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與朱標商議此事,再借由朱標與老九溝通,探討能否將這些優秀教材推廣至大明全境。
畢竟,天下名師大儒盡在應天府,讓朱元璋親自開口求教材,無異于自取其辱。
此事需謹慎行事,即便老九同意,還需經過文官與儒家的認可。
但從推演中可見,後世老九所改革的教學方式極為出色,儒家獨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種學術流派競相綻放。
除了皇衛學院,各地尚有王衛學院及諸多地方學院。
學科之廣泛,令朱元璋驚嘆不已,從未想過學問竟能如此深入。
恰在那時,大明步入盛世,強盛空前。
老九登基之時,已有電力與海上航行的蒸汽大鐵船之聞。
據傳,因漢中府地域有限,資源匱乏,諸多新事物直至老九稱帝後方嶄露頭角。
若老九全權發展大明,此等進步或將更早實現。
燕漢之爭前,漢中似已普及電力。
更有如機甲般的巨器,國運系統稱之為高大巨獸,乃老九所創,極大增強了漢中軍戰力。
正因如此,老九方能以萬余漢中軍守住濮陽。
反觀老四朱棣,掌控朝廷後擁兵百萬,面對老九卻遭重創。
這也是朱元璋重視老九教材之因。
他已在夢境推演中預見學習這些教材後的非凡成就,此等力量,連他也難以抗拒。
若無國運系統相助,即便老九創立王衛學院,他也只會任其自行發展。
“系統,老九這學院,後世可有名垂青史之人?”朱元璋好奇問道。
【眾多!如戚繼光、于謙、王陽明等軍事奇才,皆出自皇衛學院。
張居正這一國首輔亦是如此。
還有朱家戰神,天道皇帝二皇子朱匣籂,于皇衛學院獲特等畢業之榮。
】國運系統緩緩道來。
朱匣籂?
老九家的二子?
朱元璋聞朱匣籂之能,心中大駭!
思忖間,欲尋機細究朱匣籂之生平,然國運點之消耗,著實令人心疼。
恰此時,太子朱標至御書房。
“標兒,來得正好,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回神,急拉朱標入座,言及老九欲于漢中府建王衛學院之事,尤重其獨特教材。
據國運系統所言,此教材超前大明數百年!
換言之,若推行此教材,大明教育可省卻數百年摸索。
“竟有此事?”
“父皇,此教材之事,亦是老神仙所示?”
朱標听後,一臉驚愕。
“正是,故欲你出面,先與老九商議。”
朱元璋正色叮囑。
“兒臣出面?若要教材,父皇一言可決,老九必給。”
朱標訝異。
“教材易得,老九斷不會拒。
難在于如何推行!若真遍行大明,後果如何?”
朱元璋無奈嘆息。
老九孝順,他深知。
自信開口,教材可得。
然得教材亦需施用,況朝野上下,學堂內外,皆為儒家所控。
“此……確有棘手之處。”
朱標聞言亦心驚。
棘手已屬輕言,儒家若全力反對,此教材恐成廢紙!
“若真如此,教材之事急不得,需慢慢來。”
“或許可先瞧瞧老九那邊進展如何,待他那邊見了成效,自能堵住不少人的嘴。”
“最關鍵之處,在于老九自身須得強硬。”
朱標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並不主張此刻就在大明全境推廣此類教材,恐過猶不及,反致眾多讀書人心生不滿,甚至引發動蕩。
“此點吾早已慮及!”
“吾之意,乃讓你與老九商議,探其對于大明縣學及科舉之事的態度。”
“只要老九有意變革,那便讓他領頭,吾等二人于背後助力,自西北始,逐步推向大明全境,亦非不可能!”
朱元璋亦道出了自己的盤算。
“如此說來,可行性頗高,關鍵在于老九心思如何。”
朱標緩緩頷首,但推廣此事,難免得罪人。
老九若真願領頭,無異于站在整個儒家對立面。
老九真會樂意嗎?
朱標心中並無把握。
然朱元璋卻信心滿滿,只因他推演中已見老九如此行事。
老九必有變革之心,之所以在推演中拖延至登基後,乃因他身為漢王時僅能在西北作為,無權觸及大明他處。
如今,他欲將此權直接授予老九,有他朱元璋背後支持,老九即便未登基,亦有可能成事。
“如此,兒臣回去便書信一封,讓錦衣衛送予老九。”
“以老九憂國憂民之性,想必會應允吧?”
朱標終是點頭應允。
為了大明百姓,他亦要盡力一試。
只要與老九達成共識,對大明而言便是極大的福音!
然而,真要如此,儒家恐怕會大為震動!
“好,此事你多加留意,交由你處理!”
朱元璋滿意頷首,深知朱標雖受儒家燻陶,卻心系百姓與國家,自有權衡。
自己培育的太子,果然未令他失望!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漢中府。
正值秋收之際,再過一月便是寒冬。
漢中府之糧,大抵能在入冬前盡數收割。
望著田間滿載而歸的糧車,朱松攜周貴妃與朱匣秋悠然漫步,滿面笑容。
待到來年,漢中府糧食產量定能再增一倍!
同時,整個西北地區,含西安府在內,也將廣植朱松提供的糧種。
“若大明田地皆能如漢中府般豐收,那該多好!”
周貴妃望著豐收景象,不禁感慨。
漢中府的變遷,她盡收眼底,為兒子深感驕傲!
這一切成就,皆源于朱松!
大明藩王眾多,誰能如朱松般?
想當年,眾人皆嘲笑朱松痴迷修道煉丹,幾近走火入魔。
如今,看誰還敢輕視他!
“兒臣雖無力顧及整個大明,但先發展西北亦可!”
“至于大明其余之地,兒臣自當竭盡全力!”
朱松微微點頭,有些話暫不便與周貴妃言明,但終有一日,他必將掌控大明,使之更加強盛,屹立于世界之巔!
“殿下,出事了!”
此刻,耿青率親衛匆匆趕來。
“何事驚慌?”
朱松不禁皺起眉頭。
難得陪母親與兒子外出散步,共享豐收之樂,卻總有人掃興。
耿青迅速匯報了情況。
近來,天水關外多起商隊遭劫,不論是西域還是大明商隊,皆難逃厄運,劫匪似乎見商隊就搶。
朱松對此類事件已司空見慣。
天水關外,商隊遭劫之事時有發生,只是近期更為頻繁。
“可查出是何人所為?”
朱松淡然問道。
“部分是瓦剌人,部分是西域人,多為小國強盜,三五十人一群,搶完即逃。”
耿青詳細匯報。
“我方商隊可有損失?”
朱松又問。
“也曾遭遇,但未得逞,反被強盜送了命。”
耿青笑道。
搶劫漢王府商隊,無異于自尋死路。
漢王商隊皆由漢中精兵組成,幾十人之力,不遜數百正規軍。
對付那些小股強盜,易如反掌。
“暫且不必理會。”
朱松擺手,非不欲管,而是代價太大。
只要自身利益無損,他不會插手關外之事。
此刻,朱松正思考如何利用此事獲利。
“若設立保險公司,專為商隊投保,效果會如何?”
朱松靈光一閃,陷入沉思。
他可以設計一種人身保險,幸運的話,商隊或許只損失貨物,而不幸的商隊,甚至可能搭上性命。
人身保險無疑是最易實施的方案。
至于其他保險種類,可視情況逐步推出。
保險這一前衛理念,要獲得大眾接受與認可,尚需時日。
一旦萌生推出人身意外保險的念頭,朱松心中已勾勒出大致的發展藍圖。
分割線
唯有智者,方能洞察漢王此策的高明。
漢中府的商隊雖日益增多,但朱松仍覺不足。
商貿繁榮方能提升漢中府的經濟。
未來漢中府的商隊定將更多,但商隊遭劫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愈發頻繁。
一旦商隊離開大明境內,大明便無力管轄。
除朱松自家的商隊外,如藍玉等人的商隊,雖頂著涼國公的名號行走河西走廊,風險相對較低,但仍存危險。
至于其他人,則難以保證安全。
這便是朱松萌生創立人身意外保險念頭的原因。
投保之人若因意外身亡,其家人可獲得賠償,不僅限于遭劫被殺,其他意外死亡原因亦在賠付之列。
只要不是自然生老病死,均可理賠。
畢竟行商途中,幸運時僅失貨物,不幸時則喪命。
朱松立即行動,回到王府後,即召袁管家商議成立投保行的細節。
售賣保險,必先有公司。
先前朱松已成立車行,此次為投保行,專司個人與商隊投保事務。
投保行依托漢王府名下,旨在增強公信力。
于西北之地,漢王府與漢中造的品牌深得民心。
朱松與袁管家攜手制定保險條款,諸如人身意外險,保費分多檔,對應不同賠付額。
特定情況下,不僅不予賠償,還可能面臨刑責。
三日辛勞後,憑借漢王府的實力與效率,大明首家保險公司——漢中投保行,在漢中府繁華街區隆重開業。
門側醒目位置張貼人身意外險投保須知。
過往民眾無不被吸引,即便不識字者也好奇詢問旁人內容。
耿青指派周通等人,于城中要道廣泛張貼此告示。
“人身意外險,月繳三十文,意外身故賠百兩;六十文則賠三百兩;百文更是高達五百兩!”
如此低廉保費與高額賠償,引發民眾熱議,多數心存疑慮,認為賠償額過高,擔心如常遇險的關外商隊投保,漢王府恐難以為繼。
“漢王殿下怎會做虧本生意?”眾人心中皆有此疑。
“鄉親們請寬心,漢王府信譽昭著,漢王殿恤民艱,見意外頻發,特設此保險以濟世。”
周通此刻立于告示前,向圍聚的民眾熱情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