃一切為孩兒著想,孩兒豈會不知好歹。”
朱松不介意地笑道。
“松兒,你父皇傳來消息,十月初八便是你的大喜之日。”
“你的王妃徐妙錦,本月便會啟程來漢中。”
周貴妃話鋒一轉,提及徐妙錦即將到來的事。
“竟如此之快,此事還得勞煩母妃多費心,孩兒近日事務繁多,恐難以兼顧。”
朱松聞言一愣,苦笑回應。
“婚禮之事,娘自會替你操辦妥當。”
周貴妃笑著點頭。
兒子即將再娶,她這個母親自是滿心歡喜。
漢王妃楊氏已逝,漢王府終將迎來新主母。
當晚,投保行首日投保人數已統計完畢。
共有一百余人,其中九成乃即將出關的商隊成員。
他們都是家中支柱,投保後可將保單交予家人,一旦發生不測,家人憑此保單可得豐厚賠償,足以維持生計。
普通百姓投保者寥寥,多數人仍在觀望,整日投保者不過十余人。
人身意外險的低保費與高賠付,任誰見了都會心動。
每月幾十文錢,多數人都能承擔,自然願意為自己添一份保障。
三十文錢,對漢中府百姓而言並不算多,如今漢中百姓就業穩定,手頭寬裕者比比皆是。
即便非從事高危職業,游泳溺水等意外亦時有發生!
因此,即便是尋常百姓,亦難掩心動。
然而,作為首日,多數百姓仍處于觀望,欲驗證此保險公司是否真的會如約賠償。
這自是人之常情。
新事物要獲百姓接納,總需時日與過程。
首日投保人數逾百,對朱松而言已是驚喜。
他相信,日後投保者只會日增,直至市場飽和。
若此人身意外險能持續穩定推行,深入人心,朱松便可籌謀下一款保險。
此行當固然吸金,卻也實為百姓提供保障。
賺取此錢,朱松無愧于心。
況且,他賺得的錢財亦用于民生,皆為漢中府更好發展。
隨後的日子里,如朱松所料,投保人數日漸增多。
次日增至一百五十人,第三日便突破兩百。
跟風之下,投保者自是絡繹不絕。
與此同時,漢中府推出的此人身意外險,震動了整個大西北,一時沸沸揚揚。
多數人以為漢王朱松定是瘋了,竟想出此等新奇之物,莫非錢多得沒處花?
數日後,此事傳至北平府。
“什麼?老九弄了個人身意外險,每月幾十文,死了就賠幾百兩?”
“老九瘋了吧?還跟本王哭窮,說沒錢借本王?”
朱棣聞訊,驚愕不已。
先前向朱松借錢時,他怎說的?
地主家也沒余糧嘛!
好家伙,借他錢時沒錢,送別人錢時倒費盡心機!
“不成,還是得找和尚商議一番!”
琢磨許久,朱棣決意再赴慶壽寺,求助于姚廣孝,讓他替自己剖析一二。
他總覺得老九不至于是個會做虧本買賣之人。
不久,朱棣再次踏入慶壽寺。
談及朱松搞出的人身意外險,每月僅需幾十文,卻能最高賠付幾百兩時,姚廣孝面露奇異之色,緊盯著他。
“你這樣盯著本王作甚?”
“本王問你,老九這腦袋是不是進水了?這種賠錢的買賣也做?”
察覺姚廣孝眼神異樣,朱棣當即皺眉,滿心不悅地問。
“那殿下以為,漢王殿下真就腦袋進水了?”
姚廣孝反問。
“這還不算進水?”
“本王不明白,這買賣怎可能不賠反賺?”
朱棣不屑地冷哼一聲。
“這次殿下又誤解了!漢王這招極為高明,連和尚也不得不贊嘆他的智謀!”
姚廣孝搖頭提醒。
“何意?”
朱棣聞言,眼楮瞬間瞪圓。
高明?
他怎就看不出高明之處?
“殿下是否以為,交幾十文就要賠幾百兩,漢王朱松這生意必虧無疑?”
“那你可有想過,真正能找漢王朱松賠付的能有幾人?”
“又或者,殿下以為,所有投保之人,都會去索賠?”
“這人身意外險,說到底就是一種保障,唯有遭遇意外時才賠付!”
“若意外頻發,那便不再是意外!”
“可以說,漢王極為聰慧,他人或許笑他傻,但只有智者才懂,漢王的投保之舉何等高明!”
姚廣孝緩緩道來,望著朱棣的眼神愈發奇異。
“照你這麼說,本王倒是成了傻子?”
朱棣心中震撼,瞬間領悟了姚廣孝眼神中的意味!
原來,這位老和尚從一開始就暗中將他視為懵懂無知之人!
姚廣孝︰燕王殿下也想涉足保險之事?資金可充裕?
姚廣孝見朱棣氣惱,只是搖頭輕笑。
“見解因人而異,和尚還是勸殿下多向漢王學習為妙!”
姚廣孝的話語再次讓朱棣如遭雷擊。
但朱棣對姚廣孝的智慧深信不疑,否則也不會遇事總來找他。
“真有那麼神奇?”
朱棣滿臉疑惑地問。
“和尚這就為殿下細細剖析,讓殿下心服口服!”
姚廣孝微笑,隨即解釋起人身意外險的運作原理。
初期虧損在所難免,因為初期投保者多為高危職業者。
他們收入較高,能承擔保費。
若漢王能如約賠付,投保行的信譽將逐漸提升。
信譽乃此生意之本!
信譽累積到一定程度,因保險獲益的人越來越多,普通百姓自會爭相投保。
“殿下試想,到那時,投保行門檻豈不被百姓踏破?”
姚廣孝說完,再次詢問朱棣。
“似乎確有此理!”
“老九這是在以錢換信譽!”
“可每月不過幾十文保費,一旦賠付則達幾百兩!即便投保者增多,又能賺幾何,還如此繁瑣?”
姚廣孝聞言,嘴角微搐!
王爺的算術能力似乎有所欠缺,“六七零”這樣的簡單賬目都算不清楚。
面對姚廣孝那略帶嘲諷的眼神,朱棣再次發怒︰“你這是何意?有話直說,本王難道又說錯了?”
姚廣孝冷靜分析︰“高危職業雖有風險,但也是講概率的,並非所有人都會遭遇不幸,只是概率略高于常人。”
“我給你算筆賬,或許你覺得幾十文的保費微不足道,但若投保人數眾多呢?”
“從幾百到幾千,幾萬,乃至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西北一地的百姓又有幾何?”
“這筆賬,殿下可曾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