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

第184章 新的謀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久緩 本章︰第184章 新的謀劃

    時光匆匆,轉眼便到了初夏四月。屯田冶鐵之地早已不再是昔日的荒蕪模樣,而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綠油油的莊稼在微風中搖曳,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散發著生命的氣息。

    冶鐵工坊內,爐火熊熊,工匠們正忙碌地打造著各種農具和兵器,火星四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辛棄疾望著眼前的一切,心中滿是喜悅。

    屯田和冶鐵初現成效,這讓他看到了邊境繁榮的希望。

    然而,他並未因此而滿足,在他心中,還有著更宏大的抱負。

    趁著難得的休息時間,辛棄疾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準備上奏朝廷。

    他深知,固邊策乃長治久安之根本,雖已提過,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引起朝廷的重視。

    “邊境之患,由來已久。若要徹底消除,須從根本入手。屯田可足食,冶鐵可強兵,然此二者,尚不足以應對強敵。還需加強邊防建設,訓練精銳之師,方能保我大宋邊疆安寧。”

    辛棄疾一邊書寫,一邊喃喃自語,筆鋒蒼勁有力,如他堅定的信念一般。

    奏章寫罷,辛棄疾仔細審閱了一遍,確保無誤後,才命人快馬送往京城。

    隨後,他又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在不同時空中自己曾寫過的《九議》,那是他對抗金策略的深刻思考。如今,他身處劉宋元嘉時期,局勢雖有所不同,但其中的許多論斷,依舊可以借鑒。

    于是,他決定仿照《九議》,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重新撰寫一份應對北方威脅的策略。

    接下來的兩日里,辛棄疾閉門謝客,專心撰寫出一份符合劉宋寶寶體質的《九議》。

    《九議》序

    某竊惟今大宋之勢,北定中原豈為難事哉。陛下懷恢復之念,士民有故國之思,然廟堂之上,或言 “守江自固”,或謂 “時機未熟”,此皆因循苟且之說也。

    昔太祖武皇帝氣吞萬里,然元嘉年間,倉促北伐,終致滑台之敗,此非兵不利、戰不善,乃規模未立而急功近利耳。

    今北魏拓跋氏內部分裂,邊鎮饑饉,正天亡之時也。而議者乃以 “國用不足”、“兵甲未精”為辭,是猶守株待兔而恥言網罟。

    夫戰者,危事亦大功,若因噎廢食,則祖宗陵寢永隔,生民涂炭無已。

    某嘗觀《孫子》曰︰“先勝而後求戰。”今當定屯田之規,修冶鐵之利,募飛虎之銳,此所謂“先定規模而後從事” 者也。

    或曰︰“昔檀道濟被誅,良將凋零,何以言勝?”

    某對曰︰“檀公雖沒,智勇之士豈乏于時?但患在上之人不能用耳。”

    且芍陂之水已灌良田,冶山之鐵可鑄利刃,飛虎之軍正待橫行,此三者,恢復之根基也。

    若執 “守成” 之腐論,持 “畏戰” 之私心,則中原終不可復,此某所以撫劍而嘆也。

    今謹條具九議,首論規模之定,次辨人才之選,終及戰陣之略。苟從其說而無功,某願伏斧以謝天下;若棄其說而求成,是猶緣木求魚也。

    唯願陛下破群疑而決大計,使匹夫之志化為河山之固,幸甚。

    其一。

    恢復之道,首在得人。今大宋之士,有以清談為智勇者,有以門第為智勇者,又有以血氣為智勇者。清談之輩,口誦兵書而不知行陣;門第之流,身佩將印而不曉敵情;血氣之徒,徒恃勇力而無謀斷。此三者,皆不足以任大事。

    昔孫叔敖治陂,非獨恃畚鍤,實賴知水脈之士;檀道濟北伐,非僅仗兵戈,更需識虛實之將。今欲得真智勇之士,當破俗流之見︰不以言貌取人,而以實效察人;不循資序用人,而以才能任人。若見談兵者即以為賢,遇慷慨者便以為能,是猶以葉公之好龍為真勇也。

    某觀芍陂屯田,有流民薛安都者,曾破北魏堅城;冶山冶鐵,有匠師及弟子者,能辨鋼鐵精粗。此輩皆埋沒草萊,非有薦引則終老田壟。

    願陛下仿漢武求賢之法,詔天下︰有能知邊情、善戰陣、明農桑者,無論貴賤,悉赴朝堂。設方略科以試之,置軍謀閣以議之,使智者獻其策,勇者效其力,此恢復之始也。

    且夫智勇之士,非徒求富貴,實欲伸志節。若上之人能推心待之,推誠用之,彼必捐軀以報。

    昔霍去病不問家世,唯才是舉,故能封狼居胥。今若拘于門閥,限于資歷,是自斷羽翼也。願陛下去簿書之繁,開延訪之路,使南北豪杰畢集于朝,則大業可成矣。

    其二。

    論兵之道,主乎氣,而氣貴乎平。氣不平則驕躁生,驕躁生則謀斷亂,謀斷亂則事敗。今大宋之病,在于主戰者急于求勝,主和者畏葸不前,皆氣之不平也。

    昔越王謀吳,二十余年乃動;燕昭圖齊,十載之後方舉。此皆審先後、知緩急之道。元嘉北伐,朝廷急于復河南,遂使王玄謨輕進,致有滑台之敗。此所謂 “欲速則不達” 也。今當以屯田為急,冶鐵為次,練兵為要,待倉廩實、甲兵利,然後觀釁而動,此 “無欲速” 之謂也。

    凡戰有先後︰先固邊而後進兵,先治內而後攘外,先積粟而後行師。譬之弈棋,善弈者先布局勢,後求子利;不善弈者貪小利,失大局。今若以芍陂之粟為饋,冶山之兵為械,飛虎之銳為鋒,此所謂 “審先後” 也。

    又戰有勝敗,能任敗者始能求勝。昔高祖與項羽戰,未嘗不敗,然敗而不餒,終有垓下之功。元嘉之敗,非敗于兵,敗于畏敗。今當明諭將士︰小勝不足驕,小敗不足沮。設敗軍之法,使敗而能整;立賞功之格,使勝而不怠。此 “能任敗” 也。

    此三者,雖非決勝之術,然能持此以應敵,則氣平而謀定,敵不能窺,眾不能搖。願陛下詔諸將,以平氣為心,以三事為則,庶幾北定之期可待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方便以後閱讀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第184章 新的謀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第184章 新的謀劃並對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